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明历程复习背诵提纲
济阳一中高二年级水平测试历史必修一复习学案(上)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水平测试考试纲要】具体考试内容与要求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宗法制 ②分封制
2.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说明
①始皇帝与三公九卿 ②郡县制
3.列举从汉代到元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 中朝、刺史 ②三省六部制 ③枢密院和三司 ④行省制度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① 内阁制度的确立 ②军机处的设置
第一课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一)夏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
2.政治特点: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二)商朝
1、商朝的建立:约前1600年,商族首领成汤灭夏,建立商王朝。
2、商朝的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
(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则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商王控制着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利。)
3、商朝政治的特点:充满神权色彩(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商王对参加联盟的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附属国拥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二、封邦建国
(一)周族的兴起
周族是以农耕著称的古老部族,起初生活在关中地区,于商朝后期兴起。
(二)西周的建立与稳定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国,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执政的周公修改了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西周的政局稳定下来。
(三)西周社会的政治制度
1.西周的分封制:
概念: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用以巩固其统治的一种统治制度。
目的:巩固统治,拱卫王宫。
对象:王室贵族、异姓功臣、先代贵族和边远部落首领。
主要的封国:齐、鲁、宋、卫、燕、晋等国家。(P3图)
内容: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影响:①分封使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得到加强;③形成了西周贵族集团 “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④加强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2.西周的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实质: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特点:①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度。
②嫡长子(大宗)与庶子(小宗)的关系,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③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影响:①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
②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③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
④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礼乐制:各级贵族的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二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之上的,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外在体现。
※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浓厚的专制色彩;早期的政治制度有继承性和发展性,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 秦朝的统一 (前221年,秦王嬴政)w.w.w.k.s.5.u.c.o.m
1. 条件:A春秋开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大宗频繁取代小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兼并战争使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B战国时,商鞅的变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统一的过程: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于前221年完成国家的统一。
3.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群雄割据的战乱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各族人民的心愿,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朝
1.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2.内容(表现):⑴皇权至上 ⑵家天下的皇位世袭继承制
⑶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别辅佐皇帝处理政;监察百官;管理军务,它们之间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⑷地方推行郡县制。由皇帝任命郡县官员。郡县下设乡里等基层机构。
⑸制定了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⑹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等)
⑺制定秦律,细密、严苛,轻罪重刑。.w.w.k.s.5.u.c.o.m
3.影响:形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确立的原因分析
①经济根源:封建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②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③思想根源:法家思想;
※ 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内容是什么?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内容:①皇帝至高无上,皇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纵览于一人之手,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②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包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之下设置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帝的各种事务。③在地方,建立郡县制。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县设县令、县丞和县尉;④为了维持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更好的发挥应有的效能,秦朝还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⑤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秦朝还制定了秦法。
直接影响:有利于巩固统治,国家统一和社会经济发展;
深远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 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比较
①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官位不世袭。③诸侯国拥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军事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
第三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一、七国之乱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汉初郡国并行制及其影响:
1 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采取郡国并行制度。
2 王国实力做大,威及中央统治。汉景帝采纳晁错建议实行“削藩”引发七国之乱。
3 汉景帝平定叛乱,废除诸侯王的政治权利,初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目的】强化王权,巩固国家统一 。
【措施】 建立中朝,削弱相权;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影响】(积极)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高度的集权造成外戚、宦官专权的局面,导致政局长期动荡。
3、唐末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安史之乱 藩镇林立 五代十国)
4、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背景】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吸取前代历史的教训。
