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第三单元凡人小事各课教学设计(打包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第三单元凡人小事各课教学设计(打包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02 11:35:00

文档简介

10 老王

上课素材
背景链接
《老王》是当代文学家杨绛于1984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在文中,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被下放到干校劳动锻炼。但是,老王丝毫不受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阅读,形成独特而有创造性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了解文章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质疑法、讨论法。

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毕生为消除人类的贫穷和疾病而努力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说过: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正像歌词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那么,怎样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呢?今天我们就跟随我国当代女作家杨绛一起去回忆一位车夫——老王,体会一下老王这位平凡而普通的人是如何用伟大的爱去做小事的。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杨绛(1911—2016),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著名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钱锺书的夫人。代表作有散文《干校六记》、译作《堂吉诃德》等。
2.生难字词
(1)字音
惶恐(huáng)   取缔(dì)    攥(zuàn)   凑合(còu)
荒僻(pì) 骷髅(kū) 塌败(tā) 镶嵌(qiàn)
翳(yì) 愧怍(zuò) 滞笨(zhì) 伛(yǔ)
(2)词义
【伛】弯(腰)曲(背)。
【塌败】塌陷破败。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滞笨】呆滞笨拙。
【强笑】强颜欢笑。
【愧怍】惭愧。
【失群落伍】因跟不上时代而感到孤单。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并说说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用两个字来概括老王的一生。
【交流点拨】本文写的是作者与人力车夫老王交往的故事。老王这一生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他的眼睛又不好,生活更是凄凉艰难。但是他心好,老实厚道,关心人,有一颗善良的心,重义气,讲仁义。
两个字:“善”和“苦”。(若学生不能概括,教师可以分别选择表现老王“善”和“苦”的事例来叙述,使学生从中感悟并概括出来。)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从老王的最后一次出场可以看出老王的身体状况怎样?他已经病成这样却大老远来给作者送鸡蛋和香油,这是为什么?
【交流点拨】此时的老王已如风中之烛,生命随时都有结束的可能,从后文中可以知道,老王回去第二天就去世了,可以想象这次拜访对他来说是多么艰难。大概他觉得一生受作者一家的关照很多,必须得报答,他可能也预感到自己时日不多,所以,他用了生命最后的全部精力来完成这个重要的“使命”。一瓶香油、几十个鸡蛋在今天看来确实算不了什么,但在那个年代,尤其是对贫病交加、濒临死亡的老王来说,就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他舍不得吃,拿来送给作者,可见这份感情是多么真诚。老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能关心他人,这又多么令人感动。这一情节非常突出地表现了老王善良和知恩图报的性格。
2.作者对老王送鸡蛋和香油这一举动怀有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为他的身体而担心,为他的不幸而怜悯,为他的真诚而感动,为没请他坐坐而抱歉。
3.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1)第8段中的“直僵僵”“镶嵌”和第11段中的“强笑”这几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交流点拨】用“直僵僵”来修饰“镶嵌”,夸张地描绘出老王身体虚弱、四肢僵硬地倚靠在门框上的状态。表明这时的老王已完全失去了生命的活力。“笑”是高兴、喜悦之意,加上“强”字则含有“勉强”的意味。此时的老王步履维艰,已如僵尸一般,作者看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感谢自己,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2)第8段中既然说“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又为什么问他“你好些了吗”?这样写语意矛盾吗?
【交流点拨】不矛盾。因为前面说到“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而现在老王竟然能来到自己的家门,可能是“好些了”,这也是对病人的正常问候。
(3)第10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在她的记忆里,老王送的鸡蛋“多得数不完”?
【交流点拨】其实那鸡蛋的数量是数得清的,但在那个物资极端贫乏的年代,老王身体好时生活尚且那么困难,现在又病了那么长时间,没有了经济来源,这鸡蛋就显得特别珍贵。它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鸡蛋了,而是代表了老王那颗金子般的心。在作者的心里,这份感情就显得格外沉重,所以感觉鸡蛋“多得数不完”了。
(4)第14段中“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中,作者为什么说“我知道”?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交流点拨】作者是在告诉老王,自己知道他不是为了钱,表明她已明白老王的心意,自己只不过是礼尚往来,是回赠他罢了。
(5)第16段中“攥”“滞笨”“直着脚”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简单的几个字,描绘出了老王离开时的情形,身体差、生活差,同时也为第二天老王的去世埋下伏笔。
步骤四 探究人物 感受形象
1.老王的不幸表现在哪里?
【交流点拨】(1)职业:人力车夫——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2)亲人:孤苦伶仃——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3)生理:有缺陷——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4)住所:破落塌败——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几间塌败的小屋。
2.文中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交流点拨】①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车费减半。②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③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担心“我们”看病的钱不够。④受了人家的好,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3.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老王是一个善良、老实、厚道、纯朴、有良心的人。
4.面对老王的不幸,“我”和“我”的家人对他好吗?又表现在哪里?
【交流点拨】好。表现在:①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②“我”女儿“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③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④老王送来香油和鸡蛋,不让他白送,给他钱。
5.面对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我们应怀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同情心、善心、爱心。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文中的老王是那样善良,他的生活却那样贫苦,这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的。今天,在社会上还有许多像老王那样的人,对比他们,我们是幸运的,如果我们能够克服自身的自私、冷漠和无情,都能像作者一家那样,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用真诚的爱心帮助他们,伸出我们的手给予他们一些温暖,那么他们就会生活得更幸福一些,我们的社会也会变得更美好一些。正如歌中所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2.拓展延伸
你怎样看待文中作者一家对老王的关爱?相对现实生活中的对不幸者、弱者的冷漠,你认为现代人缺失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在作者眼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的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所以作者对老王十分关爱。
现代人缺失的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
3.布置作业
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把握文本特色,重视情感体验。整个教学过程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映照作者的内心世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立足语言品味,穿插写作指导。课堂教学能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赏析重点片段的时候,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句子,结合自己的感悟说出喜欢的原因,由赏析语言到情感体验逐步提升,并对如何写人给予学生适当指导,既重视了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又训练了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如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有些问题挖掘不深,结论下得过早;应该在课堂上完成的仿句练习改为课后作业等,整个教学过程有些前松后紧,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1* 台阶

