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08-0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与世界近代时期相比,现代历史时期新增加的基本矛盾是 ( )
A.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B.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C.殖民地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2.20世纪30年代,一位莫斯科居民通过信件与外国友人联系时,他在寄信地址栏中写的国名应该是 ( )
A.沙皇俄国 ( http: / / www. / ) B.苏维埃俄国 C.俄罗斯 D.苏联
3.战后建立国际联盟是美国首先提出的,但后来美国并未加入该组织主要是由于 ( )
A.国际联盟并不能保证国际和平与安全
B.国际联盟各成员国之间不可能真正合作
C.远东太平洋地区国际矛盾并未解决,建立国联的条件不成熟
D. 美国利用国际联盟操纵世界的计划落空
4.世纪30年代,美国成立了著名的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治理,这是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包括建立水电站提供廉价电力、生产化肥、植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美国的政府建立这一工程的直接目的在于( )
A.拉动就业以缓和社会矛盾 ( http: / / www. / ) B.发展农业以摆脱经济危机
C.兴修水利以防止水土流失 D.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5.20世纪30年代,亚洲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突出特点是 ( )
A.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斗争 B.反对老牌殖民主义国家
C.反对法西斯主义侵略 D.开展武装起义和武装斗争
6.希特勒强调:“只有我们在西线腾出手来的时候才能反对俄国。”这里“腾出手来的时候”是指 ( )
A.不列颠之战 B.敦刻尔克大撤退
C.法国投降 D.轴心国正式结成军事侵略同盟
7.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影响中,相似点有 ( )
①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 ②形成了欧洲主宰世界的格局
③战后分割了德国领土 ④在美国资本扶植下恢复经济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8.大国意志一直左右着国际关系的发展。下列史实中明显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的是( )
①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②慕尼黑协定
③雅尔塔体系 ④万隆会议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9.1948年底,美国陆军部长罗亚尔说:“最初是日本广泛非军事化的旧方针与要把日本建设成为自立国家的新方针产生了矛盾”因此,新的“对日占领政策是扶植强有力的日本政府。”美国对日政策改变的原因和影响是 ( )
①中国内战中蒋介石败局已定 ②促进了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
③美国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 ④不利于根除日本军国主义势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美国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为顺差,“一”为逆差)
年代 1950 1960 1970 1980
与日本 +2.4 +2.0 -15.9 -19.4
与欧共体 +2.0 +10.7 -5.8 -17.8
上表反映了 ( )
①二战后美国经济衰退
②二战后日本、欧共体经济迅速发展
③20世纪60—7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快于欧共体 w.w.w.k.s.5.u.c.o.m
④二战后资本主义陷入了经济危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在巴黎,出租车上挂着“不再接受美元”的牌子,甚至乞丐也在自己的帽子上写着“不要美元”。这种现象可能发生在 ( )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w.w.w.k.s.5.u.c.o.m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12.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的相同之处是 ( )
A.在人民强烈要求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背景下发生
B.都是苏联出兵协助平息
C.都是国内外反动势力乘机发动暴乱
D.都是本国政府自己出兵平息
13.在20世纪50—80年代的东欧和西欧虽然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改革,但成效和结果却是两重天,导致这种结果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出现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趋势
B.美国和苏联对西欧和东欧产生了绝然不同的政治影响
C.斯大林模式和罗斯福体制优劣明显
D.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是否真正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14.美苏是两种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国家,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体现为
( )
A.对抗→合作→对抗 B.对抗→ 对抗→ 战略合伴
C.合作→对抗→战略合作 D.对抗→合作→深度合作
15.美苏争霸不同于英德争霸和英美争霸的特点有 ( )
①争夺全世界的霸主地位 ②以核武器作为争霸的威慑力量
