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嘉兴市高二历史培训示范课课堂实录
走向世界大战
——从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关系看大国责任
『导入』:
师:(出示经济危机时银行门口排长队挤兑的图片)图片中所反映的场景相信同学们肯定不会陌生,它反映的是……?
生:经济危机中银行出现了挤兑风潮。
师: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被认作是人类历史最严重、影响最深远的一次经济危机,《全球通史》的作者说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欧洲历史的一个分水岭:1929年之前,欧洲充满了希望,正在逐步解决一战以来的各种争端;1929年之后,欧洲充满了忧虑和失望,危机一个接着一个,最终演变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今天,我们课堂上所要探究的问题就是: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之下,国际关系日益走向紧张;在日趋紧张的国际关系下,当时的世界各大国是如何应对的?这样的应对又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对今天处在新一轮金融危机中的世界大国有什么样的启示?
『新授』:
师:受1929——1933年经济危机打击最大的国家是哪一个?
生:德国。
师:那么德国是如何在动乱的国际格局中作出自己的反应的呢?(出示一组希特勒的图片)
生:希特勒上台,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师:经济危机成就了希特勒这个战争狂人,他就是通过许诺解决失业、砸碎《凡尔赛和约》的枷锁和诬蔑犹太人而上台的。希特勒1933年出任德国的总理,1934年兼任总统一职,上台后实行了一系列措施来破坏凡尔赛体系,制造战争,使紧张的国际关系持续升级。那么,希特勒撕毁《凡尔赛和约》的表现有哪些呢?
生:1935年再次提出征兵;1936年开进莱茵非军事区;1936年干涉西班牙内战;1938年吞并奥地利;1938年割占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1939年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侵占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师:通过以上事实,我们可以发现希特勒的思维:不为国际关系的缓和承担某种道义,相反,是通过武力,诉诸战争的方式来实现自身的某种利益。可以说,法西斯领导下的德国自身也是新的危机的制造者。(板书:崇尚武力,诉诸战争)
师:那么,法西斯德国最终有没有利用世界的动荡而实现它大国崛起的梦想?
生:没有,二战爆发以后,最终法西斯德国被打败。
师:看来同学们对二战的历史还是有一些了解的。确实,在世界走向危局的过程中,德国应该说起的是相反的作用,二战的最终发生它有主要责任;但是,德国的最终战败也说明一个道理:毁灭性地获取必将导致毁灭性的灭亡!
师:(过渡)如果说德国的作为是让国际关系持续恶化的因素的话,那么我们期待着凡尔赛体系的领导者英法能够用一种长远的整体的眼光来处理国际关系。
师:(出示英国首相张伯伦签署《慕尼黑协定》后的照片)这是英国首相张伯伦,他刚刚签署了《慕尼黑协定》,并且换得了希特勒一纸和平的承诺。所以,我们甚至都可以看到张伯伦脸上轻浅的笑容,因为他相信:经过他不遗余力的努力,“我们这一代的和平终于得到了保证!”那么同学们!张伯伦到底所签的《慕尼黑协定》是什么样的一个文件,能够让剑拔弩张的国际关系得以缓和吗?能够让动荡的世界享受和平吗?
师:(出示欧洲的地图,标出捷克斯洛伐克)
生:1938年9月,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和德国希特勒在慕尼黑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署了割让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给德国的协定,史称“慕尼黑阴谋”。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精准到位。捷克斯洛伐克地处欧洲中部,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很强,英国和法国不是不知道它的存在对欧洲安全的意义,那为什么还要满足希特勒的侵略胃口呢?
生:牺牲捷克斯洛伐克。
师:看来同学们对我的问题理解不是很准确。我问的是英、法这样做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而不是怎么做?其实我们把这种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满足法西斯侵略的做法统称为“绥靖政策”。(出示绥靖政策的解释的幻灯片)绥靖(Appeasement):原意“安抚”、“平息其不满”的政策。张伯伦的考虑是:通过欧洲小范围的领土调整来满足法西斯的侵略要求,让其连发动战争的借口都没有。其实,英法类似的做法在历史上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那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4——55的内容,总结一下英法还有哪些绥靖的表现呢?
