最新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1、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他提出了“仁”与“ 礼”的学说,儒家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文献,这六部书被称为“六经”。
2、 孟子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3、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老子的思想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4、 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重要特点。李悝所著的《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5、 战国法家在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重法、重术、重势的不同学派。战国末期的韩非将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6、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墨家学说的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墨子提出非攻、尚贤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墨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
二、儒学的兴起
1、 秦的“焚书坑儒”使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2、 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 隋唐科举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三、宋明理学
1、 魏晋时期道教的兴起尤其是佛教的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的地位。
2、 北宋五子是理学的开创者,理学又称新儒学。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明代王守仁建立了系统得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明末清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领域出现了活跃的局面,使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
2、 黄宗羲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3、 梁启超把顾炎武的思想归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 王夫之从三个方面批判了秦以来的暴政,第一、帝王横征暴敛是民生疾苦的根源;第二、帝王独尊是君臣之道丧失的根源;第三、法制之弊是政治腐败的根源。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纸的发明
1:东汉 蔡伦 使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渔网加工造成新的书写材料 蔡侯纸。但它不是最早的纸,据考古发现最早的纸至少在西汉时期就有了。
2: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用也最为显著。
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1.战国时期的指南仪器称作“ 司南 “。北宋学者 沈括 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
2.指南针在12—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 阿拉伯,然后再传入 欧洲。
3、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1. 商周 时期,人们在冶金实践中已经广泛使用木炭。春秋战国 时期,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硝石已经为人们所熟知。
2.成书于汉代的《 神农本草经 》中,硫磺、硝石都被列为重要的药材。对炭、硫、硝三种物质性能的认识,为 火药 准备了条件。
印刷术的进步
1.1900年在敦煌发现的《 金刚经 》证明我国在 唐 朝时就已经掌握了雕版印刷技术。
2.宋代 毕升 创造了活字印刷术,实现印刷史上的一次革命。元代 王祯 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 转轮排字盘 。明代中期 铜活字 在江苏无锡、苏州、南京等地得到较多应用。
中国古代科学思想
1.儒家注重以 人文问题 为论说的主题,对 自然 的探求,对 技术 的总结,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2.中国古代思想讲究 天人合一 ,尊重 自然 ,重视完善 人和自然 的关系。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比较重视 实践总结 ,而轻视 理论概括和抽象 。
二、中国的古代艺术
“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
1.小篆创始于 秦 代,字体 略长 ,笔画 圆匀 ,富于 图案美 。成就最高的是秦代的 李斯 。
2.隶书始于 秦朝 代,成熟并通行于 汉魏 ;字体结构 平衡对称 ,整齐 安定 。
3.楷书也称形成于 汉末 ,字体 方正 ,规矩 严整 。书法家有唐代的 欧阳询 、 颜真卿 、 柳公权 。
4.行书盛行于 晋 代,东晋的 王羲之 擅长草书、行书,号称“书圣”。以行书名世,号称北宋四大书法家的是 苏轼、 黄庭坚 、米芾 、 蔡襄 。
画中有诗
1.中国画以题材的不同,可以分为 人物画 、 山水画 、 花鸟画 三大画料;艺术风格上,可以分为 工笔重彩画 和 水墨谈彩画 两大类型。
2.文人画,是 北宋 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创作上强调 主要艺术 表现,集 文学 、书法 、 绘画 及 篆刻艺术 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苏轼 的诗,反映传统中国画注重诗意的特点。
