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习题(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习题(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01 15:0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习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题目要求的。
1.歌手河图在《不见长安》中唱道:“长安城有人歌诗三百,歌尽了悲欢。”下列属于曾经发生在长安城的“悲”的是(  )【理解】
A.盘庚迁殷 B.开元盛世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2.历史上大多数的农民起义都是发生在统治阶层对农民阶层的横征暴敛时期,由于农民阶层得不到最低的生存保证而发动武装起义。下列历史人物属于农民起义领袖的是(  )【识记】
A.安禄山 B.史思明 C.黄巢 D.姚崇
3.五代十国中,五代相继统治的地区是 (  )【识记】
A.东北地区 B.江南地区 C.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4.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反映的是 (  )【识记】
A. 隋末农民起义 B. 汉末农民起义 C. 唐末农民起义 D. 宋末农民起义
5.学习了隋唐的历史后,下面是某校七年级“阳光学习小组”的同学对隋唐史的总结,其中与历史较吻合的是(  ) 【运用】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6. 下列关于“安史之乱”的叙述,正确的是( )【理解】
A.它是唐朝末年的农民大起义 B.唐朝从此灭亡
C.它是唐朝前期统/治阶级的纷争 D.它反映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
7. 下图反应现象的实质是(  )【理解】

A.藩镇割据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
C.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D.黄河流域政权的更替
8. “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紧急的战报打破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歌舞升平。促使唐朝形势急转直下的是(  ) 【识记】
A.黄巾起义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安史之乱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杜甫《无家别》
材料一的现象出现在什么历史事件之后?根据材料一归纳该事件对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杜甫《忆昔》
材料二描述的是那一时期的社会现象?从材料二到材料一的原因有哪些?
综合材料一、二,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巢起义后,曾发布檄文,指斥宦官当政,纲纪紊乱,贿赂公行,并宣布要“洗涤朝廷”,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
根据材料一,归纳黄巢起义的原因。
材料二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黄巢起义的特点是什么?这次起义使唐朝统治者逃到何处?
材料三
出现材料三局面的历史原因是什么?该图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势?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习题解析
一、选择题。
1.【D】 【解析】四个历史事件中,发生在长安城,并且是“悲”的只有黄巢起义。
2.【C】 【解析】本题属于简单记忆知识。
3.【C】 【解析】五代只北方在唐朝灭亡后相继出现的五个政权,而十国是指南方的九个政权加上北方的北汉。
4.【C】 【解析】这首诗歌描写的是黄巢起义。(黄巢起义占领过长安城)
5.【C】 【解析】关注教材目录,了解时代特征。
6.【D】 【解析】安史之乱的实质是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而不是农民起义,其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唐玄宗统治的腐败。
7.【A】 【解析】学生认真阅读图片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8.【D】 【解析】根据“战报打破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歌舞升平”可知是安史之乱使唐朝形势急转直下。
二、非选择题
9.【答案】(1)安史之乱;田园荒芜;百姓流离;家破人亡。
【解析】 第一问只要学生知道天宝年间就可以作答;第二问可以进行归纳,也可以引用材料原文作答。
(2)开元盛世(唐太宗统治前期);原因:朝政腐败;安史之乱。
【解析】学生需要对两首诗歌的时代背景有一定了解,才能正确作答。
(3)统治者要爱惜百姓;要注意社会稳定。(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启示题言之成理即可,但一定要注意从不同角度作答。
10.【答案】(1)宦官当政,纲纪紊乱,贿赂公行(答出两个方面即可)
【解析】既可根据材料信息进行归纳,也可选材料原文回答。
(2)特点:转战全国。成都
【解析】学生要学会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3)历史原因: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历史趋势:统一
【解析】将材料结合教材叙述即可正确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