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西学东渐预习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西学东渐预习学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07-23 14:2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1课 西学东渐预习学案
一.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21世纪教育网
二.重要材料解析:
1.西学东渐出现的原因和实质是什么?
(1)原因:①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中国加剧,从政治、经济到思想文化,西方的先进思想和科技开始传入中国。②先进的中国人为探求强国御侮之道积极向西方学习,借鉴和吸收西方的先进思想。
(2)实质:从社会进步的角度讲,是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在中国逐渐传播的过程;从政治的角度讲,是中国近代逐渐西化的过程;从中外关系看,是中西文化碰撞的过程,也是列强的侵略逐渐加深的过程。
2.如何认识和理解体用之争的实质?
所谓体用之争指的是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辩,它出现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政府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秩序,而顽固派则认为外来事物皆是“奇技淫巧”,败坏人心,盲目的排斥一且外来事物,此又而引发了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论。所以,其争论的实质是维护清朝的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争,二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秩序。但是,洋务派的主张和实践有力于中国的近代化,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3.维新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论实质是什么?
维新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论是资产本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一次正面交锋,是中国近代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传播了先进的思想,促使了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旧思想束缚,推动力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三.自主学习学案:
(一)开眼看世界21世纪教育网
1.背景:
①_________战争前后,外国__________________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 一方面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重的_________,另一方面中国与____________________的联系也相应扩大.
②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冲破传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2.主要人物及成就:
(1)林则徐:________的第一人;设立译馆,组织人员翻译外国书籍和报刊,编成《各国律例》和《四洲志》. 开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2)魏源:编著《_____________》,明确提出“_______________”
3.影响:倡导了研究与介绍世界知识的风气,“__________” 的思想发展成为一股社会思潮。启发了人们特别是知识界的思想觉悟,从此,为抵御_______、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________,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课堂思考: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想有何特点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借用西方的物质文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秩序)
1.背景:
19世纪60-90年代,西学广泛传入,对中国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核心的文化产生了猛烈冲击.
2.表现
(1)洋务派:倡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认为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______________”、“求富”.
(2)顽固派:坚守“___________”的精神提防,主张原封不动的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3)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最初支持“_______________”,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逐渐与洋务派分道扬镳,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要求,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3.评价
(1)体用之争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__________________的层面.
(2)冲击了传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想一想:体用之争的影响有哪些?应该如何全面评价“中体西用”的思想?
21世纪教育网
(三)维新思想
1.背景:
19世纪90年代,随着民族工业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成,先进人士有关___________知识的增长,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2.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
(1)康有为:
①设立万木草堂,宣传__________的理论。
②把__________与儒家传统思想相结合,撰写《新学伪经考》和《_________》,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③特点: A.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__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
B.利用____________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合作探究:你怎样评价康有为的“移花接木”法
(2)梁启超:
①积极宣传民权思想,阐述__________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②发表《___________》,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3)谭嗣同: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批判_________、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
(4)严复:系统的介绍西方文化到中国来的第一人
①提出“________,民主为用”的主张 ②人民应该享有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等权利。
③用进化论的“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阐明变法的重要性。
3.与顽固派之间展开论战:(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一次正面交锋)
①要不要________________.
②要不要兴民权、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制度.
③要不要_______________、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方面.
(2)影响: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四.[随堂练习]:
1.鸦片战争后,出现的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核心是
A.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 B.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学习西方进行政治改革 D.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2.最先实践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的是
A.洋务派 B.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3.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但没有把下列哪一项列为“夷”之“长技”
A.机器生产 B.议会制度 C.军事技术 D.科技教育
4.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与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①主要体现了地主阶级的要求②有抵抗外来侵略的要求③有内在一致性和继承性④在当时都有进步意义 A.①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鲁迅有段评述说:“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持有这种基本思想的包括
①林则徐②洋务派③早期维新派④维新派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 ②③
6.“中体西用”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指导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②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③继承并发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④为西学的进一步传播创造了条件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7.洋务派和早期的维新派开始持共同的主张,但最终走上了分道扬镳的地步,主要原因是
A.洋务运动存在着种种弊端 B.阶级立场不同 C.顽固派的反对 D.洋务运动的破产
8. 康有为借孔子权威宣传变法思想,严复通过介绍“进化论”宣传维新,两人
A.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B.改革的目的存在差异C.都是要动摇封建信条D.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
9.“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这是哪一派的观点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10.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用在“中体”中偷运西学的“移花接木”方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A.在儒雪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政治学说 B.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
C.讲西方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国化 D.用儒家的经典解释西方的政治学说
11.维新变法运动对中国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
A.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B.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一定程度上挽救了民族危机
12.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时,双方论战的焦点是
A.是否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 B.是否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C.是否推翻中国的君主政体 D.是否彻底批判儒家思想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大学士倭仁说:“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正气为之不伸,邪氛因而弥炽,数年之后,不尽驱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 ――《筹办夷务始末》
(1)指出材料一中倭仁的观点,归纳其所持观点的理由。
21世纪教育网
材料二 李鸿章说:“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以数百年……” ――《筹办夷务始末》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鸿章的观点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李鸿章的观点。
材料三 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派别的观点?在“富强之本”的认识上,这一派别又有哪些新的主张?
(4)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对待“西学”认识上的发展趋势?
答案:(1)观点:不必学习外国技术。理由:中国人才多;科技先进;学习西方会影响清朝统治。
(2)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认识到引进西方技术能增强国力,巩固统治;但没有能够看出在学习西方技术的同时也要学习制度。
(3)早期维新派。设议院,学习西方政治制度。高考资源网
(4)由盲目排外到主动学习;由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制度。21世纪教育网
www.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