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黑龙江省牡丹江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黑龙江省牡丹江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01 13:44: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三中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
1.(2分)“国家在中央设置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进行封驳审议。”对于材料中所涉及制度的说法最为准确的是(  )
A.秦朝开创 B.唐朝设置三省六部制
C.汉朝设置中朝 D.解决了经济的矛盾
2.(2分)西汉初年设置郡国并行制的目的是(  )
A.巩固地方分权
B.巩固中央集权维护自身统治
C.继承秦朝制度
D.选拔人才
3.(2分)“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这里所推崇的选官制度是中国的(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4.(2分)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死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B.科举制
C.建立行省制
D.统一度量衡、货币
5.(2分)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中说:“我要说,我们的政治制度,不是从我们邻人的制度中模仿得来的。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的人的……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伯利克里所说的“全体公民”是指哪些人(  )
A.所有的成年男子 B.成年男性公民
C.外邦人 D.奴隶
6.(2分)罗马法的开端是(  )
A.《十二铜表法》 B.《罗马法》
C.《秦法》 D.《查士丁尼法典》
7.(2分)“国王不能为非”是近代英国著名的宪法原则之一,即国王永远没有是非错误,国家政策中出现的一切错误都不能归咎于国王,国王永远不对国家的任何政治决策负政治责任。英国这一惯例确立的政体是(  )
A.共和政体 B.民主共和制 C.君主立宪制 D.君主专制
8.(2分)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这表明西方列强破坏了中国的(  )
A.司法主权 B.贸易主权 C.关税自主权 D.外交主权
9.(2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
A.《共同纲领》
B.《权利法案》
C.《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
D.《共产党宣言》
10.(2分)钱穆先生在他的讲演中提出了一些对太平天国的看法:“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是(  )
A.定都天京 B.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发动金田起义 D.提出《资政新篇》
11.(2分)民国时期的小说家包天笑在晚年 追叙说:“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他叙述的这一情形的出现是由于清政府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2.(2分)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的重大事件之一,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
A.空想社会主义 B.三民主义
C.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
13.(2分)1919年5月4日北京某机关接到法国巴黎和会上传来的消息:日本代表,观似拒绝就二十一条问题探讨,北京学生走上街头。该材料说明的是(  )
A.五四运动 B.七七事变 C.淞沪会战 D.九一八事变
14.(2分)“十月革命奏响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现实的第一首凯歌。”由此判断十月革命的最大成果是(  )
A.建立君主立宪制
B.推动了冷战的发生
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15.(2分)“这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这里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个城市应该是(  )
A.南昌 B.广州 C.上海 D.台湾
16.(2分)下列句子皆选自毛泽东的诗词,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历史事件,如果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②“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国庆一周年时写的)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③①②④ D.①③④②
17.(2分)下列关于“一国两制”说法正确的是(  )
A.周恩来正式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B.“一国两制”构想的前提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C.“两制”是指两种经济制度
D.“一国两制”不适用于台湾问题的解决
18.(2分)1997年,中国成功收回了香港的主权。对此,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日益强大的中国驱散了日不落帝国的最后一道残阳。”你对这个评论的看法(  )
A.香港回归标志着台湾的回归
B.中国收回香港主权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C.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D.英国依然是世界上一流的殖民帝国和政治大国
19.(2分)改革开放,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多少年?(  )
A.40年 B.70年 C.50年 D.60年
20.(2分)(  )年是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的一年,在联合国第26届联大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合法席位的议题。
A.1971 B.1970 C.1919 D.1923
21.(2分)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举行会谈,会谈之余两人均唱了几段自己喜爱的国粹艺术﹣﹣京剧。这一段佳话说明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具有(  )
A.相同的心理素质 B.共同的文化传统
C.相同的经济基础 D.共同的故乡
22.(2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此制度是指(  )
A.基层民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3.(2分)1954年为进一步缓和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中国派代表团参加了旨在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这是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会议,并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一会议是(  )
A.巴黎和会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26届联合国大会
24.(2分)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这就是标志着冷战开始的 (  )
A.杜鲁门主义
B.北约
C.苏联试图建立全球霸权
D.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已经建立
25.(2分)“这一构想是没有先例的天才创造,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提供了成功的理论。”对此应是这一构想是(  )
A.一国两制 B.求同存异 C.冷战思维 D.马歇尔计划
26.(2分)1962年,“在经过几天极度的紧张对峙之后,苏联退却了。……肯尼迪对赫鲁晓夫作出让步,调整美国一些驻亚洲的军事基地,同时答应不再进攻古巴。”这次古巴导弹危机的时间是(  )
A.一战 B.二战 C.冷战 D.海湾战争
27.(2分)一位美国学者如此形象地描写二战后美国与某大国关系:“每一方都像在镜子里看人一样,看到的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此大国最有可能是(  )
A.日本 B.法国 C.苏联 D.中国
