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表1现存17~19世纪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数量表
时间国家 17世纪 18世纪 19世纪
印尼 8 51 251
泰国 1 4 85
马来西亚 1 7 216
合计 10 62 552
表1呈现的史实表明,17~19世纪的中国( )
A.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
B.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C.社会经济呈持续繁荣局面
D.海外贸易长期发达
2.1908年4月,上海公共租界英商电车公司颁布了乘车守则若干条,其中规定:不准在车辆行驶时上下车、不准头和手伸出车外、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上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乘车、不得带狗等动物上车等等。该守则( )
A.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
B.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
C.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养成
D.提高了中华民国的国民素质
3.盛宣怀在其所拟《电报局招商章程》中说:“中国兴造电线,固以传递军报为第一要务,而其本则尤在厚利商民力图久计。”根据材料推断,盛宣怀认为应如何发展近代电讯事业( )
A.引进西方近代电讯技术
B.适应国防建设的需要
C.结合商业化运转推动发展
D.提高电讯行业的利润
4.如图为清末民初上海竹枝词中不同类型知识分子涉及民族观念的词汇检索及频次。
身份词语 传统保守知识分子 传统开明知识分子 中西之间的知识分子 新型知识分子
夷 22 10 5 1
洋 0 38 12 86
西 0 6 15 88
其他中性词 0 5 2 20
由此可知,当时上海的知识分子( )
A.具备开放的近代视野 B.摆脱了自身传统观念
C.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D.西化的水平领先全国
5.近代以来,西装、西餐欧式建筑以及轮船、汽车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下列城市中最早出现这种现象的是( )
A.广州 B.西安 C.合肥 D.深圳
6.“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西方人的服装和西服受到批判,旗袍和其他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有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这一现象开始出现于( )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7.如表为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统计表(单位:人次).数据的变化说明( )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马 脚踏车 机器脚踏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89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A.等级观念的根本变化 B.生活方式普遍西化
C.交通工具的进步显著 D.民众消费水平悬殊
8.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慢走”等。这说明( )
A.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由上海地方当局制定
B.汽车在中国已经出现
C.交通规则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
D.近代交通文明开始在上海逐步建立
9.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相连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材料表明( )
A.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
B.外国侵略阻碍了近代中国交通发展
C.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缓慢
D.西方垄断了中国近代运输
10.近代北京民风保守,19世纪末人力车引入之初,人们不愿接受。据记载:“当时人都不肯雇佣,妇女尤以坐人力车为羞耻。”但不久人们发现人力车轻便、快捷、价廉,远过于通行骡车,“风气大变,坐车人日见增加。人力车厂也随之各处林立,营业甚为发达。”这说明( )
A.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
B.近代北京的交通日益发达便利
C.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D.民众生活受政治局势影响巨大
11.19世纪最后二十五年,铁路在全球的达到顶峰,其后公路交通开始发展,投向的资金开始往柏油马路转移。这种现象是由于( )
A.人类开始逐步进入航空时代
B.人类隔绝的状态开始打破
C.近代交通工具大量投入使用
D.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加剧
12.1881年起,清政府逐步改变了修建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的认识,认识到“铁路开通可为军事上之补救”,开始有筹划地修建铁路。这说明( )
A.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B.近代交通日益发达便利
C.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
D.帝国主义侵华深入内地
13.“举头铁索路行空,电器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中国近代哪一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
A.电影事业 B.铁路运输 C.航空事业 D.电报电讯
14.1882年10月,顺天乡试在北京发榜,《申报》驻京记者将江、浙、皖三省上榜者名单当日送到天津,转电上海,次日见报,比北京发榜时间仅晚24小时。材料反映了( )
A.《申报》突出的教化功能
B.科举仍是重要的选官途径
C.近代电报快速传讯的功能
D.《申报》为政府需要服务
15.近代有竹枝词写到:“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 )
A.铁路运输业 B.水运业 C.航空业 D.电报电信业
16.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 )
①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
②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③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
