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最后冲刺热点学案 :美国历史上的危机与契机

文档属性

名称 2009年高考最后冲刺热点学案 :美国历史上的危机与契机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07-15 09:1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09年高考最后冲刺热点学案 :美国历史上的危机与契机
自2008年开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世界,各个国家如临大敌,纷纷采取一系列克服危机的措施,如美国奥巴马政府促使国会通过一揽子救市方案;中国政府迅速实施四万亿的扩内需计划;英法日德等国及广大发展中国家都采取一系列措施希望增强本国抗击这场危机的能力,早日摆脱危机实现经济复苏。同时世界各国还积极寻求合作,共同应对,如召开两次20国集团峰会等。
本热点复习主要是把有关美国的历史进行梳理并思考美国历史上在各个方面遇到哪些危机,同时掌握美国政府是采取何种措施来克服这些危机,以及这些克服危机的措施在美国历史上起到的重大作用。
一、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1、 危机:美国独立初期,美国建立的只是一个邦联政府,没有国家元首,唯一的中央最高权力机构是邦联国会,但其权利有限,中央政府无权征税,也不掌握军队。而各州却是以独立主权之邦组成一松散邦联,各州拥有巨大的权力。各州有权征兵、征税和发行货币,财政政府更是各行其事,各州之间互设关卡,造成商品流通不畅。
中央政府面对一些重大问题却无力解决。同时在这种体制之下这会矛盾激化,反抗斗争不断,1876年谢斯起义给邦联统治者以沉重打击。对中央政府软弱无能状态早已不满的联邦主义者和其他社会上层,迫切要求强化资产阶级的权力,完善资产阶级制度,建立一个强大的联邦政府取代邦联政府。
2、措施:1787年来自各州的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经过与会代表的努力通过了一个以建立强大联邦政府为中心的宪法,这就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1787年美国宪法。
宪法的核心内容:一是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邦联国家,联邦政府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如征税、募兵、发行钱币、对外和战以及使用武力恢复地方秩序等。各州只有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二是确立权力的分立与制衡。宪法把国家大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衡。
3、成果: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的政治的法律基础;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保障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使美国社会长期稳定,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联邦制的确立加强了国家的权力,联邦制度的实行既避免了邦联制的松散,又防止了中央权力的过于集中,既把各州团结为一个国家,又尽量留给地方政府一定程度的自治,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进一步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使美国革命得以完成。
二、面临国家分裂
面临国家分裂的原因:
美国独立后,虽然制定了1787年宪法确立了强有力的联邦中央政府,但是这部宪法只是当时各种利益的妥协,存在着较明显的不足,如保护奴隶制度这一致命局限;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及西部领土的扩展美国北南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南方奴隶主阶级不仅要维护自己的利益,维护奴隶制度还从事罪恶的分裂国家的努力。北南双方矛盾的焦点集中表现在奴隶制的废除上。1861年南方奴隶主建立新国家,挑起分裂国家的内战。这是美国独立以来面临的重大危机。
反分裂的措施:
林肯政府领导美国人民同分裂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领导人民进行军事斗争,在战场上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战给南方奴隶主分裂势力以致命打击;同时联邦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法案反击分裂势力捍卫国家的统一,如《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等。
通过1861-1865年的内战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解放了黑人奴隶,避免了国家的分裂,使美国社会长期稳定,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三、美国: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
1、原因、
⑴、根本原因: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⑵、主要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矛盾。这次危机前建筑业最先出现衰退,钢铁业和汽车业相继陷入困境
⑶、在美国首先爆发的的具体原因:
①广大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
②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
③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2、特点:
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引发政治危机和世界局势动荡
3、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美国社会的动荡:这次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股市崩溃;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惨跌,失业人数激增,仅美国达1700万,工人罢工斗争不断;法西斯势力迅速抬头;对美国经济造成特别巨大的破坏;空前绝望情绪四处蔓延,惊呼“世界末日已经来临”(危机也是机遇)
大危机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①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造成特别巨大的破坏,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②它还使资本主义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③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以邻为壑使彼此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更强烈地反抗,世界局势变得动荡不安。
4、罗斯福新政
新政的主要内容:
⑴三个方面:救济、复兴、改革
⑵、四点具体措施:
①整顿银行和金融业(首先从金融领域采取措施)
②调整农业政策(对我们三农方面有启示)
③复兴工业(核心主要体现干预指导)
④社会救济和公共工程(社会保障方面)
新政的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这个特点与凯恩斯主义相关,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宣言》相关理论和二三十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经济建设有联系。
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影响)
1、新政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改造,美国经济从此进入一种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
2、新政在美国历史上引起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在美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迹,对美国对后来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新政缓和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为美国广大百姓提供了最低限度的经济安全保障,改善了公众的生活状况,缓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
面对危机时的人生态度和罗斯福的精神
人生态度:自信、乐观、向上、健康、积极、坦然等。
罗斯福的精神:
坚定信念、 迎难而上、勇于改革、
勇挑重担、打破成规、敢于创新等。
