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3.10《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学案(岳麓版08版选修4)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3.10《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学案(岳麓版08版选修4)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07-23 08:0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政治家
第10课 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学 案
【学习目标】
(1)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
(2)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学习过程】
1.孙中山是我国伟大的 的先行者。高举 旗帜,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2000多年的 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建立后,提出
的政策,推动革命高潮到来。
2.1889年,孙中山写了《 》,试图通过在家乡试行乡村改革,进而推向全国,达到民富国强的目的。1894年,又写了《 》,想依靠清政府自上而下改良,发展近代民族资本主义。
3.1894年,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提出 的口号,成为清朝专制政府最危险的敌人。
4.1905年,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在东京成立,以为斗争目标,孙中山被选为总理。在机关报《 》的发刊词中,第一次将这个政党的宗旨解释为 三民主义。
5. 是孙中山革命学说的核心内容,也是他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
6. 后,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形成一个完整体系。
7.1906年,孙中山主持制定《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提出 的方案;在他认为开展革命首先解决 问题,所以大量精力投入到 上。
8.1911年10月10日, 成功,清王朝行将崩溃。1912年 成立;
9.孙中山为维护共和,反对袁世凯破坏革命,进行了 、 的斗争;后又为了维护《临时约法》,进行了 运动。此后探索中国革命的真理,完成《 》一书,此书分为 、 、 三部分。
10.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 的正式建立;此后取得
斗争的胜利;但他认识到革命没有完全成功,1924年创办 ,简称黄埔军校;1924年发表 ,重申反帝、反军阀的立场。
【知识梳理】
1.追随伟人足迹,以孙中山先生的三大人生阶段为框架,编写大事年表:
第1阶段 孙中山大事记
第1阶段 为中国出路尝试各种实践的孙中山(1866—1905)
大事记 ①1866年11月12日诞生于 ,先后求学于 。②1892年7月以最优异的成绩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曾先后在 等地行医。 ③1894年6月,孙中山到天津上书 ,要求 ,被置之不理。 ④1894年在美国 创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策划广州起义。⑤1905年在 创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将其16字纲领在《民报·发刊词》上阐发为 。
第2阶段 孙中山大事记
第2阶段 建立民国到捍卫民主共和的孙中山(1912~1922)
大事记 ①论战与革命并行②1912年1月1日在 建立中华民国,就任临时大总统。③颁布 :确立共和政体④辞去临时大总统:关切国家民族利益,发展 ⑤捍卫民主共和:愈挫愈勇的系列革命斗争 。
第3阶段 孙中山大事记
第3阶段 顺应时代潮流的历史性转变的孙中山(1923~1925)
大事记 ①遭遇多次失败的苦闷与彷徨②接受过 和 的建议与帮助③ 年1月召开国民党一大,改组了国民党,确立了 ,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发展为 ) ④ 年 月 日在 病逝。
2.思考探究:
(1)孙中山先生的思想与他生活的时代有关系吗?请联系现实,谈谈青年的职业选择。
(2)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是什么精神在支撑他,使他“愈挫愈勇”?体现了他的那些精神品质?
(3)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的伟大转变,顺应了什么样的时代潮流?他的革命遗志是由谁继承发扬光大的?现在的我们还有哪些事要继续遵循先生“遗志”。
3.概述孙中山先生一生三次伟大转变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三次转变 时代背景 革命思想 时代影响



4.评价历史人物,理性分析
【典题解悟】
例1 宋庆龄说:“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这里说的“内部条件”是指( )
A.一战后,中国民族工业重新受到列强压制
B.“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C.中共总结了经验教训,正在积极寻找同盟者
D.国民党是中国各政党中比较革命的民主派
分析:该题涉及到国共两党合作的根本原因分析,是一道程度选择题,有一定的难度,但应该看到国共两党合作应有共同的斗争任务,这是由当时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依据这一标准,不难确定本题的答案应为B。
例2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物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书》,1894年
材料二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
材料三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
(1)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2)与材料一相比较,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的变化?
