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第六单元科幻探险各课教学设计(打包6份)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第六单元科幻探险各课教学设计(打包6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02 11:39:23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科幻探险
21 伟大的悲剧
上课素材
背景链接
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此时,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也正向南极进发。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位探险队员,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中。茨威格发挥想象,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写下了这篇文章。本文节选了斯科特一行从南极绝望而归至悲壮覆灭的部分。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清故事情节,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品味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品味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朗读音频、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人类的历史有时往往是很残酷的。古语云:“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可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却用饱含深情的文笔为一位失败者——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作传。这其中到底隐藏了怎样可歌可泣的故事?包含了怎样深刻的人文内涵?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人物传记《伟大的悲剧》。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有“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之称。代表作有《三位大师》《罗曼·罗兰传》等。
2.生难字词
(1)字音
拽(zhuài)   无垠(yín)   辜负(ɡū)   踉跄(liànɡ qiànɡ)
毋宁(wú) 癫狂(diān) 凛冽(lǐn) 海市蜃楼(shèn)
吞噬(shì) 贮藏(zhù) 羸弱(léi) 毛骨悚然(sǒnɡ)
履行(lǚ) 告罄(qìnɡ) 遗孀(shuānɡ) 姗姗来迟(shān)
(2)词义
【无垠】没有边际。
【凛冽】刺骨地寒冷。
【羸弱】瘦弱。
【姗姗来迟】形容来得很晚。
【风餐露宿】形容旅途以及野外生活的艰苦。
【闷闷不乐】因有不如意的事而心里不快活。
【怏怏不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语无伦次】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
【精打细算】(在使用人力、物力上)仔细地计算。
【癫狂】精神错乱,言语或行动异常。
【吞噬】吞食。
【告罄】指物资用完。
【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忧心忡忡】形容忧愁不安的样子。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用四字短语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按时间顺序)
【交流点拨】奔向南极→绝望而归→带信做证→归途遇险→悲壮覆灭。
2.文中哪句话是作者对整个事件的评价?它有什么作用?(用原文回答)
【交流点拨】“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它的作用是揭示文章主旨、点明标题。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交流点拨】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一行人的角度上,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这个观点的。
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扬扬得意”?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交流点拨】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们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扬扬得意。
3.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联系上下文,“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交流点拨】“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朋友的怀想,它们与现实的严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4.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交流点拨】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住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壮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
5.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了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结合文中相关内容概括说明。
【交流点拨】(1)坚毅、执着、不懈探索未知领域,勇于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还继续进行着自己的科学观察;奥茨,像一个英雄似的在暴风雪中向死神走去;最后剩下的三人爬进睡袋,骄傲地等待死神的来临,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斯科特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所有这些,都说明了斯科特一行对探险的执着、坚毅与勇气。
(2)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探险需要团结协作精神,在关键的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一点斯科特和他的队员们都做到了。奥茨选择走向暴风雪以减轻同伴的负担,就是撼人心魄的例证。
(3)诚实、守信。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4)无私、博爱。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他最后的遗书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而看不到丝毫的恨意。
6.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是什么?
【交流点拨】斯科特一行南极探险的悲壮之旅对于全人类而言具有跨越时代、跨越地域的伟大意义: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鼓舞。
步骤四 把握主旨 探究写法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交流点拨】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倾注了作者全部的思想感情,对英雄的赞叹溢于言表,英雄的失败与牺牲也使得行文更加悲壮、崇高。
2.文中在人物刻画上,作者运用了多处细节描写,请找出来。
【交流点拨】例如“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这句细节描写,写出了斯科特为人类探索献身的伟大精神,令人敬佩。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
2.拓展延伸
(1)谈谈你所知道的古今中外的“伟大的悲剧”式人物或事件。
【交流点拨】示例:抗洪抢险、抗击非典等救灾中英勇献身的英雄们;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等为国牺牲的革命先烈;伽利略备受教会打击,沉冤三百年;美国“哥伦比亚”号、“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先后毁于一旦,宇航员全部罹难等等。
(2)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哪些探险者的故事?
【交流点拨】张骞、玄奘、马可·波罗、麦哲伦、哥伦布、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等等。
3.布置作业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新课改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作用来选择教学方法,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整体感知、深层探究等途径,运用朗读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心理,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足之处是让学生谈古今中外的“伟大的悲剧”,学生的课外积累不够,思维比较局限。