【措施】宋太祖从“钱”、“权”、“兵”三方面加强中央集权
①收精兵:a、设三衙掌统军权;b、设枢密院掌调兵权;c、设禁军,实行更戍法,加强中央集权的力量,削弱地方势力,达到“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目的。
②削实权:a、在中央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与财政权;b、地方所有州郡直属中央,削弱藩镇的权力;c、设通判,代表皇帝监察地方;d、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设转运使,将地方财赋大部分收归到中央,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三省六部制的建立及其演变
(一)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建立
①三省: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在门下省下设政事堂,在尚书省下设六部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注意政令的从制定到最后执行所经历的部门的顺序,并要明确政令不论决策还是最后的执行都秉承皇帝在意愿,从而体现出皇权的加强】
【作用】三省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的最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专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二)宋元时期三省六部制的演变
(1)宋代:【进一步分割相权】
①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三司(度支、盐铁、户部)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②设副相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③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2)元朝时期:【相权加重】
【内容】废三省,实行一省制(中书省),官长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提高了行政效率。
【影响】宰相权势过重,不时卷入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引起政局的动荡不安。
※ 元朝的行省制:
【原因】:元朝地域辽阔;吸取了宋代教训,要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
【内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上设置行中书省(行省),行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
【作用】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二、丞相制度的废除(明朝)
【原因】吸取元代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
【措施】裁撤中书省,废丞相,权归六部(明太祖朱元璋)
【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三、明朝的内阁与清朝的军机处
(一)明朝内阁的设立
1、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不参与决策。
2、明成祖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后来内阁权力越来越大,掌握“票拟”的权利。但票拟是否算数,取决于皇上的“批红”。
(二)清朝设立军机处
1、清朝初年的中央机构的设置
①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②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军国大事——皇权受限制;
③设南书房(康熙帝时)——参与机密,替皇帝草拟谕旨——中央中书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
2、军机处的设立
【原因】雍正帝时,为了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职能】军机大臣开始只参与处理军务,后职权扩大,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国大计、审理重大案件。(军机大臣品级不高,只能跪受笔录;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
【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五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水平测试考试大纲要求
了解古代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古代希腊的地理环境 ②古代希腊的城邦制度
知识框架体系
概念:指分布在爱琴海诸岛及其附近地区的文明。(希腊文明的开端-----西方文明的源头。)
爱琴文明 代表: 克里特文明:(约公元前2000年-前1400年)王宫建筑、象形文字。
迈锡尼文明:(约公元前16世纪—前12世纪)王宫、卫城、王室墓陵、泥版文书。尚武好战。
黑暗时代(荷马时代):约公元前1200年-前900年,共300年。处于封闭、贫穷、沉寂的状态。
城邦的概念:约前8――前6世纪的一种国家形态,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
城邦的特征:小国寡民、独立自治;城邦之间磨擦不断,战争不断。
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着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
地理环境对希腊文化的影响 环水、港湾,航海业和海军的发达。
殖民活动
山多地少,农业受阻碍 。
类型:君主制、僭主制、寡头制、贵族制、民主制(最流行)。
政体
意义:实行公民政治,公民拥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雅典的民主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重点问题阐释:
1.简述古希腊城邦的含义和特点?
含义:城邦是指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它一般以一个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古希腊最大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
2.古代希腊城邦政体有那几种形式?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形式:贵族制、民主制、君主制、寡头制和僭主制;
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3、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产生的影响
环境:三面环海、山多地少、多港湾和岛屿
影响:(1)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小国寡民城邦的形成。连绵不绝的山脉把陆地分割成小块,彼此隔离的生活,逐渐发展成为城邦。城邦制国家是希腊文明形成的重要政治条件。
(2)希腊文明的产生得益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下的海洋经济。多山,土壤贫瘠,粮食不能自给。但海岸线长,多良港,海外贸易和商品经济发达。海外贸易具有开放、外向、竞争的特点,它促使人们产生积极活跃、勇敢和富于进取的精神。
(3)海外贸易兴盛,殖民及其他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使古希腊形成了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使人们较早地接受了平等互利的观念,这一切都有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
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民主政体的发源地)
水平测试考试大纲要求
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①公民大会 ②五百人议事会 ③民众法庭 (或陪审法庭)
知识框架体系
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
发展历程 贵族制:任期制、选举制。实行集体领导和法制原则,为向民主制演化准备了条件。
民主制:前594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奠定民主基础(内容P23略)。
前509年克里斯提尼改革,“陶片放逐法” ,最终确立民主制。
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黄金时期:伯利克里)
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公民权利、会议程序)
体现 五百人议事会:主持大会,休会期代使权力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终审决定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遵循原则)
众多规模不大的行政和军事机关。
评价:略(详见问题阐释4) (实质是奴隶主的民主)
重点问题阐释
1.梭伦改革(文科学生注意联系改革史相关内容)
时间:公元前594年开始;
原因:贵族与平民矛盾尖锐;
内容: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设立民众法庭;确立新选举法;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打破了贵族制强调出身的世袭原则。
意义: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2、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①人民主权——雅典的国家管理大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里。
②轮番而治——所有公民轮流统治与被统治。
3.简要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和局限性以及总体的评价认识。
