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案:复习提纲(新人教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学案:复习提纲(新人教版必修3)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07-23 10:0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历史学案:必修三复习提纲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观点
儒家 孔子 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思想核心是“仁”②政治思想:主张“德治”(含民本思想)③哲学:对鬼神“敬而远之”。④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复温习、当仁不让于师、坚持正确意见。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孟子 ① “仁政” ②“民贵君轻”
荀子 “天行有常”,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唯物主义)
道家 老子 哲学思想:① “道”是世界的根本② 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法家 韩非 ①法、术、势结合,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② 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节俭”( 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中国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志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
2、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3、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三)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理学时期儒学的发展。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3、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4、主要内容:
程朱理学: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人,是心学的开创者)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明代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5、宋明理学的历史作用:
①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四)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结合他们的基本观点简要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1、“异端”李贽: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鞭挞程朱理学,反对“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万物皆生于两”“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认为理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共同思想主张:
①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君主批判意识是在明清之际政治经济天崩地裂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③学术上,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经世致用”;
3、影响:这些就是中国早期的民主思想,早期的民主思想的出现本身就预示着封建制度的衰落。他们的思想不仅在当时对封建制度以强有力的冲击,而且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发明 概况 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造纸术 ①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①地位: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②作用:有利于信息的记录、储存、传播和继承。
印刷术 ①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金刚经》②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火药 唐朝中期已有火药配方的记录《丹经》;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两宋进一步发展。 改变人类作战方式;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
指南针 ① 战国——司南② 北宋——指南针发明,并用于航海。 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其它成就:
数学:
①春秋:九九乘法口诀、度量衡、筹算计算法。
②圆周率: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求出圆周率的值在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在世界上领先了一千年。
③东汉《九章算术》标志着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天文:
①战国《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书中的《石氏星表》记载了已测定的120多个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②东汉张衡发明了水运浑象仪,他关于地球是圆形的见解比西欧早1000多年;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
③唐朝僧一行创制了黄道游仪,世界上首次发现恒星位置的变动,实测子午线的长度。
④元代郭守敬制成浑仪,编成《授时历》。
农业:
①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②元代王祯《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
③明代徐光启编写《农政全书》,吸收当代最新实践成果,并开展农业科技实验。
医学:
①《黄帝内经》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该书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②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系统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疗法,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③东汉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发明了麻醉药剂“麻沸散”,发明五禽戏。
④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高度发达的原因:政治:最早建立封建制度,是当时制度最先进的国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统一是历史主流,社会稳定,为科技发展连续性与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经济:经济发展为科技文化进步提供物质基础。教育:统治者重视教育发展,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外交: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外交政策。民族关系: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融合,加强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二)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1)汉字: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就出现了一些刻画符号,逐渐演变成汉字。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商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金文”。秦统一后,推行“书同文字”,统一全国文字主要为小篆,后来隶书得到推广。
2)魏晋南北时期,汉字发展为书法的原因: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子,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创造准备了材料;知识群体的形成,书法成为世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条件。
3)书法家:东晋的王羲之《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隋唐出现了张旭、怀素等狂放不羁的草书,还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的楷书。
宋代书法有苏黄米蔡四大家,追求个性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明代书法更加强调个性化创造。
4)篆刻:与书法并称为姊妹艺术,秦汉时代是标志性时期,汉印以小篆为基础,融和隶书的风格。明中叶以后,篆刻与书法、绘画一起,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5)绘画:
战国:出现用毛笔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
两汉:彩绘帛画。魏晋:顾恺之“以形写神”,作品有《女史箴图》。
唐:画家们创制法度,体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例吴道子,“吴带当风”,如《送子天王图》。
宋: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更加注重意境,同时出现了许多民间风情画,例如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基本特点:一方面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中国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书法,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1、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以现实主义为其创作风格,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1)《风》:是《诗经》的精粹,民间歌谣: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
(2)《雅》:是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贵族宴饮时的乐歌
(3)《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主要是对祖先和当权者功德的歌颂。
