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学年八年级下历史重点掌握内容-北师大版(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

文档属性

名称 2008-2009学年八年级下历史重点掌握内容-北师大版(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06-09 18:3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复习
第一单元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筹建新中国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各民族和海外华侨的代表出席了大会。这是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空前盛会。
大会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确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确定:五星红旗为新中国的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北平改名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新中国采用公元纪年。
开国大典
10月1日下午2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决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下午3时,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新中国的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并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他亲自按动电钮,升起了新中国第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这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广场上万众欢腾,掌声、欢呼声响彻云霄。接着,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人们以无比喜悦的心情欢庆新中国的诞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首奴役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西藏和平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继续向西北、中南和西南地区挺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1950年秋,人民解放军克服重重险阻,向青藏高原进军。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10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抵拉萨,西藏和平解放。
第2课 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农民的翻身解放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随即打着联合国的旗号,指挥“联合国军”入侵朝鲜。同时,美国还派遣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公然干涉中国内政。侵朝美军不顾中国政府多次警告,越过“三八线”,直逼朝中边境,企图占领全朝鲜,并出动飞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城市和乡村,把战火烧到了中国的国土上。
在这个危急关头,中国政府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的请求,审时势,以非凡的胆略和气魄,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率领下,开赴朝鲜战场,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军。
志愿军指挥员在敌人飞机狂轰滥炸、我方供应不足的极端困难条件下,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舍生忘死,英勇作战,连续重创敌人,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在这场异常残酷的战争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志愿军英雄功臣。赴汤蹈火、无所畏惧的黄继光,视纪律于声明的邱少云就是这些英雄功臣的代表。
在中朝人民军队的顽强抗击下,1953年7月,美国侵略军被迫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上千名人民代表欢聚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大会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形式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从而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致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12月,我国政府在印度政府代表的谈判中,首次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应邀先后访问印度河缅甸,分别同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随着历史的反战,中、印、缅等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周恩来与万隆会议
1955年4月,亚洲和非洲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会议。我国政府派周恩来总理率代表团出席会议。
这次会议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主要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鱿鱼帝国主义的破坏和与会各国间矛盾错综复杂,会议出现尖锐分歧,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与合作,从而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第4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为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个计划规定:1953—1957年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三大改造“高速进行