上课素材
资料链接
李森祥是浙江省作协的专业作家,现主要从事电影、电视剧编剧工作。1986年于《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主要有《十八里营房》《金奎银奎》《塌鼻大娘》。1987年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有《抒情年代》《情世诗文》等。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文中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理解文中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质疑法、讨论法。

朗读音频、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清贫得让人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提起;他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得以至于我们无法将他从人群中分辨出来;他也可能是卑微的,他一生的追求在我们看来是那么不值一提。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带给我们很多深沉的感动与思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森祥的《台阶》,走近这位父亲。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李森祥,1956年生,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学老师》《抒情年代》《传世之鼓》等。
2.生难字词
(1)字音
凹凼(āo dàng)  涎水(xián)   门槛(kǎn)  晌午(shǎnɡ)
绿荫(yīn) 烟瘾(yǐn) 筹划(chóu) 黏性(nián)
头颅(lú) 尴尬(gān gà) 醒悟(wù) 庄稼茬(chá)
(2)词义
【言外之意】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
【低眉顺眼】驯良顺从。在文中指忠厚老实、安守本分。
【揩】擦,抹。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若有所失】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速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故事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文眼”是什么?
【交流点拨】叙事线索是台阶。“文眼”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2.你能简要讲述课文的故事情节吗?(要点提示:①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②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③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交流点拨】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铢积寸累,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3.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些独特的风俗,那么,本文中一个独特的风俗讲究是什么?
【交流点拨】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4.为造新屋父亲做了哪些事情?
【交流点拨】捡砖、捡瓦、存角票、捡卵石、种田、砍柴、编草鞋、踏黄泥。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课文精读 深层探究
学生阅读全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分析评价,说说心得体会。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交流点拨】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别人家的台阶高的有十几级,作者家的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2.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交流点拨】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表现出当年父亲的力气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被那青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暗示当年经济条件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经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的时间长。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以及父亲在台阶上的坐姿,可见台阶之低。
第四,写父亲洗完脚后踏在青石板上,写出了父亲终年辛苦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
3.“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交流点拨】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表现出了他的羡慕和向往,他在谋划加快准备,争取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别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4.为什么建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父亲在放鞭炮时的神情有什么特色?
【交流点拨】详写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要详写。并且父亲辛苦了大半辈子,就是为了造台阶,详写造台阶突出了父亲的付出与辛劳。父亲的神情写得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作者微妙地写出他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也挺不高,笑也是尴尬的笑。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5.“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交流点拨】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6.为什么父亲“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交流点拨】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他感觉若有所失。
步骤四 评价人物 把握感情
1.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文章,并且把能表现父亲性格与品质的句段圈点批注,用“我从‘×××’中看出父亲是一个‘×××’的农民……”的格式,写一段话。
【交流点拨】示例一:我从“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中看出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
示例二:我从“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中看出父亲是一个谦卑的农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2.作者对父亲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交流点拨】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忍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2.拓展延伸
