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36PPT+配套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36PPT+配套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01 12:56:05

文档简介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
繁盛一时

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
100
名人排行榜
历史已经逝去
精神从未走远


历史已经逝去
精神从未走远


麦克·哈特排行榜
排名4:孔子
排名6:蔡伦
排名18:秦始皇
排名20:毛泽东
排名21:成吉思汗
排名75:老子

排名92:孟子

历史已经逝去
精神从未走远


麦克·哈特排行榜
排名4:孔子
排名6:蔡伦
排名18:秦始皇
排名20:毛泽东
排名21:成吉思汗
排名75:老子

排名92:孟子

排名82:隋文帝杨坚







再造统一
























东汉
25-220

221-263

222-281

220-266
西晋
226-316
十六国
304-439
东晋
317-420
北魏
386-534

420-479

420-
479

502-557

557-589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581-618
中国历史纪年表


出生,父亲杨忠被封为随国公
541年

557年
娶北周权臣独孤信女儿为妻
杨坚其人
杨坚其人

传袭随国公
568年

578年
长女杨丽华成为周宣帝皇后

以大丞相身份辅佐8岁周静帝
580年


古来得天下之易
未有如隋文帝者
——清·赵翼
时间:公元581年
都城:长安
建立者:杨坚(隋文帝)
隋朝的建立
589





































































































































































































































































































































































建康
杨广

材料四:隋灭陈前,民间传唱:“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材料三:傅闇上书,陈朝“小人在侧,宦竖弄权,恶忠直若仇雠,视百姓如草芥”。
材料二:从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以后,北方 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到了汉魏、西晋时期的水平。
材料一:隋文帝立国之后就着手准备灭陈。他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分裂突厥,解除南征后顾之忧;疏通邗沟,以利于运粮运兵;制造五牙战船,以便渡江作战;散发陈叔宝罪状,以做舆论准备;多次讨论平陈之策,以求万全之策。

南京鸡鸣寺·胭脂井
思考一:为什么是隋灭陈
隋文帝励精图治,准备充足







































































1
北方经济得到恢复,提供经济基础







































































2
南陈统治腐败无能







































































3
人民渴望统一,向往和平安定







































































4







开皇之治
e7d195523061f1c0c989bbdf341b111e769f2ee359bd8df638E53E9931A62DC22263A6E1A75FFBC630BB5D77BA969D9175F253EB94D93A1189E24A7D909BAD0376573965191318DE1FD009565C070D0758BE63ED47B2EDEACC9DDA8B42E936ECE29EDFDA81561272DB585C1D388AC69375A15CCDB3BFD0D7CC0E05F9CB208AB1AC036AD4A87015E98F8F7194A9B2E73A













































































































































































































































































































































































































































































































































































































政治措施
起草诏令
全国行政
审核政令



















































































































































































科举制
















































































































































































九品中正制
选拔制度
①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促进教育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④维持了1300多年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考察办法:朝官任中正品评本地人才
品评依据:门第出身
授官方法:品第高低授予官职
应举资格:由当地官员或高官举荐
分科选举:秀才、明经、进士等科
考察方式:吏部主持统一考试
授官形式:根据成绩高低分等录取
并分等授予官职
贵族垄断官吏选拔





































































































































































































































































































































































































































































































































































































经济措施
编订户籍
大索貌阅 输籍定样
推行均田制
减轻赋税徭役
统一货币
统一度量衡
时间 户数 垦田数额
开皇九年(589年) 七百万户 1900多万倾
仁寿四年(604年) 八百九十万户 5500多万顷
隋朝户籍、垦田表
人多
地多
× 50万斤
× 400个

× 50个

粮多







沟通南北


隋长城
为了抵御北方吐谷浑和突厥的骚扰,先后7次调发近200万劳力修筑长城
洛阳城
为了更好控制幅员辽阔的帝国,建东都洛阳。仅仅用了十四个月,巍峨的都城拔地而起


运河水,荡悠悠
隋炀皇帝下扬州
一心只把琼花看
万里江山一旦丢
——民谣
1、这首民谣告诉了我们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
2、隋炀帝为什么要执意开展如此浩大的工程?其真实用意是什么?





