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一节 鸦片战争
一、背景
1、清朝统治的危机四伏
(1)经济上, 仍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农民丧失土地的现象十分严重。
(2)政治上, 日益暴露。(3)军事上,军队装备陈旧,营务废弛, 败坏。
(4)财政上, 日益亏空,入不敷出。
(5)对外关系上,清朝统治者依旧做着“ ”的迷梦,皇帝和多数大臣闭目塞听,不了解外部的世界和时代的变化。
2、欧美列强的迅速崛起
(1)原因;19世纪上半期,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法美等国的工业革命也相继发展起来。
(2)影响:①欧美列强为夺取更多的 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② 的炮舰和走私船,出没在中国东南海域,进行骚扰和侵略,把侵略矛头提指向了中国,充当了侵略中国的急先锋。
3、禁烟运动
(1)背景
①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的 ,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输入严重危害了清朝统治。
②直接原因:湖广总督林则徐、鸿胪寺卿 上书道光帝,请求严禁鸦片。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 ,赴广东查禁鸦片。
(2)经过
①林则徐和两广总督 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
② 年6月,在虎门海滩将收缴的鸦片当众销毁。
(3)影响
①显示了中华民族 的坚强决心。
②英国以此为借口,决定对中国发动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
二、经过
1、开端:1840年6月,英军封锁 ,战争开始。
2、北上:英军到达天津白河口,清政府向英军屈服,英军撤退。清政府改派 为钦差大臣,赴广东出英军谈判。
3、扩大
(1) 年初,英军扩大侵华战争,此后侵占了广东的 ,又攻占了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
(2)广州附近 人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
4、结束:1842年8月,英国军舰驶抵 江面,清政府屈服求和。
第二节 鸦片战争的影响
一、鸦片战争的结果——近代中国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1、《南京条约》
(1)签订时间: 。
(2)主要内容
①割 给巩固;②赔款 万银元;③开放 、厦门、 、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 ,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南京条约》附件
(1)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 》,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条约。
(2)英国从中取得了“ ”“ ”、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3、中美,《望厦条约》
(1)签订时间; 年。
(2)主要内容:美国取得了英国在《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取得的除 、赔款外的一切特权,同时还扩大了侵略中国的权益,如美国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港口“ ”;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等。
4、中法《黄埔条约》
(1)签订时间: 年冬。
(2)主要内容;法国取得了美国在《 》中取得的一切特权,同时规定,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 ,修建坟地,清朝地方政府要负责保护教堂和坟地。
二、鸦片战争的影响
1、社会性质的变化: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
社会。
2、社会矛盾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 和中华民族物矛盾, 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成为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革命任务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 和反对 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革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近代史由此开端。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背景
1、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扩大 ,掠夺殖民地,成为列强的共同愿望。
2、19世纪50年代,英、法、美三国向清政府提出了“ ”要求,企图借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但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绝(根本原因)
3、战争的借口,英国的借口是 ;法国的借口是 。
二、经过
1、1856年,秋天,英舰袭击 ,法国同意和英国共同出兵,战争爆发。
2、1857年
(1)英国人额尔金、法国人 率领英法联军攻广州城,并成立了 。
(2)广东巡抚 降敌,官任原职,替外国侵略者维护殖民统治秩序,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 政权。
3、1858年
(1)北上: 两国公使随同英法联军北上,抵达天津白河口外。英法联军夺取了大沽炮台,占领天津, 派人同侵略者议和。
(2)签订《天津条约》,规定: 可以进驻北京;增开汉口等 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 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中国的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赔偿英法军费各 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 万两白银。
4、1860年
(1)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天津,并进逼北京,咸丰帝让恭亲王 担任议和大臣,自己逃往承德。
(2)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了 。
(3)签订北京条约,规定:《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 为商埠;割 给英国;准许华工出国;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 万两。
三、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1、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 ;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2、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 ,并伸向内地,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
四、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1、根据1858年的中俄《瑗珲条约》,沙俄割占了我国东北 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2、根据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沙俄割占了我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 在内的约4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3、根据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和1864年的中俄《 》,沙俄割占了我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千米的领土。
4、19世纪80年代,沙俄根据中俄《 》和以后的五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了我国西北部 万多平方千米的领土。
第五节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1、兴起原因
