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5《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岳麓版选修4)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2.5《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岳麓版选修4)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07-23 13:3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
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学 案
【学习目标】高考资源网
1.列举唐太宗在军事上的主要业绩,归纳唐太宗在用兵上的特点。
2.通过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原因和经过,探讨在封建社会的宫廷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情经常发生的原因。
3.总结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理解它对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及民族的融合所起到的作用。
4.了解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探讨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天策上将”夺位登基
1.年轻有为
李渊次子,从小练习骑射,喜好文史。→文治武功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改国号为唐,定年号为武德,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哥哥被立为太子,弟弟李元吉被封为齐王。
秦王李世民在统一过程中功勋卓著
卓越的军事家:李世民指挥作战有他的一套谋略,后人给他总结了一些经验,从这些经验里可以看出他过人的军事才华,唐太宗是一个很突出的军事战略家和指挥家。
2.玄武门之变
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部下埋伏于玄武门,射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后又逼李渊退位,自己登基称帝。
★李渊为何肯让位?
二、贞观之治
唐太宗即位后,次年(627)改元贞观。他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时代最著名的“治世”。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隋朝为什么会灭亡?
①奢华浪费,劳民伤财。隋炀帝为了享受,大修宫殿,为到南方巡游,大征民工修造运河。
②生活腐化,荒淫无道。为满足自己的贪欲,让全国进献珍奇宝物和大量美女。
③战争太多,耗费国力。好大喜功的隋炀帝东征高丽,得不偿失,加上其他战争使得民不聊生。最终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的灭亡。
在惨痛教训的对照下,唐太宗下决心进行彻底治理,加上下属大臣们的通力协作,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展开了它美丽辉煌的画卷。
1.政治方面
完善制度:发展和完善了隋朝实行的三省六部制
制定律法:修订颁行《唐律》
发展科举:进一步发展隋代的科举制
2.经济方面
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颁行租佣调法,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不夺农时;设置义仓,救灾备荒;增殖人口,奖励婚嫁,发展生产;兴修水利设施,疏浚河渠。
3.贞观盛世
《贞观政要》记载太平盛世的景象,其间虽有溢美之辞,但却大体上反映了贞观年间升平富足的社会蓝图。
★师生共同解决课文中的思考题
三、开明的君主与开放的时代
1.知人善任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唐太宗便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原来太子一派的人,有才干的还委以重任,魏征便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唐太宗的宽容化解了许多矛盾,也使许多原来站在对立面的人能够有机会转变过来,成为治理国家的有用之才。
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房玄龄杜如晦就是一个典型,他们不善于断案和处理杂务,但却善于谋划和决定国家大事,所以用为宰相,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而戴胄则相反,他不通经史,但做事正直,所以让他做大理寺少卿,负责审理案件,结果他办事异常干练,案子从不积压,深得唐太宗赏识。
2.兼听纳谏
广开言路,兼听纳谏。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痛,他说:“人用铜(古代的镜子用铜磨制而成)做镜子,可以纠正衣冠;用古代历史做镜子,可以明辩国家的兴盛与衰亡;以人做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和过错。现在魏征走了,朕便失去了一面宝贵的明镜。”唐太宗还去凌烟阁,对着魏征的画像做诗一首:“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夏人。”
3.民族和谐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做法也值得称道,在他的努力下,唐朝的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出现了历史上难得的民族关系融洽,各族和睦共处的黄金时期。
唐太宗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任用少数民族人做官;准许少数民族内迁,定居长安;采取和亲政策;建立了州县制度,仍然用少数民族领袖为官。
◆ 观察《步辇图》,请问这反映的是唐朝与哪个少数民族交流的情况?