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展,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迅速迈开步伐。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逐步克服农业同工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中共中央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此同时,90%以上的手工业者也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推动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迅速展开。在这个改造 ,我国实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从以加工订货为主逐步向公私合营过渡。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浪潮,并迅速席卷全国。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三大改造“后期,由于发展速度过于迅猛,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第二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6课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但是,由于全党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在探索过程中出现严重失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八大二次会议。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会后,“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起来,主要标志是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与此同时,全国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
在“大跃进”高潮中,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办起了人民公社,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一大是规模大,就是把原先的几个合作社并成四五千户一致一两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二公是公有化程度高,合作社财产及农民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甚至房屋等,都由人民公社统一调用,统一安排,统一分配。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产生的严重失误。虽然广大干部群众付出了辛勤劳动,但是,由于违背客观经济规律,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
国民经济的调整
(小字部分)
第7课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它成为“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标志。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实际指向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家主席刘少奇和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此后,“文化大革命”异常迅猛地发动起来。
全 面 内 乱
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后,由大中学校学生组成的红卫兵组织蜂拥而起,迅猛发展。接着,被称为造反派的各种群众组织纷纷成立。红卫兵、造反派冲击和批判各级领导干部,并从1967年1月开始,掀起夺取党和政府各级领导权的狂暴行动。夺权狂潮很快发展成造反派组织之间的激烈武斗。
在“文化大革命”中形成的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文化大革命”,煽动“打倒一切”,制造全面内乱,阴谋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在林彪、江青等人诬陷下,刘少奇被加上“叛徒、内奸、工贼”的罪名开除出党。不久,刘少奇含冤病逝。这是“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一起冤案。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1976年9月,毛泽东主席逝世,全国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四人帮”加紧了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全国大批工矿交通企业长崎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严重摧残,阻滞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了。
第8课 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
戈壁升起蘑菇云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我国新疆罗布泊地区的核武器试验基地爆炸成功。它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胜利地掌握了核技术。
1966年10月,我国成功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导弹飞行正常,核弹头在预定距离精确命中目标,成功地进行了核爆炸,实现了导弹和原子弹的结合。
1967年6月,我国又成功进行了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为世界上继美国、苏联、英国之后第四个能够自己研制氢弹的国家。
原子弹、导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的辉煌成就,集中代表了我国当时科学技术达到的先进水平,大大提高了我各国的国际地位。
“东方红”卫星遨游太空
1970年4月,“长征1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顺利送入太空轨道,它标志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从此,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倚天神剑显国威
新中国诞生之际,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和空军分别与1949年4月和11月成立。从此,我军在国防现代化道路上不断迈进,日益强盛。
1966年7月1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作出决定,组建地地战略导弹部队,受中央军委直接领导和指挥。这一兵种是装备地地战略导弹武器系统,实行积极防御战略任务的重要核反击力量。它与后来的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共同构成了我国“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
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组建和发展,标志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走上科技强军之路。
第9课 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
