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09年中考专题复习精品课件:边疆及统一问题专题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2009年中考专题复习精品课件:边疆及统一问题专题复习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05-19 18:4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5张PPT。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专题一专题二:边疆问题: 专题二1: 新疆问题2、开始管理:1、西汉汉武帝时,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 3、东汉时,重设西域都护 4、唐朝: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在西突厥地区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5、清初:乾隆帝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 设伊犁将军 在新疆驻军,设哨所 乾隆帝时,迎接土尔扈特部回归新疆并妥善安置 浩罕国派阿古柏侵入新疆,左宗棠…签约…设行省 专题二2:西藏问题唐朝时 关系密切 元朝时:开始管辖清朝时:加强管辖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唐朝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尺带珠丹上书说:唐蕃已 “和同为一家”设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行政事物 1、册封(顺治帝康熙帝)2、设驻藏大臣 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专题二3:东北问题:(1)唐朝:封粟末首领渤海郡王(2)宋:契丹族建“辽”,女真建立“金”(3)明朝前期:设奴尔干都司管辖 明朝后期:努尔哈赤建立后金(4)清朝前期:抗击沙俄对黑龙江流域侵略签署《尼布楚条约》(5)近代:甲午中日战争三国干涉还辽北伐:进攻张作霖 1931年九一八事变占东北,成立伪满洲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割占中国东北大片领土www.jkzyw.com 专题二4:台湾问题三国:吴国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 隋朝: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今台湾) 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台湾正式归中央政府管辖。 清朝: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从古代历史说明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1683年清军进驻台湾
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专题二4:台湾问题台湾历史上三次与大陆分离及回归:第一次: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军进驻台湾, 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第二次:回归:1945年10月,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复台湾 分离: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回归:清初:分离:1895年《马关条约》将台湾割给日本 第三次:分离:1949年蒋介石败逃到台湾,台湾与大陆人为分离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止中国解放台湾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毛泽东: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解放台湾 50年代中期,确立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邓小平:改革开放后,确立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江泽民: 提出八项主张 推进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 胡锦涛:四点意见,《反分裂国家法》 当前解决台湾问题的主要障碍 外国势力干涉和台湾分裂势力阻挠 当前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有利因素: 改革开放,国力增强; “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 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 祖国统—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专题二4:台湾问题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签署《中美建交公报》1972年中日建交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开罗宣言》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哪些文件说明国际社会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专题三: 秦汉、隋唐和明清的比较政治思想方面经 济 方 面民 族 关 系对 外 交 往 文 化 方 面专题三1、政 治 方 面1、发展阶段:(2)隋唐:(3)明清:封建社会鼎盛(繁荣)时期封建社会衰落时期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秦汉:封建社会开始和发展时期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完善开创:秦朝巩固:西汉完善:隋唐高度强化:明朝达到顶峰走向腐朽清朝政治思想政治思想(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明太祖明成祖政治:设军机处思想:大兴文字狱专题三1、中央集权的建立及加强(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八股取士中国古代加强思想专制的措施主要有?政治:厂卫特务机构科举制创立:隋朝完善:唐朝发展:明朝废除:清末内容以才选官四书五经八股文影响积极影响为主消极影响为主专题三3:经济方面隋唐:明清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三农问题 (农业、农民、农村)自然经济3、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原因:(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2)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3)水利的兴修三农问题 (农业、农民、农村)2、农业发展的表现1、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4)农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进步(5)人民的辛勤劳动(根本)(6)民族融合加强三农问题 (农业、农民、农村)4、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1)西汉: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2)东汉:汉光武帝(3)隋文帝、唐太宗的休养生息政策(4)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政策5、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西汉:文景之治东汉:光武中兴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专题三4、民 