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戏课件(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社戏课件(4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01 14:5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社 日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
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
新课导入







1 社 戏
1.识记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了解文章主要内容。(重点)
2.领悟鲁迅作品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把握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难点)
3.感受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培养淳朴善良、有爱无私的品质。(重点)
学习目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作者简介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且介亭杂文》《热风》《坟》《二心集》《华盖集》《而已集》等。
本文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删节。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
背景链接











































































































村庄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鲁迅的外祖母家在绍兴附近的平桥村,童年的鲁迅因此有机会与农民的孩子交朋友,并了解农村生活。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同情农民、歌颂农民的篇章,《社戏》就是这类作品中的名篇。
惮( ) 踊跃( ) 棹( )
归省( ) 行辈( ) 撺掇( )
凫水( ) 皎洁( ) 旺相( )
絮叨( ) 屹立( ) 宛转( )
◆生难字
dàn
yǒnɡ
zhào
xǐnɡ
hánɡ
cuān duō

jiǎo
xiànɡ
字词学习







xù dāo

wǎn



撮( ) 桕树( ) 怠慢( )
立篙( ) 漂渺( ) 潺潺( )
弥散( ) 蕴藻( ) 家眷( )
癞子( ) 楫桨( ) 嘱咐( )
纠葛( ) 欺侮( )
cuō
jiù
dài
ɡāo
miǎo
chán

yùn
juàn
lài

zhǔ
jiū

◆多音字
( )归省
( )省心
( )一哄而散
( )哄骗
( )哄笑




xǐnɡ
shěnɡ
hònɡ
hǒnɡ
hōnɡ
( )行辈
( )行走


hánɡ
xínɡ
( )吁气
( )呼吁




◆词语集注
絮叨:来回地说。
宽慰:宽解安慰。
怠慢:冷淡;客套话,表示招待不周。
朦胧:月光不明,在文中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踊跃:跳跃;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
宛转:同“婉转”。形容(歌声、鸟鸣声等)抑
扬动听。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而和谐。
弥散:(光线、气体、声音等)向四处扩散。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
容坚定不可动摇。
家眷:指妻子儿女等(有时专指妻子)。
皎洁:(月亮等)明亮而洁白。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
整体感知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讨论并归纳)
社 戏
根据线索课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社戏

盼社戏

看社戏

忆社戏
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概括文章的事件,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3.看社戏前的波折
4.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5.赵庄看社戏
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7.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的是:
略写的是:
1
2
3
4
6
7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看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自己对本文写作意图的理解。
  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本小组对本文写作意图的感悟。
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本文以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迷人图画,展示了那里的人情美和风景美。那里的人聪明能干,热情好客,纯朴憨厚,无拘无束。那里的景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本文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品味语言







跳读课文,品味文章重点词语、句子或语段。
  a.找出自己认为精彩、重要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然后用旁批写下自己的看法。
  b.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质疑答疑。
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
一系列准确的动词,将少年们开船时的动作程序以及合作划船的情状表述得颇为详细,显示了他们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肯干的品格,也折射出他们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
词语例:
句子例: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这一句用一个富有童话色彩的比喻,反映了儿童富于幻想的特点和愉快的心情。写老渔父的喝采,是通过旁观者的赞美来衬托孩子们的驾船技术。
段落例: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月夜行船一段(第11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恰如多重奏管弦乐,给人以十分丰富的感觉,景物的立体感由此产生。
“我”去看戏前的波折有哪些?写这些波折的作用是什么?
一是本村和邻村都叫不到船;二是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怕外祖母担心。写看戏前的波折,极力渲染了“我”盼望去看社戏的急切心情。
质疑答疑例: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朴实、真挚的感情和那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的。“我”通过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课文最后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真的是豆好吃,戏好看吗?
1.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民风淳朴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成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快乐自由的天堂。“我”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小伙伴们对“我”无微不至地体贴照顾,尤其是在看社戏的前后,这种体贴照
深入探究







顾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在这里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对于自幼就接受封建礼教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多么宝贵的享受;而且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对于城镇宅院中“我”那种受束缚的生活而言,这种生活无疑是新鲜有趣、有魅力的。
2.“偷豆”的是与非:“偷”,一般意义上是“残酷、自私、遭人唾弃”的行为,那么在课文中,小朋友们“偷豆”是好还是坏呢?
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分析:
小伙伴们“偷豆”的目的是什么?
他们“偷”的谁家的豆?
他们是怎么样“偷”的?
他们怎样预防“偷”的秘密被人发觉,又怎样对待可能出现的后果呢?
“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
“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
“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
文中的“偷”成为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分析双喜的言行,谈谈双喜是个怎样的孩子?
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他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
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斗,让“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
心细如发,聪明伶俐
亲切体贴
人物赏析







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
回城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以“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骂哭的”为由劝止大家。
能拿主意
善于为他人着想
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六一公公是淳朴善良的乡民的形象。
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可见他不是吝啬之人;
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的热情好客;
“我”夸了他一句,他“竟非常感激起来”,表现了他的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至于他夸“我”“读过书”“将来一定要中状元”之类的话,类似于今天夸某个孩子聪明,将来一定能考上好大学一样,是友善的祝福。也有观点认为六一公公虽然是个好人,但是有农民的局限,他夸“我”的话,表明他意识深处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这在当时也是难免的。

美读课文







  本文作者运用多种感官,详写了沿途美好的夜色风光,迷人而又带有神秘色彩,令人陶醉:真是乐土,烘托了自己愉快的心情。请你们找出自己认为最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段落来朗读欣赏,看谁读得最好,体会意境。
1.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在本文中,作者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双喜和六一公公。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充满自信,又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领袖。六一公公,着墨很少,但几笔勾勒极其准确地写出了他宽厚、纯朴、好客、热诚的性格特点。“我”之所以认为这一夜戏好、豆好,原因就在于这片乐土上的人好。
写作借鉴







2.景物描写极具特色
作者用写意笔法,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的角度,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这几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情景交融,充满了水乡特色。出航途中,作者用白描手法,勾画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图画;看戏时描写了仙境般的戏台;归途中又用比喻手法写了行船的情景,富有童话色彩。
3.叙事详略得当
作者浓墨重彩地详写了看社戏的经过,包括戏前波折、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看戏时众人的情态变化和归航偷豆的过程,令人读来如身临其境,深受感染。而对看戏后的余波则简略带过,极为有效地突显了文章的重点。
结构梳理

社戏

民风淳朴
伙伴友善
回忆美好
盼社戏——“乐土”
看社戏
忆社戏

戏前波折
船头看戏
月夜归航

怀念好豆
怀念好戏
夏夜行船







本文以“社戏”为线索,叙写了“我”少年时在平桥村同小伙伴到赵庄看社戏的经历,刻画了一群热情直爽的农家少年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主旨概括







拓展延伸







  说话训练:我的童年
  选择一件印象深刻的童年趣事来进行说话训练,要求叙述完整,声音洪亮,语调自然连贯,姿态大方。
课后作业







  1.模仿月夜行船一段(11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描写一段景物。
  2.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收集一种文化现象的资料,并作好笔记,在班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