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
第4课 “千古一帝”秦始皇
学 案
【学习目标】
高考资源网
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巩固政权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学习过程】
一、并吞六国
1.条件
(1)客观条件:
①经济基础:
②政治基础:
③民族基础:
(2)主观条件:
①秦国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实力最强,具备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根本原因)
②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施展雄才大略,广罗人才,谋略正确
2.过程(10年)远交近攻、分化离间
(1)先灭弱韩:前230年 “先取韩以恐他国”
(2)离间灭赵:前228年 郭开诬李牧,赵括代廉颇
(3)水灌灭魏:前225年 王贲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城
(4)王翦灭楚:前223年 秦王知错能改,姜是老的辣
(5)北灭燕国:前222年 荆轲刺秦,无功不返
(6)完胜灭齐:前221年 孤掌难鸣,一败涂地
3.意义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
(2)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百代犹得秦政法”
措 施 影 响
政治 中央:皇权至尊、三公九卿地方: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 统一度量衡、货币 促进经济发展
文化 统一文字:小篆;焚书坑儒 促进文化发展思想控制,摧残文化
军事 奠定基本疆域
交通 修筑驰道、直道、人工渠道 促进交通发展
▲简要介绍: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1)皇帝制度
皇权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皇帝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2)三公九卿制
职位名称 职权范围 任用标准 历史意义
丞相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贤”“能”由皇帝任命 是对世卿世禄制度的否定
太尉 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御史大夫 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
(3)地方:郡县制
问题:秦统一之初,有人向嬴政提出分封子弟广建诸侯的建议。廷尉李斯坚决反对,主张郡县制。想一想,如果你是秦朝的一位大臣,你会建议秦始皇采取哪种统治方式治理地方呢?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 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官职是世袭的。 郡县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其官职是由皇帝直接任。可以起到强干弱枝,避免国家重新陷于分裂的局面。
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秦代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封建统一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对于巩固统一、加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P18))
三、秦始皇的暴政
1.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破坏了文化
秦始皇由于实行严酷法律,引起了士人的不满,纷纷指责秦始皇。已经升任丞相的李斯主张严厉镇压这些胆大妄为的士人,他给秦始皇写了一封奏疏,要求进行焚书。即除了《秦记》之外的所有史书一律烧毁,全国百姓和士人私自收藏的经书和诸子百家的典籍,也全部由官府统一烧毁。敢再违抗命令,议论政事的人一律处死。如果官吏知情隐瞒不报,也和藏书的人同等治罪。除了少数史书之外,其他的最后只留下了关于农业、卜筮和医药的书籍。 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意见,下令全国进行焚书,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清洗,和法律一样是秦朝暴政的集中体现。
只烧掉书籍并不能堵住士人的口,反而激起更大的反抗,百姓和士人对秦始皇的暴政怨愤异常,对他不利的言论遍布天下。这使秦始皇勃然大怒,派出御史到全国各地追查,最后抓到四百六十多人,秦始皇下令一块押到骊山的山谷中,全部坑杀,也就是活埋。因为这些人绝大部分是儒生,所以被后人称为“坑儒”。
2.急建长城:伟大建筑,暴政见证(五年,40多万民工)
3.大兴土木:阿房宫、骊山陵(140多万人/年)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杜牧《阿房宫赋》
在秦始皇死在出巡的路上时,阿房宫还没有建成,这个巨大的工程,每年都要调用民工七十万人。另一个宏大的工程是修建秦始皇自己的骊山墓,每年也用工七十多万人。加上修长城,修弛道,常年的兵役征发,致使秦朝每年服役的人达三百万之多,男子征发不足使用,有时还要征发女子。
苛捐杂税,加上严酷的法律,使人民生活如同水深火热,由于原来的秦国变法,被东面其他国家称为“虎狼之国”,现在统一后,暴政使秦朝真成了“虎狼之国”。法律相当严厉,特别是当时的野蛮的肉刑制度,常将犯人的脚砍断,造成大量的残废人。
4.刑法严酷:
5.赋税沉重:
前221年统一,前209年 秦末农民战争,前207年 秦亡(14年)
秦始皇勤于政务,富于实干精神,是具有高度行政能力的政治家。他高瞻远瞩、雄才大略,为实现理想而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坚韧与执著。但在他的性格与举止中也有刚愎、偏执、暴虐的一面。他从事的征战和兴建的工程多数具有深远的进步意义,但却征调太急 ,赋税过重,刑法严酷,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苦难。他相信人终有一死,却又耗费巨资寻药求仙。这都是他性格中自相矛盾的地方,我们应该如何评价秦始皇呢?