④世界市场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17.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18.1898年,维新人士所创办的《湘报》中写道:“人死如同灯灭样,那里眼珠还有亮,电学书你去看几篇,方知此话是谣言。”这反映出近代报刊( )
A.具有启迪民智、彰显理性的作用
B.成为宣传西学的主要载体
C.促进了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
D.提高民众认知,崇尚改良
19.《读书》杂志创刊号(见图),被称为“在那个精神世界经历了长期禁锢而刚刚得到释放的时代”的诞生物,被视为“新启蒙时代”的象征之一。因为其( )
A.终结了十年文革的严重混乱
B.开启了对“两个凡是”的反思
C.探讨社会问题展开思想交流
D.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20.1920年全国报界联合会通过《劝告勿登有恶影响于社会之广告与新闻案》指出:“如奖券为变相之彩票,究其弊端可以凋敝民力而促其生计,且引起社会投机之危险思想。又如春药及诲淫之书,皆足以伤风败俗,惑乱青年。此种广告,皆与社会发生极大之恶影响,而报纸登载,恬不为怪。”这反映出当时( )
A.政府立法整顿,规范广告业秩序
B.民族危机加深,报业界抵制外货
C.报刊业发展迅速,广告比重加大
D.缺乏有效管束,广告业乱象丛生
21.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这折射了当时中国( )
A.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 B.政治变革备受关注
C.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2.《产科男医生》作为一部以妇产科为背景的行业电视剧,讲述了一群工作在妇产科的男医生的艰辛与不易,他们不仅要面对病人的不信任和家属的质疑,还要承担所有可能存在的风险。这说明( )
A.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
B.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
C.虽已开放,保守思想仍存
D.中国人普遍信赖中医
23.二十世纪初期,欧洲发生这样的文化变迁:“巴黎、柏林或伦教的嗜好和说话腔调传播到国内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列何者是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 )
A.报纸和广播 B.电视和电影 C.网络与漫画 D.铁路与飞机
24.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拍摄了《红旗谱》《燎原》<平原游击战》《董存瑞》13.《白毛女》等一系列 影片,一方面是对于战争胜利的歌颂,另一方面是对旧社会的一种控诉。这主要体现了电影的( )
A.教化价值 B.娱乐价值 C.商业价值 D.艺术价值
25.百度公司董事长李彦宏表示:“在中国,传统产业对于互联网的认识程度、接受程度和使用程度都是很有限的。在传统领域中都存在一个现象,就是他们‘没有互联网思维’。”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则说:“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是一种思想,是一种价值观。”这说明( )
A.传统产业不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自己
B.互联网意味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一场革命
C.没有互联网,就没有新的文化和价值观
D.互联网思维正全面而深刻地改变人类生活
二.材料题(共3小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最早的江南女校是在西方传教士传播基督教的背景下建立的。诞生于19世纪50年代的江南教会女校,作为传统中国土地上的一个崭新的文化现象,虽然面临重重阻力,但是仍然不断地将女性(应)接受知识这种观念向外传播。1898年,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校﹣﹣中国女学堂诞生于上海。上海是近代江南女子教育的一个中心,女子教育开始在近代蓬勃发展。在朝廷和社会兴废女学的长期争议中,民间办女校之风渐兴,打破了教会女校一家独大的局面。清政府被迫于20世纪初做出变革姿态,实施“新政”,并对女学开禁。此后,官办女校在全国范围内日渐兴盛,而江南女校则始终居于领先地位。民国建立后,社会变革不断,女校和女学生无可避免地卷入历史洪流中,在改写自身命运的同时也创造着历史,部分进步的在校女生和毕业女生不甘于“他者”的身份,开始为“女界”的未来奔走呼号。
﹣﹣摘编自徐宁《女校与近代江南社会的史迁(1850~1931)》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陈忠实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是一部描绘中国近代农村社会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晚清民国时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白鹿原是陕西滋水县的一个小山村,白鹿两姓的白嘉轩、鹿子霖为族长之位长期争斗不已。“皇帝失了龙庭”后,县城警察四处剪人辫子,张榜公示禁止缠足,白鹿原陷入恐慌。十多年后,蒋介石的北伐波及滋水,白鹿两姓许多后生加入国共两党。长工黑娃带头成立了“白鹿原农民协会”,批斗两大地主白嘉轩、鹿子霖。很快,南方传来消息,蒋介石铡了许多共产党,黑娃逃匿山中。鹿子霖之子兆鹏辗转到了陕北根据地,并在中条山抗战中因功提拔为八路军团长。1948年5月,鹿兆鹏回到滋水县策动起义成功,滋水县解放。
结合晚清民国历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代史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现代报刊业发展历程
1890﹣1920年 1950﹣1970年 1978﹣至今
代表刊物、创办人 《时务报》(维新派机关报)、《新青年》(陈独秀);革命派在国内外一共创办了近120种报刊 《人民日报》《红旗》(党报党刊)、《文汇报》(综合性日报) 《人民日报》(党报党刊)、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
主要内容 政治色彩浓厚,同时文学期刊、科普类专门性刊物陆续问世 内容更加丰富,但依旧政治宣传方面涉及较多,娱乐题材缺乏 宣传重点转移到对经济建设的报道中来,娱乐性题材日渐丰富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解答】结合图表可以看出从17~19世纪的中国在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数量是呈上升趋势的,也就是人的数量是增多的;
故选:A。
2.【解答】A.材料的规则,尽管是在纠结,但是,不光是适用于中国人,也适用于租界的外国人。
B.材料反映的是乘坐交通工具的规则,而不是促进运输业发展的措施。
C.材料对人们乘坐交通工具的行为进行具体的规定,有利于人们形成文交通出行习惯,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的养成。
