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5《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学案(岳麓版选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2.5《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学案(岳麓版选修1)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07-23 14:1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历史:2.5《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学案
(岳麓版选修1)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宁召荣
21世纪教育网
【课程标准】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预习学案】
一.北魏统一北方——背景:
1.北魏政权的建立: 部,439年, 统一了北方,国号: ,都城: (山西大同),史称北魏
2.宗主督护制弊端:
北魏政府任命地方豪强为宗主来管理当地事务,可以继承和内部转让,权力很大。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的矛盾
3.民族歧视政策和民族压迫;对百姓的巧取豪夺进一步计划了社会矛盾
4.目的:为了 ,促进 。
二.改革的内容:
(一)前期(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1.均田制:
(1)主观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2)基本条件: ;
(3)内容:

(4)作用:
①使 ,抑制了 ,有利于 ;
②北方经济 。
(5)局限性:
①抑制了土地兼并,但土地不均依然存在。(国家控制的土地有限);②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突出;③政府剥削、掠夺农民的劳动力。
2.三长制:
(1)原因: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并且激化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2)内容:三长: 、 、 ,直属 ,负责
,征发 和 。
(3)影响:
①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②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3. 整顿吏治:
(1)原因:
吏治 ,各级官员的 现象严重,因而影响了北魏政府的 ,也激化了 和 之间的矛盾。
(2)内容:
俸禄制、任期考核制
(3)影响:
得到改善,农民负担减轻,北方农业生产得到 。
(二)中后期(特点:孝文帝主持 ,实行汉制、移风易俗)21世纪教育网
1.迁都洛阳:
(1)原因:
从平城方面看 从洛阳方面
政 洛阳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 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的合作
经 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生产不能满足需要 地处黄河之南,农业生产发达
军 易受强敌“柔然”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 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
文 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 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朝代之都
(2)过程:
493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从平城出发,经过长途跋涉,最终到达 。
(3)影响:
①洛阳再次成为 、 中心;
②洛阳城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 影响较大;
③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
④有利于 ,使 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1)穿汉服:孝文帝下令,无论何人一律禁穿胡服,改穿汉服。
(2)姓汉姓 :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姓为汉姓,并亲自主持“ 定姓族 ”的工作。既肯定了(3)汉族士族的法律地位,又为鲜卑贵族确认了氏族的身份。
(4)与汉族通婚:孝文帝通过联姻,把鲜卑贵族和汉族上层的利益与命运连在一起,借以巩固北魏的统治。
(5)说汉话:禁止说鲜卑语,30岁以上暂缓。
(6)改行汉制:废除鲜卑族旧制,政权机构的设置、官吏的名称、礼仪、典章等一律改行汉制。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 、 、 和 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加速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
2.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
3.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作出了贡献。
【达标练习】
1.南朝谢灵运写道:“北境自染逆,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矣”,反映了( )
A.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B.鲜卑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
C.柔然侵扰北魏 D.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2.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 )
A.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 B.把官僚多占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C.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D.对全国所有的耕地重新进行分配
3.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性措施是 ( )
 A.实行均田制   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  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4.北魏孝文帝亲自主持的第一件大事是 ( )
A.颁布均田令 B.制定俸禄制度 C.改穿汉服 D.迁都洛阳
5.北魏迁都洛阳的原因不包括 ( )
A.平城气候恶劣,影响农业生产 B.平城地处偏僻,不利于控制中原
C.日渐强大的柔然威胁平城 D.太子恂发动了叛乱,危及改革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初,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归今主,以绝诈妄。”魏主善之,由是始议均田。
——《资治通鉴·齐纪二》
材料二:对于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也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进入动乱不一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以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即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等人之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孝文帝的改革不但没有振兴北魏,反而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的衰亡。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前怎样的现实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孝文帝采取了哪一改革措施?作用如何?
(2)材料二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达标练习答案】
1-5:BCADD
6.【答案】(1)问题:豪强兼并土地,百姓贫饥流亡,政府赋税没有保障。推行均田制。使无地和少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不正确。北魏衰落是封建统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发展的结果,而非改革本身所致。改革促进了北魏的发展和北方的繁荣,加快了北方各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解析】对于第一问,从材料中“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等信息可以判断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土地兼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解决的具体措施和影响。对于第二问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到北魏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后来统治者的腐败而不是改革本身,充分肯定孝文帝改革对于历史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高考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
www.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