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中的旗帜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中的旗帜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1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07-11 14:3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中国近现代史中的旗帜 义和团的旗帜——扶清灭洋 “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
面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灭洋”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要求。这一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这个口号具有爱国性质和进步意义 。
“扶清”的主要含义是扶保中国。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扶清”成为“灭洋”的斗争策略。这在客观上确实减少了义和团运动发展的阻力,易于为人们所接受。但是也同时应看到“扶清”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又会使人们丧失对清朝封建统治集团的警觉,义和团逐渐落入被利用、被控制,以至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这也正是“扶清”的必然结局。
“灭洋”在当时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形势下,起到了广泛动员民众参加的作用。但由于“灭洋”是基于感性认识的口号,而不是基于理性认识的经过科学论证的口号,因而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十八星旗 十八星旗,全称铁血十八星旗,又称铁血旗、九角旗、九角十八星旗。
是武昌起义后,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宣告成立时的旗帜。 十八星旗原是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的会旗。1907年8月间,焦达峰、刘公、孙武等一批在日本的同盟会会员,筹组湖北共进会,任务是谋划准备在长江中游的反清武装起义,议定以十八星旗为会旗。 1911年9月,在同盟会推动下策划武昌起义。两个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召开联席会议,组成领导起义的总指挥部。定十八星旗为旗帜。武昌起义在1911年10月10日晚7时左右爆发。起义军成功占领武昌全城。 10月11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宣告成立。十八星旗为其旗帜。 十八星旗意义
铁血十八星旗,由红黄黑三色组成,红底与黑九角象征“血”与“铁”,即革命须抱铁血主义;黑九角代表《禹贡》中记载的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黑九角内外两圈各九颗共十八颗圆星,代表关内汉族的十八行省;星呈金黄色,表示与满清对立之汉族炎黄子孙。 此旗只有代表汉人居住的18个行省,是因为晚清时期的革命家对革命有“上下两策”,上策是革命政府收复清朝的全部领土;下策是革命政府收复中原十八个汉族人省份的主权,把满蒙疆藏“出卖”给列强,以换取他们对革命的支持。清朝政府直到19世纪为止只准许汉族在内地十八省居住。不允许汉族随便迁入居住的有关外的满洲(东三省)、西藏(青海)、蒙古(内外蒙)、新疆。当时革命党人的“野心”并不大,只想“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就是在十八个省份中恢复汉人的主权,西藏(青海)、蒙古(内外蒙)、新疆和满洲(东三省)的主权都可以放弃。是以后来有人认为“十八星旗”,是大汉族主义的旗帜。 “五色旗”为民国初期国旗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1月成立。
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虽倡导使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中华民国国旗,但五色旗原为清朝海军一二品的官旗,革命党革命时期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多用此旗。因此五色旗在国民心中具有崇高地位,各界一致认同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则被订为海军旗。
1928年12月,张学良“东北易帜”。东北全境以几万幅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取代了五色旗。五色旗终于走完了它的生命之旅。 五色旗意义
由红、黄、蓝、白、黑组成,分别象征中国汉、满、蒙、回(穆斯林)、藏五大民族。 (注:有说五色旗是根据清朝的五色官旗改变而成。而此五色也是五行学说代表五方的颜色。) 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旗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中国国旗的地位于1928年(民国十七年)12月17日,国民党北伐成功后,被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取代。1935年后的各种政权不再采用五色旗(除了附日的傀儡政权外)。 青天白日旗是中国国民党党旗 “青天”象征中华民族光明磊落、崇高伟大的人格和志气;蓝色代表自由,同时也代表民族主义。 “白日”象征光明坦白、大公无私,指示人们要有光明洁白、毫无污点的纯正心地与思想;白色代表平等,同时也代表民权主义。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的含义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由青天、白日、满地红三部份组成。青天象徵中华民族光明磊落、崇高伟大的人格和志气。白日象徵坦白公正、无私无我,指示我们要有清净洁白、毫无污点的纯正心地与思想。红地象徵革命先烈的热血,指示我们要有牺牲奉献、勇敢奋斗的精神。青、白、红三色又分别代表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也分别象徵自由、平等、博爱(注一)。青天白日为国徽,为革命先烈陆皓东所设计的革命标志,象徵民主自由光华四射,普照全球。白日光芒尖锋,示革命进锐;十二道光芒,代表一天十二个时辰,一年十二个月,勉励国人无时无刻都要精进奋斗,自强不息,同时象徵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