22 太空一日

上课素材
背景链接
2003年10月15日09时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地面。除了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外,“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内还搭载有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一枚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一枚联合国国旗、人民币主币票样、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念邮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封和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农作物种子等。“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人物心理、动作描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领悟杨利伟严谨科学的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爱国热情,探索宇宙奥秘的求知欲望。

学习人物心理、动作描写的方法;领悟杨利伟严谨科学的态度。

朗读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朗读音频、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大家都听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吧?(学生回答)是的,在我国古代,人们就有遨游太空的飞天梦,2003年10月15日,中国人终于实现了这个梦,登上了太空,“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航天员杨利伟,一起去《太空一日》游。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杨利伟,男,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 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2.生难字词
(1)字音
炽热(chì)  轮廓(kuò)  模拟(mó nǐ)  遨游(áo)
严谨(jǐn) 稠密(chóu) 瞬间(shùn) 概率(lǜ)
(2)词义
【烧灼】是指高温炙烫。
【瞬间】形容刹那间、须臾、一眨眼的工夫。
【稠密】又多又密;数量多密度大。
【严谨】形容态度谨慎、细致、周全、完善,追求完美。
【遨游】漫游,游历。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惊心动魄】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屏息凝神】暂时抑止呼吸,聚集精神,形容高度集中注意力。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指导朗读
(1)老师领读重点段落:“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让学生听读。
(2)指定学生读“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部分,让其他学生体会人物心理。
2.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思考:
(1)文章有哪几个小标题?
【交流点拨】①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②我看到了什么;③神秘的敲击声;④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2)太空一日,充满紧张与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相应的又有哪些心理活动或举止。
【交流点拨】①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②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③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压力。④但随后发生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⑤接着飞船“嗵”的一声落地了。我感觉落地很重,飞船弹了起来。
(3)找出文中体现航天员严谨、科学态度的句子。
【交流点拨】①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②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③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④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
1.近地时,飞船靠什么摆正的?
【交流点拨】主伞变成双吊摆正飞船。
2.描写飞船落地时,哪三个短语准确写出了落地顺序?
【交流点拨】①距离地面5公里;②飞船距离地面1.2米;③飞船停住了。
3.“那一刻四周寂静无声,舷窗黑乎乎的,看不到外面的任何景象”,这句话用了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环境描写,写出了“我”经历生死攸关后内心的平静、沉着。
4.历尽艰难的飞船成功返回,少不了“我”的操作。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我”是一个冷静、沉着、勇敢、有毅力的中国优秀航天员。
步骤四 品味语言 体会情感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交流点拨】表现了指挥大厅里所有人对杨利伟还活着而高兴欢呼,凸显了大家对同事生命安全的关心。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交流点拨】表达了“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战友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通过“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与返回,表现了航天员杨利伟不仅沉着、冷静、勇敢、有毅力,而且严谨。赞扬了我国航天技术的飞跃发展。
2.拓展延伸
查阅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史。
【交流点拨】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2005年10月12日,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太空。
2008年9月25日,中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
随着“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中国将依次发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
“神舟十一号”飞船已于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3.布置作业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觉得可取之处是本文的篇幅比较长,所以安排学生提前预习,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意;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其所蕴藏的思想感情。不足之处是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由于时间关系,忽视了他们对有关太空问题的解答;课堂教学中过于死板,应该放手让学生来提问。

23* 带上她的眼睛

上课素材
文体常识
科幻小说,是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体会本文伏笔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性的伟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小姑娘崇高的品质,感悟人性的伟大。