2、楚辞: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其特点为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美,句式自由灵活;
(代表:屈原——《离骚》)
3、汉赋:特点是气势恢弘、词藻华美,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
4、唐诗: (诗歌的繁盛时期)
①“诗仙”李白:浪漫主义。其诗风狂放炽烈,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象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②“诗圣”杜甫:现实主义。其诗风凝重沉郁,忧国忧民,语言深沉。其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经历了离乱和漂泊。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三吏”“三别”)
5、唐传奇:虚构、言情,如《柳毅传》《南柯太守传》《莺莺传》
6、宋词:又称“长短句”,能灵活自如的表达情感,并可配乐演唱。有为娱乐而作,也有表达救亡图存的词句。代表人物有“苏辛”。
①婉约派: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柳永,李清照。
②豪放派:清新俊逸,刚健豪放。苏东坡,辛弃疾。
7、宋话本:说书人所用的底本,内容有佛经、历史、爱情,如《碾玉观音》表达了对社会底层劳动女性的称颂,塑造了许多小市民角色。
8、元曲: 元代兴起的新诗体,内容多抒发汉族文人的愁闷情怀。
9明清小说:商品经济发达和市民阶层兴起,使章回体小说成为明清文学的主流。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大名著,在三言二拍中,诗人第一次被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批判现实的作品有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四)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1、萌芽:傩戏。古人用“傩”这种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用于驱逐恶魔。先秦时代,傩成为国家祭祀和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举行傩仪时载歌载舞,成为我国最古老的戏剧源头之一。
2、成长:宋代的南戏,流行于浙江的温州和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由民间艺人或下层知识分子创作,揭露社会黑暗,表达劳动人民愿望,主要在民间流行。
3、成熟:元代杂剧,它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流行,除了得益于城市经济繁荣发达与市民阶层壮大外,还与知识分子的地位低下有关,底层的知识分子将一腔才情宣泄在戏剧创作中,促成元杂剧昌盛。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窦娥冤)、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代表作王实甫的《西厢记》。
4、京剧形成标志:乾隆五十五年,即八十寿辰,徽班进京,三庆班有高朗亭带领。进京后博采众长,融进北京词汇,赢得观众欢迎。徽汉合流(徽调,汉调)
5、繁盛: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京剧经几代艺术家不懈努力,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兼收并蓄,推陈出新,终于迎来了第一个繁盛期。
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1、鸦片战争后各阶层的反应:
a.农民:太平天国运动中洪仁玕《资政新编》,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b.地主阶级抵抗派(开明地主):开眼看世界。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c. 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主张:在维护固有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战:实质是地主阶级内部用什么方式维护清朝统治之争。
实践: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评价:大体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但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辩”的保守观念,为西学传播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对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促进作用。
2、早期维新派:
背景:中法战争失败暴露出洋务运动种种弊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对中西文化的体用关系进行深刻反思。
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
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作用:使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
3、维新思想:
a.背景:19C90S,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西学知识增长。
b.与顽固派论战:要不要变法、兴民权、倡西学。
c.代表人物:
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宣传维新思想,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把西学中的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典相结合,借用经学外衣和孔子亡灵,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传播西学,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性,为维新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在思想界产生“大飓风”和“火山大喷火”般的巨大影响。
梁启超:宣传民权,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要性。主张“变法之本,在渔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谭嗣同: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维新勇士,著《仁学》,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发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严复:编译《天演论》,严厉批判君权论,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人民应享有的自由权利包括言论自由、人人平等、人身不受侵犯、保护私有财产等内容。他是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要求在中国变法维新,才能由弱变强,否则将亡国灭种或被淘汰。
d.实践:1898年戊戌变法。
e.意义: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民觉醒。
(二)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造舆论,掀起一股尊孔复古逆流。
2、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主阵地:《新青年》
4、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
5、主要内容:
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攻击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旧礼教,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鲁迅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④ 十月革命后,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6、思想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它促使人们更加迫切的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三)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a.受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中国一些新文化人士开始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
b.李大钊在1918年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是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c.五四运动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d.1920年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
e.问题与主义之争:李大钊与胡适的歧义在于用什么方法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胡适坚持实验主义的局部改良,李大钊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
2、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
a.马克思主义队伍: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各地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了。
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了解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认识它们分别在推动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1、三民主义(1905年《民报》发刊词中提出)
1)内容:a.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b.民权:“恢复中华”,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c.民生:“平均地权”,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
2)评价:三民主义思想集中代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孙中山还以三民主义思想为指导,制定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局限性:a、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b、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2、新三民主义(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提出)