28.(2分)目前,不少欧洲人的观念从“我是法国人”或“我是”德国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欧洲即将消灭国家 B.欧洲一体化趋势加强
C.北约东扩 D.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29.(2分)二战后,美国发动的“冷战”深刻影响了世界。与“冷战”中的热战有关的历史事件是朝鲜战争和(  )
A.一战 B.二战 C.越南战争 D.海湾战争
30.(2分)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说明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
A.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B.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C.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二、连线题(共1小题,满分10分)
31.(10分)连线题
A南昌起义 ①扶清灭洋,替天行道
B义和团运动 ②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C辛亥革命 ③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D五四运动 ④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
E抗日战争 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三、填空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分)
32.(1分)红军长征中召开的使党转危为安的会议是   。
33.(1分)“一国两制”方针的前提是   。
34.(1分)   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35.(1分)   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6.(1分)唐朝加强皇权的中央官制是   。
四、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25分)
37.(13分)材料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同时也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是新中国外交务实的鲜明体现。
材料二: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同意五国总理茂物会议所宣布关于亚非会议的四项目的,而不另提建议。
﹣﹣《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万隆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什么?
(2)根据所学知识,举出三例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外交成就。
38.(12分)材料一: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
﹣﹣《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

材料二: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有人担心这个政策会不会变,我说不会变。核心的问题,决定的因素,是这个政策对不对。如果不对,就可能变。如果是对的,就变不了。
问:(1)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提出了什么设想?
我们对这个设想成功实践,1997年收回了哪里的主权?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三中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
1.【解答】材料“国家在中央设置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进行封驳审议。”体现的是三省六部制,结合所学知识这个制度是隋唐时期创立,故B正确,排除AC。
材料没涉及经济问题,排除D。
故选:B。
2.【解答】地方分权不利于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排除A;
西汉初年设置郡国井行制的目的是把分封制和郡县制结合起来,巩固中央集权维护自身统治,故选B;
郡国并行制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但不是目的所在,排除C;
郡国并行制是地方管理制度,而非选官制度,排除D。
故选:B。
3.【解答】根据“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再结合知识可知,题中体现的是科举制,因为科举制选人才的依据是考试成绩;世官制依据是血缘;察举制依据是品行;九品中正制是门第。
故选:D。
4.【解答】秦朝的建立,最大意义在于,一是建立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二是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故A正确。
科举制是隋唐开始的,排除B。
行省制是元朝首创,排除C。
D项属于巩固统一的措施,包含在A项里。
故选:A。
5.【解答】A.材料中的全体公民应该是享受有政治权利的人,而雅典不是所有成年男子都享受民主政治权利。
B.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能享受民主政治权利,他是伯利克里所说的全体公民的范围。
D.外邦人不享受雅典民主政治权力不是公民的组成部分。
D.奴隶不享受政治权利,不是公民。
故选:B。
6.【解答】结合所学可知,《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故A项正确。
BC两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
D项标志着罗马法形成体系,排除。
故选:A。
7.【解答】表面上看,国王永远不对国家的任何政治决策负政治责任,实质上是对国王行使权力的限制,使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故选C;
因为英国保留国王,所以不風于共和政体成民主共和制,排除AB;
由于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所以英国国王不能君主专制,排除D。
故选:C。
8.【解答】“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是在中国境内的国土上建立的,说明具有居住和租地权;由“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可说明列强获取了领事裁判权。这就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故选:A。
9.【解答】结合所学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D项正确。
A项是新中国初期的临时宪法,排除。
B项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排除。
C项是资产阶级宪法,排除。
故选:D。
10.【解答】抓住题干关键信息“想推行均田制度”,均田制度是国家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结合所学可知,《天朝田亩制度》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原则,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故B项正确。
定都天京、发动金田起义与题意无关,故AC两项排除。
《资政新篇》没有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故D项错误。
故选:B。
11.【解答】由材料中的“割去了台湾”“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等可知,这反映的是《马关条约》的内容,1895年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割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给日本,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故B正确。
ABD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C。
12.【解答】辛亥革命是孙中山为首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故B正确。
故选:B。
13.【解答】据题干的时间很容易判断该事件是五四运动,故A正确。
BC发生在1937年,时间不符合,排除。
D发生在1931年,时间也不对,排除。
故选:A。
14.【解答】“十月革命奏响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现实的第一首凯歌。”由此判断十月革命的最大成果是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15.【解答】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中共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应该是发动南昌起义。
