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作业:小朋友们,今天的“壮族歌会”之旅你有什么收获呢?请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我觉得太好看也太好玩了。感觉壮族的好多东西都值得我们去观看和学习。
学生:我很喜欢壮族的歌曲和舞蹈。
学生:我看后觉得我以后会再深入的去了解壮族文化以及它的发展。
…….
《板凳龙》教学设计
教材出处:广西版音乐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歌曲
教学对象:一年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板凳龙》
教学目标:
1.在创设的情境中,通过聆听、模唱、熟悉歌曲的旋律,学生能用自然、活泼的声音演唱好歌曲。
2.能和大家一起参与音乐活动、表演、并能用动作表现自己的喜悦之情。
3.通过多媒体图片,简单了解壮乡民俗风情,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设想:《板凳龙》一课,是一首欢快活泼、生动有趣的广西壮族儿歌,一段体结构。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学段目标要求,本课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设计了愉快学习音乐的情境:首先由教师引导学生看壮乡风景图片、听壮族儿歌音乐、跳壮乡小朋友的舞蹈——“走进壮乡”。其次,引导学生观赏板凳龙的图片及表演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聆听壮乡小朋友演唱的《板凳龙》,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风格特征,感受壮乡小朋友演唱时高兴的心情。第四,通过节奏的训练、旋律的模唱、教师的范唱,进一步激发学生歌唱欲望,使学生能用自然、活泼的声音演唱好歌曲。最后,教学设计了“舞起板凳龙”的创编表演,师生共同综合本节课所学到的内容进行完整的表现,使学生喜欢上这首脍炙人口的壮族儿歌,在唱会唱好的歌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教学重点:学会并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歌曲中四分休止符的演唱。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鼓、图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创设情景
1.聆听音乐伴奏,随音乐加入动作。
师:小朋友们,广西壮乡是一片美丽而又神奇的土地。壮乡人民勤劳、善良,用自己的智慧把家乡变得一天比一天美,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一起走进壮乡。(播放带有音乐背景的广西壮乡图片)
师:小朋友们,看得可仔细了,壮乡美不美?小朋友们,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是壮族人民传统的歌圩节。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参加壮族歌会,你们准备好了吗?那我们就跳着壮乡小朋友的舞蹈一起出发吧!(师生音乐律动)
2.了解板凳龙的含义。
师:壮乡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艺术,有板鞋舞、师公舞、板凳龙……壮乡人民不但喜爱音乐,还酷爱体育,板凳龙就是咱们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
师:你们看,老师也带来了一个小板凳龙,大家想知道板凳龙是怎么一回事吗?
生:略。
师:板凳龙就是一条条用单个板凳串联而成的游动的龙灯,很多地方,在元宵节有“舞龙灯”的风俗,也叫“板凳龙”。一个一个人,背着一截一截的板凳,连成一条长长的龙,在龙头的引领下,舞动起来,那场面真是十分的壮观!我们来欣赏一小段,感受一下这喜庆、热闹的场面。(观看舞蹈录像片断)
3.建立课堂激励评价机制。
师:今天我们班上也来了一条板凳龙,小朋友们你们每一次认真的思考、每一次智慧的发言、每一个精彩的表现都能为这条板凳龙添上一张小板凳,看看我们的板凳龙会有多长、多远、多神气。
4.聆听《板凳龙》。
师:小朋友们,你们听,壮乡的小朋友用歌声来迎接我们了。(播放音乐范唱)
师:聆听了歌曲,你感受到这是一首欢快活泼还是优美抒情的歌曲呢?