大运河
目的:①加强南北交通
②巩固隋王朝统治,加强控制
③发动高丽战争,运输后勤物资
④个人享乐需求
在位皇帝:隋炀帝
时间:公元605年-610年
涿郡(今北京)
余杭(今杭州)
永济渠

通济渠

邗沟

江南河

洛阳





海河
黄河
淮河
长江
钱塘江




大运河概况
①一条沟通南北大运河
②两千多千米
③三点:涿郡(今北京)、洛阳、余杭(今杭州)
④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 江南河
⑤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北通涿郡之鱼商,南通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古》



材料二: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增《汴水》

思考二:对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开通大运河的影响?

开通大运河的影响
①地位: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
②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③从历史上的“南粮北运”、盐运”通道到现在的“北煤南运”干线以及防洪灌溉干流,这条古老的运河至今仍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积极
开凿大运河加重了人民赋税和徭役负担,带来了沉重的苦难,激化了阶级矛盾,拉开了隋朝速亡的序幕


消极







警世恒久

印象隋炀帝

荒淫无道
沉迷享乐
逆天虐民

e7d195523061f1c0c989bbdf341b111e769f2ee359bd8df638E53E9931A62DC22263A6E1A75FFBC630BB5D77BA969D9175F253EB94D93A1189E24A7D909BAD0376573965191318DE1FD009565C070D0758BE63ED47B2EDEACC9DDA8B42E936ECE29EDFDA81561272DB585C1D388AC69375A15CCDB3BFD0D7CC0E05F9CB208AB1AC036AD4A87015E98F8F7194A9B2E73A
《隋书·炀帝纪》中,说杨广:“狭殷周之制度,尚秦汉之规摹。”也就是处处以秦皇、汉武的功业作为人生目标











大业

607年
巡北方,通驰道,筑长城

营建东都洛阳
605年

开大运河
605-610年

609年
西巡张掖,平吐谷浑
设河西四郡,重开丝绸之路

招抚琉球
610年

612-614年
高丽战争,三征辽东

材料一:自隋季政乱,徵役繁多,人不聊生,又自折生体,称为福手福足,以避征戍。
——《唐会要》
材料二:隋朝开国功臣杨素之子杨玄感,见“百姓苦于役,天下四乱”,乘机起兵
——《中国历史大事详解》
材料三: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无向辽东浪死歌》
思考三:为什么隋朝末年的社会出现与“大业梦”矛盾的情况?
思考四: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徭役繁重
统治集团内部分裂
各地起兵频发


好头颅,谁当砍之?


