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综合测试(二)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不属于秦始皇对中国历史做出的贡献的是
A.建立了封建制度 B.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2007年8月,著名作家季羡林先生曾经对前去向他征求意见的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说:“我建议在开幕式上将孔子‘抬出来’, 因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下列有关对孔子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②他提出的爱心和同情心必须遵守礼的规范 ③他提出“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等学法和教法至今仍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④他的言论对被记载在《春秋》一书中(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下列有关柏拉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曾师从亚里士多德,学习哲学
B.曾三次到北非文化中心居勒尼,希望把那里的统治者变成哲学家
C.他创办的阿卡德米学院,成为培养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重要基地
D.他的《理想国》是叙事体著作,给后人智慧的启发
4.柏拉图经常称亚里士多德为小马狗(小马狗吃足了奶就会踢它的母亲),其意思是指亚里士多德
A.敢于挑战权威 B.不赞成柏拉图主张
C.忘恩负义 D.求知欲强
5.孔子提出的“中庸”思想和亚里士多德主张的“中庸之道”的共同之处有( )
①都看作是至高的美德 ②都主张适度,不走极端
③都反对将“过”和“不及”简单的调和或折中 ④其标准都是“正确的理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亚里士多德认为建立民主政治的原则是
A.公民履行职责,参与政治,维护整体利益 B.中庸之道
C.秩序,互不越位 D.内圣外王
7. 秦始皇被不少史学家视为“千古一帝”。下列各项中,属于秦始皇开创的第一有
①第一次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实现国家统一 ②第一次进行全国文字统一工作 ③第一次统 一全国的度、量、衡 ④第一次组织统一的科举考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8.在一次探究活动课上ABCD四位同学分别分析了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你认为哪一个同学的表述最准确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使秦具备了完成统一的实力
B.秦王嬴政广泛搜罗人才,统一的战略得当
C.战国末期诸侯国数目的减少利于统一
D.广大人民渴望统一,秦王嬴政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
9.唐朝的措施中对调整生产关系、社会关系起到非常大作用的措施是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考试制度
C.修改颁布《唐律》 D.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10.唐太宗的开明政治和贞观年间的一系列制度创新,造就唐朝出现下列哪些时代风貌
①兼容并蓄 ②博大开放 ③昂扬进取 ④经济繁荣、无土地兼并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1.有人说克伦威尔是一位“未戴王冠的英国国王”,其主要依据是
A.率“新模范军”打败王军 B.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领导人
C.建立了军事独裁统治 D.死查理一世,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2. 华盛顿受到美国人民的尊敬,被称为“国父”,主要是因为
A.他的名字与美国首都名称相似
B.他起草了《独立宣言》和1787年美国宪法
C.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任总统
D.他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13..恩格斯说:“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会由另外一个人扮演的,这点由下面的事实可以证明,即每当需要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克伦威尔等。”这段话的含义是
A..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并不重要 B.英雄人物适应时代需要而产生
C.英雄人物的活动是受历史规律支配的 D.英雄人物的出现是历史的偶然
14.拿破仑晚年曾得意地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仗,滑铁卢一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记的,它将永垂不朽————”这就是:
A.发动雾月政变控制督政府 B.成立执政府自任第一执政
C.签定《教务专约》 D.制定《法国民法典》
15.华盛顿在告别辞中提出“避开与任何外国永久结盟是我们的一项颠簸不破的政策”,这成为美国长时期内遵循的那一项外交政策?
A.孤立主义 B.大棒政策 C.金元外交 D.门户开放
16.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开始踏上民主革命道路的标志是
A.上书李鸿章受挫 B.建立兴中会
C.成立中国同盟会 D.提出三民主义
17.1918年,孙中山致电新建立的俄国苏维埃政府,“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这表明孙中山
A.已经接受了列宁主义 B.重视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
C.希望在中国建立苏维埃政府 D.确立了“联俄”政策.
