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2009年高考预测:中国近现代政治史(历史)
一.选择题
01.(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4分,或2009年高考单科历史卷选择题2分,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孙中山赞赏太平天国反清的“民族主义”,却指责太平天国“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孙中山得出上述认识,主要坚持了下列哪种思想方法?
A.自我中心观点 B.阶级分析观点 C.辩证评价观点 D.时代潮流观点
02.(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4分,或2009年高考单科历史卷选择题2分,考点:戊戌变法)
在戊戌变法期间,康广仁就对其胞兄康有为有过这样的批评:“规模太光、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动太大。”康广仁的这种批评反映了
A.维新派得罪权贵 B.维新派内部分裂
C.维新派实力弱小 D.维新派政治幼稚
03.(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4分,或2009年高考单科历史卷选择题2分,考点:义和团运动)
据记载,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一律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通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劫,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我们对这段记载的正确认识应该是
A.不符合史实,有杜撰嫌疑 B.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必然导致极端排外
C.是地主阶级,在诬蔑诽谤 D.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可能造成过分仇洋
04.(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4分,或2009年高考单科历史卷选择题2分,考点:同盟会政治纲领)
1927年陈炯明所著的《中国统一刍议》提到:“三民主义及其发表之政纲,类皆东抄西袭,绝少独立之思想,一贯之理论,而于国情亦未适合。在今日视之,已属陈腐不堪,亟待修正。有何神圣而必强求青年,桎其心思,梏其趋步耶!”陈炯明对三民主义的评论主要反映了
A.三民主义是不适合中国社会实际的空想 B.陈炯明是背叛三民主义的罪人
C.三民主义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有局限 D.三民主义制造了新的个人崇拜
05.(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4分,或2009年高考单科历史卷选择题2分,考点:清末“新政”)
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施“新政”。下列对“新政”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在本质上是清末戊戌变法的延续
B.它在本质上与洋务运动相似
C.它典型地反映了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的背离
D.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企图消除革命的政治骗局
06.(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4分,或2009年高考单科历史卷选择题2分,考点: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的枪声划破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的漫漫暗夜,打开了历史沉重的闸门,点燃起“振兴中华”的熊熊烈火。下列关于武昌起义的叙述,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一项是
A.中国第一资产阶级约法《鄂州临时约法》诞生 B.武昌起义加速了清王朝瓦解
C.中国第一批资产阶级政党共进会、日知会诞生 D.武昌起义后潜伏着失败危机
07.(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4分,或2009年高考单科历史卷选择题2分,考点:中华民国的成立)
下列哪一项不能体现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A.临时政府颁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 B.政府各部总长多来自同盟会
C.临时政府参议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对外发布了《告各友邦书》
08.(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4分,或2009年高考单科历史卷选择题2分,考点:护国运动)
在日本留学时被称为“中国士官三杰”,回后在军校任教被誉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因反袁斗争积劳成疾,病逝后孙中山赠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的著名将领是
A.蔡锷 B.杨度 C.唐继尧 D.陆荣廷
09.(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4分,或2009年高考单科历史卷选择题2分,考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八七会议)
右图人物被毛泽东誉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下列有关他生平经历的一些叙述,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一项是
A.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民主和科学思想
B.出席中共“一大”被选为总书记
C.曾发表《汪陈联合宣言》为蒋介石辩护
D.在“八七会议”上因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而被批判
10.(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4分,或2009年高考单科历史卷选择题2分,考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有关瑞金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有一位专家作了很精辟的概括:“封建专制,昏天黑地;上海建党,开天辟地;南昌建军,惊天动地;瑞金建政,翻天覆地;北京建都,改天换地;改革开放,欢天喜地。”这里的“瑞金建政”是指建立
A.中共中央苏区政府 B.中华共和国福建省人民革命政府
C.南方八省留守政府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11.(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4分,或2009年高考单科历史卷选择题2分,考点: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诞生)
有一位学者为了研究“中外法治问题”,特意收集了某一版本的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第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现在主要有下列各种: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对上述《宪法》规定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时“国家所有制”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
B.当时已制订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
C.当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这一版本的《宪法》编印有误
D.当时正在进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合作社所有制的存在符合历史实际
12.(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4分,或2009年高考单科历史卷选择题2分,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右图是1978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某次会议公告,这份会议公告中不应该包括的内容是