金声玉振
1.秦汉设立 乐府 机构,广泛收集 民间歌曲 和四邻诸民族的 异域音乐 ;南北朝、隋唐时,民间音乐进入宫廷变为歌舞俗乐,总称 燕乐 。
宫廷舞和民间舞
1. 夏商 时代已经产生了宫廷舞蹈;周代制定出包括舞蹈形式在内的 礼乐制度;汉代设乐府。
2.民间舞蹈反映的大多是与人们 生产生活 休戚相关的场景和 的感情。
戏曲
1. 一人主唱、 曲排联套体 的戏曲音乐,成为元杂剧的核心艺术形式。
2. 昆山腔 经艺人精研细磨形成“水磨调”; 皮黄腔 、 梆子腔 等地方戏曲声腔兴起,促成了京剧的出现和繁荣。
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诗的经典
1. 诗经 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 诗歌总集,收录了自 周初 至 春秋中叶 大约500年间的305首诗歌。
2.《诗经》分为 风 、 雅 、 颂 三部分, 风 是《诗经》的精粹,反映了社会下层 劳动群众 的生活,《雅》是 周王朝 所在地的诗歌,分为 《大雅》 、 《小雅》 两部分,主要反映 贵族阶级 的生活和思想感情;《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 和 祭祀和 重大典礼 的乐歌,分为 《周颂》 、 《鲁颂》 、《商颂》、三部分,主要是对祖先和当权者的歌颂。
楚辞的魅力
1.楚辞是公元前4世纪产生于 楚国 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与《诗经》创作方法不同,楚辞是 现实主义 的,人们又称楚辞体为“ 骚体 ”。
2. 屈原 是楚辞作者的杰出代表,他的代表作是 《离骚》 ,他的著名诗篇还有 九章 、 天问 、 九歌 。
汉赋的风采
1.西汉早期的赋,有贾谊的 《吊屈原赋》、 《赋鸟赋》,枚乘的《七发》开汉武帝时代长篇赋的先河。
3.汉武帝时代,有司马相如的 《子虚赋》和《上林赋》是其中的精品。
4.西汉后期,最著名的赋作家是 杨雄 ,
李杜诗篇万口传
1.唐代是中国 诗歌 发展的鼎盛时期。
2.盛唐大诗人李白,有 诗仙 的美誉。杜甫则有 诗圣 的美誉。
宋词
1.词是由民间流行的 长短句 发展而来的一种新诗体,号为“ ”。
2.在北宋词坛上,出现了一大批词人如 辛弃疾、 苏轼 、 李清照等
元曲
1.广义的元曲,包括 元代散曲 和 元代杂剧 两大类,即通常所说的“剧曲”和“散曲”。
2.元杂剧是融合宋金以来 各种表演艺术 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它是用北方流行的 散曲曲调 演唱的,因此又被称为 北杂剧 或 北曲 。著名杂剧作家 关汉卿 创作出多部揭露黑暗现实的剧目。当时在城市里有固定的演出场所称之为“ 瓦肆 ”或“勾栏 ”。
明清小说
1.元末明初,在 宋元话本 体裁的基础上,产生了章回体形式的 长篇白话小说 。章回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
2.罗贯中的 《三国演义》,施耐庵的 《水浒传》为后来的历史演义小说和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树立楷模。
3.清代小说代表有吴敬梓的 儒林外史;曹雪芹的 《红楼梦》更是一部为后人“说不尽”的奇书,通过贵族家庭的变故,揭示了 专制帝国和 封建社会 由强大到败落的必然历史命运。
4.清末四大谴责小说是 《官场现形记》、《二十年之目睹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1、“睁眼看世界” (地主阶级抵抗派)
A、背景:(1)鸦片战争前,清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并且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对世界大势一无所知;(2)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日益加剧;
(3)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西学东渐”)
(4)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
B、代表人物及主张
代表人物 主 张 特 点
林则徐 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编译书籍《华事夷言》 《四洲志》民族英雄 器物技术
魏源 《海国图志》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内容: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抵御外侮,使国家富强。
徐继畲 《瀛环志略》
姚莹 《康輶纪行》
2、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
(1)、早期维新派背景: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2)、维新思潮
A、背景:a、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随之壮大
b、甲午战败,一方面民族危机加深,另一方面证明“中体西用”洋务运动的失败
c、西学的不断传播
B、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
资产阶级维新派 代 表 主 张 特点
康有为 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借经学、孔子,否定专制,借用进化论观点,论证了群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潮流的。 政治制度:君主立宪
梁启超 发表了一系列鼓吹变法的文章-——《变法通议》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谭嗣同 维新派中的激进派,批判封建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君主是“大盗”;效仿西法
严 复 编译《天演论》,借用进化论观点阐明变法维新的道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康有为主观上想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导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始终弱小;
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
有哪些核心因素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深入发展?
