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高分加练系列:第二章 专题三 高考真题方向练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高分加练系列:第二章 专题三 高考真题方向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01 22:0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三 高考真题方向练
[考点要求] 名著名篇阅读 B
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
一、(2012·江苏)名著阅读题
1.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三国演义》中,曹操年轻的时候,有人预言他能够安定天下;许劭却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后没有恼怒,反而大喜。
B.《雷雨》中的梅侍萍在二十七年后又一次来到了周公馆,当年的周朴园为了迎娶有钱有门第的小姐蘩漪,赶走了她和刚出生三天的婴儿。
C.《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请求临终的父亲祝福自己,父亲却要求她好好照看一切,到“那边”向他交账。这个情节入木三分地刻画出老葛朗台的守财奴形象。
D.《边城》中的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其中的大老天保美丽得很,茶峒人拙于赞扬这种美丽,便为他取个诨名叫“岳云”。
E.《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晦气到家了,就连船帆都像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帜。不过,他是一位失败的英雄,一位向“限度”挑战的强者。
2.简答题
(1)“若问渠侬多少恨,数完庭榭堕飘花。一声你好香消散,别院笙箫月影斜。”这首诗末两句写了《红楼梦》中哪两件事?前一件事发生在大观园中什么地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迅的《药》中,花白胡子等人说夏瑜“发了疯了”;夏四奶奶大声说道:“瑜儿,他们都冤枉了你……”请简要分析他们对于夏瑜态度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3·江苏)名著阅读题
3.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葛朗台原本是一个贫穷的箍桶匠,40岁时娶了木材商的女儿为妻,又从岳母、外婆、外公处得到了三笔遗产,于是成为州里“纳税最高”的人物。
B.《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于入川之时布下“八阵图”以拦截东吴大将,在南征时火烧藤甲军七擒孟获,在攻打天水郡的战役中收服了姜维。
C.《棠棣之花》中的聂荌和聂政姐弟二人是“愿将一己命,救彼苍生起”的爱国志士,作者借他们歌颂了我国古代那些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英雄。
D.《哈姆莱特》中“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的著名独白,刻画了主人公极度困惑、痛苦挣扎的心理,也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者所面临的无奈和不幸。
E.《茶馆》共三幕,严格按照“三一律”的艺术法则,以裕泰茶馆为中心,分别写了清末、民初、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结束前这三个时代的旧中国生活。
4.简答题
(1)《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时,在入画的箱子里寻出一大包金银锞子、一副玉带板子和一包男人的靴袜等物;在司棋的箱子里发现一双男子的锦带袜、一双缎鞋和一个小包袱,包袱里有一个同心如意和她表弟潘又安写的大红双喜笺。入画和司棋分别是谁的丫鬟?在处置入画和赶走司棋时,她们的主子各是什么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边城》中,二老说:“爸爸,你以为这事为你,家中多座碾坊多个人,便可以快活,你就答应了。若果为的是我,我要好好去想一下,过些日子再说它吧。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应当得一只渡船,因为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得座碾坊”和“得一只渡船”分别指什么?“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应当得一只渡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4·江苏)名著阅读题
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三国演义》中,徐庶之母大骂徐庶不识刘备之伪,“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间”,骂完自缢而死,其行动具有鲜明的拥曹反刘的倾向。
B.茅盾《子夜》主要描写光怪陆离、大开大阖的都市生活场景,仅第四章写到双桥镇的农民暴动,所以此章游离了整部小说。
C.《边城》由今年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写起,回溯之前的两个端午节,因而整部小说都洋溢着赛龙舟、捉鸭子的狂欢气氛。
