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策略-新课标特约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策略-新课标特约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07-23 14:1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88张PPT。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策略徐州教育局教研室
陈伟国 题外话 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的真实状态
激情进入
不断反思
总结经验
继续前进
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面临的压力 
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学资源建设
两大方式的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课程资源
学习方式
教学方式
评价体系
教师发展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策略第一步  历史课程的本体
——钻研《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探寻 “教什么”过去历史教师习惯于跳过《历史教学大纲》备课,因为那时大纲和教材是相等的。大纲和教材仿若一个核桃的两半。更为滑稽的是大纲往往隐于教材的背后少为人注意,(人们只知教材的编者是谁,却很少有人知道编写大纲的是谁,也可能大纲的制订者就是教材的编写者)大纲和教材的同步程度异乎寻常的合拍。由此导致大家对大纲形成了“集体无意识”。那么今天面对新课程,历史备课不钻研《标准》是否可以呢? 大纲的宽度就是教材的长度。
教材俨然成了大纲的代言人。
大纲并由几乎替代了大纲的教科书予以公布。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反映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 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69页。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它是规定教学内容的一个纲要性文件,其思维的角度和考虑的重点是教学内容的确定。大纲不仅要对教学的目标和教学内容作出清晰精确的规定(如许多内容有知识点的要求,多数内容点有深度和难度上的明确指标),还要对这些教学内容的教学顺序作出安排。教学大纲是我国学习苏联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表现。
   翻看一下我国教育历史上的各科教学大纲,基本上都给出了各内容点(主要是知识点)的具体要求(深度、难度指标),多数教学大纲给出了教学内容的详细教学顺序(有的大纲甚至以章节的形式或第几课的形式出现),以及各部分内容分别占用几课时等,这些都便于第一线教师直接操作,对第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但是,在教学大纲的使用过程中,大家普遍感到这种教学大纲便于教师学习和直接运用,但是不利于教学创造性的发挥。大纲存在规定太细太死、弹性不够、变化余地小等问题,对第一线的教学工作都规定得如此细致,对于教材的特色化和个性化发展自然更没有提供足够的空间。创新稍微多一些就有偏离大纲的危险,结果各套教材存在雷同的现象。像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发展极不平衡,这种规定过多过死的教学大纲不利于一纲多本的实现,无法适应全国不同地区的学校发展极不平衡的国情。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国家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历史课程标准主要包括如下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四大部分。“前言”部分主要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的设计思路三部分;“课程目标”主要描述本课程应达到的目标要求;“内容标准”是课程标准的主体,它包含了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所有内容;“实施建议”主要涉及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等内容,一般它只提出原则性建议,不再包括具体的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过细的内容。
 历史课程标准的表达方式主要在目标的表达和内容框架的构建中体现。
一是目标的表达:目标表达的基本方式有两种。 一是目标的表达:目标表达的基本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结果性目标的表达方式,即明确告知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主要指向可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用于知识技能维度,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另一种是体验性目标的表达方式,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主要指向无需或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课程标准中目标表达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因为课程标准主要检验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否达到,而不是直接评价教师是否完成某一任务,所以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描述结果。这与以前的教学大纲不同,传统的教学大纲经常用的词汇是“使学生……”,“培养学生……”,它暗含的主体是教师,教师使学生如何如何,教师培养学生如何如何。而历史课程标准经常用的词汇是“知道……",“了解……”,“列举……”,“体验……",“简述、概述……”,等。它省略了主体学生,暗含着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学生应该了解什么,学生应该感受什么。
描述结果性目标的行为动词,历史课程标准使用较多的是:了解水平的,如了解、知道、列举、说出……理解水平的,如认识、说明、简述、概述、理解、概括、比较、分析、探讨、……应用水平的,如收集、编辑、调查、制作、讨论、展览、总结、评价……
二是内容框架的构建: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标准包括必修与选修的所有内容,其框架的构建主要采用的是主题陈述的方式构建:如必修包括3个模块:历史1、历史2和历史3。历史1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9个专题。历史2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必修3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