D.材料只是反映租界内的情况,不能体现出对整个中华民国的影响。
故选:C。
3.【解答】A.引进西方近代电讯的技术,只是材料的一部分内容,不是盛宣怀的完整意思。
B.材料,没有涉及到国防建设。
C.从材料中,则由在厚利商人可以看出,他认为电报事业发展应该结合商业化运转来推动。
D.材料,没有强调电报行业的利润,而是强调发展电报的方式。
故选:C。
4.【解答】A.材料中传统的保守知识分子,就体现不出近代开放的视野。
B.从材料中传统保守知识分子看不出,摆脱自身传统观念束缚。
C.从材料可以看出近代上海的知识分子,既有传统的保守思想,也有现代思想,体现了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产生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D.材料看不出上海与其他地区的比较。
故选:C。
5.【解答】注意限定信息“最早”,根据材料可知,西方的生活方式传播到中国,并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广州是最早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最早出现材料的现象,故A项正确。
西安是中国西部中心城市,在近代对外开放较迟,与设问不符,故B项错误。
合肥市东部地区城市,但开放要迟于广州,故C项错误。
深圳是改革开放之后崛起的现代化城市,故D项错误。
故选:A。
6.【解答】注意限定信息“开始”,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时,两大阵营对峙,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新中国采取孤立、封锁包围政策,因此当时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因此题干材料中的现象出现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即1949﹣1956年,故A项正确。
B项不符合“开始”,应排除。
C项中苏关系破裂,列宁装不可能大行其道,应排除。
D项时期中国的服饰出现多元化,与题干材料不符,应排除。
故选:A。
7.【解答】依据材料数据信息显示,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增长幅度较大,据此可知C正确;
A项“根本”有夸大其词的嫌疑,故排除;
依据材料数据信息显示,人力车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排除B;
D材料不能体现。
故选:C。
8.【解答】租界当局指的是外国人管理,故A项错误;
BC材料没有体现,所以排除;
根据题干所给信息反映的是伴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交通规则在朝着世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近代交通文明开始在上海逐步建立,所以D符合题意。
故选:D。
9.【解答】“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表明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10.【解答】依据题干“19世纪末人力车引入之初,人们不愿接受”可知,反映工业革命成果应用速度慢,故A项错误。
依据题干“不久人们发现人力车轻便、快捷、价廉,远过于通行骡车”可知,出行多靠骡车,故B项错误。
依据题干“当时人都不肯雇佣,妇女尤以坐人力车为羞耻”、“风气大变,坐车人日见增加”可知,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故C项正确。
民众生活受政治局势影响巨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故选:C。
11.【解答】A.19世纪还没有进入航空时代。
B.打破人类隔绝状态的是新航路开辟。
C.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不断进行,各种新式交通工具逐渐出现,铁路不断的发展,汽车开始出现,这就促进了材料中公路的发展。
D.资本的原始积累是在工业革命之前。
故选:C。
12.【解答】A.从材料可以看出,新政府在19世纪80年代开始筹划修建铁路,改变了以前的落后封建思想,这说明新式交通工具的巨大优势冲击了传统观念。
B.主要是考察思想的转变与铁路交通发展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单单强调近代交通的发达。
C.材料只是反映了铁路运输的发展,并不能整体上反映出工业革命在中国的发展速度。
D.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自己修建铁路,不能反映出帝国主义的侵略。
故选:A。
13.【解答】铁路运输业、水运业、航空业皆与此描述没有关系,排除ABC;
从材料当中的描述“举头铁索路行空”、“音书万里一时通”两句可知需要架设电线,另外还有传播信息的功能,符合题意的是电报通讯,D项正确。
故选:D。
14.【解答】A.题干信息体现不出“教化功能”,排除A;
B.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C.根据材料信息“《申报》驻京记者将江、断、皖三省上榜者名单当日送到天津”、“转电上海,次日见报”、“比北京发榜时间仅晚24小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揭示的是近代电报快速传讯的功能,C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故选C;
D.项不能够从总体上揭示材料主旨,排除。
故选:C。
15.【解答】从材料当中的描述“举头铁索路行空”、“音书万里一时通”可知需要架设电线,另外还有传播信息的功能,由此可知,这是电报通讯,故选D。
ABC三项航空业皆与此描述没有关系,应排除。
故选:D。
16.【解答】根据“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说明①正确。中国是引进外国先进科技成果,不能说明②正确。1899年发生在戊戌变法后,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③错误。中国引进外国先进科技成果说明中外交流加强,世界市场的发展,④正确。故C项正确。
故选:C。
17.【解答】远隔千里的异地价格同时变动,说明消息的传递速度很快,而选项中只有电报能够做到,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选:A。
18.【解答】A.由材料“电学书你去看几篇”,表明近代报刊客观上宣传了科学,具有启迪民智、彰显理性的作用,故A项正确。
B.由材料《湘报》的单一材料无法得出成为宣传西学的主要载体的结论,故B项错误。
C.时间为“1898”,无法得出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的结论,故C项错误。
D.提高民众认知,崇尚改良符合维新派主张,和材料无关,故排除D项。
故选:A。
19.【解答】终结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混乱是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故排除A。