③以军事集团作为基础 ④本质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较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6.韩国和新加坡是 ( http: / / www.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实现现代化的工业国家,其共同原因是( )
①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 ②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
③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④实行“不均衡增长”战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7.亚洲经济发展最为显著的特点是 ( )
A.经济发展方式多样,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
B.建立了以日本为主导的区域性经济发展集团
C.各国经济都得到迅速发展
D.经济发展不平衡,且呈现地区特色
18.1991年12月由前苏联的10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对世界格局最主要
的影响是 ( )
A.东欧剧变 B.两极格局解体
C.苏联解体 D.社会主义运动受到重大挫折
19.“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新变化的主要特点是 ( )
A.多极化趋势出现 B.多极化格局形成
C.多极化趋势加强 D.多极化趋势逆转
20.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进一步加强了全球战略攻势,一方面积极推动北约东扩,另一方
面,加强与日本的战略合作,其目的是 ( )
①压缩俄罗斯的势力空间 ②向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施压
③推进全球一体化进程 ④加速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1.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的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被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 ( )
A.表明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建立
B.表明国际关系的内容多样化
C.体现了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各国利益趋同化
D.反映出各主权国家因利益和力量的变化而导致对外政策的变化
22.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区域化两大趋势越来越明显下列四幅
图片所代表的组织最能反映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是 ( )
23.在20世纪刚刚揭开序幕时,全世界只有37个政府间组织和176个国际非政府组织;到了2000年,全世界已有6743个政府间组织、47098个国际非政府组织。各类国际组织在20世纪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
A.国际组织的迅速扩张
B.美国等现代强国势力的迅速扩张
C.现代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
D.各国间经济政治相互依赖性的增强
24.影响全人类历史进程的三次工业革命,其最主要的相同点是 ( )
A.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B.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C.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D.导致了东方从属于西方
25.美国许多青少年无休止地看电视,日益“发福”,成为“沙发土豆”,这说明 ( )
A.电视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B.电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C.美国的电视事业发达 D.电视引领着文明的发展趋势
第Ⅱ卷 (非选择题 满分 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0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0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4分。)
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计划”中宣称:“必须成立广泛的国际联合组织,制定专门条款,使各国不论大小,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1920年,第一个全球性的国际组织成立。
材料二 国联是第一个宣称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但国联成立仓促,从建议的提出到正式成立,时间短,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美苏这两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长期处于国联之外,操纵国联的是英法这样的二流国家,严重削弱了国联的权威。……这些使得国联不能维护世界和平。
──摘自《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参考》
材料三 20世纪联合国亚非国家数量表(单位:国家数)
40年代末 50年代末 60年代末 70年代末 80年代末
亚洲 15 23 29 36 37
非洲 4 10 42 50 51
拉美 20 20 24 29 33
材料四 同国际联盟一样,联合国在各种非政治性活动方面十分成功。但又同国联一样,它在执行维持和平这一主要任务方面却成绩时好时坏。它通过提供保持友好关系的媒介,帮助防止了大国间的全面战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威尔逊为什么认为“必须成立广泛的国际联合组织” (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国联为什么不能维护世界和平,没能遏制二战的爆发 (2分)