D.《哈姆莱特》采用多线索布局,哈姆莱特、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三条线索安排得繁简得当、缓急有序,全剧气势跌宕起伏。
E.泰戈尔《飞鸟集》歌颂了自然、生命与爱情,诗句如格言般短小精致,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和隽永的哲理性,语言清新,意象美妙。
6.简答题
(1)《红楼梦》不同的版本中,凹晶馆联诗一回,黛玉的名句,一为“冷月葬花魂”,一为“冷月葬诗魂”。请从小说情节和主题两个方面,分别说明“葬花魂”与“葬诗魂”的依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迅《故乡》的结尾处,“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因为希望不过是“自己手制的偶像”。接着,“我”又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两个想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反映了作家什么样的心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2015·江苏)名著阅读题
7.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三国演义》中,关羽接受曹操赠送的新战袍后,仍将旧战袍穿在外面,说明关羽生活简朴,对新战袍格外珍惜。
B.鲁迅《白光》中反复出现的“这回又完了!”既是指陈士成又一次的科举考试失败,也是暗示他对人生前景的绝望。
C.《子夜》开头,吴荪甫的一九三○年式雪铁笼汽车与吴老太爷的《太上感应篇》形成强烈比照,标志着资产阶级全面压倒了封建阶级。
D.第一幕开场时,哈姆莱特的父亲被克劳迪斯杀害,造成了哈姆莱特与克劳迪斯之间不断的争斗,全剧人物无一例外被卷入其中。
E.《老人与海》中,老人年轻时曾在黄昏时分看到海滩上的狮子,后来又多次梦到狮子,这里的狮子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青春。
8.简答题
(1)在《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鸳鸯说:“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篾片相公,拿他取笑儿。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篾片了。”鸳鸯她们要取笑的“女篾片”指谁?请结合本回情节,归纳她的性格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边城》中,端午赛龙舟,二老失足落水,上岸后迎面碰上翠翠。翠翠没有说话,到处找黄狗。黄狗泅水而来,翠翠说:“得了,你又不翻船,谁要你落水呢?”翠翠对黄狗说话这一情节,体现了她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2016·江苏)名著阅读题
9.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三国演义》通过“温酒斩华雄”“挂印封金”“单骑救主”“义释曹操”“水淹七军”等情节,塑造了忠心耿耿、智勇双全、有情有义的关羽形象。
B.《子夜》里,吴少奶奶与雷参谋的感情信物是一本破旧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一朵枯萎的白玫瑰,这本书和这朵花曾经见证过浪漫、自由的“密司林佩瑶时代”。
C.《茶馆》中,一茶客说“我的铁杆庄稼又保住了”,另一茶客则抱怨“一份钱粮倒叫上头克扣去一大半”,这些台词流露出老舍对于底层满族人命运的深切关注。
D.哈姆莱特为复仇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在死前让霍拉旭活下去并传述他的故事,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执着和对荣誉的珍视。
E.尽管欧也妮的堂弟背叛了她,没有兑现娶她的诺言,欧也妮也没有任何怨恨,始终保存着堂弟送给她的梳妆盒。
10.简答题
(1)《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两回中,贾政称宝玉为“无知的孽障”;“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中,又称之为“不孝的孽障”。请结合相关情节,说明这两处的“孽障”分别表达了贾政对宝玉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药》中,华老栓眼里的观刑者时而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眼里闪出攫取的光;时而像鸭,被无形的手捏住,向上提着。这两种联想表明鲁迅对于“庸众”有什么样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2017·江苏)名著阅读题
11.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三国演义》中,曹操青梅煮酒,品评天下人物,认为当世只有自己和刘备可称英雄,刘备听后大喜,于是有了夺取天下的雄心。
B.《边城》里,第一个端午,翠翠在河边等爷爷,突然一阵害怕:“假若爷爷死了?”后来,爷爷在雷雨的夜里死去。死亡的阴影让小说笼上一层淡淡的忧伤。
C.《子夜》前三章用吴老太爷之死把军、政、工、商、学等各界人物聚拢到一处,为小说全景式反映中国社会面貌、剖析中国社会性质奠定了基础。
D.《哈姆莱特》中,克劳狄斯送哈姆莱特赴英国,实际是要借刀杀人,后来哈姆莱特识破了克劳狄斯的奸计,撕毁了给英王的国书,才得以脱险。
E.《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捕鱼时体会到大马林鱼仿佛也是他的朋友和兄弟,不过为了渔夫的尊严必须杀死它。这一矛盾具有扣人心弦的张力。