B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有关,故排除。
依据材料“‘在那个精神世界经历了长期禁锢而刚刚得到释放的时代’的诞生物”可知C正确。
D与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故排除。
故选:C。
20.【解答】题干主要反映了对有不良影响的广告内容进行了批评,说明了当时广告业的管理不善,故D正确。
题干只是提出了这一不良现象,没有提出改进措施,排除A。
BC项题干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D。
21.【解答】题干只涉及到报刊中大多数为政治报刊,《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但是没有提及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
根据题干,1895﹣1911年中国的政论型报刊占绝大多数,就连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结合所学,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这一时期报刊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学习西方内容的变化,即政治变革备受关注,故B项正确;
在1895﹣1911年期间,中国先后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这一历史时期并没有放弃实业救国思想,故C项错误;
题干中没有涉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D项错误。
故选:B。
22.【解答】依据材料“他们不仅要面对病人的不信任和家属的质疑,还要承担所有可能存在的风险”等明显可知C正确。
A说法言过其实,故排除。
BD材料均不能体现,故排除。
故选:C。
23.【解答】根据材料中的时间“20世纪初期”及材料对事物的描述可知,促成材料中变化的主要媒介是电影和电视。故B正确。
报纸无法及时的传播“巴黎、柏林或伦敦的嗜好和说话腔调”,故排除A。
C项在二十世纪的前期还未出现。故排除。
D明显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故选:B。
24.【解答】依据材料“一方面是对于战争胜利的歌颂,另一方面是对旧社会的一种控诉”可知A符合题意。故A正确。
BD均不是题干体现的主旨,故排除。
当时是电影还谈不上商业价值。故排除C。
故选:A。
25.【解答】根据题干信息“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是一种思想,是一种价值观”可知,互联网思维正全面而深刻地改变人类生活。故D正确。
传统领域“没有互联网思维”不代表不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自己,故排除A。
BC说法夸大了互联网的作用,故排除。
故选:D。
二.材料题(共3小题)
26.【解答】根据材料“在朝廷和社会兴废女学的长期争议中,民间办女校之风渐兴,打破了教会女校一家独大的局面”“官办女校在全国范围内日渐兴盛,而江南女校则始终居于领先地位”得出观点一:近代江南社会的变迁推动了女校的兴起和女性的解放,论据可以从外部(西方文明的冲击)、内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的角度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
观点:近代江南社会的变迁推动了女校的兴起和女性的解放。
论述: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南方一系列通商口岸的开放及西方传教特权的取得,极大地冲击了传统伦理道德观,并瓦解自然经济;江南是近代工业的集聚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维新派为了动员更多力量投入到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中,推动了女子的社会化教育;与北方相比,南方开放程度高,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等均有利于女校的兴起和女性的解放。
27.【解答】通过材料中““皇帝失了龙庭”后,县城警察四处剪人辫子,张榜公示禁止缠足,白鹿原陷入恐慌”再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辛亥革命的爆发,从情节、历史现象、概述和评价等方面出发,回答问题;
故答案为:
情节:滋水县警察在“皇帝失了龙庭”后,四处剪辫,张榜禁止缠足。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辛亥革命后移风易俗现象。
概述和评价: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等。移风易俗,冲击了封建观念,有利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妇女解放;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28.【解答】第一小问的论题,依据表格内容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论题一是1890﹣1920年间的中国报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论题二是1978年后的报刊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形势的变化。第二小问的阐述,论题一可从1890﹣1920年间民族危机加深、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及其影响进行说明;论题二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经济史实进行说明即可。
故答案为:
(1)论题一:1890﹣1920年间的中国报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阐述: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向西方学习由器物深入到政治制度,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通过报刊宣传政治主张,推动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推动中国的政治民主化。
②辛亥革命后,为宣传启蒙思想,资产阶级激进派利用报刊、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2)论题二:1978年后的报刊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形势的变化
阐述: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报纸的宣传重点由政治宣传转移到经济建设的报道上来。
②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国际交流增多,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报刊题材、种类日渐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