生:略。
师:你听到歌曲里面唱了些什么吗?(春牛舞、板凳龙、春天……教师用体态语来描述歌词,帮助学生记忆歌词。)
生:略。
师:这么美妙的歌曲,有个好听的名字,我们一起响亮地说出来。(出示课题——《板凳龙》)那我们就学唱好这首歌曲去参加今天的歌会。
(二)聆听体验,学唱歌曲
1.教师有节奏敲鼓,学生感受鼓声强弱变化。
2.出示歌词节奏谱,教师有节奏敲鼓朗读歌词,学生感受鼓声强弱。
3.教师指导四分休止符节奏。
4.学生敲击小板凳当大鼓感受歌曲节奏。
5.师生敲鼓有节奏朗读歌词。
6.教师范唱。
师:壮乡小朋友不光是歌谣说得好,歌也唱得好听。听!老师来唱唱,请同学们把刚才的节奏带进这段音乐里。(教师随琴范唱)
7.学生模唱歌曲旋律。
①学生随琴分句用“dong”音模唱旋律。
②完整模唱旋律一遍。
③重点指导“休止符”的演唱。
8.随琴填歌词。
①随着琴声分句填词演唱。
②歌曲分析,完整演唱。
③分别演唱,学生互评。
师:老师现在要分别请不同的小朋友来唱一唱,一会儿,请小朋友们互相点评一下。好,请大家认真唱,仔细听。
师:女同学站起来唱。
男同学站起来唱。
听听老师怎么唱。
请你也这样唱一唱。
④女生、男生互相点评,老师作评价小结。
9.难点部分,重点指导。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小朋友们觉得哪个地方演唱还有困难?我们大家来帮帮你。
10.完整演唱歌曲。
①复听范唱,感受演唱情绪。
师:想一想,壮乡的小朋友舞着板凳龙心里该是多高兴啊!于是放声歌唱,我们再来感受一遍。请小朋友随着歌声用动作把你的感受表现出来吧。(生随歌声做动作)。
②学生看歌谱完整地演唱歌曲一遍。
③学生随伴奏音乐完整演唱歌曲一遍。
师:小朋友们,“壮乡歌会”就要开始了,让我们也带着愉快的心情,唱起来、跳起来吧!
(三)体验创造,演绎歌曲
师:你们欢乐的歌声打动了壮乡人民,他们向你们发出邀请,邀请你们一起舞起板凳龙。我们再来看看这段精彩的表演,请小朋友们看看板凳龙是怎样舞起来的,动作和队形有哪些变化?看看哪位小朋友观察得仔细!
①请一小组学生与老师合作示范表演。
②请各小组随音乐合作表演唱。
(四)小结新课,升华情感
师:小朋友们,今天的“壮族歌会”之旅你有什么收获呢?请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生:略。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走进了壮乡,过了一个隆重而盛大的“壮族歌会”。感受到了壮乡的美丽,愿孩子们在这片土地上幸福快乐地成长!
最后让我们集合在一起,连成一条长长的板凳龙,再次唱响这首歌,用歌声表达我们对家乡深深的爱!(学生随音乐唱着歌,舞起板凳龙快乐地离开教室。)
课件7张PPT。广西版音乐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歌曲《板凳龙》教学课件板凳龙就是一条条用单个板凳串联而成的游动的龙灯,很多地方,在元宵节有“舞龙灯”的风俗,也叫“板凳龙”。一个一个人,背着一截一截的板凳,连成一条长长的龙,在龙头的引领下,舞动起来,那场面真是十分的壮观!一种舞龙运动。相传源于汉代,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相传,在很久以前,遇上了大旱,东海的一条水龙不顾一切跃出水面,下了一场大雨,但水龙由于违反了天条,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间。人们把龙体放在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人们称之为"板凳龙"),人们不分昼夜地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来,舞"板凳龙"的习俗也由此产生。龙舞还有"干龙"、"湿龙"之分,"干龙"多为娱乐,"湿龙" 则为求雨。"龙"到之处,百姓必泼水助威,舞者一身透湿。什么是休止符? 休止符是用于音乐的乐谱上,标记音乐暂时停顿或静止和停顿时间长短的记号。休止符的使用,可制造出音乐乐句中不同的情绪表达。休止符的命名主要依停顿时间长短来命名,可分为倍全休止符、全休止符、二分休止符、四分休止符、八分休止符、十六分休止符、三十二分休止符、六十四分休止符。休止符也可以加上附点,来调整音乐停顿的长度,命名为原休止符名,前面加上“附点”两字,例如附点二分休止符 。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走进了壮乡,过了一个隆重而盛大的“壮族歌会”。感受到了壮乡的美丽,愿孩子们在这片土地上幸福快乐地成长! 最后让我们集合在一起,连成一条长长的板凳龙,再次唱响这首歌,用歌声表达我们对家乡深深的爱!谢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