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光绪之死光绪三十四年(1908),光绪帝在郁郁不得志中突然死去,不到20小时,西太后也撒手人寰。一百年来,“光绪之死因”就一直成为史学界争论的焦点,主要有正常死亡和中毒之死两种观点。
在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持下. 于2008年11月2日公布研究结果:光绪皇帝死于急性砒霜中毒。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恬(1871-1908)主要嫌疑人慈禧太后袁世凯李莲英戊
戌
变
法第三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观看以下几幅图片和材料,分析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追问历史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189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谈判,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签订《马关条约》的春帆楼原址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 1895-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甲午战争前,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的工厂有80多家,1895-1900年间,列强在华设厂总数增加到约1000家。王韬 《弢园文录外编》郑观应《盛世危言》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盛世危言》
1、必要性:
①甲午战后,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
②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探索失败,救亡图存需要进行新的探索;
2、可能性:
①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②阶级基础:中国资产阶级逐步发展壮大。
③思想基础:王韬、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等主张。史海探源 在封建顽固派盘根错节的京城,热血沸腾但手无寸铁的书生们是如何掀起激荡全国的改革浪潮的?史海探源发动“公车上书”办《中外纪闻》成立“强学会”与顽固派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组织“保国会”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
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宣传西学,鼓吹变法维新派第一个政治团体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
义思想的正面交锋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
纲领资产阶级的第一个政党
变法浪潮激荡全国中外纪闻时务报强学会保国会南学会国闻报时务学堂万木草堂变法浪潮激荡全国光绪皇帝为什么支持变法呢? 1、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光绪帝不愿做亡国之君,要变法图强; 2、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存在“帝党”和“后党”两大官僚集团,光绪帝想利用维新变法之机,从后党手中夺取实权,改变傀儡地位。戊戌变法的内容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废除旗人寄生特权。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军事方面: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兼习中西科;
废除八股文,开设经济特科等。有利于具
维新思想
的人参与
政治打击了封建
官僚制度有利于民族
资本主义的
发展有利于西
学的传播思考:与维新派原先的主张相比,有哪些没有实现?增强军事实力挽救民族危亡戊戌政变西太后弄权政变
六君子人头落地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绝命诗
改革失败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①根本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走改良道路,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与封建势力对比悬殊,缺乏经济和军事实力,也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仅仅寄望没有实权的皇帝,对列强和袁世凯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②方针策略的失误:维新派政治上不够成熟,改革措施较为激进,不能循序渐进,树敌过多,陷于孤立;
③直接原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旧势力的反对和镇压。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007宁夏卷42题材料:
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昭领导工作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爱国——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启蒙——戊戌变法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猛烈地抨击了封建思想文化,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结论——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评说历史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的瓦解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客观的条件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社会基础)戊戌变法维新思想的传播(思想基础)列强资本输出掀起瓜分狂潮甲午战败甲午战败赔款 清政府放宽对
民间设厂的限制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经济基础)思考:19世纪末,中华民族面临着怎样的严重危机?
对此中国各政治力量做出了怎样的反应?(1)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 (2)农民阶级(3)资产阶级革命派(4)地主阶级(清政府)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政 “预备立宪”研究性学习课题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维新变法在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但结果却迥然不同。日本很快从内忧外患中解脱出来,走上了强国之路。而维新变法运动却最终失败。
试从两国的社会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和国际环境等方面作出合理的论证与分析。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对比表工业文明冲击下改革总结
1500年以来的历史是人类社会由分散隔绝状态进入整体发展的一体化进程,其主线是现代化。但在此进程中,不同地区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请简要说明俄国农奴制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在哪些方面促进了本国的现代化。(一)经济上:市场化、工业化
1、俄国改革:颁布废奴法令,农民赎买份地,使近代工业发展获得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资金和较大的国内市场;颁布政策扶植工业发展;
2、阿里改革:积极发展近代化的民用企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并采取行政措施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3、明治维新:殖产兴业,从西方引进技术和人才,重点发展军工企业、重工业和基础设施,通过国营示范、扶持政策和人才培养等方式,积极推动私人企业发展,初步实现工业化,崛起为东方强国;
4、戊戌变法:中央设立矿物铁路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文明冲击下改革 (二)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
1、俄国改革:①颁布“一二九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从法律上承认了农民的人身自由;②颁布《司法章程》统一司法程序,实行公开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建立起近代司法制度;③选举产生农村地方自治局、城市杜马等地方自治机构。
2、明治维新: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天皇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也承认了人民的一些权益,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3、戊戌变法:维新派变法前曾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内容,要求实行君主立宪,表明中国向西方学习已扩展到制度领域。工业文明冲击下改革 (三)思想文化上:科学化、民主化
1、阿里改革:实施西方教育体制;发展世俗中小学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派遣留学生;翻译大量军事科技书籍。
2、明治维新:倡导文明开化,积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实行教育改革,传播启蒙思想,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事业。
3、戊戌变法:维新期间,言论、集会、出版、结社活跃,各种社团和报刊层出不穷,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获得教快发展;出版事业进步、近代传媒从通商口岸拓展到内陆,猛烈地抨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思想启蒙,开启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遗产。工业文明冲击下改革 (四)军事上:现代化、西方化
1、阿里改革:创办近代化军工企业;推行军事改革,建立步兵学校,实行征兵制;按照西方训练军队,发展壮大海军,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殖民统,成为地中海东部最强大的国家。
2、明治维新:建立新军队,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西方建立常备军,大力改进装备,培养指挥人才,实施武士道教育,享有特殊地位,只对天皇负责。
3、戊戌变法:精练海军,改习洋操,扩建海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工业文明冲击下改革 (五)社会生活上:文明化、西方化
1、明治维新:努力改造衣食住行等社会习俗,发生了深刻变化。
2、戊戌变法:维新派摒除陈规陋习,提倡文明生活方式,戒缠足、兴女学等运动引领时代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