罗斯福新政的启示:沉重迎战,积极应对,团结一致共克时艰;建立社会保障体制,关注民生,尤其是弱势群体;扩大就业,拉动内需;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以邻为壑的做法。
5、当前的经济危机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相似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
①都从美国开始迅速席卷整个世界
②首先都在建筑业领域出现衰退迹象。
③都从金融领域开始迅速波及其他各个行业。
④都来世凶猛,危害巨大。
⑤失业人数猛增,裁员风潮不断。
不同点:
①前次对美国等资本主义世界打击最严重,为转嫁危机这些国家纷纷对外侵略扩张。
②前次为减轻摆脱危机对本国的冲击纷纷各自为政,以邻为壑,大搞贸易保护主义。这次世界各国强调共同应对,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③这次危机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两极格局解题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世界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爆发的。
训练题:
在这场严重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不少的国家银行纷纷倒闭、破产,甚至有些国家也面临破产危机,像欧洲的冰岛,亚洲的巴基斯坦等。这些国家为克服危机,解决资金短缺除了向一些实力强大的国家寻求帮助外还可以向一下那个国际组织寻求帮助:
A 世界银行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 世界贸易组织 D 联合国
四、面临法西斯的侵略
英法美纵容法西斯侵略:20世纪30-4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为了称霸世界疯狂的扩军备战积极向外扩张,威胁世界和平;面对法西斯的疯狂的侵略扩张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侵略,但英法美等过却推行“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的侵略,但英法却首先遭到德意法西斯的侵略,一个亡国,一个遭到沉重打击。在远东与天平洋地区日本除了疯狂侵略中国残杀中国人民。于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给美国太平洋舰队以沉重打击,进攻东南亚发动太平洋战争。
参加反法西斯战争:战争爆发前后美国抓住远离欧亚战场的机遇与交战国家大做军火等生意,继一战期间大发横财后再次充实了国库,对美国来说又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为了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胜利,罗斯福政府一方面对德意日法西斯宣战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积极建立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组成反法西斯统一战战线;另一方面加大对反法西斯国家的援助共同应对法西斯对人类和平民主与自由的威胁。经过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艰苦作战,法西斯轴心国无条件投降,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胜利,维护了世界的和平民主与自由。
五、最严重的核威胁: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为了改变在美苏争霸过程中的不利地位,在古巴革命后积极在美国的后院古巴部署战略轰炸机和核导弹,对美国本土构成重大核威慑。
面对威胁美国采取的措施:在联合国公布大量高空侦察机拍摄的导弹基地的照片;拦截检查苏联前往古巴的货船等,对古巴实施武装封锁;下令美国军队进入一级戒备状态;肯尼迪政府除了对苏联采取军事等强硬措施外还采取外交手段与苏联进行密集谈判等。最后苏联拆除并运回了“被称为进攻性武器的武器”,表明此时的美苏争霸战略优势还在美国方面。这是自有核武器以来不仅是美国也是整个世界面临的最严重的核威胁。
六、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涨”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出现滞涨局面:供给严重超过需求,库存增加,生产下降,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持续居高不下;在加上石油输出国组织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的石油危机,使美国经济雪上加霜。面对经济滞涨,里根总统采取: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消减税收,以刺激投资,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经过里根政府的努力,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并出现低速持续增长,经济走出低谷。
七、美国发展的又一契机:中美关系的改善
美国敌视新中国:中美两国是世界上两个负责人的大国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等各方面的因素的影响,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政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侵略朝鲜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美第七舰队盘踞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期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总理握手。20世纪60年代发动侵越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在世界上制造“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支持台湾当局窃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等。
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中美关系的改善是双方的共同要求:美国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重大;美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孤立中国政策失败;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从中国方面看,苏联推行霸权主义陈兵中国北方边境构成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家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十分有利;改善中美关系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也有重要作用。
为此中美双方采取具体措施: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讲话表示愿意访问中国;毛泽东主席接见斯诺表达改善中美关系的意愿;1971年的“乒乓外交”打开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宣布尼克松总统将访问中国震惊世界;1972年尼克松总统实现了访华既定的目标,这是美国历史上在任总统第一次访问一个没有与美国建交的国家。发表《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实现关系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基本方针:美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坚持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中美关系改善的意义: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缓和了国际局势;打破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出现外交新局面;美国通过缓和对华关系,实现了亚洲战略收缩和从越南撤军的目标,改善了其在美苏争霸中的不利地位。
八、9·11恐怖袭击
2001年9·11恐怖袭击给美国造成巨大的灾难,给美国国民心理造成巨大的创伤,这是自内战结束以来,美国本土遭到的最严重的袭击。
为避免美国本土再次遭到恐怖袭击,打击恐怖分子,美国布什政府发动反恐战争,出兵阿富汗,给塔利班恐怖组织以沉重打击;建立国际反恐联盟;加强对美国本土的警戒防卫等。美国的反恐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保卫了美国国土安全,但世界恐怖主义目前仍然在世界上蔓延,对恐怖主义需要标本兼治,对恐怖主义不能持双重标准。
高考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