比较朱自清的《背影》和本文在立意和选材上的异同之处。
同:都是表现父亲的文章,都抓住了生活中的细节,以小见大。
异:《背影》抓住了“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突出了父亲的背影,给人深刻的印象,让人强烈地感受父爱。《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表现出了父亲的精神和毅力。
3.布置作业
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李森祥的《台阶》是一篇以“台阶”为线索的小说,主要记叙父亲为建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和全部的精力,表达了父亲渴望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受人尊重的美好愿望。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读来感人至深。教授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找出行文线索,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围绕这条线索写了哪些事,从中感悟父亲的老实厚道、勤劳善良、谦卑。接着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赞叹。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父亲。这堂课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踊跃。文章在最后升华出主题,砌台阶的过程也是父亲完成理想和追求的一个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我们的父亲也一样,父亲的奔波,忙碌都是在砌自己的台阶,为自己、为家人,更为了下一代的我们,我们也在砌台阶,砌属于我们自己的台阶。在课堂上,学生的感情被触动了,纷纷谈到了自己的父亲,以及自己将来要如何孝顺报答他们,我觉得这是难能可贵的。

12 卖油翁

上课素材
知识链接
陈尧咨性情刚戾,但办事决断。为人盛气凌人,为政“用刑惨急,数有杖死者”。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欧阳修遭飞语中伤,自请外任,在出知亳州时作该文,记载了关于陈尧咨的一个故事。欧阳修想通过这件小事,表达熟能生巧的道理。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词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实、虚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翻译全文;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把握人物形象,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质疑法、讨论法、激趣法。

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射”是古人常说的“六艺”之一,也是古人非常推荐的一种技能。但在那时却有一个人不以为然,甚至不屑一顾,这个人是谁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卖油翁》这篇课文,一同来看个究竟。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生难字词
(1)字音
圃(pǔ)       自矜(jīn)      忿然(fèn)
睨(nì) 酌油(zhuó) 颔(hàn)
(2)词义
①自矜:自夸。
②尝射于家圃:园子。
③释担而立:放下担子。释,放下。
④但微颔之:点头。
⑤但手熟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⑥忿然:气愤的样子。
⑦尔安敢轻吾射:轻视。
⑧徐以杓酌油沥之:慢慢地。
⑨康肃笑而遣之:打发。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一)朗读指导
1.齐读两遍课文,大致了解文章的意思和思路,达到“口熟”。
2.分段练习背诵并做诵读指导。
3.检查背诵。
教师:古人写叙事小品常要借机发表一点感想或评论,本文有这样的评论吗?(最后一句)别看只有这么一句话,道理却不浅,我们暂且可以不管,首先把文中所述的故事背下来。
4.学生齐诵。
5.分段练习背诵,方式要灵活。
(二)整体感知
1.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交流点拨】古代有一个叫陈尧咨的人非常擅长射箭,并以此为傲。某天,一个卖油翁看到他射箭,并未对他的箭技感到惊奇,因此他十分生气,并询问卖油翁原因,卖油翁以自己沥油的本领来展现“惟手熟尔”的道理,最后陈尧咨苦笑着让卖油翁离开。
2.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熟能生巧。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层理解
1.课文第1段介绍了什么?
【交流点拨】介绍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和背景。地点:陈尧咨家的园子里。人物:陈尧咨和卖油翁。背景: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因而“自矜”。
2.卖油翁看到陈尧咨射箭的反应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交流点拨】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3.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的本领是怎么评价的?
【交流点拨】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4.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交流点拨】(1)当卖油翁对他射箭“但微颔之”时,陈尧咨问道:“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的反应对一个自以为了不起的武夫来说,显然是受到了侮辱。
(2)当卖油翁又说“无他,但手熟尔”时,陈尧咨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对陈尧咨的技艺不加赞赏,已使对方出乎意料,而且还进一步加以贬议:“无他,惟手熟尔。”一向狂傲的康肃公被贬低到这一地步,自然是要“忿然”的。
(3)最后看到卖油翁的酌油表演,陈尧咨不得不心服口服,“笑而遣之”。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卖油翁》一文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通过卖油翁自钱孔滴油技能的描写及其对技能获得途径的议论,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2.拓展延伸
说说你知道的有关熟能生巧的事例。
3.布置作业
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卖油翁
(略)       (详)
技艺:善射(十中八九)  善酌(堪称绝技)
态度:自矜(浮躁自傲)  手熟(从容沉静)
中心:熟能生巧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充分预习,大胆质疑。课前我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由于准备充分,在授课时,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疑惑。
二是以读悟情,读中有获。我在教学中多次安排学生朗读,感悟这篇文章从动作、语言、神态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是角色表演,激发热情。我抓住学生表演的特点,安排他们分角色扮演陈尧咨和卖油翁,激发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对于文中两个人物形象及熟能生巧这个道理也理解的更为透彻。
不足之处:一是出现了多次泛答的情况。二是有的学生的回答,相当精彩,可我没有进行即时的鼓励与点评,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三是朗读后,集体正音时稍稍耽误了点时间,致使后来拓展延伸环节时间紧,训练不充分。