1、社会因素:甲午战争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马关条约》的签订加剧了民族危机
2、经济政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
C、维新变法思想对近代社会的作用:
a、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b、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封建文化;主张兴民权倡西学,促进人民觉醒,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民主共和(资产阶级革命派)
A、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实现:
(1)、民主共和国方案的提出:1894年兴中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2)确立:1905年同盟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3)初步实现: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的成立
B、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时间:1905—1907年 阵地:《新民丛报》(维新派)——《民报》(革命派)
内容:a、要不要推翻清政府b、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c、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性质: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的论战
影响:大大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了准备,壮大了革命的阵营,形成中国近代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C、比较维新派与革命派救国方案的异同
同:(目的)①向西方学习,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主张改变封建专制制度③挽救民族危机
异:(方式、政体)维新派主张实行维护清王朝统治前提下进行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革命派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二、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政治方面: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根本)
思想方面: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则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2、兴起与概况:
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其阶级属性是什么?(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后期的李大钊等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运动中心:北京大学 原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
蔡元培的学术方针:“兼容并包、百家争鸣”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前期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
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新文化运动 前期 后期
内容 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迷信 宣传马克思主义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注:A、“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B、旧道德主要是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
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C、1917年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并提出“须言之有物”等文学改良八项主张;鲁迅出色的把反封建旧礼教的革命内容与白话文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成为文化革命的主将。
D、新文化运动后期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是因为辛亥革命及其之后反对北洋军阀的失败,使人们渐渐认识到单纯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已难以完成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并宣传马克思主义
4、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性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旧文化的斗争
(2)意义:
a.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空前的思想解放潮流。
b.促进民众的觉醒。c.是一次全面的思想文化转型运动。
(3)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有一定片面性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
2、1905年8月,孙中山建立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
3、三民主义:
(1)含义:
民族主义: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即: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即“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2)关系: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度,它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
(3)评价:A、被称为“救国主义”
B、是振兴中华、实现近代化的蓝图
C、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资产阶段民主革命纲领
D、反映了次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
E、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愿望
F、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
G、是鼓舞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鲜明旗帜
H、但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4、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背景:1、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实行独裁统治,肆意破坏民主共和制度
2、孙中山不屈不挠抗争,先后失败
3、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共的影响下,孙中山态度发生转变,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提出: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对三民主义作了新解释
含义:民族主义:突出反帝内容;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
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提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谋求改善工人、农民生活,会后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意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是孙中山在开拓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上迈出了崭新一步。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过程:
井风山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成为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
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阐述,成为这一时期毛泽东思想最重大的理论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毛泽东思想得到新的发展。
2、毛泽东思想的诞生
背景:(1)中华民族危机的加剧
(2)资产阶级改良方法及革命方法都没能挽救中国危亡
(3)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中国带来了一线光明
理论来源:马克思列宁主义
革命实践:(1)参加中共一大
(2)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3)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4)领导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
标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即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著作:《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成熟的客观条件:(1)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实践及其成功与挫折的经历,中国共产党人从幼稚走向成熟。
(2)抗日战争时期延安作为革命大后方的相对稳定的环境
成熟的标志:毛泽东撰写《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
4、确立为指导思想:中共七大
5、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标志:对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道路的探索
内容:(1)一化三改造
(2)人民民主专政
(3)正确区分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
(4)论十大关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著作:《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认识: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
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2)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
(4)提出正确对待毛泽东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意义: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义的新道路从此正式开始
2、邓小平理论的发展
表现一、邓小平南方讲话
内容:(1)社会主义的本质;(2)计划、市场和社会主我的关系;(3)判断实践的标准等问题;(4)改革开放、革命对于解放生产力关系;(5)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关系
意义: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
表现二:中共十四大
内容:(1)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确立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3、确立为指导思想:中共十五大
四、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国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认识:邓小平理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三个代表”进一步回答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他们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和科技
第一课: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背景:1:新中国的成立调动了文艺工作者的热情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逐步展开,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含义:艺术领域上实行百花齐放,学术领域上实行百家争鸣。
意义: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成果:1:文学创作上,作品有《红岩》《红日》等。
2:电影创作上,作品有《上甘岭》《英雄儿女》等
3:戏剧创作上,作品有《茶馆》《关汉卿》等。
二:“十年动荡”与文化凋零
1:文革导火线: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2:文化事业遭破坏表现:a:红卫兵的破“四旧”
b:江青等破除“文化黑线专政”的鼓噪。
C:文化园地百花凋零的突出表现是样板戏。
三:文化事业的繁荣
1:“二为”方向的提出
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979年10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
提出:“二为”即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意义:作为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推动了新时期文艺工作的繁荣。
成果:“鲁迅文学奖”是为奖励优秀文艺创作而设。
“茅盾文学奖”是为奖励优秀长篇小说而设
“五个一工程”奖,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
2:中国运动员许海峰夺得中国历史上第一块奥运金牌。
第二课:人民教育的发展
1: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共同纲领》新中国文化教育方针即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新中国教育的性质;为人民大众服务。
(3)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4)为贯彻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刘少奇提出“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
2:“文革”中教育革命
1:破坏的表现
(1)“文革”初期,全国中小学的招生工作基本处于停顿。
(2)1968年底,在毛泽东号召下全国掀起一场大规模、持续的“上山下乡”运动。
(3)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招生方法为“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
2:破坏的后果
出现“文化断层”“人才断层”。人民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3: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1977年12月,恢复高考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
2: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向现代化。
3:1995年,中共中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第三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科研的起步
表现1:194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
2:195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
3:海外知识分子回国,如华罗庚、李四光、钱学森等。