改“历史教学大纲”为“历史课程标准”,预示着历史课程与教学的时代转型,表现为三大前景:历史课程形态的多元选择将逐渐成为现实;历史教材将可能呈现“多样化”的格局;历史教师的专业化将率先迈步。现在标准和教材则完全是两回事,课程标准远高于教材。标准只有一个,教材有多种,作者则千差万别,各人都按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特殊体认,编写出自己心目中的课标教材,由此出现教材百花齐放的局面,各版本教材编写体例、内容选择都有较大的差别,未来的考试也不按教材命题,只认课标。因此离开课标备课,仍象过去“以本为本”,那就害死人了。另外,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敦科书那样)。”面对课标那寥寥数语,有很多教师不知教学如何选点,知识讲授的宽度和深度。更有不少教师仍按过去的思路备课,如教学目标的设计,仍突出认知性目标,浅者要求达到讲清知识,深者要求发展能力,其他的任务,或抽象、或附带,并无真的地位,即使有,各种目标大多也未呈整合态。还有一些教师仍习惯于跳过课标直接根据教材来确定目标,对教材的钻研也仍然是放在学生能否理解教材、难点在何处等。这仍然是以教材为中心来思考学生。教学过程的设计除了课堂进行的程序以外,重点是按教材逻辑,分解、设计一系列问题或相关练习,教师心目中甚至在教案上都有明确的答案设定。1.课例一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西周推行分封制的目的、演变过程、内容和作用。理解宗法制的内容、与分封制间的关系、推行宗法制的作用。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基本内容的学习,掌握分析政治制度的方法。学会运用各种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地图、古代文物图像来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事物。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通过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难点: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始皇帝”的来例;理解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的主要表现和作用);认识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生模拟秦朝中央大臣们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探究历史事件发生以后对当时社会乃至整个中国历史所产生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古代赞颂秦始皇的诗歌和秦朝“兵马俑”等历史图片,感受秦朝初步实现统一的宏大气象;通过秦朝的始创“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等内容,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难点:秦代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和影响。  在理解课程标准的时候,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敦科书那样)。
第二,它是国家(在有些国家是地方)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第三,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可望而不可即的。
第四,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被动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的意思,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的人。
第五,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但是,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如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安排及课时分配、评价的具体方法等),则不作硬性的规定。 二、历史课程的教材化
——从高中历史教材中去寻找教学素材和例子――实现“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转变  教材是为了有效地反映和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
  历史课程标准研制与教材编写工作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历史课程内容与历史教材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材内容必须反映、体现课程内容。但学生不可能以原封不动的形式学习课程内容,因此课程内容必须“教材化”。“教材化”就是通过具体事实使学生学习课程内容。   中小学教材的范畴(注意教材的概念!!!)
  中小学教材通常是指“用于课堂教学的教科书及必要的教学辅助资料。”具体来说,中小学教材既包括文字材料,如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图表、图册、挂图和教学参考书;也包括视听材料,如录音带、录像带、投影片和多媒体软件等。历史教材的内容特征和形式特征
内容特征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准确、完整地反映、理解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
注重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精选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于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留有一定余地,给教师、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形式特征
  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做到文字流畅、语言通俗、生动,简明扼要,深入浅出。
  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内容安排具有启发性,鼓励学生发挥想像力和进行充分思考;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探究性专题,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
  内容安排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
  合理安排课文、图画和学生作业,做到图文并茂;版式设计新颖、美观,符合审美情趣;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重视现代技术的应用。