故选:A。
16.【解答】结合所学可知,①反映的是红军长征,时间是1934﹣1936年;②反映的是1949年渡江战役;③反映的是1927年的秋收起义;④反映的是1950年国庆一周年的情况,因此先后顺序是③①②④,故C项正确。
故选:C。
17.【解答】结合所学知识,“一国两制”构想的前提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故B正确;
ACD均与史实不符,排除。
故选:B。
18.【解答】“日益强大的中国驱散了日不落帝国的最后一道残阳”表明中国收回香港主权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故B正确;
A与史实不符,排除;
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19.【解答】结合所学知识,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到2018年是40周年,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20.【解答】1971年是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的一年,在联合国第26届联大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合法席位的议题,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21.【解答】“会谈之余两人均唱了几段自己喜爱的国粹艺术﹣﹣京剧”说明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具有共同的文化传统,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22.【解答】根据材料“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联系所学,这是建国后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D项正确;
ABC项都没有体现新型民族平等的制度,故排除。
故选:D。
23.【解答】题目中说到的是该会议的内容和意义,根据所学这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故B正确;
A是一战时期的会议,排除;
C是亚非国家召开的,排除;
D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排除。
故选:B。
24.【解答】抓住材料信息“领导世界重担放到美国人民肩头”、“全世界采取美国制度”、“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表明美国试图建立全球霸权,标志着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25.【解答】A.“一国两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任领导人邓小平为了实现中国统一的目标而创造的方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主要方针,也即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所采用的制度。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故正确;
B.是1955年亚非会议上提出的,故排除;
C.冷战思维(Cold War mentality)广义的冷战思维指在冷战期间在两大集团对峙,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处理国家间关系,解决国际争端的一种思维模式,故排除;
D.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所谓美国援助欧洲复兴的演说。后来美国政府据以制订的《欧洲复兴方案》,就被称为马歇尔计划,故排除;
故选:A。
26.【解答】由古巴导弹危机的最终结果可以看出,美苏双方相互妥协,避免战争,进行“冷战”,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27.【解答】依据题干“它们双方都像在镜子里看人一样,看到的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每一方都指责对方表现出希特勒式咄咄逼人的姿态”,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由于法西斯失败,美苏失去合作的基础,两国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美苏走向敌形成对峙局面,因此美国敌视苏联,故C项正确。
故选:C。
28.【解答】根据题干材料:不少欧洲人的观念从“我是法国人”或“我是德国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这一变化反映了欧洲一体化趋势加强,故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都与题意不符。
故选:B。
29.【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冷战”中的热战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30.【解答】结合所学可知,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是多极化趋势,其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故D项正确。
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表现为一超多强,一超是指美国,多强是指日、欧、俄、中,故A项错误。
多极化格局只是一个趋势,没有形成,故B项错误。
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出现在20世纪60、70年代,故C项错误。
故选:D。
二、连线题(共1小题,满分10分)
31.【解答】南昌起义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替天行道;辛亥革命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五四运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抗日战争时期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故答案为:
A②;B①;C④;D③;E⑤。
三、填空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分)
32.【解答】结合所学可知,红军长征途中,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把党的路线转变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中国共产党完全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它在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一个伟大转折点。
故答案为:遵义会议。
33.【解答】“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一国两制”政策以“一个中国”为原则;
故为:一个中国。
34.【解答】结合所学知识,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故答案为:杜鲁门主义。
35.【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故答案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6.【解答】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度下,将相权一分为三,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故答案为:
三省六部制。
四、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25分)
37.【解答】(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同时也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是新中国外交务实的鲜明体现”表明我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万隆会议;参加日内瓦会议。
故答案为: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万隆会议;参加日内瓦会议。
38.【解答】(1)通过“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回答答案;
(2)通过“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的香港回归,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
(1)变化:由军事对峙到和平统一。
(2)设想明确提出“一国两制”。收回香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