体会本文伏笔手法的运用;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性的伟大。

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朗读法。

朗读音频、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通过眼睛去探索这个世界的美好,去捕捉每一个美的瞬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眼睛去游玩。(板书课题《带上她的眼睛》)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刘慈欣,男,1936年出生,山西阳泉人,中国科幻小说代表作家之一。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表科幻作品,曾于1999年至2006年连续八年获得科幻小说银河奖,至今发表中短篇科幻小说20余部,他的作品因宏伟大气、想象绚丽而获得广泛赞誉。
2.生难字词
(1)字音
点缀(zhuì)   漫步(màn)   迟钝(dùn)   闲暇(xiá)
凸现(tū) 拍摄(shè) 蔚蓝(wèi) 合拢(lǒnɡ)
(2)词义
【迟钝】指反应迟缓;脑子不灵敏。
【闲暇】泛指闲空没有事的时候。
【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
【心有灵犀】现多比喻双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
【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指导朗读
听录音范读,小组互读精彩片段。
2.整体感知
(1)标题——《带上她的眼睛》,你能设计出怎样的问题来考考同学们?
【交流点拨】①带上她的眼睛去干嘛?(带上她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
②为什么要带上她的眼睛?(因为小女孩是最后一次领略地球表面的风光。)
③为什么是最后一次呢?(因为小女孩被困在地心里面再也无法出来了。)
④为什么出不来了呢?(因为她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飞船在地心出了事故,所以她被困在了地心。)
(2)将刚才同学们的回答连贯起来,写成一段话,来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落日六号”地航飞船失事了,领航员小姑娘被困在了地心,再也无法看见地面世界,所以主任让“我”带上她的眼睛去度假,最后一次看这个世界。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细读课文 深层探究
1.小女孩为什么不想让大家知道她现在的处境呢?不想让文中的“我”知道她是一个被囚禁在地心里再也出不来的人呢?
【交流点拨】小姑娘是想一个人承担这些生命中巨大的苦难,不想让朋友们为她担心,这是一个懂事的小姑娘。从反面来说,这也说明了这个小姑娘处境的艰难。
2.“呀,真美!能闻闻它吗?不,别拔下它”,小姑娘为什么不让“我”把花朵拔下来呢?
【交流点拨】因为小姑娘深知自己根本就没有希望回到地面了,所以她对这些小花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她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小花——那么脆弱,却又那么顽强。
3.小花的生命是脆弱的,小姑娘的生命同样是脆弱的。小姑娘后来怎么样?请你设想一下。
【交流点拨】同它对接,在舱门打开的一瞬间,我看到了“落日六号”内整洁的陈设。我走了进去,那个小姑娘同二十年前相比,长高了,这是在失重环境中长期生活的人的通病。她对着我微微一笑,说:“你来了。”这二十年的光阴,就在她的微微一笑中烟消云散。我带着她回到了地面,她留下的资料果然起了大作用,人类对地心世界的认识更为充分,一个崭新的纪元开始了。
步骤四 精读课文 探究写法
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运用伏笔的地方,并找出文中照应的文字。
【交流点拨】(1)伏笔:“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照应:“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2)伏笔:“热,热得像……地狱。”照应:“飞船被裹在6 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周围是温度高达5 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文中的伏笔与照应,构思巧妙,引人入胜,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科幻作品的无穷魅力。希望本文的学习能够为大家打开一扇阅读科幻作品的大门,领略科幻的神奇。
2.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外搜集科幻作品来阅读。
【交流点拨】如刘慈欣的《鲸歌》《诗云》等。
3.布置作业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短短一节课里,领悟文章的妙处,体会人性的伟大,是我设计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我先让学生说故事梗概,接着让学生找出文章在小姑娘言行举止上设下的悬念,并揭晓谜底,这样很好地解决了“悬念”这一大文章特色。从最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我的重难点是落实了。但是作为一篇自读课,我的设计是不是“教读”的痕迹重了点,有没有体现自读课的特点?自读课我应不应该还是要抓语句品味语言?对于这些问题我依然有些困惑和茫然。 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24 河中石兽

上课素材
资料链接
纪昀,乾隆年间官员,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他主编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朗读法、讨论法。