(1)根本原因: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封建剥削,导致了 的激化。
(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灾难。
(3)直接原因:1846~1850年,两广地区的 严重。
2、兴起经过
(1)创立宗教:1843年,洪秀全创立 ,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
(2)构筑理论:
①理论来源:西方基督教教义、 、农民平均主义。
②理论著作:《原道救世歌》、《 》、《原道觉世训》。
③理论特点:将农民要求 的理想通过宗教理论表达出来。
(3)发展组织; 在广西紫荆山区组织拜上帝会势力不断发展。
(4)发动起义
①1851年初,洪秀全在桂平县 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②洪秀全在武宣 称“天王”。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
1、永安建制:1851年秋,太平天国在永安整顿建制,分封 ,初步建立了政权。
2、定都天京: 年春,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了同清朝对峙的政权。
3、颁布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1)目的:废除 土地所有制,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2)内容:
①关于土地分配,根据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 ”的原则,以户为单位,按 和年龄平均分配。
②关于 ②品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 。
(3)评价:该制度是太平天国的 。突出地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农民 的思想结晶。但它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从客观方面来看,没有一个 保证实施分田方案;从主观方面来看, 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4、进入全盛
(1)北伐
①目的: 。
②时间: ~ 年,领导人: 、 。
③结果: 。
④意义:北伐军深入到清朝统治的 地区,牵制了敌人的兵力,为西征和东征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西征
①目的:巩固 。
②概况:1853年, 率兵西征。在湖南,西征军同 的湘军交战失利。1855年 指挥西征军在鄱阳湖口大败湘军。
(3)东征
①目的:断绝清政府的财源,充实太平天国的 。
②概况;1856年,太平天国派秦日纲东征,夺取扬州,攻破 ;后同石达开会师,攻破 ,解除了天京之围。
③意义:标志着太平天国在 上达到了全盛时期。
第六节 太平天国后期的保卫战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点
1、原因:定都天京后,领导者进取心减退,腐朽的思想日益增涨, 内部矛盾尖锐。
2、概况:(1)1856年秋,韦昌辉杀死 ,继而韦昌辉又被处死。(2)接着, 负气出走,后在四川全军覆没。
3、影响:(1)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入 。
(2)清军乘机反扑,重建 ,再次围困天京。
二、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
1、重建领导核心:洪秀全提拔青年将领 、李秀成担任军事指挥,先后封他们为英王、 、又封 为干王,总理朝政。
2、制定新的纲领:洪仁玕提出了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 》。
3、进行太平天国防御战
(1)陈玉成、李秀成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通过主动进攻,打击敌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①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合力打垮 ,解除天京北面的威胁。
②陈、李联合取得 大捷,使围困天京的湘军不战而逃。
③1860年李秀成依 之计,同陈玉成攻破江南大营,太平军攻占江浙沪一些地区,一直打到 近郊。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逐步勾结起来,太平天国的军事行动遭到重大挫折。
①太平军打到上海近郊后,英法等国撕下“ ”的伪装,联合清军进攻太平军,太平军退回苏州。
②1860年,湘军再围 ,陈玉成率军与湘军激战数月后安庆失守,陈玉成退守庐州。 年,陈玉成被俘就义。
4、天京保卫战:
(1)1862年,清军分路进攻太平军, 坐镇安庆统筹策应,清军围困天京。
(2) 年夏,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三、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历史结论、性质、历史意义
1、失败原因
(1)主观上,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们提不出一个切合实际的 ,广大将士参加革命的 并不明确;在定都天京后,领导者 思想膨胀,结果断送了革命的前程。二是 上的失误,偏师北伐,犯了兵家大忌。
(2)客观上, 勾结起来,对太平天国进行联合绞杀。
2、历史结论:太平天国的悲剧充分说明:由于受阶级和 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3、性质:一次伟大的 的农民战争。
4、意义
(1)加速了 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
(2)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 的任务,打破了西方列强把中国迅速 化的企图。
(3)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 。
(4)其领袖主张与各国通商贸易,还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 的方案。
(5)它同波斯、 、印度等国的人民斗争互相配合,共同打击西方殖民主义者,构成了亚洲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的同潮。
第七节 新思想的萌发
一、萌发原因
1、随着 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 、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开始面对现实,提倡“经世致用”,引导人们挣脱程朱理学的枷锁,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2、 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探索新知。
二、核心内容
向西方学习,寻求 之道。
三、主要代表
1、地主阶级的新思想
(1)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
①在广东设立 使广东成为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窗口。
②组织人编译出,《各国律例》和《 》,直接为抗英斗争服务。
③鸦片战争期间,仿制西方战船,提出建设一支 的主张,迈出“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2)魏源:编写出《海国图志》一书,阐述了“ ”的思想,该书是当时介绍西方 最详实的专著,在当时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3)鸦片战争后,出现了一批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其中有姚莹的《 》, 的《瀛环志略》。此外,中国还出版了几十种介绍西方军器制造的书籍,涌现出了一些研制新式兵器的专家。
2、农民阶级的新思想——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
(1)内容
①政治方面,主张统一政令,以法治国;各省设 听取社会舆论;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
②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 ,兴办保险事业。
③文教方面,反对迷信,提倡兴办新式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严禁 和吸食鸦片。
④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 。
(2)评价;它具有鲜明的 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它不是 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
21世纪教育网
www.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