第三单元 凡人小事
9 阿长与《山海经》
上课素材
背景链接
1926年3月18日,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避到厦门,在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守旧势力的排挤,境况十分晦暗。但是,他没有因此灰心、沉沦,而是拿起笔坚持写作,散文集《朝花夕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问世的。本文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熟记重点字词,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之情。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质疑法、讨论法。

朗读音频、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她虽然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劳动妇女,但却给少年鲁迅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她在少年鲁迅的眼中,有着种种令人讨厌的坏习惯,却又有着别人不具有的“伟大的神力”。鲁迅没有给自己的生母作传,却专门给她写了一篇文章,她就是鲁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关于长妈妈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2.生难字词
(1)字音
烦琐(suǒ)  絮说(xù)   震悚(sǒng)   孤孀(shuāng)
霹雳(pī lì) 惧惮(jù dàn) 渴慕(mù) 憎恶(zēng wù)
哀悼(dào) 粗拙(zhuō) 诘问(jié) 疮疤(chuāng bā)
(2)词义
【辟头】开头。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烦琐】繁杂琐碎。
【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疮疤】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疤。比喻疼处、短处和隐私。
【诘问】追问,责问。
【渴慕】非常思慕。
【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约束。
【孤孀】寡妇。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内容。
1.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的是哪件?为什么这样安排?
【交流点拨】共写了7件事:①常喜欢切切察察。②限制“我”的行动。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⑤给“我”讲长毛的故事。⑥谋害“我”的隐鼠。⑦为“我”买《山海经》。重点写为“我”买《山海经》。详写买《山海经》一事,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2.你从这些事中,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交流点拨】对长妈妈不好的习惯,作者最先是“憎恶”“讨厌”的;当听到“长毛”的故事后,作者对“阿长”产生了敬意——“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但当长妈妈谋害作者的隐鼠后,作者对她的敬意完全消失了;当长妈妈买来了作者渴望已久的《山海经》时,作者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研讨
1.精读课文1~5段,从这5段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交流点拨】从这5段的描写中,可以了解到长妈妈“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得很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这些描写真切生动,作者采用戏谑的口吻来描写,又显得很风趣,刻画出长妈妈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2.阅读第6~17段。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交流点拨】寄托着长妈妈善良真诚的愿望: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写“我”自己吃福橘,而是由长妈妈“塞在我的嘴里”。
(2)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交流点拨】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作者的,不然她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的告诫作者。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纯朴。
3.齐读第18~28段,请一位同学复述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起因、经过、结果。
【交流点拨】起因:“我”曾在一个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在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在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4.文中哪些地方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交流点拨】最后两段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正是作者对长妈妈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步骤四 分析人物 感受形象
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请在文中找出来并感受长妈妈的形象特点。
【交流点拨】示例:(1)描写法:如写长妈妈是个普通的劳动妇女,作者除简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外,着重选择了两个生动的细节:一是她在“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的时候,还要“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长妈妈质朴、略带粗野的性格在这些细节中刻画得栩栩如生,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如元旦时,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惶急……”“摇……笑……塞……”这些动作和“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这些充满欢欣和热情的语言写出了真诚的祈求,表现了长妈妈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2)对比、映衬法: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
步骤五 品味语言 感受魅力
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请你细细品味。
【交流点拨】“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的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整段文字寓庄于谐,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
第26段中“发生新的敬意”,是对长妈妈有能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伟大的神力”——中华民族“最值的宝贵的民魂”,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歌颂。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六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总结课文的写法:

