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免费资料)衡水中学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特别免费资料)衡水中学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04-22 23:4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衡水中学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Ⅱ卷共12页,100分。考试时间11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Ⅰ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答卷Ⅰ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选择题 本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处在封建社会末期,危机四伏 B.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C.清朝统治腐朽 D.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国的利益,英国决定报复中国
林则徐的第五代孙凌青(原名林墨卿)在1997年曾作一首题为“庆祝回归,缅怀高祖”的七绝:“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请判断他作此诗距“粤海销烟”多少年。
A.137年 B.155年 C.157年 D.158年
怡和洋行是最著名的老牌英资洋行,1832年7月1日在中国广州成立,从事与中国的贸易。怡和洋行对香港早年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有关怡和洋行的说法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A.1835年在广州从事鸦片、茶叶买卖
B.1839年其创办人在伦敦游说英国政府与清政府开战
C.1842年将总公司从广州迁至香港
D.1857年在汉口开办怡和棉纺厂
英国通过《南京条约》附件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这意味着
A.英国从此打开了中国门户,把中国纳入大英商业帝国的体系中
B.英国率先成为大清帝国的全球贸易伙伴,进一步巩固了霸权地位
C.英国可以和中国共同商定关税税率,便于其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D.他国日后从中国获得任何一项特权,英国都可“一体均沾”
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它
A. 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B.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C.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D.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太平世界男女同权科举,天国春秋军民协力斩顽妖。”此联是洪秀全为天京文阁殿新考时撰写的门联。下列对其所含历史信息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A.描绘了太平天国定都后的斗争片段 B.体现了太平天国倡导男女平等的政策C.反映了太平天国时期的文化改革措施 D.表达了要彻底击退外国侵略军的意志
《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性质,因为它规定
A.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C.鳏寡孤独废疾者由国库供养 D.通过圣库制度平均分配所有农副产品
1858年,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中不是位于太平天国统治区域的是
A.天津 B.营口 C.南京 D.上海
1862年,西方列强配合清军进攻太平军的背景是
A.太平军攻打上海外国租界 B.《北京条约》暂时满足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愿望
C.太平军的反洋教斗争刺激了西方列强 D.西方列强一贯主张镇压起义
鸦片战争后,中国陆续出现各种类型的近代工业,下列归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洋务军用企业——江南制造总局、上海发昌机器厂、安庆内军械所
B. 洋务民用企业——上海轮船招商局、唐山开平煤矿、上海机器织布局
C. 民族工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广东继昌隆缫丝厂
D. 外国资本主义企业——上海耶松船厂、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康有为等人发动的维新变法运动
A.建立了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 B.首要目标是救亡图强
C.废除了科举制度       D.使中国人民获得了民主权利
雨果曾经说过“它汇集了一个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为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亚洲文明的倩影。……这个奇迹现已不复存在。”“奇迹现已不复存在”这与哪次侵华战争有关?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战争
阅读右图,判断这一历史现象发生在下列哪场战争之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有人说: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
B.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C.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甲午战后中国向西方学习上升到制度层面
我们之所以把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因为
A.论战最先打破了清朝君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的状态。
B.在论战中提出了学习西方科技和兴办近代工商业的要求。
C.资产阶级在论战中首次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要求。
D.论战正面抨击了封建信条,阐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
隋朝时“将兴辽东之役,自洛口开渠达于涿郡,以通运漕”引文所指是
A.通济渠 B.邗沟 C.永济渠 D.通惠河
“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握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这主要说明了唐朝
A.严格管理城市商业 B. 长安商品经济繁荣
C.对长安、洛阳的商业活动进行特殊管理 D 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
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隋末农民战争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的结果
B.唐初调整政策使社会安定,为“治”的局面出现创造了条件