中华民国国旗的前身是「青天白日旗」,这面旗是在光绪十九年(一八九三)秋天,革命先烈陆皓东居住於「四大寇」之一的尢列的家「听涛阁」时设计的。两年后,国父在香港召集革命同志举行兴中会的首次干部会议,通过了以青天白日旗为革命军旗,此后多次起义皆以此旗为标帜号召,揭示「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义。 加入红色的原因 光绪三十二年(一九○六),也就是创立同盟会后的第二年,同盟会本部召开会议讨论国旗方案,国父提议沿用青天白日旗为国旗,以纪念设计人陆皓东与诸位革命先烈;但黄兴认为青天白日旗太过单调、朴素,又与日本国旗相似,不赞成使用青天白日旗。为此,国父产生了加入红色的构想,使旗帜更加美观,并涵盖自由、平等、博爱三种意义。 同盟会南洋分会副会长张永福之妻陈淑字依照国父的草图与构想缝制了四面国旗,最后得到国父青睐的是草案四的设计,此后国父即主张以草案四「青天白日满地红」作为中华民国国旗。国父认为「夫国旗之颁用,所重有三:一旗之历史,二旗之取义,三旗之美观也。」 历史方面,青天白日旗自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兴中会成立时即取用,至是年九月陆皓东就义,及后来数次重要的革命战役乃至民国成立之间,皆作革命之向导旗帜,有十多年的历史;且南洋、美洲各地的华侨多升用这旗帜,国外人士也多以此为国民革命的代表。虽然改之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仍不减其在历史及革命中的意义。 取义部份,中国为远东大国,日出东方为恒星之最者。青天白日揭示了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义,满地红代表博爱,正符合世界通行之「自由、平等、博爱」。 至於美观,青天白日,取象宏美,置於红地成为三色旗,为众多国旗方案中最为美观者。 从五色旗到青天白日满地红 虽然国父极力主张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中华民国国旗,但同盟会中对於国旗的意见一直相当分歧,无法形成共识,甚至在不同地区的革命军使用的旗帜也不尽相同,致使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未能在民国初创之时即成为国旗。 中国共产党党旗 ?? 中国共产党的党旗党徽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党旗党徽制度是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党旗由各级党组织模仿联共(布)党旗的式样自己制作。具体规格式样不尽相同。1942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对中国共产党的党旗样式作出决定:“中共党旗样式宽阔为三与二之比,左角上有斧头镰刀,无五角星,委托中央办公厅制一批标准党旗,分发各主要机关。”这样,中国共产党第一批制式党旗随即在延安诞生。 ? ?? ???当时制作的标准党旗为横120厘米,竖80厘米,左上角的中间(全旗四分之一处)为黄色镰刀、锤子,其直径为30厘米。旗裤为白色,宽6.5厘米。旗裤不包括在整个旗的尺度之内。 中国共产党党旗的寓意? ?? ???中国共产党党旗旗面为红色,旗面缀有金黄色党徽图案的红旗。中国共产党党徽底色为红色,红色象征革命,黄色的锤子、镰刀代表工人和农民的劳动工具,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着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南昌起义 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8月1日凌晨2时,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指挥各路起义军向驻守南昌的国民党军队发动进攻,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激战,歼敌3000余人,缴获枪支5000余支,子弹100万余发,大炮数门,占领了南昌城。当天上午,在南昌举行了国民党中央委员、各省区特别市和海外各党部代表联席会议,通过了《中央委员宣言》,成立了由宋庆龄、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25人组成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通过了《八一起义宣言》等文件,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新旧军阀”、“实行耕者有其田”等革命口号和政纲。同时对起义部队进行了整编,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以贺龙兼代总指挥。旋因敌以重兵进攻南昌,中共前委决议根据中共中央的预定计划,起义部队于8月3日至6日先后撤离南昌,挥师南下, 为了团结国民党中的左派,以声讨国民党右派背叛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八一军旗和军徽 八一军旗则是从 1949年 6月 15日开始使用的。 1949年年初,中央领导指示军委总部提出军旗、军徽方案。毛泽东在听取汇报以后指示:“军旗要有‘八一’二字,表示南昌起义的历史性节日,旗上要有五星,象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周恩来指出:“军旗要以革命的颜色,中国人民传统喜庆颜色———红色作为主体,星和字用黄色,旗杆要有红黄二色旋纹,顶上要装上红缨枪的矛头,饰着红穗,象征人民军队的由来。” 1949年 5月 27日,周恩来批示,同意 6月 15日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布军旗的命令。命令中说:“中国人民解放军自 1927年 8月 1日南昌起义诞生以来,经过长期奋斗,正以其灿烂的星光普照全国。”从此,八一军旗正式诞生。 八一建军节纪念邮票
 
 中国工农红军军旗 我军的军旗最早是中国工农红军军旗,大致经历了从井冈山会师、三湾改编到瑞金建立中央革命根据地再到长征的历程。 1933年 8月 1日,中华苏维埃向红军团级单位授军旗。 红二十五军军旗 徐向前率领红二十五军率先到达陕北八路军和新四军,统一使用国民革命军旗帜。 八路军的全称是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新四军的全称是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都是中共领导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而来。虽然八路军成立不到一个月就被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但是由于八路军的臂章写的是“八路”二字,八路军这个称呼一直保留了下来。 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编第四军,统一使用国民革命军旗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国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旗面为红色,长方形,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五颗,四颗小星环拱在一颗大星的右面。
国旗图案的含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五角星用黄色是为了在红地上显出光明,黄色较白色明亮美丽,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这是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在形式上也显得紧凑美观。 国旗的由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原来被称为红地五星旗,是在1949年7月由上海“现代经济通讯社”的曾联松设计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亦简称「新政协」)从全国各地的2992余件作品中选出,在两次的精细筛选后,有38幅设计入围,最后第32号曾联松设计的红地五星旗拔出,然而因为原方案的大五星中央镶有镰刀与斧头,一些人认为与苏联的国旗类似,中国作为主权国家应拥有独特易识别的国旗图案,经过几番考虑后决定取出镰刀与斧头的图案,将设计改名为五星红旗。   1949年6月16日,新政协筹备会决定成立国旗、国徽图案初选委员会,并于当年7月14日-8月15日在《人民日报》等报纸上发表征求启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期间,初选委员会将收到的3012幅图案选了38幅印发全体代表讨论。