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02 19:4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积累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朱熹(  ) 彷徨(  ) 华裔(  )
xiū(  )身 rú(  )家 zūn(  )照
2.根据句子的意思写出成语。
(1)不知如何办才好,形容发急或受窘。( )
(2)把手揣在袖子里观看。形容置身事外而不参与,不协助。( )
(3)船只扬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 )
(4)探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
3.辨析近义词,并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__________ (探索 探察 探究 探求),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2)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_________(探寻 探讨 探询 探问)自己。
(3)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________(领会 领略 领悟 领取)的。
(4)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_________(实验 实践 实习 试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对于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要大胆制止,决不能袖手旁观,任其发展。
B.上任后,为了搞活企业,他大胆引进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职工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企业的面貌容光焕发。
C.妈妈语重心长地给我们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列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
D.托尔斯泰的墓地没有墓碑,不留姓名。然而恰恰是不留名的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
5.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中心论点,不超过15个字。
一个好用心机的人容易产生猜忌,于是会把杯中映出的弓影误以为蛇蝎,甚至远远看见石头都会以为是卧虎,结果内心充满杀气;一个心胸豁达的人往往带着平和,即使遇见凶残得像老虎一样的人也能把他感化得像海鸥一般温顺,听到聒噪的哇声也会把它当作美妙地乐曲,结果到处就会是一片祥和之气。
二、阅读精练
阅读下边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6.中国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时有怎样的偏向?原因是什么?
7.选文中作者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8.选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9.“格物”和“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10.什么是“实验的精神”?
三、拓展演练
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知识背后的支点
①科学对于民富国强的重要作用已逐渐深入人心。然而,中国人的科学素养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事实(2001年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4%,而美国早在1990年这一比例就达到6.9%),又使我们看到了自身的差距。科学知识对于我们当然是重要的,但是相比之下,我们的血肉中最缺少的是科学精神的钙质,而后者比前者重要得多。
②科学精神的解释有很多,比如,理性、自由、民主、公正、宽容等等,但是其精髓恰恰是怀疑和批判(独立思考和探索),调查和求证(实事求是)。换句话说,就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能力。
③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的关系犹如鱼和渔,显然,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后者是方法,是能力,是动力,是母体,是源泉。只有掌握或拥有了方法和动力,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知识和产品,并由此而改善我们的生活,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④如果不能在好奇、怀疑和批判的驱动下提出问题,我们的生活和研究就失去了活力和原动力。理性批判主义者卡尔·波普尔、哈耶克等人认为,人类不可能是全能全知的,人类知道的越多,就会发现自己无知的地方越多。怀疑和提出问题是人类对待自然王国的本能,正如笛卡尔和所说,“我唯一不怀疑的是我的怀疑精神。”
⑤在批判精神和提出问题的驱动下,杨振宁、李政道对物质平衡和对称提出了极大的怀疑。他们从理论上推导出了与物理学经典理论宇称守恒截然相反的结论——宇称不守恒,认为至少在基本粒子弱相互作用的领域内是不守恒的。
⑥但是,怀疑和提出问题只是科学精神的一部分或前半部分,还需要调查研究和求证来解决问题。因为理论总是灰色的,至多不过是一种假说。果然,旅美华人女物理学家吴健雄用实验证明了宇称不守恒。怀疑和求证的结果是,杨振宁、李政道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尽管缺少吴健雄是一个遗憾。
⑦同样,我们可以怀疑建立在对称理论上的对称美,不对称也可能是美的。例如,人体所有器官并不是完全对称的,最为典型的是不对称的独角的犀牛,难道它不同样体现一种美吗?
⑧不过,怀疑和批判、提出问题和独立思考是要付出代价的。2000多年前,雅典的执政者为苏格拉底罗织了一个罪名——不敬神(怀疑并批判神)和教唆青年,将其逮捕入狱。开脱和释放他的条件是,以后再也不许他这样探索和思考了。但苏格拉底毅然决然的拒绝了,“只要我一息尚存,就不会放弃哲学的研究舜口教学。”
⑨于是,苏格拉底被掌权者送上了断头台。然而,探索、怀疑、批判、提出问题却永远不可能被送上断头台。因为,人类离开了这样的科学精神,进化也就停止了。所以,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赫伯特·克勒默诚恳地对我们说,“要有好奇心,并批判性地去思考!……去冒险吧!”
⑩顺便说一句,许多诺贝尔奖得主,如黑格、欧拉等人也说过类似克勒默的话,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
ll.第①自然段括号内文字有什么作用?
12.文中列举了杨振宁、李政道等人的事例以证明怀疑与求证的重要,你认为还有哪位科学家的什么事例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13.本文的题目是“知识背后的支点”,这里的“支点”指的是什么?
14.怀疑和提出问题,是具科学精神的重要体现。请你就本文提出一个疑惑或具探究价值的问题。
15.联系学习实际,谈谈本文对你的启发。
参考答案
1.xī pánɡ yì 修 儒 遵
2.(1)不知所措 (2)袖手旁观 (3)一帆风顺 (4)格物致知
3.(1)探察 (2)探讨 (3)领悟 (4)实验
4.B
5.做人要心胸豁达,心平气和。(或:做人不要心存猜忌,煞费苦心。或:做人要心胸豁达,不要心存猜忌。)
6.“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因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7.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8.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9.“格物”和“致知”真正的意义有两个方面,末段中“第一…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10.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11.用具体的数字作对比,证明中国人的科学素养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意思对即可。)
12.举例略(所举事例应准确、恰当、语言简洁。)
13.科学精神。
14.略(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意思对即可。)
15.略(要点:①文章与学习实际的联系;②受到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