C.唐太宗的知人善任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D.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基础
唐朝时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为官廉洁,被称为“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的一代良相”。据此判断,刘晏供职的部门应该是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中书门下
唐朝时,中央政权与西南地区的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及对其影响的相同之处是
A.册封当地少数民族首领 B.与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和亲”
C.建立都督府加以管辖 D.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的进步
为了监察地方官吏,北宋政府设置了
A.刺史 B.通判 C.知州 D.锦衣卫
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科举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A 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B 扩大了各级官吏的来源
C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D把选拔任用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
宰相制度最终被废除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B.封建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C.权力不断分散    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唐朝前期,某平民子弟非常希望担任政府官员,为此他必须
A 掌握多门实用技术 B 孝敬长辈并处理好与邻里的关系
C 刻苦攻读经典诗文 D努力寻找其祖宗具有很高社会地位的历史依据
假如你生活在唐朝,在生活中不可能遇到的事情是
A.农民耕种时,有的地区使用曲辕犁
B.乘船从洛阳至长安参加进士科考试
C.在饭店用餐时点了最喜欢吃的菠菜
D.出门时,你可以将衣物、书籍寄存在柜坊里
下列与北宋官员增多无关的是:
A.分化事权 B.发展科举制 C.加强中央集权 D.阶级矛盾的激化
王安石变法时设想“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为此他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政府向农民贷款收取20%利息 B.向官僚征收代役钱,雇人服役
C.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发展生产 D.核实土地,按多少平摊赋税
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限制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
王安石变法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大地主和中小地主阶级的矛盾
C.封建国家和大地主阶级的矛盾 D.封建国家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下列政治制度中属于辽代的是:
A.猛安谋克制 B.“蕃汉分治” C.八旗制度 D.部落兵制
宋辽通过澶渊之盟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这次议和的背景是:
A.辽国财政无力支持战争 B.辽军的进攻受到遏制
C.北宋在财政上非常充足 D.北宋军事占绝对优势
在下列叙述中符合西夏历史的有
①都城设立在今天的银川②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③仿照汉文偏旁创制西夏文字④推行科举制⑤和北宋曾约为兄弟之国
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一个宋代人描述他所经历之处,说其地“土多林木,田宜麻谷”。“人们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气候则“盛夏如中国十月”,请问他描述的是什么民族的生活情景
A.契丹人 B.女真人 C.回纥人 D.党项人
1141年绍兴和议
A.结束了金军南下抢掠 B.确立了宋金的平等地位
C.得到了宋钦宗的同意 D.规定了金国统治范围
赵翼认为:“是宋之为国,始终以和议而存,不和议而亡。盖其兵力本弱,而所值辽.金.元三朝皆当勃兴之运,天之所兴,固非人力可争,以和保邦,犹不失图全之善策。”他否认了
①宋朝政治腐败,皇帝苟且偷安②军民抗金才使南宋偏安一隅③宋朝投降派排挤、迫害主战派而占上风④宋朝军队曾取得澶洲和郾城等大捷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元朝时,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构是
A.中书省 B.枢密院 C.御史台 D.宣政院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京洛胡尘满人眼,不知能似浙江不?”。以上诗句反映了两宋之际背井离乡的文人对故土的思念之情。诗中的“胡尘”之“胡”是指
A.西夏 B.辽 C.金 D.蒙古
“军国大计,周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盖隐然执政之府也。”描述的是
A.尚书省 B.南书房 C.内阁 D.军机处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世祖时来华,居住了十几年 。以下场景最有可能发生的是
A.去台湾府观光游历
B.他喜欢阅读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C.他去农田参观时对筒车很感兴趣
D.他发现中国商人出海要有海外渡航证明书
“沈酐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西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这是一副嵌名联 ,描写的是北宋的科学家沈括,那么,沈括的主要著作是
A.《梦溪笔谈》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齐民要术》
“山东、磊名等路(路:指地方行政单位)猛安谋克户之民,不亲稼穑,尽令汉人佃莳(佃种)取租而已。”此材料蕴含的正确信息是 ①契丹人进入了中原地区 ②采用封建剥削方式 ③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融合④反映了民族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压迫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①参知政事的设置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③军机处的设立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
对下图印章叙述正确的有
①图片是锦衣卫的印章 ②它的出现有利于加强皇权 ③它的出现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表现 ④直接对丞相负责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明朝中叶时“民当农时,方将举趾,朝为轿夫矣,日中为扛夫矣,暮为灯夫矣。三夫之候劳而未止,而又为纤夫矣——如此民奔走之不暇,何暇耕乎 ”为改变此现象,政府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为