好头颅,谁当砍之?
618年,全副武装的叛军闯进寝宫,杨广被杀于江都
隋朝灭亡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授课题目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程标准 知道隋朝的统一 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 3、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某普通初中七年级学生。 从学生知识储备来看,在日常生活中对隋朝有所了解,但在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影响下对隋朝出现偏见与片面的认识。所以,教师将补充相关历史故事,以建构相关历史基础知识,使学生通过故事展开新课学习。 从学生思维特征来看,七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史料理解能力、材料分析能力以情感判断能力,对纯理论讲解兴趣度低,逻辑思考能力不够。因此,将在教学中遵循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以故事讲解带动思考题解答,从而形成历史知识升华。
教材分析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是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从课本内容来看。课文由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的灭亡四个子目构成。主要讲述了隋朝结束了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后,因为隋文帝的励精图治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却又在隋炀帝的急政下迅速走向灭亡的过程。 从历史的发展逻辑来看,在隋文帝的励精图治下,隋朝政治统一集权,经济繁荣富足。但因为隋炀帝的好大喜功,他的“大业梦”直接导致了隋朝二世而亡。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主题定为“繁盛一时的隋王朝”。根据教学主题将内容整合成四个部分——隋朝的建立-再造统一、治国的智慧-开皇之治、开通大运河-沟通南北、隋朝的灭亡-警世恒久。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故作出以下的课程设计思路图 【教学设计思路图】:
教学目标 通过展示纪年表与讲述两位帝王的主要事迹,学生了解相关史实,完成历史时空观的建立。 通过材料展示和分析对比,了解开创科举制度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通过展示地图、贴纸的方式,了解大运河开通的目的以及概况 通过材料展示和问题探究,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大运河,正确认识隋朝灭亡的原因以及历史教训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开创科举制度的影响,掌握大运河概况及意义 难点:了解隋朝灭亡的原因及其教训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图示法,史料教学法,问题探究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观察法,史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采用纲要式板书设计,与授课同步,紧扣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直观体现完整的课程体系以及知识点之间的暗线连接。方便学生进行记忆,形成条理清晰的知识体系。最后总结“繁荣一时”为隋朝的特征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师行为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教师提问: 如果一个出版社来找你,让你来排行影响人类历史的100为名人,你会推选中国哪个名人进入行列呢? 揭示美国学者麦克·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100名人排行榜》中对中国历史人物的排名,其中隋文帝杨坚位列82名,并击败了如汉武帝唐太宗等常见君主。 将原因变作留给学生的悬念,留待讲解 学生纷乱回答心目中的影响历史的名人 以推选名人榜的形式,吸引学生。最后引出,隋文帝超越了汉武帝、唐太宗等知名皇帝进入学者排行榜,以此设悬进入新课