重返联合国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提出的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并礼记驱逐台湾的提案进行投票表决。结果该项提案以压倒多数票获得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果皮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在联合国组织内,我国为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自己不懈的努力。
“小球转动大球”
经过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尼克松访华期间,毛泽东、周恩来会见了他,双方进行了会谈。这一周被西方新闻界称作“改变世界的一周”。
中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双方都认为,要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霸权主义的威胁。在长期阻碍两国改善关系的台湾问题上,美国承认,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尼克松访华的上海《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对国际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中国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进入正常化发展阶段。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小字部分)
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的春雷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在希望的田野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展开,农民创造了“包产到户”这一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他们焕发出极大的积极性。1982年以后,包产到户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农村,我国农业生产终于摆脱长期停滞的困境。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
对外开放的窗口
1979年7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1980年,我国决定在深圳、珠海、山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198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从1985年起,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199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着眼,又作出了开放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定。我国的对外开放出现了一个新局面。
第12课 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
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
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艰辛探索,终于在1973年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代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亩产量很高,被外国新闻媒体称为“东方魔稻”。
1986年3月,中国科学院几位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技术的建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及时作出决定,实施《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后称“八六三计划”。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开始发生新的巨大变化。我国紧紧抓住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加快发展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在经济、社会、科技、国防、教育、文化、法律等方面积极加以运用。我国政府的战略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努力实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振兴科技和繁荣经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大量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任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发展高等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大举措。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我国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九年义务教育。20世纪末,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80%。
1977年底,因“文化大革命”而停顿12年之久的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得到恢复。从此,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据1999年统计,全国各类高等学校达到1942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我国设立学位制度,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
文艺体育事业百花齐放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著名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红旗谱》《创业史》《红岩》等,成功塑造了众多英雄人物形象,是那个时代青年喜爱的作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事业呈现一派繁荣景象。1981年,茅盾文学奖设立;1991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开始实施。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精品的创作和繁荣,在全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中国建立以后,体育运动事业迅速发展。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比赛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好成绩。1984年,在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中国人实现了奥运史上零的突破,共夺得金牌15枚,名列奥运会金牌榜第四。2000年在悉尼的第27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获金牌28枚,名列金牌榜第三,实现了新的飞跃。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一国两制”的构想