(3)材料三中的统计数据反映了联合国发展的什么现象 (2分)
(4)你认为联合国在维持和平方面“时好时坏”的原因有哪些 (2分)
(5)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联和联合国这两个国际组织的认识 (4分)
2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一系列由国家制定的五年计划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优先地位,包括预期的产量和新设备等。政府在冶金、矿业、电力等部门修建大型企业,试图把苏联建设成独立的工业国家,摆脱西方银行和贸易的支配……苏联仍然关征重工业的发展,试图以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另外,斯大林所追求的不仅是单纯地改变私人所有制形式……因此,他并不依靠价格竞争,而是使用正式的、集中的资源分配来哥置设备和物质。结果提高生产效率的努力遇到了瓶颈,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因为每个工厂的配额都由莫斯科决定,而并非符合快速工业增长的需要。从头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与此同时的西方世界正在遭受经济萧条一一苏联机器生产和钢铁产量提高了14倍。
──摘自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材料二 1932年7月美国退伍军人为抗议补助金太低,在首都华盛顿举行示威活动。胡佛政府出动正规军骑兵,用军刀和催泪瓦斯血腥镇压了手无寸铁的退伍军人和妇孺家属,……美国有1500多万人失业,许多人于是对美国的民主政体抱着十分怀疑的态受,大多数知识分子向左转。
──摘自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三 (日本)自民党执政后,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政策。……鸠山内阁制订的《经济自立五年计划》;岸信介内阁制订的1958-1962年度《新长期经济计划》、《农业基本法》;池田勇人内阁制订《国民经济倍增计划》等,提出了以加强“产业基础”和发展“重、化学工业”的重要政策。……1957年,又通过《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置法》、《合成橡胶制造事业特别措置法》等……日本政府投资数额占政府支出的比率,1960年为35%,1965年为47%,1970年,又上升为52%。据1977年统计,日本政府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6%,相当于美国的1.4倍,高于英、法、联邦德国、意四国同年投资的总和……日本的法人税率,从1952年的42%降为1955年的40%,1958年又降为38%。
──摘自欧阳云《世界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4分)
(2)美国是如何消除“对美国的民主政体抱着十分怀疑的态度”的?(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日本政府为推动经济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 (3分)
(4)综合以上问题,指出三国在发展道路的探索中有何共同之处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各国在探索发展道路时还须注意哪些问题 (3分)
28.(16分)加强对外援助,是一个国家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苏联把中苏共管的中长铁路属于苏方的一切权利及财产无偿移交中国;苏军从中苏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基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国,中国偿付苏联自1945年起对上述设备之恢复与建设的费用;大连的行政权完全属中国,苏联在大连租用或临时代管的一切财产移交中国;苏联在5年内贷款给中国3亿美元,作为中国偿付苏联出售给中国的机器设备和器材之用。两国外长以换文形式声明,1945年8月苏联与中国国民政府缔结的各项条约与协定均失效,重申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独立地位,宣布苏联在中国东北从日本获得的财产和过去在北京的兵营房产全部无偿移交中国。 ──《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及《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1950年2月)
材料二 自1947年到1951年底美国宣布计划(马歇尔计划)提前结束,美国对欧洲拨款共达131.5亿美元,其中赠款占88%,余为贷款。
材料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向非洲提供援助的主要形式包括项目建设、提供实物以及派遣专家等。改革开放后,无偿赠送、无息贷款、贴息贷款、技术援助、项目建设、直接建厂、专家指导、劳务服务、人员培养、技术培训等逐渐成为援助或合作的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非洲的援助注重在技术管理指导、优惠贷款提供、投资贸易促进中心建设、重债穷国债务减免、经贸官员培训、自然灾害紧急救助等方面拓展内容和加大力度。
中国从不以援助向非洲国家施压,从不对非洲国家的内部事务说三道四。自2003年以来,马达加斯加、厄立特里亚、卢旺达等多个非洲国家政府首脑在众多场合对中国的援助表示感谢和赞赏,而对一些西方国家具有附加条件的援助则颇有微词,有的非洲国家领导人甚至呼吁拒绝这种援助。
──《中国真诚援助非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苏、美、中国在援助方面的特点。(6分)
(2)苏、美、中国的对外援助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6分)
(3)从以上材料中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4分)