族 关 系秦朝汉朝与匈奴与越族和亲 战争加强联系直接管理军事征服修建工程移民戍边与匈奴与西域积极防御开发边疆:战争开发专题三4、民 族 关 系唐朝明清(开明)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官加强对边疆的管理联姻(和亲)册封(恩威并重)册封 设管理机构武力平叛迎接回归促进民族友好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人物:外交1、外交政策及对经济的影响:汉朝(开放)隋唐(开放)明清(闭关锁国)趋势:由开放到闭关影响:汉: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唐:促进友好交往和经济繁荣(农作物品种、科技文化的交流和都城的繁荣 )清:妨碍经济文化交流、落伍中国由强盛逐步走向衰落并遭到侵略…2、对外交往的主要史实西汉:开通丝绸之路东汉:甘英出使大秦,大秦遣使来汉唐朝:与亚欧非都有往来(日本、新罗、天竺)交往方式:以使节往来、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为主.如唐朝和日本、新罗的交往等以丝绸之路和唐对外交通图为例比较西汉和唐朝对外交往的不同1、汉:陆路为主,唐:水陆并举 2、汉:丝绸之路开通,中国同西亚、欧洲的商贸关系开始发展。唐:丝绸之路仍是中西重要商道,向东和向西都有交往 3、汉:以丝和丝织品为主,唐:商贸品增多,有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4、汉:以商贸为主,没有使臣交往,唐:使臣、商贸、文化交往全面展开,与很多国家都有使臣交往 5、汉:商贸具有单向性,唐:中外交往具有双向性,不仅传播了文化,还广泛吸取各国经济文化成果,促进了唐朝的繁荣 2、对外交往的主要史实:明朝:友好:冲突郑和下西洋倭寇骚扰东南沿海葡萄牙占澳门,荷兰占台湾,侵略:反抗:戚继光抗倭清朝: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军进驻台湾设台湾府东北:两次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变化:出现了侵略与反侵略侵略:沙俄侵占黑龙江流域雅克萨和尼布楚反抗中国近代外交:(1)外国侵略进一步加剧(2)中国救亡图存运动高涨近代前期:五次侵华战争近代后期:日本的侵略中国近代对外交往的主要史实:近代前期地主阶级: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知识分子: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近代后期:无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大革命(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学习西方中国近代外交:1、清政府外交:屈辱外交:实行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不管是军事失败还是胜利,都以签订不平等条约结束2、孙中山的外交思想:三民主义缺乏明确的反帝内容,后提出修改条约,后国共合作时增加了反帝内容,3、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外交中国近代外交政策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中国外交的失败4、北伐战争时的外交:5、南京国民政府外交:对外投靠帝国主义(1)九一八事变后:不抵抗(2)西安事变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签署到联合国成立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争取外援(4)抗战后期国际关系:(3)抗战前期国际关系:联合英美抗日打到列强除军阀,有明确反帝近代外交总体特点:不平等,不独立,不自主抗战使中国外交关系发生巨大变化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以前对中国威胁最大的日本被打败美国和苏联先后成为对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国家 新中国的外交:外交政策:外交原则:外交方针变化及成就: (史实)1949年:50年代:70年代:80年代后 (改革开放后)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万隆会议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中美建交建交热潮上海APEC会议加入世贸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总体特点:国际地位提高,在国际事物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统一问题中国历史上四次大统一:秦,西晋,隋朝,元朝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王朝:(9个)秦: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前221年,秦灭六国西汉:巩固统一:(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民族等)巩固统一:(政治、思想、军事民族外交等)东汉、西晋出现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实现统一:地位:结果:隋朝:589年灭陈,统一全国实现统一:巩固统一:(政治、经济)唐朝:巩固统一:(民族、对外关系)结果: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元朝明朝:对东北的管辖、迁都北京清朝:内:外:抗击侵略巩固统一(戚继光抗倭)内:外: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加强对新疆的管辖收复台湾,设台湾府抗击沙俄侵略签定《尼布楚条约》结果:成为亚洲最大的封建国家统一问题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国家发展的主流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统一原因:从时间上看,合长于分从空间上看,合的范围不断扩大从程度上看,合的稳定性越来越大统一的意义: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进步有利于对边疆的开发有利于抵抗侵略,提高国际地位促成统一的因素(条件)经济发展(物质基础)人民渴望统一民族融合的加强割据政权的减少或某些力量的增长杰出人物的雄才大略对我们今天实现国家最终统一的借鉴意义:发展经济(奠定坚实基础)争取政治优势,创造有利社会条件增强军事实力,为统一提供可靠保证近现代历史上的统一问题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革命胜利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攫取,中国陷入军阀割据 1926年,进行北伐,目的在于推翻北洋军阀,完成全国统一 新中国建立后,成功运用“一国两制”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 台湾的回归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中国陷入内战抗日战争胜利,收复台湾三民主义缺乏明确的反帝内容,后提出修改条约,后国共合作时增加了反帝内容,可见孙中山对帝国主义本质有一个认识过程对封建盛世的认识:(1)封建盛世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客观上推动古代社会的进步(2)尽管处于封建盛世,但社会各阶级的地位未改变,农民受剥削的地位没变。统治者推行宽松政策,从本质上说是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结论:即使封建社会盛世,农民也不能摆脱受剥削和压迫的地位。统治者严刑峻法、残酷压迫农民是为维护其统治,鼓励生产,调整统治政策也是为了维护统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