从新中国成立那天起,实现祖国统一就成为全国人民的心愿。进入历史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以伟大政治家、战略家的远见卓识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我们国家的主体部分仍坚持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特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在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上实行一国两制。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香港和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收回香港和澳门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夙愿和为之奋斗的目标。“一国两制”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开始由构想进入实践。1982年,我国政府作出在1997年收回香港的决策。
通过长达两年多的谈判,1984年12月,中英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中国政府成功解决了香港回归问题。此后,中国政府坚持立场,排除阻力,保证了香港的平稳过渡。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正式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区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庄严宣告:“中国队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987年4月,中国和葡萄牙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葡萄牙政府宣布将于1999年结束对澳门的统治管辖。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如期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使海峡两岸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鉴于两岸先是状况,中央人民政府主张在实现统一之前,双方按照相互尊重、互补互利的原则,积极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和各项交往,为国家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1995年1月,国家主席江泽民发表重要讲话,呼吁所有中国人团结起来,坚持统一,反对分裂,全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反战,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经过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两岸人员交往以新闻、科技、学术、体育、文艺等各方面的交流蓬勃发展,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正初步形成。这种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为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14课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后来为适应改革开放的发展,有修正了宪法的一些条文。新宪法成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根本大法。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一批重要法律,初步建立起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此后,大批国有企业积极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出现了邯郸钢铁总产等一批搏击市场经济大潮的先进典型。
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上,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到新的阶段。我国政府实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极致。人们在劳动就业观念上逐步告别了“铁饭碗”和“大锅饭”,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工作岗位。为适应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发展稳定的需要,我国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重点,精心币哦按志气社会安全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开始在全国范围建立。
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
1989年成立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宗旨是通过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1991年,我国作为主权国家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在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中一直持积极态度。我国领导人出席了历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且为其发展提出了“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彼此开放、共同繁荣”的区域经济合作原则。
中国在多极化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树立了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良好形象。
高举伟大的旗帜
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江泽民作的《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这次大首次使用了“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指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它围绕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因而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成为知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旗帜。
第四单元 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
第16课 当人类还是野蛮人的时候
我们从哪里来
人类起源于哺乳动物中的猿。许多人类学家认为,月200万—10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南方古猿(Southern Apes)是人类的始祖。距今约三四万年前的晚期之人,已经是现在意义上的人类。