四、评价秦始皇
评价古代政治家的一般方法 :了解基本史实、一分为二评价
史实——1.是否有利国家统一;2.是否保持政治安定;3.是否促进经济发展;4.是否促进文化繁荣;5.是否促进民族融合;6.是否反抗外来侵略。
填空参考答案: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秦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郡县制 征服百越,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知识梳理】
1.秦国在孝公时任用 变法,( )、( ) 奠定了兼并六国的坚实基础。
2.秦的统一大业最终由 完成,13岁即王位,由 掌理政务。
3.从 年,嬴政运筹帷幄,挥师东进,相继兼并 六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
4.嬴政创造性地为自己选择了 名号,“ ”成为皇帝的专称, 成为皇帝的专用品。
5.在国家政治体制方面,秦始皇采纳了 的意见,决定在全国推行 。
6.秦始皇的政治改革,奠定了此后2000多年统一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
对于 , 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7.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下诏 进行全国性的土地登记,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与此同时, 这些措施,有效地推动了家业手工业生产和新兴地主经济的发展。
8.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废除 ,颁行统一的 )。秦始皇还废除了六国的旧制,统一 。
9.公秦始皇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为大一统的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 、 、 ,进一步巩固了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0.秦始皇高瞻远瞩,雄才大略,为实现理想而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坚忍和执著,但他的性格和举止中也有 、 、 的一面。
11.公元前207年,在 下,秦朝瓦解,二世而亡。
【典题解悟】
一、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
1.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的条件:
客观条件:
①从经济方面看,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民族、各地区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长期的兼并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③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广大劳动人民深受战乱之苦,渴望统一。
主观条件:
①秦国商殃变法比较彻底,国力强盛,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②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③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个人条件:坚忍刚毅的性格和敏锐迅捷的决断力、雄才大略。重用人才:破格录用一批谋臣猛将:善于发现人才,礼待人才,并能用人不疑。)
2.统一中国的过程:
(1)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
(2)方式:兼并战争
(3)过程:灭韩、赵、魏、楚、燕、齐。
3.分析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建立起强大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有利于民族融合,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二、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措施:
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颁布《秦律》,统一法律
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
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桂林等四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
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焚书坑儒,统一思想。
以上措施的实施,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三、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1.他是杰出的政治家
(1)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全国,结束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2)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3)通过统一战争,北击匈奴,筑长城,修灵渠,扩大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为了稳固统治,他实行暴政,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制定了严刑酷法;大兴土木,徭役繁重,广建宫殿陵墓,无限制使用民力、物力,暴政导致秦很快灭亡。
【当堂检测】
1.秦统一最重要的意义是( )
A.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B.彻底摧毁了奴隶主贵族统治
C.中国从此开始以统一为发展主流
D.有利于人民安定生活和发展生产
2.秦统一是在( )
A.公元前221年 B.公元前359年
C.公元前230年 D.公元前3356年
3.秦统一后的货币是( )
A.圆形方孔钱 B.蚁鼻钱 C.铲形钱 D.刀形钱
4.秦始皇建立郡县制和焚书坑儒是采纳( )
A.韩非的建议 B.蒙恬的建议
C.李斯的建议 D.商鞅的建议
5.下列关于秦统一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
A.战国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B.人民厌恶长期战争,渴望和平,统一顺应了人民群众的要求
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七国之首,为秦统一创造了条件
D.秦始皇灭六国,建秦朝,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
6.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作为通行全国的标准文字是( )
A.楷书 B.大篆 C.小篆 D.隶书
7.“焚书坑儒”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秦始皇个性暴虐 基层 B.秦始皇视传统文化为统治障碍
C.秦朝统治严酷残暴 D.君主专制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
8.“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唐·李白《古风》) 此诗中秦始皇的形象如何?颂扬了秦始皇哪方面的业绩?
9.下面是关于秦筑长城的诗句,说说诗人们是怎样评价这件事的?你认为谁的观点比较
正确?
①“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唐·胡曾《长城》)
②“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得尧阶三丈高。”
(唐·汪遵《长城》)
③“秦皇筑长城,乃为万世利。连山绝谷势蜿蜒,雄图自足制中外。”(清·杨鸾)
④“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岂知易代后,功及万世长。”(清·赵翼)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丞相李斯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帝曰:“可。”
——《史记·秦始皇本纪》
回答:
1 上述所说的是何时何事?
2 只有哪些书不烧?
③秦始皇这些措施有什么影响?
11.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巩固统一?为什么他被称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
12.怎样评价秦始皇。
参考答案
【知识梳理】
1.商鞅 发展生产 奖励军功
2.秦王嬴政 相邦吕不韦
3.公元前230 韩赵魏楚燕齐
4.皇帝 朕 玉玺
5.李斯 郡县制
6.巩固加强国家统一 促进社会发展
7.使黔首实田
8.使用六国旧币 秦半两钱 度量衡
9.大力开拓疆域 建设交通网道 统一文字
10.刚愎 偏执 暴虐
11.各路义军的猛烈攻击
【当堂检测】
1—7 CCACACD
8.雄才大略、声威赫赫。颂扬秦始皇的统一业绩。
9.①胡曾的诗指出秦始皇滥用民力,役使百姓修筑长城,使天下苍生苦不堪言,终至祸起萧墙,天下反秦,秦朝迅速灭亡。实际上是指出修长城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②汪遵的诗高度评价秦始皇修筑长城的历史功绩。③杨鸾的诗肯定长城的修建巩固了边防。④赵翼的诗指出虽然长城的修筑给当时留下了巨大的灾难,却为后世留下无穷好处。赵翼的诗评价比较全面。
10.①指秦朝时的“焚书”之事。
②只有医药、占卜和种树的书不烧。
③钳制了思想,加强了思想控制,摧残了文化,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莫大的损失,在政治生活中也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11.措施: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设交通网络;②经济上:承认土地私有,奖励移民垦荒,鼓励耕织,统一货币、度量衡;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打通西南夷;④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统一思想。
原因:秦始皇统一全国,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采取了措施巩固了统一,所以说他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
12.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