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导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导学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02 22:11: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课题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主备人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
总课时数
上课日期
学习目标
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知道各民族共同繁荣政策。
学习重难点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含义;各民族共同繁荣政策。
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札记
温故知新
1.中国梦的基本内涵: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指?
2.五大新发展理念是指?
设问导读
阅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回答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标注:
(1)“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反映的主要思想是什么?我国的民族关系是?
(2)新中国为解决民族问题确立的基本政策是?
(3)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前提、范围、方式)?
(4)为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颁布的专门法律文件是?时间?
(5)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设置哪三个层次?我国有哪几个省级民族自
治区?分别是?
(6)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建立时间?
(7)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何历史意义?
2.阅读“共同繁荣发展”,回答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标注:
(1)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什么措施迈入社会主义社会?
(2)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新中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什么政策?
(3)党和政府是如何对待少数民族文化的?
(4)在20世纪末,国家针对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大量欠发达的自治州和自治县提出了一项什么发展战略?
分析探究
阅读P61“材料研读”,谈谈你对民族区域自治的认识。


P63“思考问题”:联系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以西藏为例举例说明)


四、当堂检测
1.201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早在筹建新中国时,为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中国共产党就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多党合作协商制度 D.金瓶製签制度
2.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区是 (  )
A.广西壮族治区 B.宁夏回族自治区
C.内蒙古自治区 D.西藏自治区
3.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关于民族区域自治,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在统一主权下自主行使地方权力 B.能够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民族融合 C.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D.能调动各民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因地制宜,推动少数民族地区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措施是(  )
A.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 B.保护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C.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D.进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5.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来各项事业跨越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6万亿元、人均7.4万元,比1947年分别增长了642倍、145倍。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人民生活蒸蒸日上,这主要得益于(  )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西气东送,西电东送,西煤东运,这些项目与下列哪一措施有关(  )
A.小康社会目标 B.西部大开发 C.经济特区的设置 D.发展和谐社会
7.阅读如图,导致这一时期我国少数民族地区GDP总量不断增长的主要因素有( )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②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③改革开放的推动④“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行(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我国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法律文献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9.党的十八大提出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前提是(  )
A.接受国家统一领导 B.少数民族民族当家作主 C.成立民族区域自治机关 D.自主管理民族事务
10.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依据最早始于(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1.根据“小聚居”“建立自治区”、“平等”“共同繁荣”等内容提炼出一个最恰当的学习主题是(  )
A.祖国统一 B.国防建设 C.民族团结 D.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2.自1999年开始,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其主要目的是( )
A.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B.促进东部企业内适迁 C.改变西部产业结构 D.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
13.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位于全区前列,这得益于(  )
①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②完成了民主改革
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④企业实行公私合营⑤发挥地区资源优势。
A.①③ B.①③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共产党善于创新,引领中国不断走向富强。
【政治制度创新】
材料一:1954年9月28日,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重大历史任务后,胜利闭幕。这次会议是我国人民民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摘编自《共和国的足迹》
材料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由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事务。
材料一中,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中颁布了《_____________》,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体现了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的重要政治制度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这一制度的实行,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 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材料二:
1990年9月,江泽民在新疆视察时提出“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他说“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多个民族构成的。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个民族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材料三:
由于恶劣的交通状况,直至上世纪初,地处“世界屋脊”的西藏仍是难以进入之地。上世纪50年代中国解放军修通了 、 、 等公路,结束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
材料四:
进入新世纪,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某铁路计划投资约262亿元。这条铁路全长1142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工程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于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
(1)材料一反映出新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依据材料回答这一制度实施的政治前提是什么?(2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什么?(1分)
(3)材料三中提到的是哪几条公路?是在什么期间修筑的?(4分)
(4)材料四中提到的这条铁路是实施什么战略的标志性工程?(1分)
五、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