12.简答题
(1)《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黛玉对宝钗说:“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请说明黛玉对宝钗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Q正传》中,未庄谣传革命党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祝福》里,鲁四老爷一见“我”就大骂其新党,但“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这两个细节共同传达出鲁迅什么样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著阅读题的命题特点
(1)题型稳定,由一道多项选择题和两道简答题构成。
①多项选择题采取“五选二”题型,选出两个错误选项。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名著阅读的广度和熟悉程度。五个选项涉及五部名著,以中国作品为主,外国作品为辅;体裁涵盖小说、戏剧、诗歌;内容涉及细节、主旨、情节、人物动作及个性命运等方面。随着名著阅读考查的深入,选择题的检测越来越关注阅读的细节。
②简答题是名著阅读题的核心部分。如果说多项选择题重在考查名著阅读的广度,那简答题则重在考查其深度。命题材料多选自容量大、情节复杂的名著,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内容涉及名著常识、人物形象、情节、艺术特色等,其中以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为主。
(2)重点突出:《红楼梦》必考,其次是《三国演义》。
《红楼梦》几乎每年都出现在简答题中,而且考查内容越来越精细,有深度。不熟读原著,不深思重点内容,是无法完成该题的。
答案精析
1.BD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对错的判断能力。B项梅(鲁)侍萍是在三十年后又一次来到周公馆,而不是“二十七年后”。D项“岳云”是对二老傩送的称呼。]
2.(1)黛玉辞世,宝玉、宝钗成亲。潇湘馆。
(2)同:都认为革命有罪。异:看客们嘲笑愤怒,夏四奶奶痛苦伤心。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识记和对故事情节的把握能力。黛玉在宝玉成婚之时,直着脖子喊了一声:“宝玉,你好……”话未说完,香消玉殒潇湘馆;“别院笙箫月影斜”,这里的别院,指的是别处院落,也就是宝玉娶亲的地方,笙箫漫天,月影西斜,别人是喜气洋洋,而黛玉已经香消玉殒了。(2)本题考查通过语言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要结合人物形象的总体特征来分析。“花白胡子”和“夏四奶奶”都是愚昧落后的群众,但“花白胡子”是一个“麻木”“无聊的看客”,“夏四奶奶”则包含着失去爱子的痛心。
3.AE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对错的判断能力。A项葛朗台成为暴发户的原因,不仅仅是选项中所说的“40岁时娶了木材商的女儿为妻,又从岳母、外婆、外公处得到了三笔遗产”,还有“葛朗台买下了区里最好的葡萄园;他向革命军承包葡萄酒,大发其财,……凭着自己的辛苦经营和心计,加上祖上的恩惠,葛朗台成了暴发户”。E项分别写了清末、军阀割据、抗日战争胜利后这三个时期的生活。]
4.(1)惜春、迎春。惜春的态度是“立逼凤姐带了去”,“或打或杀或卖”,“一概不管”。迎春的态度是“含泪”劝司棋离开。
(2)“得座碾坊”,是指他与王家女儿的婚姻;“得一只渡船”,是指他与翠翠的婚姻。他认为,哥哥天保的死与自己有关,觉得自己如果娶了翠翠就对不起哥哥。
5.AC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记忆情况。A项徐母骂徐庶不识“曹操之伪”,而不是“刘备之伪”,更不是“拥曹反刘”。C项“整部小说都洋溢着赛龙舟、捉鸭子的狂欢气氛”错,小说的结局是凄美的。]
6.(1)“葬花魂”的依据:小说中有黛玉葬花的重要情节,表达女性精神在一个时代的毁灭。“葬诗魂”的依据:小说中多有黛玉吟诗的情节,表达对诗意消亡的哀悼。
(2)关系:后者否定前者。心态:自己感到虚无、迷茫、寂寞,但不愿将它们传递给读者。
7.AD [本题采用客观选择题的方式考查对名著名篇的阅读。题目由5个选项组成,要求选出“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将各选项与相关名著情节比对,我们就会发现,A项“说明关羽生活简朴,对新战袍格外珍惜”是错误的。《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中关羽回答曹操“云长何如此之俭乎”的疑问时说“某非俭也。旧袍乃刘皇叔所赐,某穿之如见兄面,不敢以丞相之新赐而忘兄长之旧赐,故穿于上”。可以看出A项的表述有误。D项“第一幕开场时,哈姆莱特的父亲被克劳迪斯杀害”错,《哈姆莱特》第一幕开场时剧情是被杀害的老国王的鬼魂出现。其他选项与原著情节一致。因此,答案应该是A、D两项。]
8.(1)刘姥姥。朴实善良,善解人意;老于世故,精明狡黠;幽默风趣,性格诙谐;顺从讨好,偶有反抗。
(2)因为听到碾坊一事,心中有些忧愁、嗔怪;因为二老明明对自己有意,又隐隐地有些欢喜。
解析 本题考查对名著名篇的阅读理解。要根据自己对名著名篇的知识积累,回答有关问题。(1)相关情节在《红楼梦》第四十回中。回顾第四十回中有关刘姥姥的情节,我们会发现,刘姥姥是作为一个被捉弄的对象出现的,正如鸳鸯所说,刘姥姥是一个被大家拿着取笑的“女篾片”。刘姥姥其实是明白的,但她积极配合,以自己滑稽的举止、幽默的语言,博取贾母等人的欢心,这不仅表现了她的朴实善良,也表现了她的世故狡黠。(2)从《边城》的有关情节我们可以看出,翠翠之所以有这样的言行表现,是因为她听到了碾坊的事情,并且知道二老对她有意,所以心里便有些忧愁,有些嗔怪,又隐隐有些欢喜。