1)内容:a.民族: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各民族一律平等。
b.民权:授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个人与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
c.民生: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2)评价:新三民主义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其核心,有力地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但它在理论上、纲领上仍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3、总体评价:孙中山熔铸中西方思想文化精粹而创立的三民主义学说是其资产积极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既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内容,又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特色,并迅速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革命斗争的纲领。
(二)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1、形成过程:a.开端:国民革命运动中(1924-1927)毛泽东对中国国情的思考。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中,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农民问题的重要问题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b.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6)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这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标志。他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将党的工作重点从敌人力量强大的城市转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在农村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逐步削弱敌人的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政权。
c.成熟:遵义会议到抗战时期(1936-1945)。
成熟的标志是1940、1《新民主主义论》:它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解决了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目标、革命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1945年中共“七大”确认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d.建国后(1949后)的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与和平赎买政策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用逐步过渡的形式改造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中共“八大”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提出主要矛盾、主要任务。1957《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
2、特点:是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3、影响:a.指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b.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共的指导思想
c.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对中共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着巨大而深远的指导作用。
(三)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1、形成与发展:
①形成: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宣言书,也是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的标志。
②成熟: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③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年中国十五大
2、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核心内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历史意义
a.性质: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列主义理论与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b.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作用: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指导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是当代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柱;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四)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1、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基本内容: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形成过程:
(1)2000年江 泽 民第一次完整概括三个代表的思想;
(2)2002年中共十六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4、历史意义
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党建等各个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武器。
5、地位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1、重大成就如下: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与意义
1958年 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标志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我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
1967年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70年 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3年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1983年 研制出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1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 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00310、15 自行研制的“神舟” 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A、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对中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
B、杂交水稻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重要贡献。
C、载人航天工程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1、“双百”方针
(1)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2)内容和意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即不同的形式和风格的艺术可以自由发展;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即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双百”方针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2、“十年动乱”对文化艺术的摧残:
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艺术成就被一笔抹杀
②大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受到无情批判
③无数优秀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
④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戏曲电影中只有所谓“样板戏”一之独秀
3、恢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恢复双百方针为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科学文化领域重新迸发出蓬勃生机。1979年10月,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强调了坚持双百方针。
4、意义:双百方针符合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兴旺的方针。
(三)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1、新中国教育方针的确立
①改造旧教育的方针:新中国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共同纲领》)
②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措施: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开办工农业余学校)
③新中国教育的性质: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④新中国教育成就: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成人教育初具规,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
2、概况:
扫盲教育:1950年开始,2001年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义务教育: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001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建国初学习苏联。1958年开始“教育大革命”,学生要边学习边劳动。文革期间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1977年恢复高考。80年代以来,我国已建立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成人高等教育和民办教育也发展起来。
文革对教育破坏:①“上山下乡“运动;②招生制度、教学体制被破坏殆尽;③影响:“人才断层”,“文化断层”,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
新时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①1977年恢复高考
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③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一)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及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1、智者学派——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a.观点: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跟人的需要和兴趣有关,是由人制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好坏优劣取决于个人的尺度,世界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和永恒的真理。
b.职业:教师,以培养兼顾公私利益的好公民作为自己的任务。
c.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
d.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e.影响: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作用。
2、苏格拉底:名言 “认识你自己”。他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苏格拉底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重视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文艺复兴:
1、文艺复兴初期“三杰”
①但丁:《神曲》
②薄伽丘:《十日谈》——“人曲” :讽刺教会的虚伪和腐败;揭露批判贵族的等级观念;歌颂人性,充分肯定人的价值;提倡人人平等思想。
③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2、文艺复兴后“三杰”
彼特拉克:代表作《歌集》,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以上三人被称为文艺复兴前三杰。
达芬奇: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他善于将解剖学、透视法和明暗转移法运用于绘画中。
米开朗琪罗:代表作《大卫》《摩西》。
3、莎士比亚:代表作《哈姆雷特》他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最高成就,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起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4、核心思想:人文主义,即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的幸福,而不是教会强调的灭人欲、以便死后升入天堂;他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盲信的愚昧思想。这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的发展清除了思想障碍。
5、意义:
a.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宣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b.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文化和生活观念,为欧洲乃至世界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c.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精湛的艺术作品,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炫灿篇章,永放光芒。
d.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实验,注意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宗教改革: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原因:16世纪时,天主教会在欧洲特别是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仍然很大,德意志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导火线: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马丁·路德发表《关于赎罪券的功效》(即《95条论纲》),认为赎罪券的功效微不足道。
宗教主张:“因信称义”,只要信仰上帝,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而不是靠善行来赎罪;简化宗教仪式;《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君主可以处罚教士和教皇。
实质:反对天主教会、反封建,代表资产阶级阶级的利益。
影响:在马丁·路德的引导下,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拉开序幕,这是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改革后创立的新教登上欧洲历史舞台,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2、加尔文的宗教改革:1536年出版《基督教原理》一书,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以此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是先定论。他的学说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是“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他在日内瓦创立的加尔文教,其教职由选举产生,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
3、影响:宗教改革是16世纪西欧各国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也是一场在宗教改革外衣下开展的政治运动。宗教改革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使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作了思想准备。削弱了教会对人们思想和社会经济的控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1、含义:用“理性”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启蒙思想家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启蒙学者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
2、代表人物:
a.孟德斯鸠:法国人。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国家权力分立法、行政、司法,分别由议会、君主、法院三家掌管,各自独立,相互牵制,彼此平衡)。他的学说奠定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
b.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他反对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倡导生而平等、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
c.卢梭:法国人。提出“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代表作《社会契约论》。他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d.康德:德国人。著“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最终确立人类的主体地位。他提出“人非工具”的命题。
3、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的比较:
(1)共同点:都注重人的价值,性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2)不同点:
时间 地点 背景 思想武器 矛头 内容 影响
文艺复兴 14-17世纪 中心:意大利 资本主义萌芽 人文主义 基督教神学 提倡“人性”,旨在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 引发了欧洲范围内的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17、18世纪 中心:法国 资本主义发展 理性 封建专制主义 提倡“理性”,旨在反对专制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引发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
4、影响:启蒙思想家抨击天主教会和专制制度,破除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的迷信,使自由平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在启蒙运动影响下,法国封建专制统治出现动摇,最终爆发大革命;北美殖民地和拉美人民以启蒙思想为武器,赢得民族解放。启蒙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理论准备,为人类社会创造宝贵的精神财富。
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一) 概述伽利略和牛顿的主要成就,认识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1、伽利略:“近代科学之父” 经典力学的奠基者
成就:发现木“四卫”;开创近代科学;创立了自由落体定律;创制天文望远镜等。
2、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
(1)内容: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力学三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
(2)历史地位:
①完成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具有惊人的预见力和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如海王星的发现)