(1)详略得当、欲扬先抑的写法。
文章前面部分略写了长妈妈几件让作者厌烦、讨厌的事;但后面又详写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2)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的写法。
文中所选事情有详有略,都是作者选取的典型事例,更好地展示了人物性格。
2.拓展延伸
文中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大家想象一下长妈妈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到书店打探,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
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并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3.布置作业
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在这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自己比较欣赏的地方有两个:第一,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我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由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第二,我将新旧知识合理而自然的联系在了一起。从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出给作者买《山海经》的阿长,让学生感到自然、轻松。不足之处是我在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给予他们积极的引导,在一些问题上过多地浪费了时间。这节课给我的影响比较深,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写作 抓住细节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什么是细节描写,了解细节描写在作文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细致的观察,掌握细节描写的要领,在作文中运用细节描写使文章更生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留心生活中的细节之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理解什么是细节描写,了解细节描写在作文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一、精彩导入 激发兴趣
面对生活中诸多美好的事物,我们该如何拿起手中的笔,把它们形象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以触动人们的心灵、唤起人们的情感、昭示人生的真谛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写作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抓住细节。
二、整体解说 领会方法
描写,是指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对人、事、景、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的一种表达方式。无论描写的对象是人、动物还是景物,都要抓住特点,突出重点,从多方面来观察、描绘。
1.多种感官相结合。调动人的各种感官,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角度,综合运用,细致描绘,将描写对象展现在读者面前。示例:秋天的风,吹走了春季的“湿”,吹走了夏季的“闷”,带来了一阵清凉。人们都说,秋风是干燥的。我却不以为然,我喜欢秋风扑面的感觉,它可以让人头脑清醒;可以让身上的尘埃飞向远方;可以带我们的灵魂走进秋色。秋风一过,万树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和优美的舞姿,那个场面隆重盛大,不亚于盛大晚会的热闹场面,满天飞舞着蝶一般的落叶。叶子之间碰撞发出的响声似乎在向大地母亲报喜,离家的孩子要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激动的心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也不需要表达,因为秋风已经悄悄地告知大地。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一方面可以从正面对事物做直接的描写,另一方面可以从侧面来烘托,间接地描写事物。示例:黄果树瀑布虽不如庐山瀑布那样长,但远比它宽得多,所以显得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银雨撒金街”的奇景。瀑布从岩壁上直泻而下,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坐在下面,仿佛置身在一个圆形的乐池里。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我们久久地坐着,任凉丝丝的飞珠扑上火热的脸庞,打湿薄薄的衣衫。聆听着震耳欲聋的瀑布声,只觉得胸膛在扩展,就像张开的山谷,让瀑布飞流直下,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