9.AE [本题采用客观选择题的方式考查对名著名篇的阅读。题目由5个选项组成,要求选出“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将各选项与相关名著情节比对,我们就会发现:A项“单骑救主”的主人公是赵云,而不是关羽,故错误;E项在《欧也妮·葛朗台》中,查理回国,要收回梳妆盒,欧也妮让特·篷风把梳妆盒交还查理,所以选项中“始终保存着堂弟送给她的梳妆盒”的说法错误。]
10.(1)“元妃省亲”前,贾政带着宝玉给各个景点题匾额、对联,宝玉文思泉涌,贾政称其为“孽障”,表面上是责怪,实际上是欣赏;“宝玉挨打”中,贾政认为宝玉在外流荡优伶,在家淫辱母婢、荒疏学业,斥之为“孽障”,表达了强烈的痛惜之情。
(2)一方面,凶残、贪婪;一方面,愚昧、无聊。
解析 本题考查对名著名篇的阅读理解。(1)相关情节在《红楼梦》第十七回和第三十三回中。第十七回中,贾政带着宝玉到为元妃省亲而建的园子(即大观园)中给各个景点题匾额和对联,宝玉当时文思泉涌,出口便是佳句,而且有理有据,贾政称宝玉为“无知的孽障”,表面上是责怪,实际上是欣赏;第三十三回中,贾政痛打宝玉,因为宝玉在外与优伶蒋玉菡厮混,在家与母亲丫鬟金钏儿调情,荒废学业,贾政说他是“不孝的孽障”,表达了自己的痛惜之情。(2)“久饿的人见了食物”“攫取的光”突出了他们的凶残、贪婪;像“被无形的手捏住,向上提着”的鸭,突出了他们的愚昧、无聊。
11.AD [A项“刘备听后大喜,于是有了夺取天下的雄心”错误。《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中,写曹操青梅煮酒,品评天下人物,认为当世只有自己和刘备可称英雄。玄德闻言,吃了一惊,以为曹操识破自己的韬光养晦之计,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D项“撕毁了给英王的国书”错误,应是“偷改了书信”。克劳狄斯以波洛涅斯的死为借口,将王子送往英国。然后他又让王子带信给英王,希望英王将王子处决。王子在途中偷偷拆开了信件,知道了其中的秘密,于是偷改了信。第二天他们遇到了海盗袭击,哈姆莱特在混战中跳上了海盗船,后偷偷潜回国内。]
12.(1)黛玉在行酒令时“失于检点”,宝钗私下提醒;宝钗教导黛玉要做女性“分内的事”,“看杂书不好”;宝钗关心黛玉的身体健康。
(2)民众愚昧、落伍,无法理解新思潮及其运动的意义;新思潮及其运动脆弱、不彻底,无力走入民众的世界。
解析 (1)《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宝钗因黛玉在行酒令时说过两句《牡丹亭》《西厢记》中的句子,私下提醒、教导黛玉时说过这样一段话:“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儿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极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也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记》《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背着我们偷看,我们也背着他们偷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丢开了。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连作诗写字等事,这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更好了,只是如今并听不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并不是书误了他,可惜他把书糟蹋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至于你我,只该做些针线纺绩的事才是,偏又认得几个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书看也罢了,最怕见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宝钗的这番话可谓对黛玉推心置腹。
而第四十五回宝钗探望黛玉时,关心黛玉的病情,又说了这样一段话:“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说:先以平肝养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吊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
对此,黛玉感激宝钗。又说自己“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宝钗)前日的话教导我”,承认“我竟自误了”。可以说,这正是黛玉对宝钗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
(2)《阿Q正传》中的未庄民众是社会底层人物,不知道革命究竟是什么,认为革命就是为崇祯皇帝报仇,也反映了辛亥革命未把革命道理传播到广大农村,严重脱离群众。
《祝福》中的鲁四老爷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他不仅骂新党,连保皇党康有为都骂,他代表的是不谙世事变迁和顽固守旧的封建阶级。鲁四老爷显然对辛亥革命也并不了解。鲁迅认为,这实际上是辛亥革命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就是民众并不知道革命究竟意味着什么,从而使得革命缺少了民众基础。所以,鲁迅认为辛亥革命实际上是失败的,民众仍然愚昧落后,封建统治阶级依然强大。民众和新思潮及其运动,没能走到一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