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曹刿论战《左传》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是一篇经典的史传作品,在众多记录战争的历史典籍中颇具代表性。它不但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长勺之战,还概述了军事斗争的策略,总结了战争的经验教训,学生可以从中学到不少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理解课文的大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2.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领会文章剪裁精当的写法。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不同形象,理解课文主旨。
【过程与方法】
1.借用历史知识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
2.运用多种诵读方式,读熟、读懂课文。
3.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4.收集相关资料,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充分认识到民心向背对战争胜负的重要影响,明白“师直为壮,曲为老”的道理。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时都应沉着面对,冷静思考。
3.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理解本文古今异义词的差异,掌握重点虚词的用法。(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3)赏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不同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
2.难点:(1)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剪裁精当的叙述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话说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民不聊生。当时山东省境内的齐国和鲁国就经常面临着战争的威胁。鲁国因为曾经支持公子纠与齐桓公争夺君位而得罪了齐国。鲁庄公十年的春天,强大的齐国派遣大军攻打弱小的鲁国,在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鲁国的平民——曹刿,力挽狂澜,救万民于水火,扭转了长勺之战的局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他的智慧。
二、助读资料
《左传》简介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三、预习检测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曹刿(ɡuì) 肉食者鄙(bǐ) 又何间焉(j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之(shì)
夫战,勇气也(fú) 吾视其辙乱(zhé)
望其旗靡(mǐ)
四、学习新课
步骤一:译读课文,熟悉情节
1.指名让三位学生逐段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及时纠正字词读音的错误。
2.让学生根据文下注释试译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圈出不理解的重难点字词。
3.师生共同讨论学生提出的重难点字词,疏通文义。
4.梳理、归纳本课的重点字词。
(1)古今异义
①又何间焉 间:[古]参与 [今]隔开不连接
②牺牲玉帛 牺牲:[古]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今]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③弗敢加也 加:[古]虚夸,夸大 [今]增加
④小大之狱 狱:[古]指诉讼事件 [今]监狱
⑤虽不能察 虽:[古]即使 [今]虽然
⑥可以一战 可以:[古]可以凭借 [今]能够
⑦再而衰 再:[古]第二次 [今]又一次
(2)一词多义
①故
②以
(3)词类活用
①神弗福也(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②公将鼓之(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5.梳理本课的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忠之属也。
②夫战,勇气也。
③夫大国,难测也。
(2)倒装句
何以战?(即“以何战?”)
(3)省略句
①(曹刿)乃入见。
②必以(之)分人。
③可以(之)一战。
④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步骤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文章本有路,遵路识斯真”,阅读文章,如果能梳理出文路,在密密匝匝的文字中穿行就不会迷路,背诵更是如此,梳理正确的思路有助于熟练背诵课文,请大家说说对本文思路的理解。
明确:①按事件发展的线索:战前(鲁庄公迎战,曹刿询问备战,曹刿请战)——战中(曹刿参战指挥作战)——战后(鲁庄公问战,曹刿解释)。
②按人物活动的线索:曹刿请见——曹刿问战——曹刿参战——曹刿评战。
③按关键词一线串珠的方法梳理,提取关键词“论”,全文思路如下:一论鲁庄公迎战,二论肉食者,三论备战,四论作战,五论胜战。
步骤三:精读课文,思考探究
1.用一句话概括曹刿请战的原因。
明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鲁庄公认为战前需做哪些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提问: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主要条件。
4.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恰当的作战时机的?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鲁庄公就急于出战;当鲁军刚获胜,鲁庄公又急于去追击,曹刿阻止了鲁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做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5.最后一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选择最佳战机的意义;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步骤四:分析思考,探究主旨
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政治清明,民心所向(在政治上取信于民);上下团结,君民一心(爱惜曹刿、知人善用);掌握策略、以逸待劳(不盲目与强齐硬战);把握战机、后发制人(彼竭我盈、一招制胜)。
五、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写齐鲁的长勺之战,论述了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术并掌握恰当的战略时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课后,请大家整理本课的重点字词,补充到自己的摘抄本上。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理解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以小测的复习形式巩固上节课翻译的字、词、句。运用幻灯片显示测试题目。检查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让学生能尽快集中精神上课。(5分钟完成)
二、学习新课
步骤一:品读对话,分析形象
1.品读曹刿与乡人的对话。
(1)分角色诵读乡人和曹刿的对话,注意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2)请学生归纳乡人和曹刿在本段中的形象特点。
明确:乡人:对国事冷漠,对爱国志士反唇相讥。曹刿: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为国分忧的使命感。
2.品读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
(1)分角色诵读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注意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2)请学生讨论:曹刿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那么,课文是怎样表现鲁庄公的“鄙”和曹刿的“远谋”的?(提示:①从鲁庄公与曹刿的对话中品析一下他们各自的政治眼光。②从战斗过程中曹刿和鲁庄公的表现,评判一下他们军事指挥艺术的优劣。)
明确:①鲁庄公前两次的回答,表明他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他认识不到赢得民心的重要性,这反映了他的鄙陋。而曹刿一开始就能认识到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体现了他的远谋。②在战场上,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趁士气“彼竭我盈”之时果断攻击,这是他的远谋。而鲁庄公一上场就很急躁冲动,鲁莽行事,这体现了他的鄙陋。
(3)归纳人物形象特点。
①归纳曹刿的“远谋”。
明确:一知民心向背,有为国分忧的责任意识;二知士气盈竭,有英明果断的指挥作风;三知战场虚实,有谨慎稳重的战术思想。
②归纳鲁庄公的“鄙”。
明确: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不知道民心的重要性;用兵轻举妄动,急躁冒进;无知,取胜而不知胜利的原因。
步骤二:小组讨论,探究质疑
鲁庄公似乎处处在印证一个“鄙”字,那么鲁庄公真是个一无是处的“鄙”人吗?请大家阐述自己的看法。
(1)同桌讨论。
(2)全班辩论:鲁庄公到底是不是昏君?
(3)出示幻灯片小结:五赞鲁庄公。
明确:一赞他广开言路,慧眼识人;二赞他虚怀若谷,唯才是举;三赞他身先士卒,甘当配角;四赞他用人不疑,宽容大度;五赞他善于总结,虚心求教。
教师小结:在阅读中,我们要善于从多角度、多侧面去认识人物,用全面公正的眼光去评判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
步骤三:思考问题,探究写法
这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着重写曹刿的“论战”。请结合文章谈谈对此的理解。
明确:①关于主次。为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在曹刿与“乡人”的对比中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国家的政治热忱。在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鲁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②关于详略。课文凡是与表现主题无关的枝节就尽量省略。如第一段写曹刿谒见庄公,进见的细节一概省略了,单刀直入地问“何以战”;第二段战场的复杂情况及“未可”“可矣”的理由均略而不写,留待后文补叙,就更能突出“论战”的见解;第三段只用“公问其故”代替了鲁庄公的一系列问话,对战前战后中反映曹刿战略见解的谈话,则详加叙述,这样安排集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突出了曹刿的“远谋”。全文自始至终突出了一个“论”字。
三、课堂小结
我们身边虽然没有战争,但我们无法避免矛盾与冲突,面对它们,我们可以从文中汲取经验。第一,明确我们是不是有理的一方;第二,我们要多开动脑筋想办法,灵活应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生活中的胜利者。
四、布置作业
请大家收集古今中外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争事例,了解其中胜败的决定性因素,并与同学交流。
附: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注重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发现和探究学习任务,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过程。在对人物的理解评价中,引导学生注重表达自己独特的看法,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了实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