内容:①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②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和众多规模不大的行政和军事机关是其民主政体的充分体现: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最重要的程序――就某项事务展开辩论;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两次公民大会闭会期间,议事会是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民众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拥有终审决定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的权利。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③一切官职向公民开放并由选举产生。。
意义:①创新性: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民主的运作方式,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②优越性:多数人决策,使问题考虑得更全面;公职人员有多数人选举产生,时期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③文明进步: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使希腊文明成为古代西方、乃至整个世界重要的文明中心。
局限性:①它仅仅是对公民群体而言,而非公民,例如外邦移民、奴隶和它
国公民,都没有享有民主的权利;②是男性公民的民主;③一切公职由选举和抽签产生,这种轮番而治极有可能导致极端民主化,导致民主制的衰落。
总体评价:他在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促成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臻于极盛的同时,又残忍地窒息、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
※ 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条件(仅供文科参考使用)
地理因素:相对隔绝的谷地和海岛地形,面向海洋,易于形成相对隔绝的城邦政治。
经济因素:形成以商品生产、海外贸易为主的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的经济结构,形成的海洋文明培育了雅典人自由、进取、平等的民主精神。
社会因素:形成一定数量的平民阶层,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成为民主政治形成的直接原因。
政治因素:奴隶制文明、城邦制度确立,贵族制取代君主制,是民主政治形成的政治条件。
思想因素:海洋文明中形成的集体、平等、相对独立和自由意识。
个人因素:希腊思想家、政治家的鼓动和改革。
第七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水平测试考试大纲要求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为西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
①罗马法的内容 ②罗马法的影响
知识框架体系
君主制。
政制的 贵族共和制:(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平民保民官)。
演变 帝制:屋大维的元首制(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 戴克里先公开的君主统治。
背景:共和国时期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
《十二铜表法》 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
评价:罗马成文法的标志,限制贵族特权,保护平民利益。
法律 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
查士丁尼法典 《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赦》——统称为《民法大全》
评价: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形成;是维系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基础。
重点问题阐释
1.对罗马法的总体认识与把握
含义: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核心内容之一是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发展演变:(1)罗马法的开端:《十二铜表法》(2)罗马法的完备:《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罗马法的地位和影响:
【地位】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作用】 ①对罗马发展的作用:维护和稳定了罗马帝国统治。
②对后世的影响:法律的来源(是现代欧洲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即陪审制度、律师制度、诉讼原则均起源于罗马法。
2.《十二铜表法》
【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
【本质】维护贵族利益。
【积极意义】按律量刑,贵族再不能随意解释习惯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十二铜表法》的形成是平民的胜利。
【地位】罗马法的渊源(罗马的基本法)。第一部成文法。
3.《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内容】包括《查士丁尼法典》、《 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赦》。
【意义】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
※ 罗马法对近代社会的影响(仅供文科参考使用)
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它不仅严格规定了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而且还阐明了相关的法理,为人们提供了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法律依据。
(1)罗马法是近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时期颁布的《民法典》,就是以罗马法的有关规定为蓝本起草的。不列颠法系也吸收了罗马法中的不少因素,如契约、债务和继承制度等等。西方法律大都继承了罗马法中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及诉讼原则,甚至政治制度的某些方面也来源于罗马法。
(2)近代初期,西方资产阶级根据自然法思想,制定了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如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等。这些法律都以罗马法的理论为基础,从中发展出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天赋人权”“权利平等”等观念。
(3)罗马法的影响还波及亚洲。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中国的民法都受到罗马法的影响。我国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罗马法的原则。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整体的确立
第8课 渐进的制度创新-----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水平测试考试大纲要求
了解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①权利法案 ②责任内阁制
知识框架体系
建立 基础:议会制度的形成 《大宪章》——限制王权的开始
13世纪 议会制度基本形成
1640 资产阶级革命
过程 1688年“光荣革命”
1689年《权利法案》——议会主权,君主立宪制
意义:统治方式由人治转向法治,英国社会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责任内阁制 形成:18世纪前期 乔治一世
(核心) 第一任首相:罗伯特·沃波尔
国王退出内阁,内阁掌握实际行政权
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
内容 19世纪中期,两党制形成首相与内阁必须从多数党中产生;首
发展 相与内阁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首相拥有行政权、立法创议权,是最高执政者)
基础——代议制民主
背景:工业革命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1832年议会改革 内容:a、降低候选人和选民的财产资格;b、增加新兴工业区席位
影响:a、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稳定;b、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与选举权,而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仍然受到种种限制)
重点问题阐释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背景
1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发展壮大,同封建专制制度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2 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根本)
2.《权利法案》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①从立法、司法、财政、军事等方面限制王权;②把议会拥有的自由权力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
意义:①国王与议会关系: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限制;②王权与法律关系:国王只能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③统治方式变化: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制,英国社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3.简述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的过程?