4.对外开放
贞观时期,由于经济的发达和边境稳定,为中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唐朝和世界的交往和政治经济一样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同时,唐朝的先进文化也向外传播,特别是对亚洲的影响尤其巨大。
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贞观十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不过,唐太宗毕竟是个名君,在晚年他还能反省自己的错误,很难能可贵。
关于封建社会的盛世
(1)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2)出现原因:农民起义的推动;吸收前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统治者相对勤政爱民,励精图治;良好安定的社会环境。
(3)对盛世的认识:肯定其进步作用;认识其实质。
【知识梳理】
一、“天策上将”夺位登基
1.公元617年 乘隋朝太原起兵。 年唐朝建立。
2.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中国从此进入一个重要的时代,中国出现了有名的清明政治 。
二、贞观之治
1.唐太宗执政期间,吸取了 朝灭亡的教训,发展和完善了隋朝的   
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也加强了皇权。
2.唐太宗在维系《隋律》的基础上颁布了《 》。对贪赃枉法和私占民田给以 
重惩。
3.为了提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唐太宗发展了隋朝的 制度。扩大 人选,
使 地主有升迁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
4.为了恢复社会经济,唐太宗继续实行 制和 法。全面用实
物代役的“ ”法,进一步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典题解悟】
归纳和概括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治世”和“盛世”出现的原因和特点,正确看待历史上出现的“治世”和“盛世”现象。
(1)所谓“治世”和“盛世”。在封建社会里,封建朝廷对统治阶级有些控制力,让多数农民(自耕农)保有一些剩余生产物,得以维持一家人的正常生活和进行再生产,社会上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秩序安定,矛盾缓和,民族和睦,文化昌明等现象。这就是所谓“治世”或“盛世”。它的出现有三种情况:①在长期战乱或分裂之后,社会经济凋敝,急需安定秩序,休养生息,新王朝的统治者顺应形势,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因而出现了“治世”景象,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②王朝建立多年后,在长期休养生息,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盛世景象,如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这类盛世因承平日久,强盛中也隐含着危机,如天宝危机和安史之乱的出现;③在王朝的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之后,经过改革,调整政策,使王朝有所振兴,出现所谓的“中兴”,如昭宣中兴、光武中兴、同治中兴等,但中兴并未解决社会根本矛盾,其出现也是暂时的。
(2)“治世”、“盛世”出现的原因:①根本原因:封建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适应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②具体原因:前朝末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沉重打击,迫使新王朝的统治者吸取教训,调整政策;当朝帝王良好的个人素质,善于用人纳谏,居安思危;经济上,采取重视发展生产的措施;社会政局方面,政治清明,社会安定;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互通有无;在文化方面,具备了文化繁荣的条件;广大人民辛勤的劳动生产活动,为盛世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科技新成果等因素对对盛世形成也有推动作用。
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及其评价。
(1)原因:①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是几百年民族大融合的结果。从秦汉以来,民族团结融合交流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别是北魏以来民族融合步伐加快,各族间的隔阂和差异远较历史上任何时代为小,这一系列变化当然要反映到隋唐之际人们的思想意识上来。②唐皇族李氏是民族融合的典型,唐太宗本人即有胡人血统,这样的家庭民族偏见比较淡薄,容易接受历史的经验教训。当时的大臣和北方人民中这类胡汉结合的家族是不少的。③唐太宗是封建时代杰出的政治家,确有一定的政治远见,不仅吸取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采取“和亲”等政策,而且审时度势采取了一些切合实际的做法。
(2)措施:①在各族聚居区设都督府,即所谓“羁縻州”,既与中央保持隶属关系,长官由朝廷任免,又可按传统方式处理族内事务,有相对的“自治”权;②在赋税和官职上照顾少数民族;③尊重各族的风俗习惯;④对少数民族和汉人“爱之如一”;⑤通过与主要少数民族统治者“和亲”来减少相互冲突,改善民族关系。
(3)特点:①承认少数民族在多民族国家中的合法存在;②对少数民族不大歧视,甚至给予一定的照顾;③相对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④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各族自行处理内部事务。
(4)作用:①使一度紧张的民族关系得到缓和,出现了民族关系相对和睦的新局面,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②为调动各族的积极性,巩固国家的统一,开拓国家版图疆界,加强边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③加速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贞观之治"的出现和民族关系的改善有直接联系。当然,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实质上是为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的,亦有大汉族主义的思想成分存在,喜欢美化自己而否定以前统治者的民族政策。
综合归纳概括唐时期的对外交往情况。