生:①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国联采取纵容政策;②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实行假“制裁”;③1936年,德意干涉西班牙内战,英法实行“不干涉”政策, ④1938.9,英法德意共同制造了“慕尼黑阴谋”……⑤二战全面爆发初期……
师:其实从二战的爆发已经说明绥靖政策最终是不能缓和紧张的国际关系,也不能带给世界真正的和平。相反,对象法西斯这样的极端势力的纵容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让极端势力变得更加气焰嚣张,野心膨胀,后果将更为严重。(板书:姑息纵容极端势力)
师:绥靖政策确实有维持和平的考虑,但在这背后也隐藏着英法惯常的一种思维。(出示课本P55资料: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大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张伯伦)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做法?
生:牺牲弱小国家利益。
师:同学们一眼就看出来了。英国和法国作为老牌的殖民帝国,已经习惯了出于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的需要而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其实,这在历史上也是一种屡试不爽的做法。比如在一战后,同学们能够举出例子来吗?
生:巴黎和会上,为了换得日本对自己的支持,牺牲了中国的利益,而把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了日本。
师:同学们对这本书的知识点掌握得还是很到位的。但是,世界走到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某些大国安排弱小国家命运,操纵国际关系的做法已经不适应世界整体发展的需要。最后,弱小国家固然被牺牲了,而所谓的大国也没有让世界按着它预设的轨道前行。
师:(过渡)现存世界秩序的领导者无法用前瞻性的眼光处理国际关系,那么未来世界的领导者是否就值得被期待了呢?美国曾经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方面作出过很大的贡献,同学们还记得这个贡献是什么吗?
生:一战以后,美国提出了“十四点原则”。
师:(出示十四点原则内容)对。十四点原则的很多内容,比如“公开的条约必须公开缔结”,“民族自决原则”等等即使放到今天仍旧很有意义。所以,在30年代国际关系持续紧张的时候,我们也更期待美国能够承担国际道义,让国际关系走向缓和。(出示1939年罗斯福的讲话的材料)从这则材料中,我们看到美国在实行什么政策?
生:中立政策。
师:中立的目的是什么?可以从材料原文中找!
生:置身事外。
师:(板书:置身事外,缺少担当。)中立政策的内容同学们可以参考课本P54的内容。那么,美国的中立政策最终有没有让它置身事外呢?
生:美国最后参战了,在珍珠港事件后。
师:其实,同学们要注意美国参加一战和二战的区别。一战的时候,美国开始也是中立,并且利用这样的身份而大发战争横财,最后在一个合适的点上介入战争,为它谋取战后利益奠定了基础;但是,二战中美国是被迫卷入的,而且为了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美国也是付出了不少。这说明,“置身事外”在整体世界中是行不通的。当然,在二战爆发之前,罗斯福就提出了“四大自由”的主张,也对法西斯进行了谴责,但是,对于一个经济实力世界第一的大国来说,对于世界和平正在遭受威胁的形势来说,这些所谓的努力多少还是表现出美国作为一个大国缺少了其应有的担当。
师:(过渡)资本主义各大国最终都没有能够缓和国际关系。那么,社会主义的苏联能够为我们所期待吗?
其实,在局部战争阶段,苏联确实已经作出了一些努力来遏制法西斯势力,避免国际关系的持续紧张。同学们能结合前一节内容和课本P56的内容举些例子吗?
生:援助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号召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努力构建集体安全体系。
师:出示欧洲地图。从这张地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一旦法西斯德国发动战争,那么它很有可能处于英法和苏联的夹击之下。这个认识希特勒有,当然英国人也有。(出示材料:如果没有一条有效的东方战线,我们西方的利益就不可能有令人满意的保障,而如果没有苏联,也就不可能有一条有效的东方战线。——丘吉尔)因此,英法苏三方就构建集体安全体系展开了谈判。
(出示谈判的资料)在阅读这则材料的时候,我提请同学们特别注意里面一些数字的对比,同学们可以就此获得什么样的信息呢?