②成为经典物理学、天文学的基础,现代工程力学工程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③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科学时代。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④为法国启蒙运动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二)简述达尔文及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述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分歧的根源
1、达尔文与进化论:
(1)形成标志:1859年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出版。1871年,发表《人类的起源》
(2)主要观点:①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②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③ 达尔文还提出人类起源于古猿的观点。
(3)意义:①思想上:挑战封建神学,否定了神创论,促进思想解放。
②科学上:把发展变化思想引入生物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③政治上:进化论传入中国,对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2、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根本分歧:生命是自然界进化的结果,还是上帝创造的产物?
其产生分歧的根源主要是:
从世界观方面说:宗教是建立在唯心主义世界观基础上的,而科学是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的。从方法论方面说:宗教学说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科学是建立在实验和观察研究基础上的。
从政治上来说:宗教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维护特权的工具,科学是要追求民主和平等。
(三)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瓦特改良蒸汽机:
应用:①“万能蒸汽机”首先运用于纺织业;
②蒸汽机还推动交通运输:汽船、火车;
意义:解决了工业革命的动力问题,为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近代工业城市兴起,“蒸汽时代”的到来。
2、爱迪生与“电气时代”
①理论基础: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②爱迪生:发明电灯和配电系统,改进了电话、电报、电影等发明达1000多项。
③意义:极大推动了生产力发展,推动了社会变革和文明进步,资本主义从此确立全球优势,世界联系更加密切,科技革命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物质、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四)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1、普朗克与量子论:
①内容:物体在发射辐射和吸收辐射时,辐射像物质一样,是由具有能量的基本单位量子来实现的。
②意义:是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对化学、生物学、医学、考古学、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等金额学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带来了许多化时代的技术创新,直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
2、爱因斯坦与相对论(狭义、广义相对论)
1内容:两个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存在的形式,随着物质运动速度变化而变化,时间、空间、运动、质量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化。
2、意义:物理学领域的最伟大革命。很大程度上解决了19世纪末出现的经典物理学的危机,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世界,扩展了物理学应用的领域。同时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绝对化的思维模式,为人们提供了辩证的看待世界的途径。
3、量子理论和相对论意义:
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弥补了经典物理学的不足,描绘了崭新的宏观宇宙世界和微观粒子世界,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不仅对物理学本身,对自然科学,而且对整个人类的思维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五)以网络技术为例,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诞生。此后,计算机储量更大,运行速度更大,体积更小,更轻便实用。
2、1969年,国际互联网问世。1995年国际网络年。
3、互联网的影响:
(1)积极: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把人们带进了信息时代,拉进了世界各地的距离,使地球变得更小。推动了经济、教育、工作生活、思维模式等方面的的变革,例如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网上炒股,网络教育,电子信箱,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等。
(2)消极:①信息泛滥、垃圾信息;②网络犯罪问题;③虚拟社会对人的生产和学习工作特别是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
八、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一)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1、浪漫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产生的背景:革命或改革相继成功后的欧洲各国并没有出现启蒙学者所描绘得走、民主、平等、博爱的美好景象。资本对工人的奴役,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统治,以及私欲横流的社会现象,使人们普遍感到失望。
2、浪漫主义诗歌:
(1)拜伦: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唐璜》,具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
(2)雪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西风颂》。它将人类的未来寄托于普遍的爱,诗中充满幻想和憧憬,体现出乐观主义精神。名言是“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3)影响:支持了全欧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为欧洲文坛树立了一面光辉旗帜。
3、批判现实主义小说:
(1)巴尔扎克: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人间喜剧》,被誉为“社会百科全书。”
(2)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
4、现代主义产生的背景: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的发生,造成人们的内心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失望、苦闷和迷惘,出现了反传统的现代主义文学,代表流派是荒诞剧。
荒诞剧《等待戈多》:作者贝克特,196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使人们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
(二)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1、印象派:莫奈《日出·印象》《干草堆》《鲁昂大教堂》。
(1)背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光学的启发。
(2)特点: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追求强烈的个人感受,根据自己眼睛的观察和感受,来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
(3)影响:印象派的崛起,开辟了欧美绘画与音乐语言的新天地,拓展了人们的审美领域,为艺术家发挥个性提供了新途径。从此,艺术内容和形式的变革幅度越来越大,革新的锋芒越来越鲜明,从而孕育了20世纪初对传统艺术的全面突破。
2、后印象派:塞尚,高更和凡·高《向日葵》。以新的视角描绘客观世界。
3、现代派:毕加索《坐在椅子上的女人》。20世纪以来,不停的动荡和战争、经济危机,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了创伤。
特点:表现艺术家自我内在精神追求。
(三)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1、浪漫主义:
贝多芬《英雄》《命运》《田园》交响曲。
贝多芬,德国音乐家,既将古典音乐推向新的高峰,又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其代表作为九部交响曲。如《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九(合唱)交响曲》等,其作品风格受其自身反封建和争民主革命精神的影响,洋溢着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气息,其最重要的贡献是对角想去的发展与创新,将声乐与器乐结合,开创了交响曲的新形式。
2、印象派音乐:法国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
特点:强调音响和音色,主张用声音的响度和色彩,取代传统音乐中的调试与和声体系,认为音乐只能提供一种暗示或心境。
3、现代主义音乐:如表现主义音乐,序列音乐,电子音乐等。
(四)简要了解影视艺术的产生及其发展历程,认识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电影:
(1) 诞生: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放映电影。
(2)“现代电影之父”:美国格利菲斯
(3)“默片时代”:电影明星卓别林,代表作《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
(4)有声电影产生,标志着世界电影进入全面繁荣阶段。
2、电视:
(1)产生:1929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
(2)电视节目:1936年广播公司从伦敦开始播送
(3)彩色电视:1941年贝尔德成功传送彩色图像
(4)50年代后:卫星电视转播站的建立,电视被广泛应用。
a.特点:兼具报纸、广播、电影几种媒介的优势,具有覆盖面广、时效性和现场感强的特点,是最普遍的大众媒体。
b功能:传播资讯、远程教育、娱乐、展示优秀艺术品。
3、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丰富精神生活,扩大视野,提高素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对现代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国家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将人类带入了一个高度文明的新世纪。
但影视艺术的传播也是有利有弊。例如:其直观的图像,容易束缚人们的思想,弱人们的智力;有的电视节目宣传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等。
高考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