A.两税法 B.募役法 C.一条鞭法 D.摊丁入亩
历史上很多事件具有标志性意义,影响着历史的发展方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意义是
A.标志着全国统一的完成
B.标志着中国古代相权和皇权矛盾的基本解决
C.标志着地方分裂势力被最终消灭
D.标志着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
“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此联称颂的英雄是:
A.戚继光 B.郑成功 C.岳飞 D.左宝贵
1988-1992年,胡锦涛曾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对西藏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共最有作为的驻藏大臣”。下列关于“驻藏大臣”的说法,正确是
A.唐太宗时设置,代表唐政府与赞普共同管理吐蕃事务
B.元世祖时设置,标志着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划
C.明太祖时设置,是明朝在西藏封赐的最高僧官
D.清雍正帝设置,标志着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
14世纪末至18世纪晚期对促进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贡献的蒙古族首领是
①俺答汗 ②努尔哈赤 ③噶尔丹 ④渥巴锡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④
清朝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利用喇嘛教以收功。……青海、喀尔喀、内蒙古及伊犁等处,皆为其檀徒(佛教信徒)”。为此清政府采取的相关措施是
A.平定漠西蒙古 B.设置伊犁将军
C.册封达赖、班禅 D.实行改土归流
清朝时期黑龙江将军的主要辖区在唐、元、明时期的行政管辖机构分别是
A.瀚海都督府、辽阳行省、乌里雅苏台将军
B.黑水都督府、岭北行省、奴儿干都司
C.黑水都督府、辽阳行省、奴儿干都司
D.忽汗州都督府、岭北行省、乌里雅苏台将军
“读书人,最不济,背时文,烂如泥。……三句破题,两句承题……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嘘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明朝八股取士 B.清朝文字狱 C.秦朝焚书坑儒 D.西汉察举制
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这实际上是
A.封建赋税制度的一项变革 B.封建国家减轻对农民的剥削
C.承认农民战争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D.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据清代史书记载:“上自绅富,下自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对上述材料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产物 B.是重农抑商政策带来的后果
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小华找来《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小论文。下列最可能成为这篇论文题目的是
A.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B.明清的君主专制
C.浅议焚书坑儒 D.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下列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江南
B.机户、机工的出现标志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中国资本主义工业产生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明清手工业进步的表现
清初学者唐甄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A.重农抑商 B.农商并重 C.重商主义 D. 反对君主专制
据资料统计:从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的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A.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B.鸦片大量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C.“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据《明史》载:“崇祯时,历法益疏舛,礼部尚书徐光启请令其徒罗雅谷、汤若望等,以彼国新法相参较,开局纂修。”材料主要说明
A.实用性的科技得到封建统治者的重视
B.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C.西方科技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活力
D.西方天文知识得到士大夫的喜爱
李贽在《焚书》中说道:“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必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以下说法正确的有①提倡男女平等,反对歧视妇女②对封建传统观念进行了批判③揭露道学家的虚伪④批判了封建等级和纲常礼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什么思想
A.经世致用思想 B.君主批判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重农抑商思想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61.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与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大形势相呼应,中国文化亦从唐型文化转向宋型文化。……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发、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而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
材料二:宋文化细腻丰满,但在气魄上员不及汉唐文化气势雄壮。唐太宗李世民以“天可汗”的尊称威慑周边民族,而宋代自立国之始,就为外患所困扰,长期与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权相对峙。……(这些少数民族势力)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与轮番撞击,产生了双重文化效应。一方面,北宋人因被动挨打产生而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另一方面,契丹、党项、羌、女真等游牧民族从汉文化吸收到丰富营养。在辽朝,孔子受到朝野上下的尊崇。《贞观政要》《史记》《汉书》等汉文化名著被译成契丹文字,广为流行。……(西夏)已是任用中国贤人,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马,行中国法令了。