成就1:国防领域:1958年,中国第一座原子能发应堆建成。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2:医学和农业领域: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袁隆平成功培育新型杂交水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1978年,随着全国科学大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迎来科学事业发展的春天。
2:1988年九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它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理论基础。
三: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原因:“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劳动。
表现:1:在核技术应用方面:成为少数拥有比较完整核技术体系国家之一。
2:在空间技术方面:1984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3:在运载火箭研究方面:2003年,发射“神舟5号”成功。杨利伟是首位进入太空
中国宇航员。
4:在信息技术领域:
5:在生物技术领域
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课、人是万物的尺度
一、智者的启蒙
1.时间:大约公元前 BC5 世纪中叶。
2.背景:(1)政治:与雅典 民主政治 的高峰相伴(2)经济(根本):在希腊 工商业 发展
(3)社会: 平民 地位提高以及个人主义 的成长和解决 实际问题 的需要等因素作用下产生。
3.智者运动:探讨问题由对 物质世界 的探索转向与 人类 自身相关的问题。
4.性质:是一场 反对旧的思想方法 和 传统 的运动。
5.智者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普罗塔戈拉。其思想观点的中心内容是 人是万物的尺度,主张是把人置于 世界和 万物 的中心。
6.评价
(1)意义:否定神是万物的尺度,肯定“人是万物的尺度”,冲破神学思想的束缚,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下 人类自我意识 的第一次觉醒.智者运动是西方 人文精神 的滥觞.而把普罗塔戈拉 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2)局限:把人的感知作为一切真理的标准,否定客观真理的存在,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思考]:智者运动有何局限性?
二、“认识你自己”
1.苏格拉底的哲学贡献
⑴“认识你自己”:成为苏格拉底哲学探索的指南。是他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 自我 ”,苏格拉底一方面发现了人类知识的有限性,另一方面也发现了人类理性的力量和价值。他反对智者忽视 道德,追求 功利 的主张。但在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方面,与智者一致。其对 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的追求与18世纪的启蒙思想的特点极为相似。
⑵“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美德是 知识 存在的本质所在,知识是 的充分条件。二者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2.苏格拉底的人格魅力
[讨论]:如果你是苏格拉底,你会怎么做?从苏格拉底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三、人生而平等
1.斯多亚学派的兴起:
⑴兴起:公元前 4 世纪末 至 BC3 。⑵创始人是 芝诺,还有西塞罗等。
2.斯多亚哲学的主要内容:
⑴斯多亚哲学划分为三部分:物理学、论理学和逻辑学。其中, 物理学和 逻辑学 最为重要。物理学也称为自然哲学,它不仅阐述了自然与 人 的关系,也揭示了 人与 人 之间的关系。
⑵提出了“逻各斯”思想,即规定着的 理性是主宰、产生、统治一切自然形态的本源的实体和动力。逻各斯是一个贯穿万物的永存不朽的 理性 。⑶得出了人生而平等 的结论。
3.斯多亚哲学兴起的意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 天赋人权、 人生而平等 这一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理论;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第二课、人性的复苏
一、文艺复兴
1.背景:①基督教在欧洲建立了 神学统治;②西欧经济的复苏和 发展 ;
③14世纪意大利 城市经济 繁荣(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时间: 14C---17C 。
3.含义:资产阶级借助复兴 古希腊罗马文化 进而弘扬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文化运动。
4.性质:是一场 资产阶级的新文化 运动。
5.旗帜: 人文主义 。
6.矛头:指向 基督教神学。
7.概况:⑴开始:①发源于 意大利(思考其原因);②表现形式:肯定 人的欲望,歌颂 人性;③代表人物有 但丁、 彼特拉克 、 薄伽丘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十日谈》(如何评价?)⑵鼎盛:①表现形式:提升人性的 高尚与尊严 ;
②代表人物有 莎士比亚 ,其作品有 《哈姆雷特》 。
二、宗教改革
1.背景:
A.文艺复兴在欧洲的影响,仅限于 上流社会 和 知识阶层 ;B.罗马教廷对德国的 剥削和压迫 最多;C.1517年,教皇大量出售 赎罪券 。
2.概况:
⑴代表人物是 马丁.路德;⑵开始标志是《 九十五条论纲》;⑶主张是:① 信仰得救 ;② 人人有权读《圣经》,可以与上帝直接对话。这些思想和主张引发了轰轰烈烈的 宗教改革运动 。
3.影响:
a.传播和发展了 人文主义;b.使人们从长期的 基督教神权 统治中解放出来;
c.为 启蒙运动的到来 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第三课、理性与自由的启蒙
一、启蒙运动
1.背景:
①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封建专制主义成为障碍 为反封建和夺权制造舆论准备)。
② 文艺复兴和 宗教改革 解开了套在人类理性上的枷锁;
③西欧历史的变化:近代科学的兴起;新航路的开辟;英法等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形成
④科学和 知识的进步。
2.性质:是一场17—18世纪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3.思想体系:包括人文主义、进步的社会思想和 历史观 等几个方面。
4.扩展:首先发源于 英、法(中心),后扩展到 德国和荷兰 等国。
5.意义:(1)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作了 思想和舆论的准备。
(2)推动欧洲政治、经济和科学的进步。
(3)对人本身的一种彻底解放。
二、启蒙的真谛
1.启蒙运动最重大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对人本身的一种彻底解放。人的解放包括 人身的解放和人的思想的解放两个方面。
2.代表人物:卢梭:提出 人生而平等、 社会契约、 主权在民。②康德: 思想自由。
三、浪漫主义思潮中的人文精神
1.时间: 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叶 。
2.创始人: 卢梭。他被称为浪漫主义之父。
3.广义的浪漫主义宣扬人的 感情 至上,它本身特点是 非理性的 、人文的、 个性的、想象的和情感的。
4.浪漫主义的影响:
①它极大地丰富了 人文精神 的内涵,凸显了人的情感和个性。
②它把人从冰冷的的 理性原则的 统治下解放出来。
第四课、主权在民的政治启蒙
1、18世纪自然法论中的人文主义,为启蒙运动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前提是自然科学的发展。
2、结合课本P104自我测评中的表格总结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17世纪英国(发源地)
(1) 霍布斯:①天赋人权②社会契约论----对摧毁封建专制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洛 克:①主权在民(君主和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有权推翻它们)②最早提出分权学说---为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18世纪法国(中心)
(1) 伏尔泰:①天赋人权 局限:①不反对财产的不平等;②实行“开明专制”
(2)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 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目的:实现政治民主
