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黄河颂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气魄(pò) 澎湃(pài) 滋长(zī) 浊流(zhuó) 宛转(wǎn) 哺育(bǔ)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山颠 劈开 狂谰 屏嶂 榜样 浩浩荡荡 扮演 摇蓝 豪迈 发源 英雄 一泄万丈
3.文学常识填空。
1939年春,著名诗人光未然(人名)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人名)谱曲后,这部音乐作品响彻中华大地。该组诗由八个乐章组成。《黄河颂》是其第二乐章。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D)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与黄河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黄河流千古,流出了____________,流出了____________,流出了____________。
A.黄皮肤人的群落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B.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黄皮肤人的群落
C.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黄皮肤人的群落
D.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黄皮肤人的群落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解析:先有土地,再有人,人又创造出文化,所以选D。)
5.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
A.我站在山顶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B.人是社会之本,人的素质如何,决定一个社会的走向,决定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
C.写字练习进入汇川区中小学课堂,目的是提高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
D.河水的来源除了地下水之外,还有雨水也是它的来源之一。
(解析:A.成分累赘,应把“顶”或“之巅”去掉;C.成分残缺,在句末加“水平”;D.句式杂糅,删去“也是它的来源之一”。)
6.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B)
A.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反复)
B.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比喻、拟人)
C.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夸张、对偶)
D.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比喻、拟人)
(解析:B.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7.(2018·凉州区月考卷)综合性学习。
我校七年级(5)班在“黄河,母亲河”的综合性学习中开展了如下活动,请你踊跃参加。
黄河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是壮阔的、浑厚的、奔放的、粗犷的。今天就让我们来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去捡拾那些积淀着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
(1)【探寻黄河文明】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那里有流传的历史传说,有古老的战场,这些都是黄河文明的见证。请你跟随班级一起走近黄河文明,列举出黄河上发生过的历史史实。(请至少列举一例)
【示例】郑国渠的故事、巨鹿古战场、官渡古战场等。
(2)【传承黄河文化】黄河孕育了中华的文化,有许多成语、俗语、歌曲、古诗词都与黄河有关,请各列举一例。
成语:【示例】中流砥柱/泾渭分明
俗语:跳进黄河洗不清/不到黄河不死心
歌曲:《黄河颂》
古诗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保护母亲河】保护黄河,人人有责,请你就保护黄河的主题拟写一份倡议书,向各位同学发出号召。
倡议书
各位同学: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在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保护母亲河迫在眉睫,为此特向大家发出如下倡议:
1.珍视花草树木,爱护生态环境。
2.节约水电、节约粮食、节约资源。
3.不用一次性木筷,为保护森林做贡献。
4.宣传环保,加强教育,提高全体人民保护环境的意识。
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母亲河将更加清澈,我们的城市将更加美丽。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缔造一个绿色家园,打造一个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世界。
×××
2019年3月18日
02 课内精读
阅读诗歌,完成下面的题目。
8.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比喻,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赞美黄河哺育世代炎黄子孙的功绩。
(2)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比喻、拟人,把黄河比喻成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与上文“一泻万丈,/浩浩荡荡”相照应,体现了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当的气度和力量。
9.歌词开头中的“望”字引领的内容是什么?把“望”字改成“看”字好不好?
“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把“望”字改成“看”字不好。“望”表示向远处看,有一种居高临下、登高望远的意境。而“看”没有这些意思,且较口语化,与整首诗的气势不符。
10.歌词中反复出现“啊!黄河!”有什么作用?【详见本课“学法点津”】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题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1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从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诗人借歌颂黄河来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了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定”,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定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03 拓展阅读
啊,黄河母亲
孩提时代,就听大人们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那气势壮怀激烈,铿锵雄浑,耳边犹如响起黄河澎湃的浪涛。后来又听老人们常说“不到黄河不死心”,心中窃想,黄河一定是一条非常大的河流,一定比我邻近的运河还要长,还要宽,如若不然,怎么不唱运河在咆哮呢?黄河也一定离我家很远,不然为什么说不到黄河不死心呢?
偶然的一个机会,我到了山西吉县。朋友告诉我,这里离壶口瀑布不远了,劝我去看看。我想,不就是瀑布么,有什么好看的?庐山瀑布,“疑是银河落九天”;诺日朗瀑布,千溪万壑争风流;云台山瀑布,水落银丝绣碧潭。黄河,以它那浑浊的面目,难道瀑流还能比得上这些地方的壮观和神奇么!