(一)分久必合:隋的统一 (老师逐步展示政权更替情况) 从东汉末年开始,天下分为魏蜀吴三国。自此,只有西晋短暂的统一外,华夏大地上频繁上演了政权更替。政权的更替必然带来动荡,百姓向往安定生活。经历了四百多年的分裂后,隋朝应运而生,开创了继秦汉后第二个大一统局面。 隋朝的建立者,就是刚刚提到的隋文帝杨坚。我们一起看一下杨坚的发迹史是怎样 (老师讲述杨坚发迹上位的故事) 我们可以看到,杨坚本就出身显赫,并在过程中不断加强了自己权力,最后利用辅政之机,在581年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定都长安。唐太宗说他:“欺孤儿寡母以得天下。”后人评价杨坚: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 这么看来,隋文帝取得天下还是比较容易的。但隋文帝并不安于北方,他真正的目标是消灭南方政权,一统天下。 如果要统一天下,杨坚最大的敌人是谁啊?当然是隔长江相望的南方政权。恰好,此时南陈的君主,陈叔宝不问政事,只想当个无忧天子,并且以为有常见天堑,对于隋朝毫无防备。另一边,隋文帝则不断发展经济与军事实力。 那么,就在隋朝建立七年后,双方的实力已经非常悬殊。588年11月,隋文帝誓师后,以晋王杨广为统帅带着最新的五牙战船,和五十万大军兵分八路南下伐陈。589年正月,南陈一触即溃。至此,中国南北方再次归于一个政权下,结束了四百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老师带领学生完成思考题一) 但是疆域的统一只是第一步,面对百废待兴的国家,如何巩固新生的王朝,还要继续考验隋文帝以及这个民族的智慧和勇气。 由老师引领,学生配合,构建起隋朝统一前的时空观念 学生听隋文帝发迹故事 学生观看动画演示 回顾上一学期东汉以来政权更替的局面,便于学生形成历史时空观念,交代隋朝统一的社会背景。为思考题一做知识铺垫 通过隋文帝发迹故事,了解隋朝建立的概况 对比南陈与隋朝国势的强弱,体会后陈灭亡的必然性 借助前面的知识铺垫,以思考题一完成历史知识的梳理和总结。
(二)开皇之治:治国的智慧 那么隋文帝会怎样做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隋文帝的治国智慧 在学习前,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大家记忆里面,有哪些历史时代能称为“之治”的?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里,能留下来的也只有寥寥几个之治。 可见,在历史上只有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才能被后人赋予“之治”这种时代称号。那么隋文帝时期实行了那些措施,有什么样的成就,被后人称为开皇之治呢? 接下来,我们将从经济与政治两方面进行学习。 在政治方面 隋文帝设立了以三省六部制为主体的中央官僚体系。皇帝之下设“三省”,内史省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签发政令,尚书省是最高的行政机构。尚书省设置的“六部”则负责各项具体的行政事务。 三省六部制,让各部门成为了不同的环节,相互制约。同时各部门的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大大加强了皇帝对官僚系统的掌控。后来,在唐朝时候加以完善,此后直到清朝都基本沿袭。 有了完善的官僚体系,下一个问题就是,应该挑选谁来当官。 老师:大家知道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是通过什么制度选官的吗? 九品中正制的考察办法是任命朝廷官员为中正,品评当地的人才,将他们分为九等。同时因为中正都是一些贵族大臣等头面任务,所以品评的依据,后来逐渐固化为被品评人的门第出身。最后就是根据门第的高低来授予相应的官职。 那样会导致一个什么结果啊? 也就是说底层的有才之士没办法进入朝廷做官,不能为朝廷所用。这对于疆域辽阔,需要大批有才官员的隋朝是不利的。 还有一个影响是选拔官吏的权力被高官控制。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为了打击贵族垄断官职的局面,建立了科举制。 我们来看一下科举制的内容 一开始的科举制,还不是能自主投考,还是得让官员推荐才能有应考各科的资格。每年由吏部主持统一考试,最后根据成绩的高低分等录取,再分等授予官职。 科举制度的影响非常重大。 第一,虽然还是由官员推荐,但是考试这种形式改善了用人制度,更多以个人的努力和才能作为晋升标准,扩大了统治基础。第二,把官吏的挑选权力收归中央,打击了豪门贵族对的垄断,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使得读书风气盛行,教育与文学艺术得到了发展。 因此,科举制绝对是一个开创性的壮举,一直到清末才被废除,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 我们了解了完隋文帝的政治措施之后,再一起看个短片了解一下隋朝建立初期的经济情况。 为了解决隋初的经济问题,隋文帝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主要包括:第一,重新编订户籍,使国家能控制更多的劳动力;第二,减轻赋税徭役,激发民众的生产积极性;第三,统一南北朝以来混乱的币制和度量衡标准,更加方便了商品的交换。 那么这些经济措施有没有去的效果呢,我们通过一个表格看一下这些经济措施的成效。从表格上户数的增长,可以看出人越来越多;从垦田数额的变化,可以知道地越来越多 1969年,洛阳发掘出了隋朝的粮仓——含嘉仓。粮仓里最大的粮窖高12米,宽18米,可以崔放多达五十万斤的粮食;整个含嘉仓有粮窖400多个,面积四十五万多平方米,也就是50个标准的足球场。直到今天还能找到大量的碳化谷子。 通过刚刚人多、地多、粮多三个特点,可以看出,在隋文帝的统治下,隋朝的经济已经呈现了非常繁荣的景象。在短短的十余年间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开皇之治”是历史对他的治国智慧的最好的认定。 学生:文景之治、贞观之治 学生:九品中正制 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听课 从“之治”这个评价的历史地位切入,提起学生对这个时代的兴趣,以及建立大概的时代概念。 介绍隋朝开创性的三省六部制,以及引出科举制度的诞生 通过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的对比,让学生知道两者的内容和差异,了解科举制的先进之处及其影响 通过纪录片,让学生了解隋初百废待兴,人口遗漏的情况 通过一个表格、一条等式直观展示出隋文帝经济措施的成效
