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2张PPT。第二单元 古代东西方的先哲(前551-前479)(前427-前347)(前384-前322) 第1课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 ——孔子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己也。”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所创立的儒家理论是中国文化的灵魂,是道德建设的基础,更是人类普世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渊源之一。儒家思想主张天下定于一,促进了民族的统一与融合。一、追求礼乐的一生1 .孔子生平介绍2.追求礼乐的一生(1)立志礼乐
(2)创办私学
(3)从政失败
(4)周游列国
(5)整理典籍二、开创儒家思想1.产生背景(1)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
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
(2)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
受到猛烈冲击,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2.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3.核心内容:礼、仁、中庸思考:孔子的政治主张为何没有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采纳?A、含义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B、地位核心,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立国立身的基础C、方法克己复礼F、评价主要体现了孔子思想中保守的一面(1)“礼”的思想子曰:“君子博学于人,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E、实质力图维护奴隶制度D、目的匡正社会秩序(君臣有别、长幼有序)(政治范畴)A、含义:(2)“仁”的思想爱人(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B、地位: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C、方法:“忠恕”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忠”D、表现:对于统治阶级:对于 普 通 人:“为政以德”——民本思想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E、评价:体现了人道主义,具有积极意义F、礼与仁的关系:互为表里(伦理范畴)(3)中庸之道 A、含义◆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和,使他们
互相补充,互相制约。B、中庸与仁礼的关系◆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中庸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依据◆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将礼和仁密切结合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和而不同 过犹不及 恰如其分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辞达而已矣。”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三、古代大教育家1. 教育成就(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2)教育目标成人到成君子(3)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4)教育内容六经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的教材四、对后世的影响1.对中国(1)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2)奠定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A、培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B、为培育中华礼仪之邦起了根本的指导作用C、培育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灵求道即求真——自强不息的精神成圣与合群——团结统一的精神求善与求美——讲道德重教化的精神2.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最早的是日本受儒学影响最深的是朝鲜孔子在韩国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每年都举行盛大的“释奠大祭”纪念孔子诞辰
3.对欧洲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