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1991年12月21日,11个共和国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签字加盟了独联体,苏联彻底被宣判死刑。叶利钦发表讲话时说:“我曾经用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冥思苦想苏联的未来,现在已经不需要了。”苏联是怎样解体的呢?一起来学习这段历史。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终年74岁。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 ,全名为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1894—1971),前苏联领导人。他出生在一个矿工家庭,1918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31年由区委书记爬到了苏共莫斯科州委和市委第一书记的职位,1938年担任乌克兰共产党第一书记,隔年进入了中央政治局。1949年到1953年,任苏共中央委员会书记。1964年,勃列日涅夫等人策划发动了宫廷政变,免除了赫鲁晓夫的一切职务,他被强迫退休,成为“特殊养老金领取者”,自此从公众视野中消失。赫鲁晓夫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1.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2.赫鲁晓夫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哪些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3.赫鲁晓夫在经济方面的改革为什么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
4.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其后果是什么?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斯大林时代”存在严重弊端,改革势在必行。 2.赫鲁晓夫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哪些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内容: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削减农业税、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资、扩大集体农庄经营自主权等。 成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联农业形势有所好转。 3.赫鲁晓夫在经济方面的改革为什么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 原因:改革只是在具体做法上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修补和调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改革缺乏深思熟虑和反复试验;赫鲁晓夫个人性格存在着独断专横、急于求成的毛病。 4.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其后果是什么? 做法:错误地全盘否定斯大林,仅仅把弊端的根源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所以,他虽然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后果:不但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反而因为改革激化了各种矛盾,赫鲁晓夫被迫下台。1931年,勃列日涅夫加入苏联共产党,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乌克兰第4方面军政治部主任。1964年10月14日,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继任苏共最高领导人。1964年至1982年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使苏联历史性地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强国。 对社会主义国家,他推行有限主权论,推出了勃列日涅夫主义。执政后期,经济改革趋于保守,大搞个人崇拜,苏联经济陷于停滞。 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效果如何? (1)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2)为了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导致苏联的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而它的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苏联食品短缺,人民排长队购买食品。 1956年在莫斯科红场上的阅兵式上,已经看不到斯大林的头像。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1906—1982),前苏联政治家,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和军队最高领导人。 1906年12月19日,勃列日涅夫出生于今乌克兰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193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44年升为少将。1952年任苏共中央书记。在结束了赫鲁晓夫的无序而带有自由化色彩的改革之后,勃列日涅夫的政策总体趋向于保守和僵化,其领导期间腐化和裙带风盛行。他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大国,但是苏联国内的福利也有很大的发展。在他统治后期,由于超高的军费开支和失败的计划经济,苏联经济已经停滞。
戈尔巴乔夫二、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原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总统。1931年出生于俄罗斯的一个农民家庭。1952年加入共产党。195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做过多年党务工作。1980年当选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针对苏联经济现状,开始了逐步的改革,但是最终其改革措施也没有改变苏联经济现状和人民困苦的生活现状;之后,戈尔巴乔夫又对政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推行“新思维”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实行多党制,这些改革不但没有取得成效,反而使苏联社会更加混乱,国家权力分散,各个加盟共和国趋向分离状态,最终导致了“八一九事件”的爆发。
由列宁创建的、拥有1900万成员的苏联共产党毁于一旦,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1991年瓦解,这一现实令世界瞩目和震惊,并引起世人的议论和深思。请同学们想一想: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外部原因东欧剧变是指: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东欧国家的改革布 拉 格 之 春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原因:(1)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4)西方因素:推行“和平演变”的结果。(3)历史因素:二战后受苏联控制在改革上走了很多弯路,20世纪80年代在经济每况愈下的情况下,苏联因为自身弊端多,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时间:1989年下半年起东欧各国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苏联,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由于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的目的是摆脱苏联的控制,所以苏联以武力镇压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这反映出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这也是东欧剧变的历史原因。 2、从东欧剧变,谈谈斯大林模式对东欧国家的影响。
东欧各国大都照搬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恢复和发展东欧各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了作用,以后这一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导致东欧各国出现经济困难。有的国家进行改革,试图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因各种原因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经济状况日益恶化,导致经济、政治和社会矛盾日益加深,成为东欧剧变最深刻的社会根源。
东欧剧变对我们有哪些启示?(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道路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坚持走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最重要教训)
2)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实行依法治国。
4)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
5)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
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
从东欧剧变,谈谈斯大林模式对东欧国家的影响。
苏联的斯大林模式,在二战后初期恢复和发展东欧各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了作用,但以后这一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导致东欧各国出现经济困难。经济状况日益恶化,导致经济、政治和社会矛盾日益加深,成为东欧剧变最深刻的社会根源。
对社会主义遭受挫折的认识:
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遭遇挫折,但这只是苏联这种模式的失败,我们应该吸取它们的经验教训,中国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1.他为了改革,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秘密报告”,全盘否定了斯大林,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影响。他在经济政治方面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这位领导人是( )
A.安德罗波夫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叶利钦
2.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将改革的重点首先放在了 ( )
A.政治领域 B.经济领域
C.思想领域 D.外交政策
3.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通过哪一组织帮助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克服战后困难的( )
A.华沙 B.经互会 C.同盟互助会 D.亚太经合组织当堂检测BBB4.东欧剧变的原因有( )
①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没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③没有与苏联结盟 ④没有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⑤没有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出发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⑤ D.①②③
5.20世纪80年代后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是( )
A.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制 B.政治上形成独裁
C.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 D.无政府主义泛滥
BC6.阅读材料:“亲爱的同胞们!……鉴于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后出现的局势,我决定停止行使苏联总统职务。”
———戈尔巴乔夫1991年12月25日
请回答:
(1)戈尔巴乔夫的发言表明了苏联发生了什么变化?
苏联解体
(2)苏联发生剧变的实质是什么?
由苏维埃联盟共和国转变为各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3)苏联发生剧变对国际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争霸的结束,世界两极格局的结束,世界格局开始走向多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