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周年热点问题(2)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高考周年热点问题(2)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05-26 21:3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历史专题突破】历史高考周年热点问题(2)
——重大社会改革周年热点问题
【现实问题】
2008年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这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30年。2008年新年前夕,国家主席胡锦涛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发表了题为《共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的新年贺词。胡锦涛指出:“2008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年。我们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使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o"2008年1月1日,《求是》杂志刊载胡锦涛同志的重要文章《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文中重点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提出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主要史实】
1069年王安石开始实行变法;1868年El本明治维新;1888年清朝建立北洋舰队(联系洋务运动):1898年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1933年美国罗斯福新政(75周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9年中共中央决定广东、福建两省首先开放,建立经济特区。
【复习角度】
1.几次重大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及作用。对这几次改革的复习要结合改革的内容分析其发生的特定历史背景、特点,正确评价改革的历史作用。如关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要从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思想理论建设、社会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国际交往等方面)进行知识梳理和理性思考。
2.通过几次重大改革的比较分析,认识改革的多样性、复杂性、曲折性。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成败原因的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异同及成因);比较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原因;中国的改革开放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的比较;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改革的比较;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不是某一社会制度的特有产物,资本主义经济中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中也有市场经济。
3.对改革本质的认识。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从本质上讲,改革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或调整。其背景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适应。从适应的程度来看,一般有两种情况:(1)整体适应、局部不适应情况下的改革。这种改革是在不触动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或政策的局部调整,是改良性的改革,如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等。(2)整体不适应情况下的改革。这种改革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确立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种改革是革命性的改革,必然导致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如明治维新等。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或启示)。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1)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势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2)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这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3)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政治魄力。(4)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5)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认识或启示:(1)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2)改革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3)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4)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5)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
5.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切实的经济发展战略,并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加强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动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努力建构和谐社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与邻国的经济合作等等。
【复习方法】
1.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是其本国近代化的起步,在复习备考中,除了就其背景、措施、成败原因等方面进行常规性的比较探讨之外,作为周年大事,还必须有所侧重。应把目光聚集在二者的军事改革的不同及影响方面。
2.中国的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代表的同一历史背景下的不同社会阶层,对中国半殖民地化从各自的角度作出了具有民族精神和时代意义的抗争,它们对中国近代化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及其在中国近代进程中所处的不同历史地位,都应该是我们复习的重点内容。
3。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历史上的一次富有创新意义和影响深远的重要改革。在复习备考中应注意四个方面的内容:(1)要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认识新政的背景。(2)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其影响。(3)罗斯福新政的“新”处即新的理论和政策,新的特点,新的起点;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4)联系热点。当前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影响及应对策略的分析。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开端,其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f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在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等,都应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综合演练】
三十年的征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HYPERLINK "http://www./d/file/gk/fxfd/wz/2009-05-20/b5bdb48312849d5a10f6bb3ebadf08d1.jpg" \t "_blank"
材料二
我们一家三口都在读MBA。
内事不决问老婆,外事不决问Coogle!
——某网友语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出新时期的中国在吸收世界现代文明方面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材料三
(2)试分析中国能够获得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的主要优势。
材料四 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做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全国人大于1982年全面修改了宪法,以后又通过四个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和200多件关于法律问题的决定,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3)依据材料四概括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据此指出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趋势。
材料五 改革开放30年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居民收入增长形势最好、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30年。1978年到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9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1倍。
——2008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
(4)结合以上材料分析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能够取得巨大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5)英国的一位学者提出了“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请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这一观点。
材料六 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6)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继承和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所开创的哪些政治、经济路线或政策
参考答案:
(1)新变化:政府主导,全面开放;吸收、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现代化企业管理经验;融人经济全球化潮流(发展市场经济);进入信息时代;外来文化融人民众日常生活等。
(2)主要优势:中国政治稳定,社会安定;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利于推动发展中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通过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日益市场化、国际化,尤其是北京作为一座极具发展潜力的城市,它随着中国的强大而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极大的吸引力;北京为举办奥运会制定了很好的规划;上海的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增强;中国具有灿烂悠久的历史文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东方文明的主要代表之一;中国具有巨大的市场吸引力;中国具有举办大型国际活动的丰富经验;民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等。(言之有理即可)
(3)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逐步建成。趋势:制度化、法治化。
(4)根本原因: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观点分析可从三个方面展开。从中国的视角来看,如中国1978年确立了对内改革的战略决策,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计划经济转移到市场经济上来等。从世界的视角来看,如中国1978年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融人世界,加入wro等。从2l世纪的视角来看,如2l世纪全球进入了急剧变化的时代,中国成为21‘世纪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影响国际格局变化以及推动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所有这一切都源于1978年中国的历史性转折。(答题时可从个体的视角梳理、综合、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6)路线、政策:“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国两制”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