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是精读课文
★《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略读课文
★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别人的成长故事,学生在
阅读时一定会受到许多启发,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
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
如何自立,如何与别人相处……
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单元生字,抄写、听写“词语盘点”中的各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从课文的叙述和描
写中了解人物特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并学习书信
的格式、写法。
单元重点:
1、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从课文的叙述和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并学习书信的格式、写法。
单元难点:
从课文的叙述和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
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1、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
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如当时中
国的社会状况、周恩来的生平。
2、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
文中的3个小故事。
3、在这3个小故事中,哪件事让周
恩来感受最深刻?课文的哪几段写
了这件事?
▲引导学生抓住“衣衫褴褛”,问: 谁能描述一下那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泪流满面、目光呆滞绝望、披头散发、身上还展着亲人的鲜血)想象、体会妇女的不幸和悲伤,并相机指导朗读。
▲由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读第七自然段,了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抓住“闯进”一词,理解“租界”不允许中国人随便入内,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小资料。丰富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抓住“惩处”一词辐射重点段,理解“中华不振”。
不忘国耻
郭沫若在1923年8月28日夜所写的《月蚀》一文中愤然写道:“上海几处的公园都禁止狗与华人入内,其实狗倒可以进去,人是不行,人要变成狗的时候便可以进去了。”?
孙中山1924年11月25日在题为《中国内乱之原因》的演讲中指出:“上海的黄浦滩和北四川路那两个公园,我们中国人至今还是不能进去。从前在那些公园的门口,并挂一块牌说:‘狗同中国人不许人’!”?
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写道:“有几个穷朋友,邀我去游法国公园。一走到公园门口就看到一块刺目的牌子,牌子上写着:‘华人与狗不准进国’,几个字射人我眼中,全身突然一阵烧热,脸上都烧红了。这是我感受着从来没有受过的耻辱了。”?
四、写话或说话训练。 (一)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或说一说。 (二)学生交流写话或说话内容。 (三)深化对课题的认识,齐读课题,再读课题。
重难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
语句解课文内容,体会叶老一
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和平易近人
的人品,并从叶老对《一张画
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
方法。
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通过对比一“张”和一“幅”,体会用字的准确。
认识两个修改符号。借助资料袋,在《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1)通过朗读明确写作文的两个要求:写具体事实,表达真情实感。 (2)鼓励学生体会叶老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通过填空练习,理清三、四、五自然段的思路,
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当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时,我(一下子愣住了)。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感受到他
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树立了写
作的信心)。
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1)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从中确定一两个大家关心的问题作为基本问题:乌塔的说法和做法好不好?我们能向乌塔学习什么?我们可以怎么做?
(2)带着问题读书,一边读一边找出相应的句段,并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理解,重点读好乌塔的语言来体会人物的特点
(3)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应提醒学生,向乌塔学习并不是要模仿她独自外出旅游,而是要在生活中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的精神。
重点:引导学生读懂信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并学习书信的格式、写法。
围绕
“课文主要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中悟出些什么”
展开讨论
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何看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畅所欲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引导学生共同讨论从课文中发现的书信的格式、写法。
板书设计的类型
1.提纲式板书
2.表格式板书
3.图示式板书
4.演绎式板书
5.对比式板书
6.线索式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