人类的种族
目前世界上主要有黄种人、黑种人和白种人三大人种。
一些学者任务,种族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人类分散在世界各地,长期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各自形成了比较稳定、相互隔绝的地域群体,逐步有了肤色、发色和面目特征等差别,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种族。
女人和男人的权力
母系氏族是人类早期出现的社会组织。在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亲戚关系以母系计算。在男人狩猎和妇女采集的石器时代,妇女的采集业更稳定,而男人狩猎则要看运气。由于人口稀少,妇女所具有的生育功能使她们在生活中拥有较高的地位。古代希腊神话中的大地女神该亚(Gaea)的故事,反映了累人社会早期女人的权力位于男人权力之上的状况。
大约在拘谨一万年前农业出现以后,男人天生的体力优势在劳动中显现出来,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希腊神话中厄瑞斯忒(Orestes)的故事,反映了男人的权力开始超过女人权力的倾向。
原始人类的工具十分简陋,生活非常艰苦。在火的发现和使用以前,他们的食物有限而难咽,其生硬、腥臭和粗糙的程度,远非我们所能想象。在弓箭发明以前,原始人的狩猎能力极为有限,在大型食肉动物面前,原始人更多时候充当的是猎物而不是猎人。他们身穿兽皮草裙,居于洞穴之内,平均寿命很短。
第17课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神奇的金字塔
古代埃及(Egypt)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埃及文明是尼罗河孕育的成果。尼罗河不仅为干旱少雨的埃及带来充沛的水利资源,而且由于它定期泛滥,从上游带来了大量肥沃的淤泥,使得尼罗河谷底成为古代世界著名的粮仓。
约公元前3100年,埃及形成了统一的国家。古代埃及文明最著名的历史遗产是金字塔(Pyramid)。金字塔是埃及法老(Pharaoh)的陵墓。最早的一座金字塔至少在公元前2700就已存在了。建造金字塔动用了大量老李。金字塔是当时人们高潮的建筑艺术和独特审美情趣的体现。
《汉拉比法典》
大约在公元前1894年,来自叙利亚草原的阿摩利人占据了巴比伦城(Babylon),在两河流域建立起古巴比伦王国。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Hammurabi)在位期间制定了一部著名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法典有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序言宣扬汉谟拉比受命于神,结语颂扬汉谟拉比的功绩。正文共282条,把当时已形成的阶级关系、租佃雇佣关系、商业高利贷关系、家庭婚姻关系用法律条文明确地固定下来。这部法典限制高利贷利率和保护商业贸易;在同等级的公民中实行同态复仇法;法典维护不平等的等级制度,对自由民及奴隶的法律地位作了具体规定。法典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种姓”的国度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构成了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Caste System)。第一等级婆罗门为掌管宗教的祭司;第二等级刹帝利是掌有军政大权的贵族;第三等级吠舍是指那些从事农、牧、工商业的普通雅利安人;第四等级首陀罗是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他们绝大多数是非雅利安人,世代从事各种低贱的职业,有的甚至沦落为更低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
公元前6世纪,在印度出现了佛教。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约公元前563—前483)原是释迦部落的一位王子,29岁时出家修行,成道之后成为“释迦牟尼”(Sakyamuni),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佛教反对将人分为等级的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佛教认为,神与人及众生都是平等的,社会上的不同种姓只是由于不同的职业分工形成了,而不是天生如此。佛教教义的核心是:人生一切皆苦,而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佛教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如何消除人的欲望二避免苦的因果。佛教后来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地区。佛教在汉朝时传入中国,对古代中国的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18课 蓝色的地中海文明
西方文明的摇篮
希腊的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小块的平原形成了希腊众多小国寡民的城邦;粮食匮乏使希腊人只能依赖海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葡萄酒和橄榄油换回粮食和其他生活用品;城邦的狭小使希腊人经常向海外殖民。发达的商品经济,频繁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使希腊人一开始就不同于古代东方的农业民族。
罗马(Rome)地处地中海亚平宁半岛,农业条件好于希腊。后来,随着一系列政府扩张活动,罗马将整个希腊世界都置于它的统治之下,建立了一个囊括整个地中海和不列颠在内的帝国。作为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和一个环绕地中海的帝国,罗马文明基本保持了希腊文明的特点,具有更多的商品经济成分和拥有议会的政治体制。
“全希腊的学校”
在希腊一百多个城邦中,最著名的是雅典(Athens)。雅典城邦经济繁荣、文化灿烂,拥有比较健全的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是在雅典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形成的。经过梭伦(Solon,约公元前630—约前560)改革,在伯里克利(Pericles,约公元前495—前429)时代,雅典民主政治达到极盛。在雅典,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以抽签的方式产生;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由公民组成的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公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构;雅典的每个公民都有机会通过抽签的形式成为陪审法庭的陪审员、五百人会议的议员、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为保证公民能积极参加城邦争执后动,国家为担任公职、参与政治事务的公民发放津贴。
亚丁民主政治所体现的平等和公正等民主原则,仅适用于雅典的男性成年公民,众多的妇女和外邦人无权享受这种民主。但毕竟在盛行专制的古代社会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典范,为后世留下一笔宝贵的政治遗产。雅典正是在民主政治的基础上,创造了希腊文明中的大部分辉煌。对此,伯里克利给予极高评价,认为“雅典是全希腊的学校”。
追求“伟大”的罗马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Roman Republic)建立。之后,罗马共和国不断地向周边开疆拓土,经过一系列征战,统一了意大利半岛。在向地种好扩张过程中,罗马语商业强国迦太基(Carthage)爆发了布匿战争(Punic Wars)。