18.下面对甘地不暴力不合作计划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是20世纪前后印度反英斗争的基本形式
B.极大地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C.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
D.是印度走向民族独立的最好的途径
19.之所以说“一国两制”是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由于
A.“一国两制”符合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
B.是邓小平首先提出的
C.体现了和平统一的构想,有利于维护稳定统一
D.符合中国的国情
20..凯末尔改革期间曾经脱去军服,戴上大礼帽,穿着晚礼服,以社会形象大使的身份出现在国人中间;也曾以教师身份出现在学校、乡村广场,教人们书写新文字。以上事实最能说明:
A.凯末尔文武双全 B.凯末尔推行改革的坚定信念
C.凯末尔推行文化教育和社会习俗改革 D.凯末尔善于向西方学习
21.列宁说:我们本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这一错误产生的根源是
A.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
B.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水平的规律
C.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
D.帝国主义对苏俄的军事干涉和经济封锁所致
22. 关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都出生于德国 ②都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③两人第二次见面后开始了毕生的友谊 ④恩格斯在生活和工作上都无私的支持着马克思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3.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最根本的共同点是
A.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
B..始终不渝的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D.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24.詹天佑和李四光的共同点不包括
A.海外求学 B.参加同盟会
C.增强民族自尊心 D.注重实践的科学态度
25. 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上,有三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家,他们是
①哥白尼 ②牛顿 ③法拉第 ④爱因斯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18分)
民国初期学生心目中的伟人
1913年对3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崇拜的人物依次为:孔子、孟子、孙中山、颜渊、诸葛亮、范仲淹、岳飞、王阳明、黎元洪、华盛顿。
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以上材料展开讨论:
甲:中小学生崇拜孙中山、华盛顿,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
乙:你看这些学生崇拜的仍然是孔孟,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变化不大。
丙:没那么简单。他们为什么既崇拜孙中山、华盛顿又崇拜孔孟呢?
问题:
(1)你如何理解甲、乙的说法?丙为什么说“没那么简单”?(6分)
(2)根据上面的讨论,请你为他们的研究拟定一个课题研究的题目。(2分)
(3)根据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说明孔子、孙中山、华盛顿令人崇拜的主要事迹。(10分)
27.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康熙帝说 :“今天下大小事物,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东华录》(清)
材料二: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人们因此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1688年)
材料三: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4.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8.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9.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英]《权利法案》(1689年)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观点的不同之处。(2分)
(2)结合时代背景比较这一历史时期中英政治体制的不同特点。(6分)
(3)分析中英不同的政治体制给两国历史发展所带来的不同影响。(8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马克思在1870年9月公开说:“由此可见,法国工人阶级正处于极困难的境地。在目前的危机中,当敌人几乎已经在敲巴黎城门的时候,一切推翻新政府的企图都将是绝望的蠢举。法国工人应该执行自己的公民职责……惟愿他们镇静而坚决地利用共和国的自由所提供的机会,去加强他们自己阶级的组织。”
材料二 马克思在1871年4月12日称赞巴黎工人说:“这些巴黎人,具有何等的灵活性,何等的自我牺牲精神!在忍受了六月与其说是外部敌人不如说是内部叛变所造成的饥饿和破坏之后,他们在普军的刺刀下起义了……历史上还没有过这种英勇奋斗的范例!”
材料三 马克思还说:“巴黎公社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中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
回答:
(1)材料一中马克思的基本态度是什么?
(2)材料二对巴黎工人的评价与材料一是否矛盾?说明你的观点。
(3)材料三与材料二是否矛盾?说明你的观点。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AACAA 6——10 BBDDA 11——15 CDBDA 16——20 BBDDC
21——25 BDDBD
二、材料解析题:
26.(1)甲:共和体制确立,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3分)
乙:封建传统仍有影响。(3分)
丙:他们既崇拜孔孟,又崇拜孙中山和华盛顿,说明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之中。(3分)
(2)所拟题目规范、切题给3分,一般给1分。
(3)1.孔子:①思想方面:提出“仁”“礼”“中庸”的思想,创立儒家学说。(3分)
②教育方面:开创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提出“成人”“成‘君子’”的教育目标,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3分)
③文化方面:整理编撰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使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绵绵不绝。(3分)
2.孙中山:①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分)
②领导“二次革命”,参加“护国运动”,领导“护法运动”,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 (3分)
③改组国民党,促成国共合作。(3分)
3.华盛顿:①领导美国独立战争,谋求民族独立。(3分)
②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美国共和政体。(3分)
③任职总统期间在政治、经济、外交各方面采取措施,既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又在各方面完善了总统制。(3分)
27.(1)材料一认为皇帝应总揽全国一切大权。材料二则认为权力来自于人民,反抗残暴统治是上帝授予人民的权利。
(2)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3)中国的政治体制虽然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它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落后于世界潮流。英国的政治体制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28、(1)反对巴黎工人起义,劝告工人不要冲动,应该履行公民职责,发展工人运动的组织,壮大自己的力量。
(2)不矛盾。因为当时的历史条件还不足以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但是当巴黎工人迫于形势自发地发动起义建立巴黎公社进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时,马克思肯定了巴黎工人阶级的首创精神。
(3)不矛盾。巴黎公社的领导人大多数是蒲鲁东主义者和布朗基主义者,他们还不懂什么是社会主义,公社领导人只是出于尝试精神。称赞其革命精神与客观地指出公社产生的条件不足及其缺陷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