怀着这种疑问和不屑,我来到了壶口。一下车,便触到了黄河的气息。静静的鹅卵石,静静的大山,不规则地排列在河床上,排列在蓝空中,像是守卫着黄河母亲,又像是随时接受母亲的洗礼。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一路风尘从青海高原走来,经过九九八十一曲,磨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来到了陕晋相交的一处峡谷。
但见两岸苍山竞秀,巍峨峥嵘,在两山夹持下,黄河那宽大的臂膀突然被聚拢起来,收束为一个拳头,仿佛砸开一个豁口,汹涌的洪流,像一条庞大的黄龙,鼓舞澎湃,奔腾呼啸,一头扎进深潭!那气势,那声色,真有万夫莫挡、千军难阻之雄;吞星衔月、遮天蔽日之概!
我沿着新修的扶梯下到谷底,只见河道至此形成30多米的落差,向上仰望,一线蓝天,人如在一个巨大的壶中,显得格外渺小,飕飕凉风不寒而栗。黄河巨浪凌空而落,撞击在石床上,又飞溅在半空中,激起一团团云雾,霏微霞雯,红黄蓝绿,斑斑驳驳,恍惚中,晴空现出道道彩虹。水珠迸在脸上,清凉如洗,让人怀疑:这就是那浑浊的黄河水么?谷底如飞壶倒悬,真不知天公什么时候煮开了一壶沸汤,热浪冲腾,未曾饮,每个人的心扉已然升腾了,飘飘欲仙。唯有此时,你才能真正懂得“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神来之笔!冲浪发出隆隆巨响,像晴天霹雳,像隆隆战鼓,又把人从梦幻中唤回人间,催人奋进,催人猛醒,如饮醍醐,一切都变得那么高昂、那么振奋、那么热烈。此时此刻,我想,每个游人的耳旁都会无一例外地响起那首威武雄壮、荡气回肠、响遏行云的战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就在那一刻,我眼前突然冒出了一幅幅幻影:当年的勇士们为了中华民族的最后解放,乘着一艘艘木舟,在红旗的指引下,奋臂击波,冒着枪林弹雨,胜利登上了彼岸。那一朵一朵闪亮的浪花,不就是流淌着的烈士们的碧血么?
从谷底上来,站在高处再看河流的气势,用“势如破竹”“势不可挡”“势贯长虹”“气势磅礴”“雷霆万钧之势”等名词来形容只有逊之而无不及。这时,我才觉得,平时看去温驯的黄河,竟是如此的粗犷,如此的奔放,如此的壮观!它似怒发冲冠,一泻千里,冲刷尽民族的耻辱,洗涤尽民族的泪水,载着中华民族的豪情,载着中华民族的希望,滚滚向前!向前!
啊,我此时才感悟到,为什么老百姓说“不到黄河不死心”!
我爱黄河,我爱母亲!“黄河之畔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
“不到黄河不死心”,是老百姓的壮语;“不到长城非好汉”,是哲人的豪言。滚滚黄河,确是中华民族豪迈性格的浓缩和精括,确是中华儿女英勇气势的体现和表达。试问,有了这种万险不辞,一往无前的气势,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还会远么?
12.选文以“啊,黄河母亲”为题有什么表达效果?
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表达了作者对黄河母亲的敬仰之情。
13.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文章第一段先引用《黄河大合唱》里的歌词,给人一种“未见黄河,先闻其声”的感觉;然后针对歌词和老人们的话连发两问,制造悬念,引人思考,为下文的叙述做铺垫。
14.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就在那一刻,我眼前突然冒出了一幅幅幻影。
动词“冒”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幻影出现时的动感,富有诗意。
15.选文中画横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排比,增强表达的气势,从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表现黄河的特色。
16.在文中作者对黄河的感情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先是疑问和不屑,后转变为感动和敬仰。
反复的修辞手法
【典型例题】课文结尾为什么要出现两次“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参考答案】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通过语句的反复,表达了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精神的决心。
【技法点睛】(1)种类:①词语反复。②词组或句子反复。③语段反复。
(2)反复和排比的区别: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排比则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用,侧重点不在相同的词语上。
(3)反复的作用: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习题链接】见本课第1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