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轮复习: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人民版学案)
[课程标准]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单元综述]
鸦片战争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八十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是列强通过一次次侵略战争,强加给清政府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拥有独立主权的中国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二是面对外来侵略,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为维护国家 ,起而抗争,是中国避免了沦为殖民地的厄运,并把中国革命推进到新明珠主义革命阶段直至胜利。
第1课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年——1842年)
1、背景
①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夺的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②直接原因:1839年6月,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中英贸易逆差——鸦片走私(改变对华贸易逆差)——危害
直接原因:闭关锁国
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抵制。
2、过程:广东——浙江定海——天津白河口
1841年,强占香港岛
3、抗争:(爱国将领 、爱国人民)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4、结果——1842年签定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内容 危害
割香港岛给英国 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
赔款2100万银元 加重人民负担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东南沿海地区) 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
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要与英方商定 破坏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1843年《南京条约》附件——《虎门条约》《五口通商章程》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住等特权)
1844年《黄埔条约》(法国) 《望厦条约》(美国)
5、失败的原因:
①清朝封建统治日益腐朽,造成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前面落后。
②战争爆发后,腐朽的清政府战和不定,指挥混乱,用人不当。
③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并率先开展了工业,势力雄厚,武器先进,且蓄谋已久。
④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抵制新兴发展的资本主义。 (根本原因)
说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6、影响 ( 具体内容见P24)
战前 战后
社会性质 政治 独立自主 部分主权被破坏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中国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社会矛盾 地主阶级——农民阶级(阶级矛盾) 封建主义——人民大众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中华民族
革命任务 反封建 反封建反侵略 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重难突破]
1、正确理解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但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
在政治上表现为外国侵略者逐步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外交,中国主权部分丧失,但在形式上保留了中国的政府;在经济上表现为中国社会经济丧失独立地位,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半封建”性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壮大。
表现为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外国侵略者相勾结,继续维持在中国的反动统治,以封建地主经济为代表的封建生产关系继续存在。同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近代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意识传入并有所发展。
2、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本质区别:领导阶级不同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860年)
1、背景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直接原因:列强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
2、过程 (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1856年——1858年)
1857年占领广州建立第一个傀儡政权广东巡抚衙门 (柏贵)
1858年《天津条约》 俄、美、英、法(签定的顺序)
内容:公使进入北京;增辟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及商船可在长江口岸航行;
可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赔英法军费各200万两、英商为200万两。
——“ 赔款、四种人、两种船、十口岸”
危害:列强侵略涉及整个沿海地区并深入中国内地
第二阶段 (1858年——1860年)
1860年 火烧圆明园——咸丰——“海盗式扩张”
1860年《北京条约》 (俄、英、法)
内容: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给英国;
准许华工出国;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天天陪(赔)酒(九)”
4、危害
①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
②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③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要点补充]
到19世纪80年代,俄国共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重难突破]
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继续:主要因为战争的目的和性质相同。
扩大:侵略国家、侵略时间、开放通商口岸、侵略区域、危害
[要点训练]
1、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 C)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C)
A、保护鸦片贸易 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市场 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3、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下列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C)
A、“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B、形式上是独立自主的,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的间接统治
C、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
D、“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国家独立自主权
三、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1、背景
①19世纪末,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制定了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
②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导火线)
③清政府政治腐败、软弱可欺。
2、开始的标志:丰岛海战
3、过程
平壤战役(回族 左宝贵)
黄海海战(“致远号”邓世昌)——北洋海军主力尚存,日军控制了黄海制海权。
辽东战役 (旅顺大屠杀) P26页
威海战役——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灭。
4、清政府态度:避战求和 (书本P26学思之窗)
5、结果: 1895年签定《马关条约》
内 容 危 害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加剧了人民的负担,向列强“政治大借款”,便利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6、危害:《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7、失败的根本原因:清王朝的统治腐败、落后。
四、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1、背景
根本目的:列强瓜分中国。
直接目的:列强镇压义和团运动。
2、义和团运动概括
时间:1898年
原因:民族危机加深
旗号:“扶亲灭洋”
性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清政府的态度:镇压——招抚——镇压
评价:它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也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3、结果:签订了《辛丑条约》 P28 “外商带钱进宾(兵)馆”
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
4、危害
《辛丑条约》后,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重难突破]
1、“扶亲灭洋”的评价?