3.虚实相结合。可以一边进行真实细致地描绘,一边发挥想象力,进行联想,将对象虚化,使描写更生动。示例:秋姑娘来到了森林里,一片片黄叶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飞舞。只有松树和柏树的叶子是绿的,它们挺直了身体,威武地站在山坡上。秋姑娘又来到了果园里,果园里的果子成熟了,葡萄架上挂满了一串串紫里透红的大葡萄,它们相互掩映着自己的身体,太阳出来了,照射在葡萄上就像一颗颗透明的紫色宝石。橘树上,一个个金黄色的橘子,让人看了忍不住想咬一口。假如你剥开橘皮,就可以看见一瓣瓣橘子像一弯弯月亏时的月亮,晶莹剔透。
三、例文引路 感受特色
我的“养猪”生活
前几个月,我养了一头小香猪,它的头是黑色的,背和尾巴也是黑色的,鼻子和其他地方是粉色的。它的脑袋又大又圆,一双小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一个大鼻子总是向上翘着,露出两个圆溜溜的大鼻孔,像是通风孔。一张大嘴巴张得像一个皮球那么大,两只大耳朵活像两把扇子一样向下垂。肥肥的肚子弹性十足,走起路来,摇头晃脑。屁股呢?一扭一扭的,一甩一甩的。可爱极了!
我给它取名“优等生”,可是,每次这么叫,它总是爱理不理的,但如果你手里拿着吃的东西,它铁定乖乖地跑到你面前。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我刚醒来便听到敲门的声音,烦人!走过去一看,是“优等生”在撞门。只见它两只前蹄在门上有节奏地“敲”着,尾巴一卷一卷的,见我来了,竟破天荒地向我奔来,可怜巴巴地张开嘴巴。我仔细地观察了一会儿,想它大概是饿了。我从冰箱里拿出一根香肠,切成小片儿,放进小盘子里。“优等生”顾不得绅士风度(因为它是小公猪),狼吞虎咽起来,待盘子一扫而光,满足地摆了摆尾巴。我摸了摸它的肚子,它好像很舒服的样子,不一会儿,竟躺在了地上,还发出微微的打呼声呢!
我坐了一会儿,不打算打扰它了,刚准备走,“优等生”又晃晃悠悠地跟过来了。没办法,我只好带着它“参观”了一下它的家——实际上就是我家,还“装模作样”地告诉它哪里可以去,哪里不可以去。小香猪抽着粉红的鼻子,不停地哼哼着,头一扭一扭的,好像能听懂我说话似的。
然而,好景不长,“优等生”被妈妈找了个理由送人了。但我一想起它那憨厚、贪吃的模样就禁不住笑出声来,我现在只想问一句:“‘优等生’,你过得还好吗?”
【名师点评】作者抓住了自己养的小香猪贪吃贪睡的特点,着重描写了小香猪敲门要饭吃的情景。“可怜巴巴地张开嘴巴”“顾不得绅士风度,狼吞虎咽起来,待盘子一扫而光,满足地摆了摆尾巴”这些神态、动作描写,形象生动。文章还略写了小香猪吃完就睡,睡足之后随着作者“参观”家庭陈设的情景,不仅凸显了小香猪憨态可掬的形象,也写出了“我”对小香猪的喜爱之情。
四、文题展示 达成目标
1.作文:《________的那一刻》
写作提示:首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如“冲过终点线”“走上领奖台”等。回忆那一刻的细节或场面,再现当时的情景,要尽量写得具体,还要写出当时的感觉。
2.请以《照片里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抒写你与亲人相处时,最难忘的情景。(注意运用细节描写)
写作提示:
(1)可以从多个方面介绍照片,如照片中人物的表情、动作,还可以描写照片的背景、色彩、里面的自然风光等。
(2)在描写照片静态内容的基础上,还要深入挖掘照片背后的故事,还原当时的人物、事件、场面等。
(3)尝试运用一些学过的描写手法,抓住人物、景物或者动物的特点来写,注意筛选材料,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
(4)可以借助多种写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抓住细节
细节描写    精用动词
巧用修饰    妙用修辞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节作文课的教学,我觉得本次教学的一个亮点就是精心设计了一个学案。学案的设计,不仅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而且减少了学生的负担,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能落到实处,学生能利用学案积累知识,得到方法的指导。特别是写作的演练,学生能根据学案的提示,逐步完成,可操作性强,对指导学生进行细节描写很有帮助。当然,这节课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是学案的设计不够精练,内容过多,导致学案上安排的教学内容未能全部完成。二是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调动不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得不是很活跃。三是因为在前面的感悟赏析环节用时过多,导致后面的片段演练环节时间有些紧张,学生的能力训练不充分,也导致本堂课的任务没有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