布匿战争的胜利是罗马掠夺了大量的土地、奴隶和战利品,罗马变得空前强大和繁荣,但它也使罗马的贪婪和占有欲恶性膨胀,人们开始把占有财富和奢侈享受视为神圣。疆域的扩大使罗马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帝国,原有的共和国体制已不再适应新的通知需要。后来,随着一系列社会关系的变化和内战的出现,在罗马形成了军事独裁统治,罗马共和国灭亡了。公元前27年,罗马的屋大维(Octavius,公元前63—公元14)建立了罗马帝国(Roman Empire)。
第19课 “日出之国”与“新月之乡”
善于模仿的民族
646年(大化二年)元旦,日本统治者任用一些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史称“大化改新”(Taika Era Reforms)。
大化改新实行“班田收授法”,由国家将天下公田班给公民;实行租庸调制度,统一租税;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大化改新为日本 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大漠中的帝国
大约570年,穆罕默德出生于古代阿拉伯半岛,属于麦加城(Mecca)的古莱西部落。他是一个商人的后代,父母早亡,由年迈的祖父抚养成人。长大后,他随伯父经商。穆罕默德意志坚强,富有智慧。他虽不识字,却勤于观察,敏于思考,经常躲在麦加城郊外的希拉山洞中潜修冥思。他体悟到,欲拯救陷于苦难中的阿拉伯人,首先要拯救他们的灵魂。他在犹太教、基督教和本民族原始信仰的基础上,创立了伊斯兰教。
610年,默罕默德开始传教。默罕默德以宗教信仰为纽带,将一盘散沙的阿拉伯各部落,熔铸一个强大的民族统一体,完成了创立宗教和建立统一国家的双重历史使命。622年,默罕默德在麦地那(Medina)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伊斯兰教国家。他建立的国家和由此形成的阿拉伯文明,对以后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632年6月8日,默罕默德在麦地那病逝。他的继承者们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政府与扩张,将穆罕默德创立的阿拉伯国家扩张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Arab Empire)。
第20课 西欧的基督教文明
公爵与骑士的由来
法兰克有一个宫相叫查理·马特(Charles Martel,约688—741),他改变了以往将土地无偿分给贵族的做法,把土地有条件分给贵族。在这种分封的基础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制度(Feudalism)。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君封臣制。封君封臣制德 基础是封土制。甲把一块土地分封给乙,甲成为乙的封君,乙则成为甲的封臣。在封君封臣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封建贵族的等级制度。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中,公爵是贵族中的第一等级。公爵最初是授予那些部落首领的,他们往往是最大的封建诸侯。公爵之后依次为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再往下就是骑士(knight)。骑士在中古西欧是指那些拥有封地的职业武士。对封君忠诚、尊重妇女、舍生取义是骑士的道德。在中古西欧,成为骑士是一个男人的梦想和最高荣耀。
欧洲的精神领袖
公元1世纪,基督教(Christianity)产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之下的巴勒斯坦(Palestine)。据《圣经》记载,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Jesus)出生于耶路撒冷(Jerusalem)以南的小城伯利恒。耶稣让人们相信他是上帝的儿子,为了救赎世人的的罪而降临人间。人们若是按照他的教诲去做,就能在死后进入天国,获得永生。后来,他出生的那一年被定为公元元年,而他诞生的那一天就成为圣诞节(Christmas Day)。“基督”是“救世主”的意思,宣扬对人类的“博爱”是基督教教义的核心。它在当时人们备感绝望的混乱时代赢得了人心,后来发展壮大,成为一种被广泛信仰的宗教。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基督教西部教会——罗马天主教廷和教皇成为欧洲的精神领袖。法兰克的宫相丕平(Pepin,714—768)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当上了法兰克国王。为了回报教皇的支持,丕平把罗马附近的拉文那地区送给教皇,史称“丕平献土”。它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罗马天主教会在经济上拥有西欧近1/3的土地;在政治上鼓吹教权高于王权,并与王权分庭抗礼;在思想文化上更是处于万流归宗的垄断地位。当时西欧的知识分子,绝大部分都是基督教僧侣。基督教文明成为中古西欧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世纪的花朵”
1108年,法国东北部的琅城(Laon)以大量的金钱向城市领主琅城主教买得城市自治权,同时也向法王路易六世奉献重金,获得城市自治特许状。不久,琅城主教出尔反尔,撤消了城市自治权;法王在接受琅城主教的贿赂之后,也撤回了先前发的特许状。琅城人民忍无可忍,于1112年发动起义,处死主教,打败了国王的军队,迫使法国国王不得不再次给琅城颁发城市自治特许状。
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在经济上,城市是手工业和商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它的商品经济对西欧的封建经济具有一定得瓦解作用。在政治上,城市,特别是那些拥有自治权的城市,成为自由的乐土,农庄里的农奴(serf)只要在自由的城市里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以取得自由身份。因此,当时有一句谚语说:“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城市还与国王结盟,共同对付封建大贵族,加速了国家的统一。在文化是那个,城市成为世俗文化的摇篮,各种大学(university)纷纷在城市建立,反映市民心态的城市文学也逐渐产生,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杂、、打下了基础。
第21课 古老帝国的悲剧
强盛的帝国
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在欧亚两洲皎洁的要地、原古希腊移民城邦拜占廷的旧址上营建帝国的新都——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公元395年,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临终时,将帝国分成东西两部分,交给两个儿子分别治理。至此,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东罗马帝国因其旧都名为拜占廷,故称“拜占廷帝国”(Byzantine Empire)。
可悲的衰亡
至15世纪,拜占廷帝国仅保有君士坦丁堡及其周围的小部分的地区,而且内部矛盾重重,锅里十分衰落。土耳其素丹(Sultan)穆罕默德二世运用外交手段孤立了拜占廷帝国,并切断了君士坦丁堡与黑海之间的通道,断绝了君士坦丁堡的粮食来源。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集结十余万大军向拜占廷发动进攻。经过53天的激战,首都君士坦丁堡陷落,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沙场,古老的千年帝国灭亡。
