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导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导学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01 14:41: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宋的政治》导学任务单
学习目标
目标1:结合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基本史实。
目标2: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归纳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
(重难点)
目标3:说出北宋政治体现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政策的影响。
二、自主学习
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基本史实。
自学检测
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______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改国号为宋,以______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______。
(2)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首先解除______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在中央,宋太祖采取______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宋太祖派______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______,以分知州的权力。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______,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______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政策:宋太祖有意重用______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______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______。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3)作用: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______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______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三、合作探究
任务二:【合作探究】
1.结合材料及教材第29页相关史事,说说北宋统治者为什么加强中央集权?
赵匡胤:“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赵普:“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2.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归纳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
项目
措施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军事
中央
地方
任务三:【合作探究】
结合材料:说出北宋政治体现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政策的影响。
材料: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天圣八年进士。以翰林学士修《新唐书》。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赐进士及第;二等赐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录取名额成倍增加。只要考中一般都授予官职。
——倪方六《古代“高考”阅卷前要糊名易书 许落榜生查卷》
北宋共开科举考试81榜,期间所取文士合计60035人,平均每年360人。
——《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
北宋武举共开科考试28榜,共取士868人,武举人数年均5人。
——《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
四、知识结构
任务四:【动动手】动手制作本课知识结构图。
五、互动训练
A卷
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北宋建立的相关史实,表述错误的是( )
A.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
B.北宋是在北周的基础上建立的
C.北宋以开封为都城
D.北宋最终实现了对全国的再次统一
2.为了解中国古代帝王的风范,小龙在学校图书馆借了一本《宋史本纪?赵匡胤》。从中他可以了解到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首要措施是( )
A.集中军权
B.集中行政权
C.集中财权
D.集中司法权
3.(涿州校级期中)为了防止知州权力过大,宋太祖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
B.实行知州三年一换的制度
C.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分散知州的权力
D.地方设置转运使
4.转运使是我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实行这一措施的最主要目的是( )
A.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B.避免地方官吏的腐败
C.使地方失去割据的物质条件
D.解决支付给辽、西夏岁币的财源
5.宋太祖去世前立遗嘱说:你们子孙相传,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因为( )
A.宋代吸取前朝教训,重文轻武
B.宋太祖重视教育
C.文人受理学熏陶,忠君思想浓厚
D.宋太祖是文人出身
6.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包括( )
A.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B.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C.强化宰相的权力
D.将地方赋税大部分上缴中央
7.北宋蔡襄在《国论要目》中说:“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虽有武臣,盖仅有也。”这说明北宋统治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
A.宋朝官员都是文人
B.知人善任
C.重文轻武
D.分化事权
B卷
单项选择题
1.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帝王的对联,下列哪一副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 )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溺酒色误王国
D.陈桥(驿)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2.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 )
A.加强中央集权
B.分割宰相职权
C.改革监察制度
D.在地方设通判
3.(兴国月考)东汉末年以来,特别是唐末五代以来,统兵武将居功自傲,专横跋扈,夺权篡位之事层出不穷,成为中国历史上久治不愈的顽疾,但赵匡胤却轻而易举地治好了这个“顽疾”,他治“顽疾”的药方是( )
A.分割相权
B.杯酒释兵权
C.各州府设通判
D.提高科举取士名额
4.北宋军队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现象的产生,其根本原因是北宋统治者为了( )
A.防止武将专权
B.强干弱枝
C.加强禁军实力
D.使其互相牵制
5.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曾说:“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为此他采取的措施中最重要的是( )
A.设通判,监督知州
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C.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6.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 )
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
B.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C.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
D.兼有监察和行政权
7.宋真宗准备让文武双全且长相俊朗的陈尧咨陪辽使射弓(射箭),并允诺授予他高级武官,陈尧咨请示其母后,其母仗责之:“你们父子均以文章立朝为名臣,你现在意为了厚禄,使家族蒙受羞辱,忍心吗?”这反映出宋朝( )
A.孝亲观念浓厚
B.重文轻武的传统
C.颜值备受推崇
D.选官注重才学
六、学后反思
学后反思
我学到的知识
我学到的方法
我还要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