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7张PPT。专题: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概况: 1、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 (14—16世纪)2、工场手工业时期 新航路开辟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3、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飞速发展 英国较早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场” 4、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美德成为世界头号、二号资本主义大国 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16世纪中期—18世纪)(18世纪末—19世纪70年代)(19世纪70年—一战结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第三次科技革命)5、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资本主义 (1)1924—1929年资本主义处于相对稳定时期 (2)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6、二战后的资本主义经济(1)恢复时期(二战后—20世纪50年代初)(2)黄金时期(20世纪50—70年代)西欧增长速度仅次于日本,快于美国(德国最快)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70年代后: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日本增长最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3)缓慢发展时期(20世纪70—90年代)(4)新经济时代:(20世纪90年代后)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科技革命对大国兴衰的影响:纵观资本主义发展过程:萌芽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变化:英国成为世界工场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经济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组织:欧洲联盟世界贸易组织专题:近现代国际关系:(一)17世纪下半期至“一战” 主要特征: 以欧洲为中心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海上殖民霸权 英国最发达,是列强争霸的主要对手 1、17世纪下半期至18世纪中期主要事件: 英国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 结果 :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新航路开辟)2、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特征:(1)工业革命后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大较量 主要事件: 欧洲多次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 结果:英国成为“世界工场”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3、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即一战)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度,世界被瓜分完毕 主要特征:政治经济不平衡,重新瓜分世界和争霸斗争激烈 主要事件: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形成,一战爆发结果:(1)四大帝国摧毁,英法削弱,美日崛起 (2)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二)“一战”后至“二战”期间 (即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特征:(1)三对矛盾发展变化,(2)美国逐步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矛盾的主要方面 1、一战后初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存,列强调整世界秩序特征:主要事件:干涉十月革命召开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结果: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出现相对稳定2、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时期主要特征:法西斯势力侵略扩张,成为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 主要事件:德意日建立或加强法西斯专政形成“轴心国”集团 中国等国开始反法西斯斗争 英法美等实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结果:二战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3、“二战”时期(1939~1945)主要特征:世界各国与法西斯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主要事件:德日的进攻,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雅尔塔会议结果:德意日战败,英法削弱,美国成为霸主(三)“二战”后至20世纪末 主要特征: 欧洲为中心的格局被打破,世界格局从两级格局到多极化趋势发展。 主要事件:(1)美国推行霸权政策(2)两级格局形成(3)美苏争霸(4)西欧、日本重新崛起(5)第三世界兴起(6)20世纪90年代世界格局的新变化结果:两极格局结束,向多极化趋势发展,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国际关系的实质: 民族与国家利益总是放在第一位 重要的国际组织1、一战前、二战前及二战中、二战后分别成立的两大敌对的政治军事集团一战前:三国同盟、三国协约二战前及二战中: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二战后:北约和华约2、国际政治组织:一战后:国际联盟二战后:联合国3、国际经济组织:欧洲联盟、世界贸易组织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两级格局90年代后:多极化趋势,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一)中日关系 1、隋朝: 日本派遣隋使来中国2、唐朝: 派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中国鉴真东渡日本,弘扬唐朝文化 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3、明朝:戚继光抗倭4、清末:甲午中日战争5、一战期间:独霸中国提出灭亡中国《二十一条》 一战后: 《凡尔赛和约》引发中国五四运动 《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霸(中日交往最早可追溯到汉朝)6、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1936年,日本把侵略魔爪伸向华北,引发中国西安事变,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1945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则开始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7、新中国成立后:五六十年代 :美国反中国的据点七十年代: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交,中日关系正常化 七八十年代: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膨胀,中日既有合作又有矛盾冲突 (政冷经热)对中日关系的认识 1、中日关系进入一个十分敏感十分关键的年份2、中日邦交正常化30多年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在不断排除干扰中取得重要进展。但近几年两国关系面临严峻考验。“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中日之间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友好合作互利共赢,才是符合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 3、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 4、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妥善处理好中日关系的重要性。