深刻的启示
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面往后,西方的古典文明毁灭了。拜占廷帝国以其保存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作为希腊罗马文明的继承者和保存者,加之位于亚欧两洲交界处的优越地理位置,拜占廷保持了帝国的稳定与繁荣。当时的西欧人为拜占廷有如此壮丽的城市而备感惊讶,他们认为这就是天堂。而拜占廷帝国则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在以后的时日里,它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拜占廷人认为,他们的职责仅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后,拜占廷文明终于被历史的大潮所淘汰。最后,盛极一时的拜占廷帝国湮灭于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之中。
第五单元 古代文明的冲撞与交流
第23课 文明的冲撞与交流
耕田人与牧羊人的冲突
(小字部分)
古代文明之间的暴力冲撞
除了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古代历史中文明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区域文明之间的冲突,比较典型的就是希波战争和亚历山大东征。
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崛起于西亚的波斯帝国向爱琴海地区扩张,危及希腊城邦的独立与自由,希腊城邦雅典和斯巴达(Sparta)奋起反抗。希波战争从公元前492年一直持续到公元前449年。希腊方面多次打败波斯军队的侵犯,取得马拉松(Marathon)战役和萨拉米斯(Salamis)海战等战役的胜利。
公元前4世纪,希腊爆发了城邦之间的战争,雅典衰落了。希腊北部一个落后的城邦马其顿强大起来,政府并统一了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Alexander,公元前356—前323)继承王位之后,于公元前334年春天,率领着一支由3.5万人组成的军队,历经10年征战,灭亡了包括埃及、巴比伦在内的庞大的波斯帝国(Persian Empire),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建立了空前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
亚历山大的东征东征,使希腊文明与古老的东方文明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冲撞与交融,开启了历史上的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与古代东方文化相结合,使得当时的自然科学飞跃发展,著名的科学家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德都产生于这个时代。
暴力冲撞虽然在客观上起到了传播文化、扩展文明的作用,但是它对社会和人类生命财产所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很大。
古代文明之间的和平交流
古代文明交往的方式,除了暴力冲撞外,也有和平交流的方式。我们现在所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原本是印度人发明的,可是经过阿拉伯人的传播,它已经成为世界上人们共同使用的数字。
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是13世纪意大利威尼斯的商人。1275年,他随叔父来到中国元朝的上都。元世祖忽必烈很喜欢他,让他在元朝做官。马可·波罗在中国当了17年的官,去过许多大城市。1295年回到威尼斯后,马可·波罗把他在中国的见闻口述成一本书,叫作《东方见闻录》(又译《马可·波罗行纪》)。在书中,他把当时繁荣富的东方向西方人作了生动详细的介绍。后来,该书对西方人追求财富、在海上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产生了很大影响。
古代文明之间的交往促进了世界文明的扩展。
第24课 昔日的辉煌
最早的文字
公元前4000年代末,苏美尔人创造了形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是用一段段芦秆印在泥版上而制成,笔画像楔子,故名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既有语义符号,又有语音符号,属于最早的文字。稍晚一点的埃及人发明的象形文字,是用一定物体的形象符号来表示一定意义的文字。象形文字有一定的读音,属于真正的文字。象形文字后来又演进为表意文字,定形的符号已取代了形象,并有了固定的发音。
文学的基石
史诗在古代文明中是一种主要的文学形式。古代史诗的内容一般都是对祖先英雄业绩的歌颂,而且夹杂着大量的神话传说。
《荷马史诗》是古代希腊不朽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一部西方最早的史书。相传它是古希腊盲诗人荷马(Homer)在公元前9—前8世纪,根据口头流传的史诗和短歌编成的长篇叙事诗。《荷马史诗》是一部歌颂英雄人物的史诗,包括《伊利亚特》(Iliad)和《奥德赛》(Odyssey)两部作品。《伊利亚特》描写了古代的特洛伊战争,赞美了希腊人的力量和勇敢;《奥德赛》则描写了希腊人如何战胜自然造成的险阻,赞美了希腊人的聪明与智慧。
最能代表古希腊文学成就的就是悲剧。著名悲剧家有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约公元前525—前456、索福克利斯(Sophocles,约公元前496—前406)和欧里庇得斯(Euripides,月公元前484—前406)。埃斯库罗斯是希腊悲剧的始祖,有“悲剧之父”的美称。他的代表作品《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塑造了为人类,谋幸福而不惜忍受剧烈痛苦的普罗米修斯的崇高形象。
索福克利斯的代表作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描写了人与命运的抗争,表达了人虽无法摆脱命运的力量,但在命运之前可以为自己争得尊严的思想。
欧里庇得斯的代表作是《美狄亚》《特洛伊妇女》。他的作品表现出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他关心妇女,同情奴隶,怀疑神和人间的权威,贬损骄傲者,赞美卑微者。
《天方夜谭》(The Arabian Nights)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的一部民间故事集,成书于公元8—16世纪。故事形式丰富多彩,真实地反映了中古时代中近东国家的社会状况。
凝固的艺术
古代世界的建筑艺术可谓风格各异,令人叹为观止。除了我们所说过的金字塔,还有希腊的帕台农神庙(Parthenon)、罗马圆形竞技场(Colosseum)、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阿拉伯麦加的清真寺等著名建筑。这些宏伟壮丽的古代建筑物成为留给后世凝固的艺术。
巴黎圣母院坐落在巴黎市中心塞纳河的一个小岛上,是法国典型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可容纳万人。教堂构图完整,强调了向上的动势,里面雕饰精美,中心的玫瑰窗直径13米,极为壮观。这种建筑风格成为以后许多教堂的范本。
伊斯兰教清真寺被誉为世界奇观。清真寺建筑多是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院子,四周有代拱门的回廊,高耸入云的宣礼塔、教堂的圆顶和拱形结构宏伟壮观。麦加清真寺闻名遐迩,其圆顶、尖塔和精巧的装饰,是伊斯兰教建筑艺术的典型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