 注意教材的多样化不是简单体现于教材套数的多少。缺少特色、同一水平或层次相差不多的教材不是教材的多样化,而只是教材的多本化。  目前广大教师依然用传统的方法来处理教材,那就是固守事先选定的一本教材,教学绝对围绕这本教材来做文章,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的筛选、教学过程的规划和设计到教学评价的实施完全是“一本书”主义,死啃书本,对教材编写者人为“敲定”的知识点(不考虑这些知识点与课程标准有多大的相关度,如人民版教材必修1,第1课第一个子目“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是课程标准的拓展内容,并不要求每一个学生掌握,但有的教师口若悬河,要求学生一一牢记一些过细的内容就大可不必)。要求学生事无俱细一概记住。水平1 任它东西南北风,咬定课本不放松例1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和文物插图,了解考古资料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了解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
  通过模拟秦朝中央大臣们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通过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资料,积极思考,探寻历史事件是如何发生的,历史事件发生以后对当时社会乃至整个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
教师应注重将知识灌输和启发式教学相结合,注重寓教于乐的方式,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模拟场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对历史上的重大争论的现场模拟,并对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知道秦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疆域辽阔的统一,并且创建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同时也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我国长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但是,秦王朝采取“焚书坑儒”以及颁布“挟书律”等手段实行严酷的思想专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
通过对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优缺点的全面了解,培养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难点:制度史比较抽象,需要介绍大量背景知识,利用大量实例进行分析说明,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起总体概念。讲授提纲
一、“六王毕、四海一”
1.秦灭六国,完成统一
2.秦朝疆域的扩大
(1)北方:北击匈奴,夺河套,攻占阴山地区等军事要地,修筑长城。
(2)南方:征岭南、开灵渠。
(3)西南:在西南夷地区开道路,任官吏。
3.中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海内为郡县”
1.关于郡县与分封的争议
2.郡县等基层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
3.郡县制设置的意义
三、秦汉王朝的官僚机构
1.“皇帝”的由来
2.三公九卿
3.“朝议”
四、挟书律
1.焚书坑儒
2.“挟书律” 水平2 依据课标要求来创生教材【课程标准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始皇帝”的来例;理解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的主要表现和作用);认识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生模拟秦朝中央大臣们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探究历史事件发生以后对当时社会乃至整个中国历史所产生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古代赞颂秦始皇的诗歌和秦朝“兵马俑”等历史图片,感受秦朝初步实现统一的宏大气象;通过秦朝的始创“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等内容,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难点:秦代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教学提纲
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皇权的至高无上
(1)皇帝的由来
(2)皇权的至高无上
(3)皇帝制度的影响
2.秦朝的中央官僚机构
(1)“三公”和“九卿”
(2)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和影响
3.秦朝的地方行政机构
(1)郡县设置的历史溯源
(2)秦朝广置郡县
(3)郡县在历史上的演变
(4)郡县制度的历史影响
4.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
 (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含义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和认识
二、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1.奠定“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
2.政治制度建设影响后世。
  郡县制度的建立 文物法度的统一
  驰道御道的开辟 兵器险阻的消除
传统思想的控制 万里长城的修筑
南北边疆的开拓
3.民族融合加速,形成中华多元一体格局。
4.秦始皇的功过是非 三、教材内容的教学化
  --师本--生本化、课堂化、心理化课程内容教材化的同时,也要求教材内容“教学化”。教学化也包括人们一再重申的心理化,也包括贴近教学实际的要求,形成具体而有效的教学设计。教材内容并不是课程的简单传递,也不等于课程内容的精练表述。  教学内容,从教的方面说,指教师在教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它既包括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
教学化又是个性化,适应性、因材施教。它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主宰,而不是被教材牵着鼻子。体现了教材适应于教学、适应于课堂、适应于学生,而不是教学适应于教材、牵就教材、盲从教材。
1.秦议帝号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 “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始本纪》【解读】商周的天子称“王”,诸侯称“公”。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竞相称“王”。秦王赢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统一中国后,秦王赢政对于原先的王号感到不过瘾,认为王号不足以“称成功,传后世”(改名号的原因),便决定称“帝”,于是让臣下议其帝号。丞相等以为古有三皇之说,泰皇最贵,便建议以泰皇为号。赢政意犹未尽,决定兼取三皇与五帝之号,号日“皇帝”。意在表明,不仅他在现世间至高无上,最为尊贵,就是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相比,他也是最为伟大,最为尊贵。