A.停止“阶级斗争为纲”口号 B.重申“两个凡是”的方针
C.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决定进行拨乱反正的工作
二.非选择题
13.(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材料解析题20分,或2009年高考单科历史卷材料解析题20分,考点:中国近现代史上与南京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位于南京长江路292号的“总统府”,现已被建设成中国近现代史遗址博物馆。这是我国目前最高级、保存完好的近代史博物馆。有学者说,“总统府”象征着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终结,其社会历史价值和政治价值都不逊于甚至超过故宫。
材料二 “总统府”以前曾经是清代的两江总督署、太平天国的天王府遗址。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这里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材料三 右图为: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攻占总统府,解放南京。
请回答:
(1)“太平天国的天宫遗址”述说着“人间天国”梦的破灭。根据所学内容,试分析其破灭的原因。(8分)
(2)“总统府”内“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旧址”现今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亮点,试从南京临时政府在政治方面所采取的重大措施来加以说明。(6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在这里所发生的反对封建统治直至摧毁封建统治的三大历史事件,以此说明“总统府象征着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终结”。(6分)
14.(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材料解析题20分,或2009年高考单科历史卷材料解析题20分,考点:中国近代各阶级的救国探索、反动政府的卖国与近代中国的振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转折。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
材料二 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晚清时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从一个完全的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的国家;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民国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进一步发展成一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国家。在“沉沦”和“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既是“沉沦”的谷底时期,也是“上升”的起始时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
——两段材料皆据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请回答:
(1)洋务运动是如何为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基础的 请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简要分析。8分)
(2)根据材料二的观点,列举1901年到1920年间体现近代中国“沉沦”的重要历史事件。(3分)
(3)简要分析1901年到1920年间近代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原因。(9分)
答案要点及简析、预测立意:
01.C 概括孙中山对太平天国的两方面评价,既可判断。(立意: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功过)
02.D 维新派政治经验不足,使他们在“百日维新”期间对许多事务及人物措置失当。(立意:突出考查维新派的政治弱点)
03.D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他们不能本质地、辩证地看待西方侵略者与西方文明。(立意:注意分析“扶洋灭洋”口号的阶级根源)
04.C 三民主义纲领的不足确实存在,不能把评人与评事等同。(立意:正确区分、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
05.A 从“新政”的本质、效果、目的等角度综合思考判断。(立意:学会运用综合判断法解题)
06.C 共进会、日知会并非“中国第一批资产阶级政党”。(立意:准确掌握教材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结论)
07.B B项不符合实际情况,只有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选项才能说明南京临时政府的阶级属性。(立意:把熟记课本知识与逻辑思维结合)
08.A 从参加反袁斗争、孙中山高度评价等有效信息进行判断。(立意:善于选取题中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判断)
09.B 在高中课本范围内,识记陈独秀一生的主要经历。(立意: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历史名人主要事迹的能力)
10.D 从“瑞金建政”联系到国共对峙时期两个政权对峙局面的形成。(立意:“瑞金政府”年年入考纲,但很多年未题)
11.C C项“当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应该在1956年底,不应该出现在1954年。(立意:强化对重大标志性历史事件的对比把握)
12.B 识记、理解“十一届三中会”的历史条件及主要内容。(立意:突出“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源起)
13.
立意:着重考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
(1)(即是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客观原因)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2分);主观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克服等级观念、贪图享受等封建思想(6分)。
(2)(南京临时政府在政治方面最重大的措施应该是颁布“临时约法”)在此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人们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6分)
(3)(联想中国近代史以南京为中心舞台的、摧毁封建统治的重大革命事件)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此宣告成立。最终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6分,每点2分)
14.
立意:突出中国近现代史转折时期的基本政治走势,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相关历史条件。
(1)(从近代工业、近代教育的影响角度作答)创办近代工业,引进西方生产方式和技术,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为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创办近代教育,培养新式人才,翻译西方书籍,冲击了旧思想,为新思想的引进和传播创造了条件。(8分,每点4分,其它表达,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紧扣时间范围,列举近代中国外交失败的表现)《辛丑条约》的签订、《二十一条》的签订、“善后大借款”、巴黎和会外交努力失败 等。(3分,每点1分,答出3点即可,其它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紧扣时间范围,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多方面分析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政治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壮大了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思想基础。(9分,每点3分,其它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