朗读音频、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博物记趣》中有这样的记载:西双版纳有一条河中有两块大石,它们有一半露出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块石头被人炸碎,另一块石头也随之失踪,大家都不知道这块未炸碎的石头到哪里去了。提出问题:十多年后,人们会在哪里找到那块失踪了的石头呢?(学生各抒己见)揭示谜底:十多年后,有人在离原地十多里外的上游发现了本来位于十里外的下游的石头。它是怎么“游”上来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学习《河中石兽》,相信它会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自号石云,清代学者、文学家。
2.生难字词
(1)字音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木杮(fèi )
湮(yān) 啮(niè) 溯(sù) 欤(yú)
(2)词义
①一寺临河干(靠近)    ②山门圮于河(倒塌)
③阅十余岁(经过,经历) ④求二石兽于水中(寻找)
⑤竟不可得(终了,最后) ⑥以为顺流下矣(因此认为)
⑦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
⑧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⑨盖石性坚重(发语词,表原因)
⑩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
?但知其一(只,仅仅) ?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3)古今异义
①一寺临河干(古义:岸边;今义:一为与“湿”相对,二为“做”)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指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
③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表原因;今义:遮住或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4)一词多义

(5)词类活用
①棹数小舟(名词作动词,划)
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作名词,洪水)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朗读节奏。
(2)听录音范读,并划出朗读节奏。
2.整体感知
(1)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交流点拨】讲的是一座寺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概括各层大意。
【交流点拨】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1):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寻找未果的事情。
第二层(2):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沉越深。
第三层(3):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去做)果然找到石兽。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
1.故事中几位人物各自提出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什么?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地演示寻找石兽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交流点拨】(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于是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他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他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的关系。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冲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半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坎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不停地转,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所以他的方法是对的。
2.通过寻石兽的故事,比较三类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
【交流点拨】寺僧: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并能够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对事物做出准确地判断。
步骤四 把握主题 探究主旨
1.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准确地判断。
2.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
【交流点拨】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课文用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兽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和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
2.拓展延伸
搜集有关勇于实践的名人名言。
【交流点拨】①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班固)
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③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毛泽东)
3.布置作业