反映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了主要矛盾。这个口号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警惕。
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笼统的排外色彩。
2、和鸦片战争不同,八国联军侵华是以镇压中国革命为直接目的。
[要点训练]
1、“紫禁城内各宫殿,仅为寇兵分国占据。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累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是指哪一次侵华战争? ( C)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2.台湾人民发布檄文,抗议示威“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誓与台湾共存亡.这种悲壮情景发生在 ( C)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中法新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3、在《马关条约》的内容中,对中国民族工业危害最大的是 ( B)
A、割台湾给日本 B、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C、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D、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4.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突出表现在 ( D)
A.惩办反帝爱国官吏 B.同意拆毁大沽炮台
C.中国内地全部开放 D.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5、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曾承认“然实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你估计他的这一结论来自哪一历史事件的感悟: (D)
A三元里人民抗英 B 太平天国运动 C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义和团运动
6、结合史分析,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定——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
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定——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
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的签定——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签定——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7、《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的相同之处。
割
赔
开
第2课 抗日战争
一、日本全面侵华
1、背景 ( P30历史纵横 )
a、1931年,“九一八事变”
b、1932年,“一·二八事变” (上海)
c、 1932年, 成立伪“满洲国” (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d、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过程
e、1937年7月7日,发动卢沟桥事 (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
f、占领北平、天津
g、占领华北、华中、华南
3、日军罪行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1941年 潘家峪血案 七三一部队 (细菌战)
二、全民族的抗战
1、共产党——敌后战场
a、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
b、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c、平型关战役:抗日战争以来的首次胜利。
d、百团大战
时间: 1940年下半年
地点:华北
指挥:彭德怀
地位:主动出击日军的依次大规模战役
目的:为了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克服投降危险,争取抗战形势的好转
2、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会战
凇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P31)
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武汉会战
3、国外战场
目的:保护滇缅公路这条交通线 1942年
[要点补充]全面抗战路线与片面抗战路线的区别?
全面抗战路线——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
片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
本质区别:阶级属性不同
三、抗战胜利
1、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2、根本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意义
①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②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要点训练]
1.以下是战役能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对日军进攻了积极抵抗的有(B)
①辽沈战役 ②淞沪会战 ③太原会战 ④徐州会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敌人的大规模战役是 (D)
A松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3、国共两党能够合作抗日的最主要原因是 ( D)
A、国际形势 B、国内形势 C、阶级利益趋于一致 D、社会主要矛盾
4、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政府的总后方分别位于 ( C)
A、西南地区、西北地区 B、西北地区、东南地区
C、西北地区、西南地区 D、西南地区、华东地区
5、下列关于抗日战争胜利意义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D)
A、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B、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C、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抗战胜利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6、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开始一百多年以来取得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应主要归功于: C
A 共产党的抗战 B 国民党的抗战
C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 D 世界其它反法西斯国家的支
[分析评价]
1、抗日战争的特点?
①是一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中华民族的抗战,具有广泛性
②既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具有双重性质
③始终存在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但是两个战场互相配合,相互依存,两条抗战路线始终贯彻。(中共倡导并做出巨大让步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制定并贯彻了全面路线和持久抗战方针,坚持敌后抗战始终不动摇,决定性的消耗了日军的力量。以斗争求团结,始终高举抗日大旗,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存在。)
④中共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⑤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一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
⑥持久性。市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2、 对于日本右翼势力有所抬头的原因及影响的分析和评价。
日本右翼对侵略战争的粉饰是二战后日本军国主义理论、思想及罪行没有得到彻底清算的表现,是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同时军国主义复活的表现。它严重伤害曾受其侵略的亚太地区人民的感情,严重危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它不符合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不利于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违背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