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老山界课件:22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老山界课件:22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02 22:13:00

文档简介

6、《老山界》教学设计
课题 《老山界》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1、能说出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2、能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简要概括文章大意。 课前准备 教学案
课前预习 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阅读学案,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板块 教师活动的问题串设计 学生活动串设计 目标达成反馈串设计
一、 导入解题 同学们,毛主席的诗《七律 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一座山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亲历了这段历史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撰写的回忆录《老山界》。 聆听,回忆 回顾第一课,激发新课学习兴趣
二、 感知课文,理清思路 1、先请大家在课文上标上小节号然后仔细阅读课文,要求做到:①划出表明时间和地点的有关词句;②按照时间和地点的变换,分别概括出相应的事件。 完成下表。时间 地点 事情 第 一[来源:Zxxk.Com][来源:学#科#网] 天[来源:学科网] 下午瑶民家[来源:学#科#网] 与瑶民攀谈[来源:学科网ZXXK] 天黑山脚下爬山 半夜山腰半夜露宿 第 二 天 黎明以后雷公岩 翻越雷公岩 下午两点山顶登上山顶 两点以后山下下山、征服老山界 小结:全文写了翻越老山界的经过,除首尾两段外,中间一大部分都是按照翻越老山界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全文的结构非常清晰。本文可说是一篇非常规范的记叙文,文章共34段: 第1段是事情的起因,交代了红军要翻越老山界。“三十里高的瑶山”,表明老山界山势高峻,暗示翻越艰难。 第2-33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具体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第34段是事情的结局,呼应开头,小结全文。 按要求在书上做相关批注,并思考整理表格 学生按要求完成表格, 教师巡视,指出问题, 全班交流,达成共识。全文按“决定翻山——翻山经过——翻山后”的时间顺序和“山脚——山腰——山顶——山脚”的空间顺序安排。
三、 感知困难,领会精神 刚才,我们具体感知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作者在文章最后说,“老山界是我们在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那么,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翻山之难的?面对这些艰难,红军战士是怎样的态度?这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请大家再次研读课文,针对这3个问题,在课文中划出关键信息,然后展开小组讨论,仿照示例,完成下面表格。 翻山之难 描述 对待 红军精神 走路难 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睡觉难 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吃饭难 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处境难 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毫不畏惧,讥笑敌机 按要求在书上做相关批注,并思考整理表格 学生按要求完成表格, 教师巡视,指出问题, 全班交流,达成共识。
四、课后作业 文中的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课后习题二、三、四自行体会,并将思考的结果写在书上。 2、背诵课文“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一段 课后思考完成 下堂课交流反馈

课题 《老山界》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感受文章朴实生动而又凝练细腻的语言。 2、反复推敲用词,体会词语的深刻含义 课前准备; 教学案
课前预习 文中的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课后习题二、三、四自行体会,并将思考的结果写在书上。
板块 教师活动的问题串设计 学生活动串设计 目标达成反馈串设计
精读品析(一) 记叙文首先要做到叙事清楚,同时还要做到生动,如何才能生动呢?就要注意描写,将记叙和描写相结合,请你找出本文描写得精彩生动的片段,然后赏析体会。 研读“半夜里,忽然醒来”一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文字的内容。 明确:写露宿山崖的所见所闻所感。这一段写了哪些景?这些景在红军眼里是什么样的有何特点?这样写的作用?试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进行品味赏析。要点:如此诗情画意的描绘,从侧面反映了红军战士的豪迈乐观。 (本段写了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所见的景象给人感受庄严、奇伟;用听到的声响衬托周围环境的寂静,这种写法叫“以动写静”。此处将景物写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让人浑身打颤,但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思考、交流、评价 学生结合文本思考相关问题,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思考。
二、精读品析2 研读“满天都是星光……就在脚底下”部分,思考: 请你说出这段描写的观察点和观察角度,并说说这样写体现了老山界的什么特点? “一步一步地”能否删去? “奇观”是什么意思?“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作者在写景中穿插语言描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可能不知道
三 词语推敲 除了运用描写让文章更加生动之外,叙事还要讲究点技巧,如设置悬念、记叙要有波澜,浓淡要相宜等,请同学分别找出相应的内容来体会。 学生思考完成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补充修正
四、课文总结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篇幅虽短,却有着别具特色的写作手法和十分丰富的内涵。作者以别致新颖的层次结构和精彩细腻的景物描写,用波澜起伏的叙述、朴实优美语言为我们摄取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个小小的片段,以此深刻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让我们再次诵读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用这首充满豪情的七律,送给一样充满着豪情壮志的红军战士们! 聆听 诵读 教师总结课文 学生回顾巩固 激情朗诵结束




PAGE



1





朗诵及背诵长征诗词,讲述长征故事,概括长征精神。
课前热身
老山界
陆定一
1.掌握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2.学习本课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能通过品评文章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文章的中心。
3.了解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艰难,感悟红军长征的艰苦和乐观的精神,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陆定一(1906-199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苏无锡人。
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叶剑英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军委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
1.为下列加线字注音:
惊惶( ) 呜咽( ) 咀嚼( )
矗立( ) 蜷( ) 酣( )然入梦

点缀( ) 落( )下 澎湃( )

打颤( ) 苛捐杂税( )

huáng

jué
chù
quán
hān
zhuì

péngpài
zhàn

检查预习
2.在文中勾画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并筛选关键词句填写下面表格。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人+事件)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时间  地点  人物   活动
第一天 下午 山沟 全体红军 动身爬山
天色晚了 瑶民家
瑶家大嫂
红军战士 攀谈,宣传红军策,使瑶民理解了红军。
天黑
黑夜
半夜
第二天 黎明以后 
下午
山脚下
红军战士
准备爬山
半山腰
红军战士
夜行军
山路上
红军战士
半夜露宿
雷公岩
红军战士、医务人员
翻越雷公岩
山顶
红军战士
任务完成,征服老山界
写作线索: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顺序安排有什么好处?

⑴文章脉络清晰。
⑵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
⑶先设悬念,能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
1、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
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
2、本文是不是这样安排的呢?
三部分
一、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1)
二、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
三、说明翻越老山界的意义(34)

理清结构
1 .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结合具体的句子说说)


行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深入理解
2、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特点?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快速吃饭、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
表现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走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处境难
3.作者以生动的描写具体形象地表达中心意思,
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
生动的描写
行动描写
景物描写
语言描写
场面描写




4.试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各种描写手法的具体例子进行分析。
(1)动作描写:“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中的“一步一步”从正面写出了雷公岩的陡峭,侧面表现了红军勇敢的精神。
(2)语言描写:如“别掉队、做乌龟、顶着天、哈哈笑”等,表现了红军相互鼓励、豪迈乐观的革命情操。
(3)场面描写:如星夜爬山的场面,十分生动地写出了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
(4)景物描写:如红军战士在“之”字拐的路上睡觉被冻醒后的所见、所闻,写出了山的“高”和“险”,突出了行军的困难,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不少笔墨写有关瑶民大嫂的事,文中哪些词语反映了她思想感情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写这部分内容有什么作用?

细读品味
一开始,她看到红军,非常惊惶。经过攀谈,她才知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在红军战士面前诉苦时,她哭了。当红军把“够吃三天的粮食”送给她时,她“欢喜”的接受了。它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害怕“队伍”到被谈话所打动,再到因红军的关心而感到高兴的过程。这个过程,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侧面反映了红军深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2.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
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
  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像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
3、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只要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探究主旨
请你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谈谈这篇文章的主旨。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开端
经过
结果
决定翻山






翻山以后
上山
下山

















弘扬长征精神,
争做时代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