生:苏联所能提供的军事援助多,而英国和法国却很少。
师:同学们说得很准确。这让苏联代表对英国和法国谈判的诚意非常怀疑;而且苏联也担心,一旦战争开始,只有苏联一家在作战,而让英法坐收渔翁之利,这对苏联也不是一件有利的事。结果就出现了这样一种局面,在英法和苏联谈判防范德国的时候,他们双方都又同时保持着和德国的接触。(出示谈判的三角)当时的局面套用一句广告词就是:一切皆有可能!那么,英法对苏联的不信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生:从苏俄(联)诞生以来。
师:对。所以我们可以说,苏联对英法的不信任应该有心理的预期。谈判无非是理念的不一致和利益的分歧,但是在世界面临整体战争威胁的形势下,苏联应该坚持对话,达成一致,让德国清楚战争可能带来的后果。如果这样的话,也许二战不会发生,或者它的规模还会小很多。但是苏联却没有这样做。所以,对阻止战争这件事来说,苏联的的消极态度应该对此负有很大的责任。(板书:没有坚持对话,达成一致。)
那么,谈判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
生:签定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师:(出示《荒唐的婚礼》图片)按照《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内容,苏联必须在德国和英法的战争中保持袖手旁观。当然,这还不足以让苏联转变对德国的态度,因为苏联很清楚,德国对苏联迟早是一个威胁。那么,希特勒的谈判代表用什么打动了苏联决策者的心呢。请同学们参考课本P57的历史纵横。(出示材料)
生:德国满足了苏联对东欧的领土要求。
师:这可以说抓住了苏联领导人的心。苏联的前身是沙皇俄国,而对领土的贪婪是沙皇的政治心理,这多少也成为一种遗产而被根深蒂固地根植于苏联最高领导人的内心。斯大林的考虑是:和英国法国合作,苏联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只有自己在对抗德国;跟德国合作苏联唯一要做的就是袖手旁观,还可以轻易地获得东欧的领土。这样的权衡以后,苏联选择了向德国的靠拢。苏联的这种做法多少有点趁火打劫的嫌疑。(板书:趁火打劫)那么,苏联最后是否一直保有了这些领土,最终在于德国和英法的较量中获得了好处呢?
生:没有。二战发生了。苏联在二战中作出了重大牺牲。
师:确实。看似苏联领导人的做法很精明。实质上,苏联的中立,让德国解除了对发动战争的最后一点顾忌,二战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而当德国再回过头来对付苏联的时候,苏联其实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和德国而是和整个欧洲作战了。
[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个大国在世界局势持续紧张的形势下所采取的应对策略的分析,看到了大国关系中一些传统的做法上的欠妥之处。我们对历史的回顾,不是为了追究当年世界大国的历史责任,而是试图从这段历史中总结对今人有益的历史启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处理国际关系应该把握一些什么样的原则?怎样才能以整体的、长远的眼光来缓和危局,增强和平的力量?那么,同学们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做呢?
