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免费资料)2009年高考前古代史综合复习备考策略

文档属性

名称 (特别免费资料)2009年高考前古代史综合复习备考策略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0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05-01 08:4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2009年高考前古代史综合复习备考策略 献给致力于高考研究者的一句话 许多人都以为生活是由偶然和运气组成的,其实不然,它是由规律和法规组成的。
—比尔·盖茨
09年古代史备考复习的思考与建议1、新课程古代史高考试题命制回顾及启示
2、古代史备考复习最后阶段的一些建议
3、由当今两大时政热点透析新课程古代史的两个偏冷点
新课程古代史高考试题命制回顾及启示 (1)回顾:
1、新课程高考:宁夏、广东、山东、海南四省区2007年、2008年;江苏2008年。
2、五省区2年(2007—2008)古代史共命制76题选择题,13题材料型主观题,合计89题。五省区新课程古代史高考题分布新课程古代史高考试题命制回顾及启示(2)一些启示:
1、古代史考查分值缩小。分值缩小,投放时间精力也有必要减少,但要看准,且狠。
2、古文材料型情境选择题命制可能性极大(主观题大多文言文材料)。最后阶段有的放矢指导与突破古文材料的解读。
3、考查主干知识、核心概念为主,考查知识理解与运用的能力题占多数,难度比较大或者说很大。训练能力题为主。 ▲ 核心概念什么是“核心概念”?
在知识体系中有不可缺的地位,对于掌握知识内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起着关键作用的概念。
戴加平老师认为,核心概念的掌握不能仅仅停留于内涵与外延,还应围绕这一概念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形成有认识价值的小专题。
核心概念以必修一古代史部分为例,下面这些概念可供参考:
政治制度/政治变革;专制/民主;人治/法治;直接民主制;
宗法制/分封制;神权/王(皇)权;大一统/中央集权;皇帝制/君主专制;郡县制/行省制;监察制度/选官制度;
城邦制度/公民 习惯法/成文法/自然法 罗马法 ▲ 古代史备考复习最后阶段的一些建议 1、文史常识补充,关注地方乡土史(古代部分)。
(1)文史常识:天干地支、生肖称谓、风俗节日、饮食文化、官职称呼、风水地理节气、文史体载、科举考试等。
(2)地方古代人与事
古代史备考复习最后阶段的一些建议2、转换视角,整合内容,构建区域史和阶段史,增强时空性,透析问题。
如:区域经济视角,透析古代江南经济的发展。
又如:明清史,透析明清政治与经济的阶段特点。 ▲ 古代史备考复习最后阶段的一些建议3、研究考点,增强课堂教学与训练的有效性。
考点是指命题所考查的知识内容及相关问题之处。
依据《课标》、《教学指导意见》、《考试说明》及新课程高考历史命题特点研究考点很有必要,这样做会增强讲与练的有效性。古代史特别关注的考点 中古政治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和影响、唐科举制和元行省制、明清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中古经济
经济政策、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江南的经济 古代史特别关注的考点中古思想
诸子百家、儒家思想的演变
中古科技文艺
科技成就及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特点、文艺代表作及文学艺术与政治、经济的内在联系
古代史特别关注的考点古代希腊罗马
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机构及运作方式、罗马法的形成及演变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罗泰戈拉、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成就和观点 ▲ 两大时政热点与两个偏冷点(1)西藏问题——中国古代的民族问题
(2)金融危机——古代区域经济的发展问题透析新课程古代史的两个偏冷点 (1)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国家的民族问题,这方面近几年高考命题概率很高。高中新课标古代史有关民族方面内容很少,我认为是个“偏冷点” 。
(2)我们必须关注经济问题。从高中新课程古代史来说,经济史也有不少,但区域经济是个“偏冷点”,加之浙江地处江南地区,所以决定以“古代江南经济的发展”为视角来整合课本内容,透析相关问题。 ▲
新课标古代史民族问题1、“大一统”政治推动中华民族的形成。
(1)秦汉时期“大一统”政治形成,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2)江南经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
(3)秦汉时期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有共同的经济、共同的地域、共同的文化的中华民族基本形成。中华民族形成反过来巩固“大一统”政治。大一统《汉书·王吉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大,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古代封建王朝统治全国称为大一统。
大一统,是一种概念,一种拥有无限向心力的概念。大一统,是一种气魄,一种积极开拓奋发向上的气魄。大一统,是一种胸怀,一种兼收并蓄包容一切的胸怀。
大一统,让我们的民族从分散归至凝聚。 ▲新课标古代史民族问题 2、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
(1)西周的分封制不仅扩大了周的统治区域,而且也利于周边少数民族与华夏族的交往融合,奠定中华民族形成的基础。
(2)秦汉朝推行郡县制度加强了南方越族地区的统治。
(3)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与发展。
(4)唐与清初实行少数民族首领册封制度。 ▲ 新课标古代史民族问题3、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的贡献。
(1)元朝统治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有特殊的地位。