①“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其权力和重要性也随之增强;②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主持内阁会,协调各部门的工作。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③发展:19世纪中期,随着选举制的逐步扩大和两党制的发展,议会选举变成两个政党之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4.结合《权利法案》和责任内阁制,简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其作用?
(1)特点①君主地位:国王是国家元首,但仅扮演仪式性角色;②核心:责任内阁制,内阁对议会负责;③最高行政首长:首相掌握行政和立法创议权,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④政治基础:代议制民主。
(2)作用:①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②稳定了英国社会的秩序。③使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④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提供了一种模式政权建设模式。
5.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完善
(1)确立: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标志着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2)完善:①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首任内阁首相,主持内阁会议,逐步形成了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制度,即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②两党制的形成:随着责任内阁制的发展,两党制逐渐形成,首相和内阁必须从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中选出。③议会选举权的扩大: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选举权:19世纪后半期又进行了两次议会改革,成年男子获得了普选权。
第9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美国的总统(联邦)共和制
水平测试考试大纲要求
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①1787年宪法 ②联邦制 总统制 ③ 美国总统制度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知识框架结构提纲
1787年宪法 背景:松散的邦联无法满足政治、经济发展需要
理论来源:欧洲启蒙思想的精华
原则:联邦制原则(中央集权)、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制原则
发展:27条宪法修正案 前10条:规定公民若干自由权
13、14条修正案(1861年内战)——废除奴隶制,维护国家统一
评价(意义、局限性)
建立:1787年,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是最高法律
联邦制 作用
巩固:内战平定南方叛乱,维护统一,战后通过13、14条修正案
两党制 形成:联邦成立初
代表:民主党——南方种植园主,共和党——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的利益
地位:美国分权制衡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点:两党竞争表现在政治选举上
发展:内战后基础发生变化,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实质: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重点问题阐释
1.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主要内容、作用及影响
背景:独立初期的美国,只是一个邦联制国家,各州作为独立主权之邦建立起松散的联盟,保留了许多重要权力,国家没有元首,中央最高权力机构邦联国会的权力及其有限,面对一些重大问题,常常力不从心。
内容:①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中央政府),包括一个统管所有地区、指挥全部军事力量的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掌管统一的联邦财政;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同时规定各州保留有较大的自主权。②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③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
作用及影响:①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可以有效防止专制独裁,保障民主制度。②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使美国能够保持统一和稳定,成为美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政治前提。③地方自治与中央政权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这些都对后来的资本主义国家起到了示范作用。
2.评价1787年宪法?
进步性:①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共和政体,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巩固了国家政权。②实行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对于防止专制独裁局面的出现具有积极作用。③规定总统和议员由民选产生,具有一定的民主性。
局限性:允许奴隶制存在,不承认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同等的权利,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邦联与联邦的不同
(1)美国独立之初实行邦联制的特点是:①各州保留主权,自由独立,重大事务的决定必须至少9个州同意。②邦联只设有国会作为中央权力机构,没有设置行政首脑和司法长官,也没有对违抗邦联权力的行为实行制裁的相关规定。这种松散的邦联制度,无法解决独立战争后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2)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的特点是:①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国家主权属于联邦。②联邦法律是全国的最高法律,各州在不违反联邦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可制定自己的宪法和法律,同时在政治、经济、财政和文教等方面享有一定自主权。
4.美国的总统制
总统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还是武装部队的总司令。有权提名政府高级官员,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由于不经国会选出,总统及其内阁不向国会负责,内阁只对总统负责)。美国总统的权力使联邦的行政权保持强有力的地位,美国总统是全世界最有权力的职位之一,美国政治制度被称为总统共和制,简称总统制。
5.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概念:由公民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它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通常以议会作为代表民意的机关。代议制是资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夺取政权之后正式确立起来的。