在这次议帝号过程中,秦王赢政做了以下决定:①今后以“皇帝”为号。其意即如上述。②他本人称“始皇帝”,以后即以世计数,二世、三世……传之无穷。意思是,他的帝统,千秋万世,不得改变,也不会改变。③今后皇帝的命令,称为“制”、“诏”,皇帝自称“朕”。这三字为皇帝所专用,他人不得使用。2.秦朝的中央官制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
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
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解说】秦朝中枢由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构成。丞相是中央政权机构的最高行政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监察、图籍秘书,并协助丞相处理政务。太尉为最高军事长官,但实际上未曾任命过太尉。三者互相协作,互相牵制。三者参预重大军国事务的决策,有一定的决策权,但最终的决策权属于皇帝。后代或称此三者为“三公”。3.秦朝的中央官制
前后左右将军,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
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有丞。……
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户,有丞。……
卫尉,秦官,掌宫门卫屯兵,有丞。……
太仆,秦官,掌舆马,有两丞。……
廷尉,秦官,掌刑辟,有正、左右监,秩皆千石。……
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
宗正,秦官,掌亲属,有丞。……
治粟内史,秦官,掌谷货,有两丞。……
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有六丞。
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师,有两丞、侯、司马、千人。……
太子太傅、少傅,古官。属官有太子门大夫、庶子、先马、舍人。
将作少府,秦官,掌治宫室,有两丞、左右中侯。
将行,秦官,……
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
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
主爵中尉,秦官,掌列侯。……
护军都尉,秦官,……【解说】“三公”之下设“九卿”,为执行机构:奉常,负责宗教仪礼;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户;卫尉,掌宫门卫屯兵;太仆,掌舆马;宗正,掌皇族事务;典客,掌少数民族事务;少府,掌山林川泽之税与官营手工业,以供给皇室;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收支;廷尉,掌刑法。③“九卿,之外还有负责京师治安的中尉,负责土木建筑的将作少府等等机构。秦朝的职官制度(包括中央机构的职官设置及其所承担的主要职能)对后代有深远的影响。汉代的职官制度(包括中央机构的职官设置及其所承担的主要职能,以及二十等爵制等)基本上就是沿用秦制。
①秦统一中国后,议帝号与讨论实行郡县制等等时,都未见太尉其人,而丞相、御史大夫则都在场,说明当时实际上未设太尉。4.废分封,普遍实行郡县制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解读】这条资料记载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初,秦朝廷关于地方行政制度走向的一场讨论。丞相王绾等建议于燕、齐、荆等地分封秦始皇诸子以镇之。廷尉李斯则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为例,说明分封制不足取。秦始皇从长远考虑,采纳了李斯意见,决定不分封诸子,而普遍实行郡县制。
秦始皇的这一决策意义重大:①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的基础,如果像西周初年那样实行分封制,就不可能实现中央集权。②建立在郡县制基础上的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我国最终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泱泱大国,溯其源头,就是开始于秦朝。③影响深远。秦朝之后,不论是全国统一时期,或数个政权并立时期,地方行政制度都是以郡县制为主。如汉初,在一些地区也实行分封制,但占主导地位的还是郡县制。
这条资料还显示:①最终的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在关于是否实行分封制的讨论中,尽管丞相主张实行分封制,群臣多数也赞成实行分封制,但秦始皇最后还是决定不分封,普遍实行郡县制。②秦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使新征服的地区“皆为郡县"。③当时对“诸子功臣”的安置办法是以国家的赋税收入等“赏赐”之,因而对他们很容易控制。  历史,是一门智慧之学,悟性之学,启迪之学。今天我们咀嚼历史,并非为了发思古之幽情,流连既往的斑斑陈迹,而是为了解读我们身上所携带的历史基因,从而获得继续前行所需要的智慧力量。人事有兴替,往来成古今,每个人都是历史驿站的过客,当我们在这个驿站打量着眼前景色的时候,不要忘了俯下身子,在那历史长河的江渚上,捡几片贝壳,去装点人文意识的宫殿;采几枝芦苇, 作通古达今的智慧灵根。
——陈伟国对历史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思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理念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具备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促进创新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理念原则促进创新历史认识历史教育历史科学注重实践促进创新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理念原则注重实践理解、分析和运用的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获取新的历史知识的能力社会活动的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收集处理历史史料的能力注重实践促进创新重视历史
思维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理念原则改革
措施史料文献实物口述文字、图表图象、图片有利于文字
和图象的结合有利于课内学习
和课外学习的结合有利于知
和行的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调查、取证文科综合资料库的建设自学材料库教学资料库热点资料便于演示方便备课典型试题调用平台利于学习利于教编选资料的原则发展性
层次性