生:不能诉诸战争,而应该本着和平的原则,但坚持和平也要对极端势力保持警惕;不能牺牲弱小国家利益,大小国家在地位是平等的;面对人类危机,置身事外或者趁火打劫都是行不通的,仅靠一国努力也是不足的,应该坚持合作,共同面对人类的危机。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精辟,简言之就是和平、平等、合作。(板书)。所幸,人类今天从这段历史中所获取的智慧确实让我们化解了很多的危机。(出示朝鲜炸毁核设施冷却塔的图片)2008年7月,朝鲜炸毁了设在宁边的核设施——冷却塔。朝核危机,在美国和朝鲜的相互刺激之下一度升级到制裁和战争的边缘,现在经过多轮六方会谈努力,终于在化解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而中国在这个过程中一直以一个负责任的地区大国的身份,本着和平、平等、合作的原则进行斡旋。当然,朝核危机还没有最终解决;世界的问题也层出不穷。(出示金融海啸漫画图)今天,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中国也好,世界上别的大国也好,都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来化解危机。因为和平永远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课件24张PPT。走向世界大戰
—— 从二战爆发看大国责任单元三
第二次世界大戰第 3课雅尔塔会议上的三巨头人类面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威胁…… “我们这一代的和平已经得到保证!”《慕尼黑协定》绥靖(Appeasement):
原意“安抚”、“平息其不满”的政策。①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国联采取纵容政策;
②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实行假“制裁”
③1936年,德意干涉西班牙内战,英法实行“不干涉”政策,
④1939.8,英法德意共同制造“慕尼黑阴谋”……
⑤二战全面爆发初期……
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大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 ——张伯伦牺牲弱小国家利益 “ 我不知道你们的国家是否会从慕尼黑做出的决定中得到好处,但肯定无疑的是,我们不会是最后一个受害者,在我们之后,其他人也将遭遇同样的命运。”
—— 捷克斯洛伐克外交部长 1939年9月5日,罗斯福总统对全国宣布,“我国将继续是个中立国家……我希望美国将置身于这场战争之外。我相信它会这样做的。我向你们保证,你们的政府将尽一切力量来达到那个目的。”置身于事外①民族自觉原则
②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③以会议的方式而不是战争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④以发展来保障和平,反对战争
⑤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际维和组织调节各国矛盾
……摘自十四点原则 如果没有一条有效的东方战线,我们西方的利益就不可能有令人满意的保障,而如果没有苏联,也就不可能有一条有效的东方战线。
——丘吉尔苏联在遏制法西斯势力上面所作的努力援助西班牙共和政府共产国际号召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希望构建集体安全体系英法苏三国谈判材料(摘录)
英法和苏联向对方提供军事援助上承诺:
苏联向英法承诺:一旦战争爆发,可出动120个
步兵师、16个骑兵师、5000门重炮、9000--10000
辆坦克、5000--5500架飞机。苏联要求,英法必
须派出相当于苏联上述军事力量的70%参战。
英国承诺:计划动员16个师,但目前只有5个步
兵师和1个摩托化师可参战。
德英苏《苏德互补侵犯条约》秘密议定书:
第一条波罗的海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所属领土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立陶宛北部边界应成为德苏两国势力范围德边界。……
第二条 一旦波兰国家所属领土发生领土或政治变动,德国和苏联的势力范围将大体上以纳雷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桑河一线为界。……
第三条 对于东南欧,苏联方面提请注意在比萨拉比亚的利益。德国方面宣布它在这些地区完全没有政治上的兴趣。
第四条 本议定书将由双方视为绝密。
乘火打劫〈〈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英:牺牲弱小国家美:置身事外苏:乘火打劫放弃大国责任的后果是什么呢?法西斯势力上台后,英国面对挑战一心推行绥靖政策,
其主要目的是( )A争取时间以壮大军事力量
B挑动法西斯向苏联进攻
C稳住局势以维护既得利益
D缓和与法西斯的矛盾C思考慕尼黑协定的主要内容是( )A重新划定德国东部和西部的的边界
B同意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C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
给德国
D承认德国和奥匈帝国合并C思考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影响有( )A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气焰
B为苏联赢得了备战时间
C分裂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D意味着绥靖政策的破产ABC思考美国总统罗斯福曾经对英国首相丘吉尔谈起,应该给第二次世界大战起一个名字,丘吉尔脱口而出:“The Unnecessary War(不必要的战争)!”。他认为如果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决策者们处置不当,致使德、意、日侵略势力迅速膨胀,第二次世界大战本来是可以避免的。走向世界大战之德国P57学思之窗:法西斯国家的实力远不象西方国家想象得那样强大.1936年德军进入莱茵非军事区的部队只有三个营,希特勒后来承认:“进入莱茵兰以后的48小时,是我一生中神经最紧张的时刻.”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时,在东非只有两个月的石油库存。如果西方国家禁止向意大利输送石油,意大利的飞机、坦克很快会陷入瘫痪状态。墨索里尼后来承认:如果国联“把经济制裁扩大到石油上去,我就不得不在一周中从埃塞俄比亚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