意义: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美国第一个实践
(3) 卢梭:代表作《社会契约论》①社会契约论②主权在民③生而自由④浪漫主义之父
----描绘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蓝图,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导,并直接影响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
(4) 百科全书派:①天赋人权②社会契约论—为法国大革命做了有力的思想准备。
(5) 德国的康德-见书本
* 启蒙思想家的共同思想主张
①反对封建专制②崇尚理性③提倡科学④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 法国启蒙思想家对英国启蒙思想家的继承
①卢梭继承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②孟德斯鸠继承洛克的分权学说
* 比较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区别
(1) 广度上:前者主要集中在文学艺术领域;后者广泛反映在文学、艺术、哲学、政治等领域。
(2) 深度上:①前者矛头指向基督教神学;后者指向封建主义
③前者仍然批着宗教的外衣;后者则没有,并提倡理性的思考判断
②影响:后者影响更深远,为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作了思想和舆论的准备
专题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一、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
㈠巨人肩上的思索
1.在中世纪的欧洲,亚里士多德的学说长期被教会奉为教条。
2.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创立了自由落体定律,从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
3.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牛顿通过进一步的定量实验,先后创立了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构成了近代力学体系的基础,成为整个近代物理学的重要支柱。
4.1687年,牛顿撰写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书中总结了他的力学体系以及在数学、天文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㈡认识史上的飞跃
1.牛顿的力学体系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出了系统、合理的说明,从而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2.到19世纪,近代科学进入了全面繁荣的时代,各门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纷纷建立起来。
3.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准确地算出了地球的平均密度和扁平率,正确地解释了潮汐的成因。
4.1846年,海王星的发现,体现了自然科学所具有的惊人的预见力和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㈢驱走乌云的太阳
1.19世纪末,物理学界的重大研究课题是黑体辐射问题。为了研究热辐射规律,物理学家定义了一种理想物体——黑体,以次作为热辐射研究的标准物体。
2.量子理论的创立者是德国物理学家普郎克,1900年,他在《关于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中阐述了这一思想,标志着量子理论的诞生。
3.量子理论让人们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物理学中的传统观念,使物理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的观念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㈣爱因斯坦的“时空”
1.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一文,在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的基础上,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2.狭义相对论并非全盘否定牛顿力学,牛顿力学反映的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而狭义相对论反映的是物体高速运动的客观规律,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和发展。
3.广义相对论第一次阐述了思维时空和物质的分布相联系的重要思想。
4.相对论同量子理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二、追寻生命的起源
㈠关于“生命的起源”的传说
1.关于人的起源,有许多传说:除上帝造人说以外,古代中国有女娲抟土造人说,古代埃及有用黑泥塑人的臆想……
2.在不断的探索中,人们逐渐形成两种认识:一种认为,生命起源于其他星体,后来被带到地球上来;另一种认为,生命起源于地球自身的演化过程。其中,后一种得到多数科学家的支持。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人工合成了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
㈡两条路线
1.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上帝创造万物和物种不变的观点越来越受到怀疑和反对。17、18世纪,对生物的观察和实验研究加强了,初步形成了两条研究路线。
2.群体研究路线以林耐为代表,主要运用观察和分类的方法。代表人物还有:拉马克和达而文。
3.个体研究路线以哈维为代表,主要运用解剖和实验的方法。主要代表还有:巴斯德、施莱登和施旺。
㈢达尔文和进化论
1.条件:根本原因是物质基础的发展(工业革命)。
2.内容:自然界中的生物物种是不断变化的,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3.意义:达尔文的进化论给已经漏洞百出的上帝的创造万物说以致命的一击。
三、人类文明的引擎
㈠棉纺织业的技术创新
1.18世纪,英国的棉纺织业出现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2.钟表匠凯尹发明飞梭后,织布的效率大大提高,造成全国性的纱荒。
3.1779年,卡特莱特研制出水力织布机,解决了当时的纱荒问题。
㈡“万能的原动机”
1.近代蒸汽动力技术的产生,主要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和实验科学的长期孕育。
2.有了蒸汽机产生的动力,就可以建立工厂,工厂的大量出现,使历史跨入一个新的时代——蒸汽机时代。
㈢“科”“技”结合的典范
1.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有力地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1803年,美国工程师富尔顿制成了第一艘汽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研制出第一辆蒸汽机车,后来又发明第一辆火车,召示着“火车时代”的到来。
2.到19世纪初,随着一系列机械加工设备的问世,一个以机器制造机器的新工业部门——机械加工制造业诞生了。它的出现,一方面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完成,也标志着近代技术体系的最终确立。
3.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到20世纪初基本完成。由于电力的广泛应用,使世界跨入“电气时代”。
4.1831年,英国的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提出发电机的理论基础,它成为了日后研制通信装置的理论来源。
5.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是科学与技术结合的又一典范。19世纪末,汽车诞生了,汽车工业随之建立起来。
四、向“距离”挑战
㈠立体交通的诞生
1.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汽车工业和航空工业的产生和发展: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和戴姆勒以汽油机为动力,制成了最早的汽车。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设计制成第一架飞机。