(三)沟通南北:开通大运河 隋文帝的励精图治为他的儿子杨广留下了丰厚的基业,强大的经济基础为了隋朝继续建设的提供了必要条件。 隋文帝去世后,他的继承人,隋炀帝杨广凭借着这雄厚的经济力量,登基不久,便修建了洛阳城和隋长城。但就在几乎与隋长城开工的同时,隋炀帝又做了一个影响重大。意义深远的决定——开通大运河 为什么隋炀帝一继任,就马不停蹄地准备开挖大运河呢? 老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首民谣并分析一下民谣认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要知道的是,隋炀帝是一个二十岁开始便率军征战,并立下了战功的男人,显然不会只因为想去看花花就做这样的傻事。在逻辑上,可见民谣对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总结得并不准确 那么隋炀帝为什么执意要开展如此浩大的工程?真实用意是什么? 我们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这是隋朝的疆域图,隋王朝非常的辽阔。我们也不难发现政治中心在北方,而经济重心却在南方。因此,为了供养庞大的北方人口和朝廷,加强南北水路运输成为了迫切的事情。同时,在辽东地区的高句丽人不时进犯辽西,隋炀帝决心解决他们。所以急需一条南北大动脉输送物资与军队。 我们来梳理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隋炀帝在605-610年的六年间修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有三:①加强南北交通;②巩固隋王朝统治,加强对全国范围的控制;③筹备高丽战争,借此运送兵力及物资 老师: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3页,根据书本提供的信息,一起重现大运河的概况。 首先,它是一条沟通了南北的大运河;它全长两千多公里;经过了三个重要的城市:涿郡、洛阳以及余杭;全长分四段而成,自北向南,分别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它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沟通起来。 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就这样把华夏大地上最主要的黄河流域文明和长江流域文明连接起来了 对这项仅仅花费六年就完成的奇迹工程,后人是怎么评价的呢?唐朝诗人皮日休评价大运河:北通涿郡之鱼商,南通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宋史》则发出了,天下转漕,仰此一渠的感叹。两者都对大运河的经济作用给与了极高的肯定。 同样是皮日休,有在另外一首诗里面写到:尽道隋亡为此河。胡增也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他们又在另一方面把隋朝灭亡的原因一定程度上归结在大运河的开通上。对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级啊,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开通大运河的影响? 开通的运河的影响可以大致分为积极与消极方面。积极方面,两千多公里长度,直到今天仍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它的开通将北方的政治中心和南方的经济中心连为一体,对南北的经济文化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他的运输干线及水利功能仍在造福着炎黄子孙。它甚至代表着中华民族不断开拓进取的伟大精神。 但是随之给人民带来的负担与苦难,最终拉开了隋王朝速亡的序幕。 学生:根据课件展示,了解隋朝因经济实力的强大而建造的一系列浩大工程 学生:朗读,分析材料 根据课本地图,配合完成展示图的填写 学生:翻开书本,上台贴图完成大运河概况 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通过展示隋朝营建的浩大工程,可以上接隋朝建立后的社会繁华现象,更充分感受到隋朝经济实力,同时侧面反映隋朝营建工程的劳民伤财,为下文隋朝的灭亡埋下伏笔 阅读分析民谣,让学生思考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除民谣涉及以外的开通目的,由此提醒学生注意对历史事件不可以单一的采用某一史料 通过填写大运河的概况,增强学生会大运河的了解,以及增强学生们空间观念,从侧面感受大运工程的浩大及其重要性 以动手贴图的方式吸引学生兴趣,加强学生对大运河概况的记忆 对态度不同的材料进行分析思考,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以及辩证思考的能力 列举两种不同的评价态度,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事物