(2)清朝统治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
新课标古代史民族问题4、古代杰出的君主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大有作为。
(1)秦始皇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作出贡献
(2)唐太宗促进民族团结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3)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新课标古代史民族问题5、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古代民族政策的推陈出新,促进民族团结与平等。
(1)古代封建中央政府曾推行过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和统治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民族历史传统。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义重大。▲
新课标古代史民族问题以上这些,既是透析新课标古代史民族问题和整合相关内容的方法,又是思考古代史民族问题的视角,如能给大家有一些启发与帮助,足矣!
一些想法:
高中历史新课标较旧教材有不少是有主题,但内容淡化很少或者很散,然而根据时政形势,我们必须“无中生有”和“小题大做”,这或许就是备考的一种智慧。 ▲ 新课标古代史江南经济问题1、唐以前江南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小农经济由中原向江南延伸。
(1)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的区域推进。
(2)江南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3)小农经济由中原向江南延伸有其必然性。
(4)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耕作方式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2、所有制结构
——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3、产业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4、生产技术
——精耕细作▲
新课标古代史江南经济问题2、唐宋江南经济发达,工商业文明因素急速成长,经济重心南移。
(1)唐宋时期,江南社会经济繁荣。
(2)宋代工商业文明因素急速成长。
(3)宋代经济重心南移,江南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4) 宋代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原因
(5)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
3、汉至明朝前期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明后期逐渐衰落。
4、商人群体活跃。
5、 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 宋代经济宋代在迅猛发展的海外贸易的刺激下,东南地区以生产交换价值为己任的商品经济日趋繁盛,以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为基础的市场机制在经济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立国态势面向海洋。
这个转折的实质性内涵是从自然经济转向商品经济,从单一种植经济过渡到多种经营,从基本上自给自足到专业分工有所发展,从主要生产使用价值转为生产交换价值,从习俗取向变为市场取向,从封闭经济走向开放经济。
这一切表明,宋代,特别是南宋东南沿海地带的商品经济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在原来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
新课标古代史江南经济问题3、明清江南经济无质变,成不了近代西欧经济。
(1)明清江南经济继续向前发展。
(2)资本主义萌芽。
明中叶以后,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为购买劳动力增值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以及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当时苏州的丝织业和景德镇的陶瓷业就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3)明清江南经济无质变,成不了近代西欧经济。 新课标古代史江南经济问题(3)明清江南经济无质变,成不了近代西欧经济。
古代江南地区,自秦汉之后社会经济一直向前发展,传统经济发展的量不断在扩张,明清虽然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但在封建制度统治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能是零星的,所以整体而言江南经济步入近代之前无质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江南也如全中国一样也只能是农耕文明道路继续前进。▲
新课标古代史江南经济问题一些思考:
在备考复习中如何用足用好《课标》、《教学参考意见》、《考试说明》及教材?如何重新整合课本内容,理清线索及正确把握一些基本概念?分析问题又如何纵向模向联系比较、拓宽与加深?
本人试图以“古代江南经济问题”为例对这些教学问题的思考与尝试。最后与大家共勉一段话新课改、新高考要求我们备考复习要在知识重建、提升能力、价值观取向等层次上多下功夫,这对我们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综合能力无疑是个挑战。
作为一线历史教师,我们必须更多地去关注史学界的一些新动态、新进展、新成果,进一步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放宽自己的视野,善于 “用教材 ”,而不是去“教教材”。
www.ks5u.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