——以上材料均摘自张贷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分析唐、宋文化各自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唐宋各自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三方面分析唐、宋文化形成的原因。(6分)
(3)两宋时期,中国南北文化出现出何种差异?(2分)原因何在?(2分)
62.(12分)材料一
材料二 清朝奉行的“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进一步凝固、强化了农耕自然经济形态……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水次”,最终“多致卖船弃业”。
同时以“天朝上邦”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为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长期关闭国门,实行禁海政策……对西洋器物当做“贡品”“玩好”收藏,如英使马嘎尔尼赠送给乾隆帝的地球仪、望远镜、铜炮、火枪、西洋船模型等礼物。
——摘自岳麓版教材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三 禁海政策给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鸦片战争前,行驶于东南亚和日本的中国帆船仅有295艘,地位一落千丈……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终于在近代的前夜迟滞了。
——摘自岳麓版教材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对外交往的总趋势?(2分)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对外交往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你对清政府实行的对外交往政策有何看法?(4分)
63.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中国应设)造船厂…… 火器局,……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长技……(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客主之形,皆适相埒(相等),……。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糜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1867年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材料三 (1894年)秋七月乙亥朔,日本侵朝鲜,下诏宣战。……谕李鸿章扩充海军,慎选将才,精求训练,通筹熟计以闻。……海军副将邓世昌及日人战于大东沟,死之。……<1895年)乙亥,日兵寇威海。我海军与战于南岸,败绩。……威海陷,……刘公岛陷,水师燹,丁汝昌及总兵刘步蟾死之。……授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使日本。
——赵尔巽《清史稿》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魏源主张是什么 提出哪些具体措施 (3分)
(2)根据材料二 指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主要含义是什么 与以往相比李鸿章对“边防”问题的看法有哪些变化 (3分)
(3)近代前期中国的有识之士为加强海防提出了什么主张并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4分)
(4)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海军参加了哪些重要战役 中国海军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谈谈你对中国海防问题的认识。(4分)
衡水中学2008—2009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选择题(本题共60分,每小题1分)
1 BDDDA DDBBC 11 BBCDD CACAD
21 BDACD DDDCB 31 BCBDA BCDCA
41 CDACD BDCCC 51 ACDDC BCCBA
二、非选择题(61题14分,62题12分,63题14分)
61答:(1)特点:唐文化相对开放、外倾、色调浓烈;
宋文化相对封闭,内倾、色彩淡雅、细腻丰满、忧患气息浓厚。(4分)
(2)原因: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两宋时期,积贫积弱,而周边少数民族勃兴,民族政权对峙,两宋长期遭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围困与进攻。总之,唐宋文化的差异是由两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综合力量的强弱决定的。(6分)
(3)差异:北方文化表现为游牧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碰撞、融合、少数民族呈现封建化趋势。南方文化出现出浓厚的忧患意识。(2分)
原因:少数民族在同两宋长期的战争与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受到中原先进封建文化的影响。两宋长期遭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围困与进攻,被动挨打,割地求和,山河破碎。(2分)
62.(1)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2分)
(2)主要原因:农耕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1分)清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1分) 实行“海禁”政策;(1分)专制制度空前加强;(1分)统治者愚昧自大、固步自封;(1分)脱离世界潮流,鄙薄近代科技。(1分)
(3)看法:闭关政策给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妨碍了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失去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2点即可得4分)
63.(1)师夷长技以制夷(1分)。建造战船,开办兵工厂。(2分)
(2)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东南海疆。(1分)把边防的重点从西北转移到东南海疆,防范列强入侵。(2分)
(3)林则徐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积极仿制西方战船(2分);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初步建立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2分)(如答1885年在台湾建立行省也可给1分,但此问总分不能超过4分)
(4)黄海(或大东沟)战役、威海卫(或刘公岛)战役。(1分,答其中一点即可) 腐朽的封建制度。(1分) 认识: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建立先进的社会制度(或民族独立主权国家);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增强海权意识,加强国防建设。(2分,答其中两点即可)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