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贝多芬和梵高等人在近代科学、文学和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
了解近代科学、文化方面杰出人物的个人经历及其他们成就的影响;播放贝多芬的音乐作品,让学生体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个人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体会近代科学家、文学家、音乐家、美术家的奋斗经历和他们勇于探索、不断进取、刻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近代科技、文化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教学难点:近代科学文化产生的背景及艺术鉴赏。
三、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万有引力定律(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条定律,1687年为牛顿所发现。任何物体之间都有相互吸引力,这个力的大小与各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例,而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如果用m1、m2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表示它们间的距离,则物体间相互吸引力为F=(Gm1m2)/r^2,G称为万有引力常数。同学们知道苹果熟了之后为什么掉地上吗,这个原因是哪位科学家探索出来的?本课我们来学习这些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科学家
1、牛顿
艾萨克·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
少年时的牛顿并不是神童,他成绩一般,但他喜欢读书,喜欢看一些介绍各种简单机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读物,并从中受到启发,自己动手制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风车、木钟、折叠式提灯等等。
传说小牛顿把风车的机械原理摸透后,自己制造了一架磨坊的模型,他将老鼠绑在一架有轮子的踏车上,然后在轮子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刚好那地方是老鼠可望不可及的位置。老鼠想吃玉米,就不断地跑动,于是轮子不停地转动;又一次他放风筝时,在绳子上悬挂着小灯,夜间村人看去惊疑是彗星出现;他还制造了一个小水钟。每天早晨,小水钟会自动滴水到他的脸上,催他起床。他还喜欢绘画、雕刻,尤其喜欢刻日晷,家里墙角、窗台上到处安放着他刻画的日晷,用以验看日影的移动。
研究领域: 天文学、数学、力学
成就: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微积分学
代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在埃德蒙·哈雷的鼓励和支持下出版于1687年7月5日。该书中牛顿阐述了其后两百年间都被视作真理的三大运动定律。牛顿使用拉丁单词“gravitas”(沉重)来为现今的引力(gravity)命名,并定义了万有引力定律。在这本书中,他还基于波义耳定律提出了首个分析测定空气中音速的方法。
2、达尔文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年2月12日-1882年4月19日) ,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经乘坐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成就:《物种起源》
内容:
他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指出:物种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生物的发展和进化不是由神的意志或生物本身的欲望决定的,而是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结果;人类也是进化来的,不是上帝创造的。
意义:《物种起源》的出版,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二、文学巨匠
1、巴尔扎克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Honoré de Balzac(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生于法国中部图尔城一个中产者家庭。巴尔扎克是个天主教徒。法国小说家、剧作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
他一生创作甚丰,写出了91部小说,塑造了两千四百七十二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称《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代表作有《人间喜剧》、《驴皮记》、《高老头》、《朱安党人》《欧也妮·葛朗台》、《高利贷者》等。?
代表作:《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小说叙述了一个金钱毁灭人性和造成家庭悲剧的故事,围绕欧也妮的爱情悲剧这一中心事件,以葛朗台家庭内专制所掀起的阵阵波澜、家庭外银行家和公证人两户之间的明争暗斗和欧也妮对夏尔·葛朗台倾心相爱而查理背信弃义的痛苦的人世遭遇三条相互交织的情节线索连串小说。
《高老头》的主人公高老头出身寒微,后来做粮食承包商发了大财。他把大部分财产给两个女儿作陪嫁,后来却被女儿抛弃,一贫如洗,孤苦伶仃地病死在一家小公寓的阁楼上。《高老头》反映出在一切为了金钱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家庭也成为人们相互欺骗和掠夺的场所。
意义:
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给后人留下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变迁史。
师:恩格斯称巴尔扎克为“现实主义大师”,《人间喜剧》也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2、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代表作: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特点:
一方面深刻揭露了俄国专制主义和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压榨,另一方面又否定暴力革命,宣扬道德上的博爱。这反映了在社会转型时期俄国农民既想反抗又找不到出路的状态。
评价:
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托尔斯泰的作品纵然其中有反动的和空想的东西,但仍不失为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三、音乐美术大师
1、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享年57岁),德国著名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8岁登台表演,22岁到维也纳学习音乐,逐渐名声大噪。贝多芬28岁就患有耳疾,后来两耳完全失聪。为克服失聪带来的困难,他曾将一支小木棒的一端插在钢琴箱里,一端咬在牙齿中间,在作曲时用来听音。这个特别的辨音器,至今还保存在德国波恩的贝多芬博物馆内。他的《英雄交响曲》用全新的风格,表现了他对英雄的理解,是一部不朽之作。该曲原本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请求,为拿破仑而写的,但在发表时,贝多芬得知拿破仑已经称帝的消息,愤怒地去掉了拿破仑的名字。
代表作:《英雄交响曲》
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交响曲完成于1804年,是贝多芬第一部明确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它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表达出作曲者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渴望。
2、梵高
梵高(荷兰语: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他创作了大量的油画、素描和版画。由于风格独特,梵高的作品在他生前不为人所重视,很少能卖出去。梵高生活十分困窘,靠弟弟的接济才得以勉强度日。
代表作:《夜间的咖啡馆》《向日葵》
《向日葵》中明亮、艳丽的黄色花瓣,表达了画家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中,我们认识到近代世界中出现的一些科学家和文学家。他们在近代科学与文化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应该牢记他们,学习他们不断探索,刻苦专研的精神。
(四)、课堂练习:
1、“苹果落地”是一种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却引发了一位科学家的思考,并促成了项科学发现的问世。这位科学家和这项科学发现是( C )
A、牛顿—微积分学 B、爱因斯坦—相对论
C、牛顿—一万有引力定律 D、达尔文一一生物进化论
2、“19世纪末,当人们开始换种眼光看待世界时,科学解释以雄辩的事实大声质问《圣经》的真实性,上帝创世论更多地成为了故事般的讲述。”材料中的“科学解释”指的是( C )
A、人文主义思想B、牛顿力学C、达尔文的进化论D、启蒙思想
3、下列作品中描写了19世纪前期法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交替时期的社会全景,也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的是( )
A、《高老头》 B、《欧也妮·葛朗台》C、《战争与和平》 D、《人间喜剧》
4、他一生命运多舛,却敢于扼住命运的咽喉,谱写出《英雄交响曲》等传世名作。这位音乐家是( B )A伏尔泰 B、贝多芬 C、莎士比亚 D、梵高
5、《向日葵》以绚烂的色彩、奔放的笔触表达了狂热的情感,将形式美和意境美推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其作者是( A )
A、梵高 B、达芬奇 C、莎士比亚 D、毕加索
(五)、板书设计:
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一、科学家
1、牛顿 -------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1)、万有引力、光学分析、微积分
(2)、《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达尔文 与《进化论》
(1)、《物种起源》
(2)、进化论
二、文学巨匠
1、巴尔扎克
2、托尔斯泰
三、音乐美术大师
1、贝多芬
2、梵高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