要相信党和政府完全能够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妥善处理对日关系面临的各种问题 5、坚持贯彻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增强法制观念,冷静理智、合法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参加未经批准的游行等活动,不做影响社会稳定的事情,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和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6、尽管中日关系一波三折,但在新的世纪里,中日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将会不断发展巩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也是中日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 (三)英法关系1、17、18世纪为争夺殖民霸权展开长期战争,结果英国打败法国2、北美独立战争期间,法国援助美国打击英国 法国大革命期间英国参加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3、联合发动对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又是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国家 4、一战前英法是三国协约的重要成员国,一战中,在西线联合对德作战;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上两国都起操纵作用,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国联也由两国操纵,都参与了华盛顿会议上《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的签定5、二战前英法都对德国奉行绥靖政策,都参与慕尼黑阴谋 6、德国进攻波兰后,英法都对德宣战,都参与《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成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重要成员7、二战后,都成为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都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一战后国际出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此体系表述正确的是A.确立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B.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C.还不能完全消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D.只有英法在外交中取得了胜利
17、经济全球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推动 B.高新科技的发展C.美苏争霸的结束 D.世贸组织的作用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下,北伐能够取得巨大的胜利,其原因需要从北伐的方针、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以及广大北伐将士的英勇作战、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几方面去分 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北伐军作战方针的正确;第二,国共两党的齐心协力;第三,广大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第四,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下,新兴的工业部门不包括 A.汽车制造业 B.核工业 C.航空航天工业 D.计算机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深刻影响。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都有所发展,其中美、德的发展步伐超过了英法
B.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其中美、英最为突出
C.垄断组织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D.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资本主义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材料一 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多极化在不断发展。……在新的多极化的世界格局没有形成前,一个超级大国、多个世界强国并存的“一超多强”的局面还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下去。 ——引自《世界历史》第二册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远胜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引自《世界历史》第二册
材料三 美国在这一时期的技术研究和技术引进,主要是应用技术,并不更多地注意基础科学的研究,但这为后来科学研究和更多的技术发明创造了条件,争取了时间,聚集了力量。? 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及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向美国流动,美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采取自由开放的政策,在世界各地搜罗“智囊”,进口“博士”,以补自身不足,仅二次大战后,美国引进人才达20多万人。 ——摘自《大循环》
请回答:(1)据材料三,归纳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主要原因?(3分) (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为了成为世界霸主实行了哪些政策?(3分) (3)从材料三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1)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主要原因有:①美国利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机遇,更多地采用新技术、新设备,使经济跃居世界第一位。②在一战、二战中,美国先“中立”,后参战,都成为战胜国,使美国既获得经济利益,又提高其国际地位。③二战后,美国的军事、经济实力强大,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2)美国在二战后的主要政策是实行“冷战”。即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竞争就是人才竞争,科技无国界。 政治民主化是我国近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在中国近代史上,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重大事件有哪些?这些重大事件在当时带来什么样的影响?(2)概括指出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共为争取民主政治所做出的努力。(3)当前我国加快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1)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建立的中华民国,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对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推动作用。? (2)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通过了《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3)有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90年代,中美摩擦不断,美国不断干涉中国内政,制造麻烦。特别恶劣的是1999年5月8日悍然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共和国大使馆,引起我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中美不断摩擦的原因是美国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所致。 中美之间目前仍存在着巨大的利害冲突,这主要是由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中美这种利害关系主要表现为:统一与反统一,强大与反强大,西化与反西化,称霸与反称霸。