(3)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俄国革命和当时的中国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
(4)为了这场“民主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是什么?综合材料一至四,并运用你的历史知识,对孙中山作一最简要的评价。
参考答案:
(1)上书李鸿章的目的:希望通过李鸿章,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或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
(2)孙中山思想的两个显著变化是:方法:以前采用温和的改革(或用“改良”的方法),以后主张革命;目的:以前未主张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以后主张建立共和国。
(3)主要原因:封建统治;帝国主义压榨。若能指出:帝国主义在中国实行分裂剥削的政策,中国的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则可加分。本质区别:前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后者是资产阶级革命。
  (4)重大发展:提出了新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客观原因:依靠军阀屡遭失败(或国民党的涣散无力);苏联的帮助(或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影响。对孙中山的评价: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一生坚持民主革命(或是民主革命的先驱);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步;最终走上了与共产党合作之路。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创立者是( )
A.孙中山  B.黄兴  C. 宋教仁 D.蔡元培
2、(2004上海文科使用卷7)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创立的中华民国,在政治体制方面效仿的西方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俄国 D.德国
3、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是( )
A.民生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族主义 D.三民主义
4、以下对三民主义评价不正确的是( )
A.三民主义集中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
B.它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C.它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D.在它的指导下,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5、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最重要的原因是( )
A.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
B.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C.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推翻
D.孙中山对中国革命有了新的认识
6、孙中山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主观原因在于( )
A.辛亥革命的失败
B.孙中山坚持进行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
C.共产国际的指导
D.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同盟会宣言》
(一)驱除鞑虏 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其满洲,汉军人等,如悔悟来降者,免其罪;敢有抵抗,杀无赦!
(二)恢复中华 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三)创立民国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忍受的……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四)平均地权 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肇造社会的国家,俾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敢有垄断以制国家之生命者,与众弃之!
材料2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请回答:
(1)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关系如何?
(2)三民主义的内涵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3)你如何认识三民主义?
参考答案
【学习过程】
1.民主革命 三民主义 君主专制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2.致郑藻如数 上李鸿章书
3.兴中会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4.同盟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民报 民族、民权、民生
5.三民主义
6.俄国十月革命
7.建立中华民国 军费 筹款
8.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9.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 护法运动 建国方略 孙文学说 实业计划 民权初步
10.革命统一战线 收回部分“关余”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北上宣言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1-6 AADADB
二、非选择题:
7.(1)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没有本质的区别,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展开表述与完善,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的结果。
(2)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即同盟会政纲中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推翻清朝统治,废除清朝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独立,即推翻作为帝国主义走狗的清朝,暗寓了反帝的意愿。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它包含三层意思:一是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帝制;二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三是防止君主制复辟。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其含义是通过“核定地价”,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资产阶级的“土地国有”。
关系: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
(3)三民主义(同盟会政纲)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因此,它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及指导思想。但同盟会政治纲领及三民主义又存在着较大的局限,如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样,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知识补充】
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历史地位
1.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光辉旗帜。他系统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并为之奋斗了终生。先生刚强不屈,连遗言都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2.推翻封建帝制,捍卫共和制度。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先生最大的历史功绩。为了维护之后的共和,从护法到北伐,孙中山先生时刻都没有停歇。
3.孙中山先生晚年更加进步,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成立,直接推动了国内第一次革命高潮的来临。他对三民主义作新的解释,成为了国共合作的基础。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政府支持下,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孙中山与工农日益接近,他参加工农群众的集会,称赞工农是革命的先锋和基础,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
分析孙中山个人的时候(分析别的历史人物也一样),要注意:
1.孙中山先生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受当时的时代束缚。我们不能用现代的标准去要求人家,也不能用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标准去衡量他。
2.孙中山先生推翻的封建专制制度,并不是封建制度整体。封建制度是随着封建土地制度的消失而彻底消失的。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封建专制制度灭亡了,但是中国的封建势力仍然在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1952年,中国才完全了土地改革。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