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07-23 13:4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21世纪教育网
知识梳理:
1、 区域经济的形成
1、 依据:司马迁依据汉代________________,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
2、 表现:
⑴山东地区:①分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山西地区:①分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一】黄河流域为什么长期处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⑶江南地区:①分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龙门碣石以北
1 分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总体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
⑴中原人口南迁
1 原因______________不断。
2 表现:A、两晋之际(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造成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之后是人口南移的第二次高潮,使南方的____________
C、两宋之际的_____________引起第三次南迁高潮.
③影响:A、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_________,带来了较为先进的_______________
B、促进了_________的融合。
⑵社会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自身潜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气候变迁,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2、历程:①孙吴、东晋、南朝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南方逐渐超过北方。
②中唐以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宋都南迁后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二】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对今天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启示?
3、 影响:①带来_________的南移。
②随着中华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课堂练习:
1.汉代,司马迁划分的四大经济区中属于传统的农业区的有( )
①山东 ②山西 ③江南 ④龙门褐石以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2、我国人口流动的主流趋势是( )
A.山内地流向边疆 B.由边疆流向北方
C.由北方流向南方   D.由南方流向北方
4.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南迁高潮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 )
A.自然灾害    B.战乱频繁
C.逃避兵役摇役 D.逃避债务
5.读明代内阁大学上籍贯分布表,该表所能反映的是( )
A.出现了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
B.南方科举考试推行最好,因而通过考试进人朝廷当官的人就多
C.说明明代时中国的文化重心在南方
D.说明南方人比北方人更热衷于当官
6.唐张籍在((永嘉行 》 中写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这则材料揭示了( )
①北民南迁是由天灾所致
②北民南迁是为了躲避北方少数民族
③北、民南迁有利于民族融合
④北民南迁推广了先进技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