2.随着汽轮、汽车、飞机等先进交通工具的出现,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
㈡穿越大洋的电波
1.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有线电报机。
2.1875年,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机,电话在通信领域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3.意大利人马可尼将电磁波的理论首先应用到无线电通信上,被后人称为“无线电之父”。
㈢改变世界的网络
1.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2.至今,电子计算机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发展阶段。
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一、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1、19世纪初期世界文学艺术风格为浪漫主义。
2、
3、浪漫主义文学以英、法两国成就最高。
4、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代表有拜伦、雪莱和济慈。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以诗歌为主,拜伦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恰尔德·哈罗德是拜伦诗歌中第一个“拜伦式英雄” 。拜伦最辉煌的作品是长诗《唐璜》。
5、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代表是雨果,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6、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代表是普希金;德国浪漫主义作家霍夫曼、海涅。
7、德国和奥地利是浪漫主义音乐得中心。
8、贝多芬将古典音乐推向高峰同时开创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所以他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贝多芬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早年受到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创作的作品有《第三(英雄)交响曲》和《第五(命运)交响曲》;随着社会的变革,贝多芬后期的作品在现实的感染下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作品有《第六(田园)交响曲》和《第九(合唱)交响曲》,其中《第九(合唱)交响曲》中加入了希勒的《欢乐颂》,所以这部作品是音乐史上最早在交响乐中加入合唱的作品。贝多芬成为音乐史上的一代宗师。
9、奥地利人舒伯特被誉为“歌曲之王”,代表作品有《春之信念》、《野玫瑰》、《魔王》。
10、舒曼的代表作品《幻想曲》。
11、“四大徽班”的进京促使了徽剧和汉调的结合,为京剧的正式诞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法国画家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成为浪漫主义绘画的宣言书。
13、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将浪漫主义绘画推向高峰,他的代表作品是《自由引导人民》,这幅作品是以法国人民推翻波旁王朝的“七月革命”为背景的。德拉克洛瓦被称为“浪漫主义的狮子”。
二、碰撞与冲突
1、背景:(1)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尖锐(2)资本主义各国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在世界扩张,亚、非、拉人民进行斗争(3)浪漫主义对未来的设想不再适应当时的社会现实。
2、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源于法国,司汤达《红与黑》标志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诞生
3、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高利贷者》等合成《人间喜剧》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
4、狄更斯作品是我们了解19世纪英国社会的教材《匹克威克外传》是英国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作品,《雾都孤儿》《双城记》
5、俄国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妮娜》,其中《安娜卡列妮娜》是他艺术上最完美的一部小说。列宁称他的作品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此外,还有俄国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6、埃及巴鲁迪、中国黄遵宪“诗界革命”《哀旅顺》、《台湾行》
7、俄国柴可夫斯基“旋律大师”《天鹅湖》、《睡美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五交响乐》《第六交响乐》等;捷克德沃夏克《自新大陆》
8、欧洲第一个打出现实主义旗号的是法国库尔贝《石工》、《奥尔南的葬礼》
9、印象派绘画将光与色作为研究中心,莫奈《日出印象》;凡高“扑向太阳的画家”《向日葵》《星月夜》;塞尚;法国雕塑家罗丹《青铜时代》《思想者》
10、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三、打破隔离的坚冰
1、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本人“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
2、德莱塞《嘉莉妹妹》真实再现当时美国社会,《美国悲剧》是他成就最高的作品;海明威《太阳照旧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冰山原则’
3、印度泰戈尔《吉檀迦利》使泰戈尔于1913年成为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新月集》、《飞鸟集》
4、日本川端康成《雪国》、《千只鹤》《伊豆的舞女》等表现了“日本人内心的精髓”,1968年川端康成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5、高尔基《海燕》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被列宁称为“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6、鲁迅《狂人日记》《阿Q正传》阿Q精神胜利法表现了被压迫者身上无药可救的精神病态
7、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代表《牧神午后》、《夜曲》、《月光》;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探索出了无调性音乐12音体系,《乐队变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华沙幸存者》;新古典主义音乐俄国斯特拉文斯基《浪子历程》、《春之祭》
8、西班牙毕加索是立体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根据用色的不同,毕加索的创作被分为“蓝色时期”和“粉红色时期”、“黑人时期”,《亚威农少女》《弹曼陀铃的少女》《少女肖像》以及《有藤椅的静物》等作品,一战后他进入了创作的“新古典主义时期”。1937年创作了震撼画坛的名作《格尔尼卡》。
四、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
1、20世纪世界文化主要的特征是各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交流和与时俱进。世界各民族文化在继承各自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心态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从而完善和发展自己,使世界文化更积极地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2、二战后西方国家兴起一系列反传统的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愤怒青年”、“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解冻文学”以及魔幻现实主义等,被统称为后现代文学。
“愤怒青年”是20世纪50年代在英国兴起的文学流派。