基本特征:①实行普选制。由通过普选产生的议员组成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②实现人权自由的原则。议会议决事项均由议员共同讨论并经多数通过;③政党政治比较突出。它将竞争机制引进了政治生活。④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现代国家大都实行代议制。
作用:代议制度调节、缓和了矛盾。各党、各派、各团体的意见,通过议会的讨论、协商,形成共同的意见,避免了使用暴力解决分歧的情况发生,用和平方式调节了社会矛盾,稳定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保持了经济持续发展。
6.美国总统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比较)
不同点:【英国实行的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①议会拥有立法、组织和监督政府的权力。②君主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其职责多数是礼仪性的;产生方式是世袭,任期是终身制。③政府(内阁)掌握行政大权,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
【美国采取总统共和制(联邦共和制)】①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统行政权力,统率陆海空三军,实行任期制;总统不对议会负责。②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相互独立。作为立法机关的议会,其议员不能兼任行政职务;而行政机关的政府官员也不能兼任议会议员。
③由当选的总统组织政府。各政党能否上台执政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获得议会中多数席位,而在于在总统选举中能否获胜
相同点:都是资本主义民主政体,核心特征是代议制,即经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通过控制立法权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7.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表格直观显示)
项目 美国总统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总统 国王
产生方式 选民选举 世袭
有无任期 任期制 终身制
有无实权 有 无
政府首脑 总统 首相
政府产生 总统任命 议会产生
国家权力中心 总统 议会
第11课 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 知识框架结构提纲
①维也纳会议维持四分五裂的割据状态,政治分裂阻碍经济发展
(没有统一的市场,商品输出没有强大国家力量保护)
背景 ②19世纪中期经济基本连成一体
③普鲁士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
德意志统一 ④俾斯麦个人的才干和努力
过程:三次王朝战争(普奥对丹麦,普奥,普法战争)
结果:统一,但保留专制主义等封建残余
性质:民主主义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见下)
影响:P46,结束四分五裂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为扩张铺平道路
建立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德意志帝国 内容 P47
政体—君主立宪制(与英国比较)
的统治 特点—专制主义色彩
评价
军国主义 原因:武力在统一中起决定作用
影响:在社会上影响深远,为侵略战争提供社会基础
魏玛共和国 成立:1919,魏玛宪法
特征:给予人民一些民主自由权利,但保留大量残余,民主共和基础薄弱
背景:a、封建残余(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历史因素;
b、经济危机打击——直接;c、纳粹党的欺骗宣传
法西斯专政 建立:希特勒上台(1932年成为国会第一大党,1933年出任总理)
影响:形成二战欧洲策源地
启示: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必须进行彻底的民主改革(魏玛共和国之所以被成为“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和法西斯的上台,根源在于没有摧毁专制主义的基础,说明需要一场彻底的民主改革)
第10课走向共和的艰难之路 知识框架结构提纲
背景: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森严
法国大革命 1789年《人权宣言》——制宪会议
政体: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
1791年宪法 最高权力机关:立法会议
性质: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
第一共和国(1792-1804)
第一帝国(1804-1815) 拿破仑
波旁王朝复辟(1815-1830)
共和制与君主制之争 七月王朝(1830-1848) 君主立宪制
第二共和国(1848-1852) 路易·波拿巴
第二帝国(1852-1870)
第三共和国(1870-1940)
标志1875年宪法
背景:帝制与共和制反复斗争的结果
建立 政体:总统制共和国
民主共和制度建立 内容:立法权——参议院和众议院
行政权——总统和内阁 P44
意义:共和体制的最终确立,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巩固:议会对宪法修正和补充 P44
1. 德意志帝国宪法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比较
项目 德意志帝国宪法 法国1875年宪法 相同点
政体 君主立宪制 总统共和制 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都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国家元首 德意志皇帝 总统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世袭 由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
国家元首任期 终身制 任期制
国家元首权力 掌握国家的实权 掌握国家实权(行政权)
首脑 首相 总统
政府首脑与议会关系 首相不对议会负责 对议会负责
政府首脑的产生 由皇帝任命 由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
国家权力的中心 皇帝和首相 议会
2.比较英国君主立宪制和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同】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国家元首都是君主,世袭和终身制。
【异】英国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德意志皇帝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拥有实权,体现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英国的首相由议会选举中多数党领袖担任,内阁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德意志首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英国的议会是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掌握国家主权,限制王权,德意志议会只拥有制定法律和批准预算的权力,对政府及皇帝没有监督权。
城邦时代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PAGE
1
Wangtingxiang2009-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