(四)警世恒久:隋的灭亡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四部分,隋朝的灭亡。了解一下本来是那么繁盛的隋王朝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向灭亡之路的。 老师:在同学们的印象里面隋炀帝是怎样的呀? 影视剧塑造成了荒淫无道,后世的画作也凸显他沉迷享乐,唐太宗给他定的谥号“炀”可能是最坏的评价,《史记》里面解释“逆天虐民”为炀。可见,在后人的印象中,炀帝的形象都不怎么好。 那这种形象是历史的真实,还是后人的刻意宣扬的结果呢?我们走近隋炀帝和他的时代,了解炀帝其人以及探讨隋朝灭亡的原因。 老师:同学们知道隋炀帝的年号是什么吗? 杨广其实是一个胸怀大志的皇帝,看他以“大业”作为自己年号,就可以看出他对自己还是有一定追求的。既然隋炀帝有了他的“大业梦”,想成为千古一帝,那就必须搞事情。 我们看一下隋炀帝在位期间做了哪些大事。 我们可以看见,他当时做的那些事情,如重开丝绸之路、招抚琉球这些,现在看起来都是一个英雄帝王应该做的,而且也是非常必要的。隋炀帝,始终在为了他的“大业”梦在奔走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隋炀帝做的这些事情都是需要钱~~~跟人~~的 那么这些谁来给他买单?帝王的野心,最终还是百姓来买单。隋炀帝雄心勃勃的背后,他的百姓过着怎样的生活,隋末的社会又是怎样的一副光景呢。 根据三段材料,概括隋末的社会情况 材料一:自隋季政乱,徵役繁多,人不聊生,又自折生体,称为福手福足,以避征戍。——《唐会要》 材料二:隋朝开国功臣杨素之子杨玄感,见“百姓苦于役,天下四乱”,乘机起兵——《中国历史大事详解》 材料三: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无向辽东浪死歌》 结合炀帝的事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隋炀帝急于成就其向往的“大业”,过度压榨百姓,好大喜功也极大消耗了国力。隋炀帝统治下的急政,违背了广大百姓渴望平稳富足的愿望。这警示了我们做事情必须要与客观发展规律相符合,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会跟隋炀帝这样,落得独夫民贼的悲惨下场。 学生:昏庸的、好色的、暴虐的 学生:大业 学生对材料进行概括分析 从学生的印象、世人的评价以及艺术创作中炀帝的形象入手,吸引学生兴趣,并为后面新角度的讲解做铺垫 以隋炀帝年号切入,呈现与以往印象不一样的隋炀帝 讲述隋炀帝主要事迹,让学生了解与以往印象不一样的隋炀帝,更加立体地认识炀帝其人 通过材料分析和回答思考题,呈现隋末的社会情况,让学生了解隋朝末年的社会危机,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课堂总结 通过板书,明晰本课框架,引出“繁荣一时”是隋朝的最大特征
教学设计特色 本课的设计特色有以下六个方面: 以故事带动思考题,以故事形式讲述历史背景为铺垫,再以开放性的思考题总结提升。 运用大量的图片,以直观生动的形式贴合课程内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课程的文字转化为对图片的印象,加深记忆,加深理解。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思维活动还需借助具体、直观、感性经验,所以本节课的设计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演示,启发引导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 通过史料进行情景代入,以感性的同理心的方式了解时人的生活状况,感知社会状况与矛盾 本课的设计中重新调整课本内容的教授顺序,以更符合逻辑。教授的过程中,把小节的内容逻辑暗线说明晰,让学生对本课有宏观的把握。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采用相应的简短史料,引导、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材料,以及建立相应的史料观念以及思辨精神。
教学立意 本课教学立意是围绕三维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梳理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与隋王朝统一的背景与联系,建立历史时空观;采用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的简短史料,尤其是对不同态度、不同立场史料的辨析,培养对待史料的正确态度,以及培养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发生的历史事件,如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开创,需要进行理性的分析与客观地评价,培养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的能力;通过老师对隋王朝统一的叙述,能够正确理解隋王朝统一对于当时社会民众的意义所在;还要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够对隋王朝的统一与灭亡凝练出正确的价值取向,尤其对隋王朝的灭亡需要有深刻的认识。 教学构思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短暂的隋朝较为陌生,所以需要从熟悉的材料入手,激发学生兴趣,以及建立相应的时空观念。同时避免学生被动地、单个地、零散地学习知识点,需要在每小节的课程内容衔接中,注意串联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