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回 忆 鲁 迅 先 生 ( 节 选)课件:26张 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回 忆 鲁 迅 先 生 ( 节 选)课件:26张 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02 22:0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 回 忆 鲁 迅 先 生 ( 节 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
1.识记生字词;了解作者萧红及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2.学习精读的方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含义或作用。
3.学习本文善于从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4.了解鲁迅先生智慧、温和、平易近人的另一面性格,体会鲁迅先生生活平凡、为人宽厚、待友真诚的美好品德。
一、新课导入
出示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请同学们谈谈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原诗: 自题小像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全诗解释:我的爱国之心犹如被爱神之箭所射一般无处可逃,祖国正在风雨飘摇中黯然失色,我把我的心意寄托给人民,然而人民却难以察觉,我誓将我的一腔热血报效我的祖国。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近距离地了解生活中的更真实的鲁迅先生。(出示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ké sou
yǎo
hónɡ
ɡēnɡ
jiǎo


jiào
ɡē dɑ
kāi

hónɡ
jiàn
tiáo

jiànɡ
jiān
diào
(2)注意下列多音字的读音。
(3)注意下列形近字的字形。
xiāo
xiāo
xiāo
xié
kāi
kǎi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明朗:
(2)安顿:
(3)些微:
(4)草率:
(5)深恶痛绝:
(6)存心:
明显;清晰。
安详,安稳。
轻微。
厌恶、痛恨到极点。
(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
心里怀有的念头。
(7)不济:
(8)校对:
(9)悠然:
不好,不顶用。
按原稿核对抄件或付印样张,看有没有错误。
悠闲的样子。

现代小说家,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因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1934年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1935年在鲁迅帮助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蜚声文坛。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代表作:《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萧红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




萧红(1911—1942)
走近作者
背景链接
鲁迅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1936年鲁迅先生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在他自费出版的“奴隶丛书” 中出版了萧红的《生死场》并亲自为之作序。萧红给萧军的信中说“我们刚到上海的时候,在冷冷清清的亭子间里读着他的信,只有他,安慰着两个漂泊的灵魂。”
在萧红眼中,鲁迅既是文学和思想上的导师,又是生活中的长者,也是让人信任亲近的朋友。

鲁迅与萧红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在每个自然段上标注段落序号。阅读课文后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描写鲁迅先生?
【交流点拨】有以下生活场景:(1)笑声明朗;(2)走路轻捷;(3)留客吃饭;(4)调侃玩笑;(5)感染快乐;(6)阅读来信;(7)随意处理校样;(8)许先生忙碌的工作;(9)看电影的路上;(10)先生的休息;(11)先生陪客;(12)吃鱼丸;(13)认真对待包纸;(14)对待工作和休息等,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2.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可敬的长者,可亲的父亲。有血有肉的伟人,幽默风趣的智者。
(二)深层探究
1.作者通过女性视角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交流点拨】如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再如:有一次萧红去
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
小结:萧红还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2.文中还有很多语句含义深刻,请认真分析这些语句的含义。
(1)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荷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者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
(2)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3)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交流点拨】
(1)鲁迅先生虽然胃不好,但对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的不好,鲁迅先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流露出对妻子的敬重与依赖,还有对小辈的体恤。
(2)萧红深受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也学会用好心情回报鲁迅,这句话充满着温馨和谐与其乐融融。
(3)他严格约束自己,却能宽容对待别人,对青年人的爱体现无遗。

(三)写法探究
1.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作者是如何处理这些事情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文中采用中国历代怀人散文的传统手法,撷取凡人琐事刻画悼念的对象,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本文的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
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恰恰是通过女性视角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中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这样写的好处是:(1)更真实。这样的鲁迅,更让人觉得可亲。(2)更直观。通篇都是对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的记叙,让我们直接感受鲁迅的为人、做事、对待生活、对待工作等许多感人之处。(3)更真挚。通篇的细节描写,几乎无一评论,无一直接抒情,而真情毕现。
(4)更有表现力,即以小见大。文中许先生的一句话十分恰当:“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富有思想含量。
(四)体验与反思
阅读本文后,从内容和写法上,你有哪些收获?
【交流点拨】1.对于普通人来说,伟人似乎总是高高在上,令人不可触及。阅读鲁迅的著作,我们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但实际上,伟人也和普通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今天,我们通过萧红的回忆,看到了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关心、扶持青年人,热爱祖国,支持革命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或许正如人们所说:“伟大正是寓于这种平凡之中吧。”
2.《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文笔法从容淡定,看似平静的叙述下面流动着深沉的感情,用这种笔法写鲁迅这样一个伟人,最恰切不过了,这正是萧红文章的不平凡之处。同时作者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充分展现了鲁迅这个人物性格。本文的这些写法对我们的写作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三说:总结提升,学习写法
1.我看到了一个_____________的鲁迅。
我感受到萧红对鲁迅先生_______的感情。

2.我学到了两种批注方法: _______和_______

3.通过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
我知道了写人可以_________________。


四比:比较阅读,能力迁移
必读:王安忆《我们家的男子汉》
思考:本文在写法上和《回忆鲁迅先生》有什么相似之处?
选择一两处人物细节描写做评价式批注(将你的思考所得记下来)
?
选读: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全文)
鲁迅《死》
唐弢《琐忆》

课外阅读作业
作业
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
无情未必真豪杰
怜子如何不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