经全体代表分组讨论后,9月25日晚,毛泽东主席召开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协商座谈会。关于国旗的问题,毛泽东主席指出,五星红旗这个图案表现革命人民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因此,现在也好,将来也好,又是团结,又是革命。   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中,第四点规定:“全体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红地五星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和政协主席团通过的制旗办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旗为五星红旗,长方形,红色象征革命,其长与高为三与二之比,旗面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五颗,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大团结,星用黄色象征红色大地上呈现光明。一星较大,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3/10,居左;四星较小,其外圆直径为旗高1/10,环拱于大星之右侧,并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点,表达亿万人民心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如似众星拱北辰。旗杆套为白色,以与旗面的红色相区别。   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由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首次升起。 ? ?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零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以后,历次宪法均保留这个规定。   1990年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发布主席令,予以公布,自1990年10月1日起实行。   为维护国旗的尊严,国家发布《国旗》和《国旗颜色标准样品》两项国家标准,规定了国旗的形状、颜色、图案、制版定位、通用尺寸、染色牢度等技术要求,并宣布于1991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图案与含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是五星花蕊的动态紫荆花红旗。红色底色,旗中有一朵白色洋紫荆花。洋紫荆花是香港区花,代表香港。红色底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底色一样,代表祖国,象征香港特别行政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份。花中的五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上的五星相对应。区旗用红白两色作主色象征香港实践一国两制,故洋紫荆图案被改成白色。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旗的产生
  1965年,香港已经采用洋紫荆作为自己的代表花,当时新成立的港英市政局就用了洋紫荆为标志。   香港地区受英国管治个半世纪后,于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继续采纳洋紫荆花的元素作为区徽、区旗及硬币的设计图案。   为了给香港特别行政区设计标志,1987年,征集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的启事在报纸上公布后,分别从香港、台湾和内地征集到了7147幅图案。   1990年2月16日,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以34票对15票(1名委员请假),超过2/3票的多数评选出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   评选出的区旗、区徽最佳的图案,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   1996年8月10日,为了维护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的尊严,正确使用区旗、区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十条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使用暂行办法》。 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 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图案与含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为五星莲花绿旗。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是绘有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图案的绿色旗帜。图案的含义是:五颗呈弧形排列的五角星,象征着国家的统一,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含苞待放的莲花是澳门居民喜爱的花种,既与澳门古称“莲岛”,旧称的“莲花地”、“莲花茎”、“莲峰山”相关,又寓意澳门将来的兴旺发展;三个花瓣表示澳门由澳门半岛和氹仔、路环两附属岛屿组成;大桥、海水反映着澳门自然环境的特点。底色象征着和平与安宁,寓意澳门四周是中国的领海。 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区旗的产生
? ?? ?1991年2月1日,澳门特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公布了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图案的征集和评选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设计图案。5个月后,草委会征集到782幅作品。评委们根据体现“一国两制”精神、反映澳门特点、图案庄严美观的评选原则等,对应征作品进行了预选和初选,又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从118幅预选作品中选出区旗、区徽图案各15幅,在北京和澳门分别举办展览,征求各界意见。 此后,经过分析比较,评委会又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从初选图案中复选出三套图案,提交草委会审议并研究如何修改。新图案在评委会多次会议讨论的基础上,既考虑了草委会委员们的意见,又吸收了应征作品的优点和精华,终于拿出了令各方满意的作品,设计出了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图案草案。 ? ?? ???1993年3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并颁布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图案。 再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