“垮掉的一代”是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文学流派。
“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文坛出现的另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人物约瑟夫·海勒的作品《第二十二条军规》被认为是“黑色幽默”的经典之作。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拉丁美洲出现的文学流派,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形象地展示了哥伦比亚和整个拉美地区一百多年的殖民史和社会生活史。
“解冻文学”是苏联20世纪50年代后形成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日内瓦医生》。
3、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文学创作越来越体现出科技与人类发展的紧密结合,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尔森出版的《寂静的春天》掀起了现代环保运动。
4、20世纪50年代美国纽约风行行动绘画。行动绘画又称“滴画”。追求一种画面和色彩的自然效果,具有代表性的画家是杰克逊·波洛克,代表作品有《3》和《第十号》。
5、20世纪的中国绘画积极吸收西方绘画的优点,中国著名的现代绘画艺术大师徐悲鸿积极主张东西方艺术的融合,将西方绘画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同时在素描和油画中渗入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他的作品《奔马图》几乎成为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
6、摇滚乐美国黑人音乐家的“节奏和布鲁斯”与美国白人的“乡村和西部音乐”两类音乐得融合。
7、美国的摇滚乐歌手艾维斯·普莱斯利被称为“猫王”,英国的著名摇滚乐队是“披头士乐队”(又称甲壳虫乐队)。
8、摇滚乐队和歌手掀起了“良知复兴运动”,参与全球的社会政治活动,为救济非洲灾民所创作的歌曲《四海一家》,成为一首传唱全球的奉献爱心之歌。
9、电影和电视是当今世界年轻的艺术。
10、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人类第一部电影。
11、好莱坞采用最新的科技手段制作的轰动全球的影片如:《玩具总动员》、《泰坦尼克号》。
12、法国人塞列克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电视”名称的人,1954年美国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彩色电视机。
浪漫主义文学背景:
法国大革命,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兴起,工业革命
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几乎理性的社会失去实现的可能
浪漫主义文学
条件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十月革命前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
梁启超(资产阶级改良派):较早介绍马克思主义,并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朱执信(资产阶级革命派):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较详细
无政府主义者:也曾介绍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
宣传的特点: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导致他们不能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正式传播和影响
原因: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发生变化;对资本主义失望的知识分子急切寻求改造中国的新出路
李大钊号召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是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五四运动后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介绍:有利条件;李大钊的深入宣传和影响(注意李在钊的著作)
知识分子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爱国心
背景: 五四运动的革命洗礼;各种刊物对社会主义思想的介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影响
新思潮的竞起
新思潮竞起的表现
无政府主义: 20世纪初进入中国;主张个人绝对自由,反对一切政府,希望建立没有任何政府的社会
新村主义: 赞扬共同劳动、相互协作和共同消费的新生活(日本)
“工读互助团”:幻想打破“劳力”和“劳心”的差别,改造社会(北京大学)
改良主义: (1)实用主义:发源地、代表人物和主张
(2)基尔特社会主义:发源地、代表人物和主张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背景: 新思潮竞相争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
问题和主义之争: 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开始分裂
“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 促使更多的青年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
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宣传马克思主义
组织学会: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批判基尔特社会主义
条件
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力
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潮的传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十月革命前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
梁启超(资产阶级改良派):较早介绍马克思主义,并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朱执信(资产阶级革命派):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较详细
无政府主义者:也曾介绍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
宣传的特点: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导致他们不能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正式传播和影响
原因: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发生变化;对资本主义失望的知识分子急切寻求改造中国的新出路
李大钊号召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是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五四运动后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介绍:有利条件;李大钊的深入宣传和影响(注意李在钊的著作)
知识分子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爱国心
背景: 五四运动的革命洗礼;各种刊物对社会主义思想的介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影响
新思潮竞起的表现
无政府主义: 20世纪初进入中国;主张个人绝对自由,反对一切政府,希望建立没有任何政府的社会
新村主义: 赞扬共同劳动、相互协作和共同消费的新生活(日本)
“工读互助团”:幻想打破“劳力”和“劳心”的差别,改造社会(北京大学)
改良主义: (1)实用主义:发源地、代表人物和主张
(2)基尔特社会主义:发源地、代表人物和主张
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宣传马克思主义
组织学会: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批判基尔特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