多样性
应用性
现实性Touch Air:
Touch Air:
Touch Air:
Touch Air:
Touch Air:
Touch Air:
Touch Air:
注重实践促进创新重视历史
思维能力
培养初步的历史学习方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理念原则改革
措施初步的历史学习方法使用图书和收集整理史料的方法、知识注重实践促进创新重视历史
思维能力
培养初步的历史学习方法基本的历史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理念原则改革
措施基本的历史思考能力对史料进行分析、理解、推证、判读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注重实践促进创新重视历史
思维能力
培养初步的历史学习方法基本的历史思考能力确立学生在历史认识中的主体地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理念原则改革
措施目的 初中历史教学 如何增强趣味性的思考注重教学语言的运用
大量使用历史资料
充分运用历史图片
设计带有探究性的问题
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历史作业
语言的运用如翦伯赞先生鲜活的历史语言
当始皇二十几岁的时候,他已经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受到了教育,他已经具有一个国王应有的机警和老练。但他并不如后世所想像的他是生长着一幅严肃得可怕的面孔,假如他多少有一点母亲的遗传,他应该是一位英俊而又漂亮的青年。公元前209年七月的一天,有九百人左右的一队农民,在两个县令的押送下,在大风雨中向着蕲县大泽乡行进,这就是开赴 渔阳的戍卒之一队。有两个轮廓分明的屯长,这就是中国上有名的人物陈胜、吴广。这一队戍卒,因为“大雨,道不通”,已经“失期”了。但他们知道秦代的法律,“失期,法皆斩”。
天晚了,而雨下得更大,队伍在大泽乡驻扎了。死亡威胁压迫着这两位屯长发生了叛乱的思想,他们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吴国璋历史语言摘录
到了公元前221年,秦王统一了六国,头大了,帽子不够戴,于是找大家商量用新的称号。最后拍板为“皇帝”。即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用以表彰自己的无量功德。他还幸福地宣称,“朕自称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其实,传到二世就丢了,闹了一个笑话。历史的大部分就是一堆笑话。笑话归笑话,这皇帝就被一路叫了下来,都进了历史书。从做事情来看,秦始皇是称职的。在了这个位,就谋这个政。而且非常勤政,每定都给自己定了工作量,通常是满负荷的。史书上很少有他吃喝玩乐的记载,多是建房(阿房宫、骊山墓)、修路(驰道、新道)、筑城(万里长城)、巡视,都是很辛苦的事。正是由于他的辛苦,过了两千年,他做的那些事,还承担着旅游创收的任务,效益好得不得了。回顾刘邦的一生,其个人奋斗的轨道,说明不少道理。你可以是普通人,但你的志向不能普通;你可能是庸才,但你的思维不能平庸。
汉代的画像砖,是一种上好的艺术品。有款、有型,是人用双手塑出和画出的。本来是黄泥,放在火上烤过,成了砖,并派上了基本的用处。于是,就流传下来,成为历史。刘邦也是这样的一块砖,只不过比普通的大一点,虽然表面粗糙,有些缺损,但材质是合格的。说到这样的皇帝,从里到外都透着亲切。风可以进来,雨可以进来,国王不能进来
过往的行人不要为我悲伤,我活着你依然要遭殃
“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四十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记的,它将‘永垂不朽。’” 法國作家雨果譴責英法聯軍的暴行說:
有一天,兩個強盜闖入了夏宮(圓明園),一個動手搶劫,一個把它付諸一炬。原來勝利就是進行一場掠奪……有一個勝利者把一個個口袋都塞得滿滿的,至於那另外一個,也如法炮製,裝滿了好幾口箱子。然後,他們雙雙拉著手榮歸歐洲。這就是兩個強盜的一段經歷。在將來交付審判的時候,一個強盜就會被人們叫做法蘭西,另一個叫做英吉利。 侵华日军自述
(1931年9月)18日夜,弯月挂起,高粱地黑压压一片;疏星点点,长空欲坠。岛本大队中岛中队的河本末守中尉,以巡视铁路为名,率领部下数名向柳条沟(湖)方向走去。一边从侧面观察北大营的兵营,一边选了离兵营约800米往南去的地点。在这里,河本亲自把骑兵用的小型炸药安放在铁轨下,并点了火。……轰的一声,炸断的铁轨和枕木向四处飞散。
—日本关东军参谋花谷正回忆
回答:
(1)这份日军的回忆录是对发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哪一历史事件的回忆?面对日本的挑衅,当时中国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政策,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2)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该事件的真相是怎样的?
(3)你认为这段史料的真实性如何?解释你的判断。
答案: (1)九一八事变。(1分)不抵抗政策。(1分)导致东北三省沦亡。(1分)(2)侵华日军经过精心策划,有预谋地炸毁了沈阳附近柳条湖的一段铁路,并以此为借口,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2分)(3)真实性较高,因为这是当时参与炸毁铁路的亲历者的真实描述。(2分)以下是1948年以来历次“美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总统”评选的结果:
排名历次评选的结果
1948年 1962年 1977年 1984年
林肯 林肯 林肯 林肯
华盛顿 华盛顿 华盛顿 罗斯福
罗斯福 罗斯福 罗斯福 华盛顿
回答:
(1)说说林肯为什么能够成为“美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总统?”
(2)华盛顿和罗斯福对美国历史发展又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1)解放黑奴,维护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2分)(2)华盛顿:领导美国独立战争,赢得国家独立;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2分)罗斯福:实施“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1分)(或二战中,领导美国人民抗击法西斯侵略。)历史试题 观察下图回答问题参阅上图,简述商代的社会与文化概况
商人的农业概况:从事耕种、种植作物
使用农具:耒、耜、犁
畜牧业:饲养牛、猪、羊、鸡
商业:使用货币买卖
手工业:生产青铜器
宗教:占卜、祭祀
文字:甲骨文
艺术:音乐、舞蹈、青铜器发生意义与影响: 观察下图下面是 北京人生活想像图,试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四项他们的生活情况狩猎野兽
采集野菜
生火烧鱼
用石头割切东西阅读下列材料 少年时代的朱元璋(1)朱元璋的出身如何?他是否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低微的君主?
(2)你认为朱元璋少年时所受的苦,对他日后的施政有什么影响?
你认为以上的遭遇与日后朱元璋的犯忌性格是否有关系? 让我们携其手来,迎接徐州初中历史教学的春天吧!谢谢大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