29.(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最早以“福利国家”自诩。二战后不久,英国政府颁布了《家庭补助法》、《国民保险法》、《国民工伤保险法》、《国民保健法》、《国民救济法》。……六、七十年代又陆续颁布了《工资委员会法》、《工厂法》、《男女同工同酬法》、《劳动合同法》、《技术安全和生产卫生法》、《就业保障法等》。……英国公民甚至包括在英国居住的外国人,都不同程度地受益于保障制度。公民从出生那天起就有一张社会保障卡,上面有他的号码(实际上当他还在母腹时就已经开始享受一定的社会保障了)。从受抚养、上学、病残、就业和失业、丧偶或抚养子女、年老退休直到死亡都可以按规定获得相应的社会保障。这些“福利国家”的措施,使英国成为当时西方国家拥有社会保障立法最为完备的国家。
──黄安年《西欧和北欧国家的福利保障政策》
材料二 过多的福利使开支迅速增长,与英国经济缓慢发展的现实极不协调,导致经济增长的“富国”和连年超负荷福利重担的“穷国”这对矛盾更加尖锐,加剧政府财政的恶化,赤字增加,成了福利债务国。政府这种不顾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而大包大揽的做法,使人们普遍滋长了对社会保障的依赖心理,出现了“多干”和“少干”甚至“不干”差不多的反常情况,这种再分配的超前均等化不仅没有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出现了待业增多和职位空缺并存的怪现象。
──黄安年《西欧和北欧国家的福利保障政策》
(1)根据材料一,归纳二战后英国社会保障的显著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福利国家”的发展给英国带来了哪些影响?(3分)
(3)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到什么认识。(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D D A C A D B B C C A D A C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D B C A D C D C A
二、非选择题
26.(1)吸取一战教训,避免世界大战再次爆发。(1分)美国企图称霸世界。(1分)
(2)成立仓促,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2分)(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
(3)反映了亚非拉国家迅速增加;20世纪60年代成员国数量最多、非洲国家增加数量最多。(2分)
(4)“时好时坏”的原因:大国否决权、大国霸权的干涉、民主化程度不够。(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
(5)国联是第一个拥有固定组织形态的多功能国际组织;国联为后来的联合国组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国联和联合国的成立是全球化时代人类试图通过超国家组织解决国际争端、加强交流和合作的努力;明确提出反对侵略战争,并在维护人类集体安全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尝试,但是制止战争的措施过于软弱,产生的效力大打折扣。(言之有理,即可得4分)
27.(1)特点: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否定商品和市场,集中统一分配资源;强调独立自主;优先发展重工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4分)
(2)通过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使社会趋于稳定。(2分)
(3)措施:加强政府对经济的计划和指导: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扩大政府的直接投资;减轻税收。(3分)
(4)不同之处:敢于大胆尝试和创新;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寻找适合本国经济特点的发展道路。(3分)
28.(1)①苏联对华援助内容较广,包括政治、经济和军事各个方面,但附有一些政治、经济条件,带有一定的强权色彩;②美国对外援助数量巨大,且以赠送为主,但附有较多的政治、经济条件,是“冷战”政策的具体体现;③中国对外援助最为真诚,形式多样,效果最佳。(每点6分,共6分)
(2)①苏联援华,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加强了中苏传统友谊,有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和政权的巩固,但体现了苏联一定的强权色彩;(2分)②美国的对外援助,促进了西欧的联合和经济的恢复,有利于美国输出剩余商品,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增强了美国遏制苏联的力量;(2分)③中国对非洲的无私援助,密切了中非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非政治互信,推动了中非关系的合作和发展,有利于中国冲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2分)
(3)认识:社会制度决定了对外援助的态度;美苏对外援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国强权色彩;友好援助能密切双方关系,企图控制他国的援助最终会导致双方国际关系的紧张;中国对外援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乙(任答其中的两点,计4分)
29.(1)特点:以立法加强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立法最为完备;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保障;面向所有国民的全民保障。(3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影响: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赤字增加;滋长了对社会保障的依赖心理,出现了待业增多和职位空缺的怪现象;严重影响了劳动生产率(或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发展。(3分)
(3)认识:适度的社会保障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过度的社会保障会产生许多新问题;社会保障应以提高社会竞争力和促进经济发展为前提。(4分)
A
B
C
D
20080829
2008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