河中石兽
寺 僧——求之下流——无迹
讲学家——求之地中——失败
老河兵——求之上游——成功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是着重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在自由朗读展示中,我让学生注意读音和朗读节奏,在听范读录音的同时,让同学们划分节奏,学生对课文的朗读节奏的掌握较好。不足之处是在寻找石兽动画演示之后,我觉得,应该让学生再回读课文,在脑海中品味一下,相当于再巩固。可是,我没有,导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掌握得不是很牢固。
写作 语言简明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并掌握语言运用简明的原则及方法并尝试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语言运用的基本技巧,提高判断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敏锐的语感,提高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学习语言运用的基本技巧,提高判断能力及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古时,一个性急的王员外有次宴请四个客人。可是过了约定时间了,客人只到了三个,而另一个却迟迟不露面。王员外不由得说了一句:“该来的怎么还不来?”一客人听了心里很不是个味:“难道我是不该来的?”就拂袖而去。王员外着急了,又说道:“不该走的走了。”另一客人暗忖道:“原来我是该走的。”也扭头就去了。王员外不由得喊了声:“我又没有说你!”最后一位客人待不下去了:“讲了半天,却是指我。”拔脚就走。只剩下王员外一人呆在那里。请同学们想一想,可怜的王员外是在什么地方出现问题了?(学生各抒己见)是的,正是因为语言表达不简明,导致客人误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学习怎样才能做到语言简明。
二、整体解说 领会方法
1.语言简明
指语言的简洁、明晰,即用最少的语言符号,传递所必须表达的全部信息,做到表达明确清晰,有条理,不啰唆,无歧义。
(1)三个避免
①避免啰唆——不说废话;
②避免歧义——防止误解;
③避免晦涩——便于理解。
(2)使语言简明的方法有:
①找主干,理枝叶(发现和消除歧义);
②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发现和删除重复的语句);
③把握文段主旨(发现和删除离题的内容);
④恰当地运用省略和人称代词;
⑤恰当地对某些内容进行概括和合并。
(3)做到语言简明
①行文要围绕中心来写,不旁生枝节;
②在没有特殊的表达需要时,要避免词语的重复,还要注意不要堆砌词语。
2.案例解析:下面一段话中有重复的地方,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必须删除的有哪三处?
一个人之所以①会变坏的原因②,除了受到坏的影响外③,更重要的④是他自己没有把握住自己⑤,受了坏人的影响⑥,才逐渐变坏的⑦;如果这个人能把握住自己⑧,能抵制多方面的⑨各种⑩坏的影响,那么,他还会变坏吗?
【交流点拨】“一个人之所以会变坏的原因”中,“之所以”和“的原因”都表示原因,显得赘余,必须任删一个。由于③处已经说了“受到坏的影响”,所以⑥处“受了坏人的影响”显然是重复了,必须删除。⑨处“多方面的”和⑩处“各种”都有表示不止一种的意思,有些重复,因此这两处也必须删去一处。这样,答案应该是:①(或②)、⑥、⑨(或⑩)。
三、例文引路 感受特色
好奇心
好奇心,无疑是一颗希望知道自己所不知事物的心。如果只将眼光聚于此,那在我看来,似乎古今中外男女老少大多都有这样一颗“心”。
有一种“好奇心”在鲁迅的文章中最为常见:那驱使国民争先恐后看“砍头节目”的是好奇心;那驱使乡邻听祥林嫂哭诉的是好奇心;那驱使阿Q“革命”的亦是好奇心。但,也许这些都只能称为“好奇”罢了,“心”却是失去了的。这样的“好奇”,建立在对他人痛苦的窥探上,建立在“铁屋子”一般黑暗的愚昧上,如果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奇心”,那么没有,也罢。
那么,放眼世界呢?这样的“好奇而无心”也是比比皆是的。火刑柱上的贞德满足了中世纪人们的好奇心;怒吼的伽西莫多满足了芸芸众生的好奇心。这样的“好奇心”似乎成了“赤子同心”的世界语言,在这样的语言之中写的尽是愚昧,平庸,衰亡与了无生机。
试问:真正的好奇心又为何物呢?
真正的好奇心需要观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用心观察,即使最寻常的事物也会化为“神奇”。在远古时代,先人们仰望星空,探斗转星移的奥秘,品云淡云聚的风采;到现在,我们通过望远镜与另一个星球招手,通过显微镜感知微观宇宙。可以说,没有观察与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的工具,好奇心也会闭上心房上的窗,落满灰尘。
真正的好奇心需要思考。如果“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是供我们观察的无限舞台,那么,“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则是激发与约束我们将观察成果深化的不二法门。如帕斯卡尔所言,“思维成就人的伟大,我们的一切尊严都在于思考——即使你只不过是强大自然下的苇草。”如果没有这种“灵魂在场”之下的思考,那么无论多少个苹果掉下来,恐怕也砸不出“万有引力”的发现;无论人类是多么费尽心思地观察与学习,也难有一丝一毫的创造与进步。
真正的好奇心不是“猎奇”,它的存在不是为了以平庸或愚昧的心态去“发掘”别人的痛苦,去践踏真理。它的存在,需要观察的双眼来定位,需要思者的头脑来彰显其价值。
有了这样的好奇心,困难得以排解,就会得以进步,人类得以更好的生存并维护自己的尊严……
《哈姆雷特》中有言:“身处果壳之中,也自以为无限宇宙之王。”也许,正因为有了真的“好奇心”在,我们才能以更有力的声音爆发出这样的呐喊。
更何况,因为有了好奇的心,我们的世界远比果壳广阔得多。
【名师点评】“好奇常有,可好奇心不常有”,而真正做到“好奇心者”更是少之又少。范文先围绕人人都拥有“好奇心”的举例,表达出一种对这种“好奇心”地鄙弃的观点;接着又让读者了解到何谓“真正的好奇心”,通过道理论证、引用名言;使文章言简意赅、有条不紊;最后以“因为有了好奇的心,我们的世界远比果壳广阔得多”结尾,发人深省,令人回味无穷。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身为青少年的我们,好奇心特强,正因如此,我们才努力去获取知识,请以“好奇心”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注意语言简洁明晰。提示:
(1)要认真审题。
细读题干,明确题干的要求,审准其中的关键词。
(2)要精心选材。
无论是司空见惯的平常事,还是别具特色的偶然事件,都必须具有典型意义。
(3)要分清主次,重点突出。
主要材料要详写,次要材料要学会概括。
(4)要有真情实感。
在叙事过程中,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到字里行间,在适当之处或议论、或抒情,使主题得到升华。
(5)要有新颖别致的开头和结尾。
注意段落的过渡和呼应,特别是要写好每一段的首句。
(6)要把握好人称的叙述及发展顺序。
记叙文可用“你、我、他”三种人称,但如果题目要求使用某种人称,则必须遵循要求;叙事类记叙文一般按照事件发展的前后顺序进行叙述。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在这次习作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本次习作课的成功之处是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解析来理解习作内容;同时通过课堂小练笔来指导学生写作,使得教学效果超出意料。不足之处是学生的语言运用技巧还有待提高,语感不是特别敏锐。

