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课 《世界文化的杰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课标要求:
①知道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②说出《最后的晚餐》和《向日葵》两幅名画的作者和艺术风格;③知道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初步理解作者创作这一作品的历史背景。
2、 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近代史上音乐、美术和文学等方面的成就,重点掌握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作品、梵高和他的《向日葵》、贝多芬和他的《英雄交响曲》,初步理解作者创作作品的历史背景。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创设问题等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落实和理解。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科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些著名代表人物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善于观察社会生活、自强不息,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成果,从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梵高和他的《向日葵》、贝多芬和他的《英雄交响曲》
难点:《向日葵》作品专业性很强;列夫·托尔斯泰晚年对“平民化”道路的选择。
教材分析:本教学设计属于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十三课《世界文化的杰作》。本课讲述的主要内容是欧洲近代资本主义时代,在文化方面的一些表现,包括文学、美术、音乐的一些情况。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当时,资本主义正在逐步取代旧的社会制度,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必然会反映在文化领域。本课包括三部分:一、著名音乐家;二、文学巨匠;三、美术名家。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问题教学法、分析研讨法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英雄交响曲》、《蓝色多瑙河》、《月光奏鸣曲》、《战争与和平》剪辑、课本、课程标准及教学用书
学情分析:⑴农村学生虽然对知识的渴望欲较强,但知识面较窄,尤其文化方面。
⑵班级学生知识结构参差不齐
⑶经过七、八年级及前面内容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思想:本课内容距离今天学生所处的时间较远,背景也不同,作者所反映的内容及作者的生平,学生比较难理解。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依据课程标准,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再现历史情境,为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服务,同时辅以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像资料运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感知文学艺术作品的魅力,认识世界近代文学艺术成就是近代社会生活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反映,认识到这些著名代表人物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情境 师生互动 设计思路
在《月光奏鸣曲》中走进新课教学展示下列图片并回答问题:著名音乐家(媒体展示)·贝多芬(媒体展示)著名音乐家贝多 1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出生于此·艺术成就(媒体展示)问题:(媒体展示)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贝多芬①当时贝多芬遇到了怎样的厄运?②他是怎样“扼住命运的咽喉”?说明了什么?③哪首乐曲标志着贝多芬在艺术上和思想上的成熟?为什么?:说一说世界著名音乐家,看谁说的多?(媒体展示)二、文学巨匠(媒体展示)(媒体展示)探究:文艺来源于社会现实,请你列出一部你喜欢的文学作品或艺术佳作,说说它是如何反映社会现实的?你说我说大家说:(媒体展示)托尔斯泰出身于贵族家庭,但他晚年为什么选择走“平民化”道路?三、美术名家(媒体展示)1、梵高(媒体展示)2、代表作(媒体展示)向日葵●感受梵高课堂总结:课外延伸(媒体展示):1、课外阅读有关托尔斯泰的有关著作,加深对作者的思想认识。2、学完本课以后,你有何感想?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字数500---700字。 媒体展示课文标题:第二十三课 《世界文化的杰作》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并导入新课。结合图片介绍贝多芬的个人经历引导学生回答,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贝多芬的艺术作品并用《第三(英雄)交响曲》做背景音乐,边欣赏边介绍该作品的产生过程。学生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并及时总结。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参与其中,并在圆舞曲《蓝色多瑙河》中利用媒体出示自己的答案。教师介绍列夫·托尔斯泰 的生活经历。学生回答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作品插图及内容简介,并用视频再现作品《战争与和平》气势宏大的场面。针对以上材料设置问题:问题1:这些作品描写了俄国什么时期的怎样的社会状况?问题2:阅读作品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该时期俄国发生了哪些历史事件?问题3:想一想:列宁为什么称托尔斯泰为“俄国革命的镜 子”?问题4:这些作品体现了托尔斯泰的哪些品质?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学生讨论、交流,形成共识,最后教师作点评。学生讨论,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参与教师结合媒体介绍梵高个人简历多媒体展示《向日葵》,师生共同欣赏,及时提出问题:1、《向日葵》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做出来的?具有怎样的艺术价值?2、为什么梵高能够创作出如此出众的作品?师生共同讨论,得出正确答案。师生共同总结并展示本课知识结构:在《英雄交响曲》中完成本课教学任务完成 直观形象的历史图片,创设资本主义时代背景的情景,引入对资本主义文化的学习了解贝多芬从个人简历着手,激起学生对他艺术之崖的探究通过音乐渲染,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和作用,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离不开现实生活。激发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观,体会贝多芬挫而不折、自强不息的坚强毅力,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检查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了解列夫·托尔斯泰通过展示相关图片、资料,再现历史情境,感知历史人物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归纳主要内容,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探究,学以致用体现了教学的平等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对梵高有整体了解展示梵高作品再现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层层设问,鼓励学生探究,独立思考能力,得出创建性的见解和观点。树立正确的国际意义,完成情感价值观的教育。通过总结让学生对本课有个整体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通过课外延伸,弥补课本知识的不足,使所学知识上升到一个理性阶段。再次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教学反思:依据教材,创设情境,以教师点拨、学生自学讨论为主。尊重鼓励每一位学生发言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师生共同讨论、交流,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的畅游。通过每一问题的设置,及时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再现历史事实与分辨历史事实的能力。师生共同感受文学艺术作品的时代气息、体验其价值。但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均衡,比较了解贝多芬,而对列夫托尔斯泰、梵高一无所知,所以依据课堂时间难以讲清讲透,对他们的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理解的还是不够深刻,为此只有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进行弥补。
世界上最美丽的墓地
----列夫·托尔斯泰墓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列夫·托尔斯泰(媒体展示)
·代表作品(媒体展示)
樱花盛开
梵高自画像
《向日葵》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高 厘米,宽 厘米,作于 年的夏天。画家用笔粗厚有力,色彩对比单纯强烈,给人一种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在梵高的笔下,向日葵不再仅仅是一种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雏菊和秋牡丹的花瓶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