但同时中美之间又存在着巨大的共同利益: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因此,两国在政治上保持合作、对话和磋商,不仅有利于世界各地,也符合两国利益。 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理应由中国人民自己解决。美国只有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切实履行双方已达成的有关协议,按照有关公认的处理国家关系的国际准则来处理中美关系,中美关系才能健康发展,才能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美:(1)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内战。扫除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促进美国经济的发展。(2)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性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一战中美国开始时保持“中立”,对战争双方出售军火等大发战争财,1917年当双方都无力再战是对德宣战,以捞取战利品。结果加速了一战的结束。二战中美国开始也是保持“中立”实际是纵容法西斯侵略,到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参战。结果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起了巨大的作用。(3)发动了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争夺在亚洲地区的霸权。(4)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轰炸南联盟,(5)争夺世界霸权,为美国谋取最大利益美国历史上曾参加过或者发动过多次战争,回答以下问题:(1)美国本土爆发过哪两次战争?它们对美国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2)美国先后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它们各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分析其参战的原因及结果。(3)二战后美国在亚洲先后发动了哪些侵略战争?其目的是什么?(4)在世界格局发生新变化的当代,美国又发动了哪些战争?我们应怎样看待这些战争?(5)综合美国在本土以外参加和发动的战争,你有何看法?阅读下列有关中美关系的两组材料:第一组:1972年2月,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尼克松总统;1984年4月,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里根;2001年10月,江泽民在上海科技馆迎接美国总统布什。第二组:1979年4月10日,美国总统卡特签署由美众、参两院通过的《与台湾关系法》。1992年9月2日,美国总统老布什以国内因素为由,不顾历届政府做出的承诺,宣布售予台湾150架F-16战斗机的决定。1995年5月22日,美政府决定允许台湾“总统”李登辉赴美进行“私人访问”。1999年5月7日午夜,美国用导弹袭击我驻南联盟大使馆,造成馆舍严重毁坏,3名中国记者死亡和多人受伤。1999年12月11日,美政府以美籍华人科学家李文和涉嫌向中国泄露美核弹头设计资料为由而将其拘捕,并被诬陷为“中国间谍”。最后以起诉证据不足释放了李。2001年3月26日,美在日内瓦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上提出反华人权议案。2001年4月1日,美国一架军用侦察机在我南中国海上空撞毁了中国一架战斗机,并致使飞行员王伟牺牲。结合以上两组材料,谈谈你对中美关系的认识。 观点一:认为中美关系的前景是美好的,现在的一些摩擦是美国传统冷战思维作祟的结果。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进一步强大,这些摩擦必然越来越少:观点二:认为中美之间存在着根本上的差异,如美国希望谋求世界霸权,而中国反对任何国家称霸,现阶段双方的合作是建立在共同的利益之上,但不同的目标最终会使双方分道扬镳 下面是一幅反映国际关系史上重大历史时刻的图片观察图片,回答下列问题:(1) 该图片的拍摄时间是__________年,具体地点在_________市。在《尼客松回忆录》中, 尼客松回顾道:“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握手,使他身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2)为什么杜勒斯(当时美国国务卿)当时拒绝与周恩来握手?而尼克松却“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3)分析这次历史性的握手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大影响,说明“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首先明确此图片表明的是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史实;其次再现课本知识:结合提示语作第(1)问;结合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课本有关尼克松访华的历史意义分别拟定第(2)问和第(3)问的答题思路。最后在此基础上组织出精挡准确的答案。 答案:(1)1972北京 (2)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使美国敌视新中国,杜勒斯的举动既是对周恩来人格的侮辱硬是美国敌视申国的表现。中国的强大和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以及它在美苏争霸申所处的守势地位,便美国急于改善申美关系,尼克松的举动既表达他个人对周恩来的歉意,更是主动表达美国愿意改善中美关系的外交姿态。 (3)中美双方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此后,日本等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缓和了国际局势,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美通过缓和对华关系,改善了其在美苏争霸中所处的不利地位,有利于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健 在反封建方面,戊戌变法中的维新思想和辛亥革命思想有何共同点?有什么差异?与二者比较新文化运动有哪些进步?并根据当时历史条件指出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在反封建方面的不足之处。【答案】(一)维新思想与民主革命思想 同: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反对封建主义 (异)①思想武器 维新派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在维护孔子名义下,批判封建因循守旧思想,用生物进化论批判封建旧制度 革命派直接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为思想武器,进一步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②反封建道路(方式) 维新思想不主张用暴力革命改变显示,主张通过自上而下改革民主革命思想主张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封建统治③反封建程度 维新思想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科技和文化教育,要求进行政治改革,变封建君主专制为立宪政体,但末触及封建政体赖以生存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民主革命思想照 搬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反对君主立宪制的主张,要求推翻清政府统治,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并提出平均地权的土地纲领(二)新文化运动与维新派、革命派比较 进步性: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科学口号,对封建正统思想、儒家传统道德进行批判,直接指向孔子旧礼教,运动后期,一批先进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开始用新的思想武器反对封建主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作了思想准备。(三)三股思想解放潮流的局限性①维新思想未能把封建制度改革同封建经济基础结合起来②民主革命思想缺乏对封建思想彻底批判③新文化运动虽补上这一课,但未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也就不能指明革命的真正道路(四) 思想解放潮流的作用① 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② 辛亥革命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追求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