综合性学习 我的语文生活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好习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关心生活、热爱生活的兴趣,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激发学生关心生活、热爱生活的兴趣,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心动不如行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些脍炙人口的广告语早已进入千家万户,使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处处用语文。今天,让我们携手漫游语文世界。
二、活动指导 生成能力
(一)广告语竞猜
你猜到下列标语都是为什么而做的广告了吗?
1.我们的名声是吹出来的。
2.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为了保护您的心灵,请给窗户装上玻璃吧。
【交流点拨】电风扇;眼睛。
(二)不规范广告词分析
1.据说伦敦同一条街有三个裁缝。一天甲挂出一块招牌:伦敦最好的裁缝。乙看了也急急忙忙地挂出一块招牌,上面写着:英国最好的裁缝。丙看了,思考良久,几天后,也挂出一块招牌,上面写着:本街最好的裁缝。你认为哪个广告语写得最好呢?
【交流点拨】第三个的广告语最好,用“本街”与“伦敦”“英国”相比,无疑是谦虚得多,更能给人真实感,再说,“本街”的所指也包括了另外两位裁缝,所以他的广告语最有竞争力。
2.下列标语有悖常理,请将下列标语改得合情合理。
(1)路边小店,“吃饭补胎”。(提供饭菜,修补车胎)
(2)某山路旁,“放火烧山,牢底坐穿”。(把青山留下,把火种带走)
3.除了商品广告,公益广告也是随处可见。过去的公益广告总爱板着面孔教训人,其实它也一样可以温情脉脉,体现人文关怀。你能将下列标语改一改吗?
(1)阅览室:请勿喧哗!(悄悄地来,悄悄地去)
(2)草坪:禁止践踏草坪!(请不要踩我,我会难过的)
(3)食堂:请节约粮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洗手间:请节约用水!(希望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不是我的眼泪)
(三)现场服务
1.给花店取名:馨怡小轩 久香花都 花蜜田园 香凝花坊 花语坊
2.给书店取名:品雅书屋 文轩书阁 百味书屋 益智书屋 树人书店 阳光书吧 长乐书店
三、成果展示 达成目标
1.展示俗语、谚语、歇后语
【交流点拨】(1)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2)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2.展示广告语
【交流点拨】(1)某眼镜广告:一明惊人
(2)某蚊香广告:默默无蚊
(3)某冰箱广告:领鲜一步
(4)某服装广告:衣衣不舍
四、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我觉得在日常的教学和社会生活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增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意识,做生活的有心人,一定能引导学生发掘出更多精彩的学习主题,开展丰富多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学生的语文实验和语文素养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天地。 不足之处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综合性学习”强调从学生兴趣出发,选择学习的内容,这是学生开展主动探究的重要因素,我没注重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流行的网络词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这节课上得有点沉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