(1)对外交往发达的原因:①中央集权巩固,有稳定、统一的政治环境;②唐朝经济繁荣,文化领先于世;③对外政策比较开放;④对外交通发达;⑤唐都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2)内容:①互通使臣,保持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唐政府多次接纳日本的遣唐使和波斯大使,东罗马以及其他国家的使节,波斯国王也长期生活在中国;②接纳各国留学生,进行文化交流。唐朝时很多新罗人、日本人留学中国,学习唐朝的文化、技术,有许多人如阿倍仲麻吕非常著名,并通过他们影响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③尊重外国人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唐朝对外来宗教采取开明政策,唐朝允许他们建寺传教;④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唐朝与各国有频繁的贸易往来,唐朝的丝绸、瓷器、茶叶是主要出口物品,而各国特产如波斯的珠宝、香料也源源运往中国;⑤吸收外国先进科技文化。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学习熬糖法,唐乐中有高丽乐,唐文化汲取和包容了外国科技文化的许多内容。
(3)特点:①盛况空前,政府使节、民间往来频繁,技术交流、经贸往来加强;②对外交往已经不限于一般性的交往,而是唐朝担负起培养人才和经济交流中心的角色;③对外交往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东亚、南亚、西亚甚至欧洲、非洲,都与中国有比较频繁的商业交流和文化往来;④海路和陆路同时发达起来,是我国封建社会对外交往从以陆路为主向以海路为主的转折点;⑤兼容并蓄,广泛吸收和容纳外国新鲜事物,对外来宗教采取比较开明的态度;⑥对外交往影响深远,唐对日本、朝鲜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都产生了影响,并且通过大食将唐文化传到西方。
(4)影响:①大大提高了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唐朝和亚洲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从而形成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②同时,唐朝也对外来文化表现出充分的吸收力和消化力,选择取舍,汲取发扬,把外域文化作为一种新养料注人唐文化的整体中,使自己的经济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当堂检测】
1.使唐初经济得到逐步恢复的政策措施主要是( )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考试制度
C.修改颁布《唐律》 D.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2.既能扩大唐朝统治基础和提拔有才能的“寒门”出身的人做官的措施是( )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考试制度
C.修改颁布《唐律》 D.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3.唐朝的措施中对调整生产关系、社会关系起到非常大作用的措施是( )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考试制度
C.修改颁布《唐律》 D.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4.导致“贞观之治”出现的最主要经济条件是( )
A.生产工具的重大改进 B.开辟大量荒田
C.人口大量增加 D.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和生产时间
5.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科举考试扩大了贡士人选,重视进士科
B.科举考试重视士族
C.修改完善了法律
D.唐太宗知人善任、兼听纳谏
6.导致“贞观之治”出现的因素不包括( )
A.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B.确立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
C.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考试制度
D.唐太宗知人善任、兼听纳谏
7.下列对隋唐科举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打击了士族 B.选拔了人才
C.发展了教育 D.禁锢了思想
8.“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雠不弃。”下面对这段话的诠释不正确的是( )
A.“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B.求贤若渴,不拘一格
C.广开言路,从谏如流 D.知人善任
9.下列关于唐初与汉初统治相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实行宽舒政策
B.都出现了治世局面,经济发展、政治清明
C.都采用科举制度
D.都加强中央集权
10.唐太宗的开明政治和贞观年间的一系列制度创新,造就唐朝出现下列哪些时代风貌( )
①兼容并蓄 ②博大开放 ③昂扬进取 ④经济繁荣、无土地兼并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1.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佃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不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此皆古昔未有也。
——《贞观政要》卷一
回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执政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
参考答案
【知识梳理】
一、1.李渊 618年 2.贞观之治
二、1.隋 三省六部制 2.《唐律》
3.科举制度 贡士 庶族 4.均田制 租庸调制 庸
【当堂检测】
1—5 DBDDA 6—10 CDCCA
11.(1)唐太宗在执政时期,认真吸收了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确立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努力调整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统治集团内部关系,为唐朝步入强盛奠定了基础。具体的制度有:三省六部制,科举考试制度,均田制和租庸调法等。
(2)唐太宗知人善任与兼听纳谏。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