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3课教学案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3课教学案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07-23 14:2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知能界面
(一)知识体系
(二)学法激活
(一)要点透视:
一、法令出一
1.皇帝制度的创立:秦始皇
2.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政体
①特点:皇帝天下独尊,皇权至高无上。
②表现:A.集行政、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B.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意志。C.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
③影响:A.君主的理念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着政治决策、立法、行政和司法。B.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④历代官僚体制的基本原则: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21世纪教育网
【巩固练习】1、皇帝制度的创立始于(  ) A.秦朝  B.西汉 C.隋朝  D.唐朝
2.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B.地方推选郡县制 C.中央设三公九卿 D.设立严密的监察制度
二.中国古代相权的演变:
1.君权与相权发展的总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2.汉至宋代抑制或分散相权的主要措施:
⑴秦:是百官之首,助理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⑵汉朝: 汉初:丞相实为掌握行政实权总理。 汉武帝:削夺相权①频繁任免丞相。②设“中朝”(又称“内朝”)抑制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
⑶唐朝:三省六部制,实行多相制度,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职能: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六部。参加政事堂议事的其他官员身份亦等同于宰相。⑷宋代:设中书门下和参知政事,分化相权。⑸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权归六部。
【规律总结】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不断地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在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裂。三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巩固练习】2、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为解决这一矛盾,各个朝代采取了许多措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
B.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中朝”官僚机构
C.隋唐时期设立三省,分散丞相权力 D.宋代设立参知政事,废除丞相
3、中外朝制度的形成反映了(  )
A.地方势力的削弱  B.三公九卿制的废除 C.决策中枢的转移 D.外戚和宦官专权
4、(2001全国文综卷)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
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古代监察体制:
①秦朝:设立监察机构,负责中央和地方和监察。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全国监察系统;地方:郡设监御史负责监察。②西汉:中央:御史大夫主管最高监察机构。地方:汉武帝时创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政治。③以后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御史台、都察院等(各朝的监察官吏职能要了解),总体趋势是逐步走向健全。
2.古代监察体制的局限:封建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3.评价:①中国社会的监察制度,加强了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②但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所决定,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尤其是各个王朝末期的腐败,更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21世纪教育网
【巩固练习】1、西汉时期,负责监察职能的官职是(  ) A.郡守 B.太尉 C.刺史 D.县令
2、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完备,但效能有限,其根本原因是
A.监察官员素质低下 B.政治腐败 C.监察机构自身腐败 D.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
3.中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最早形成于何时?(  ) A.秦   B.汉   C.隋唐   D.宋元
4.西汉时期,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哪个属下官员承担?(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刺史
5.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察举制 B.设置刺史 C.取消封国 D.创设御史大夫
四、选官制度的变化:
1、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2、世官制:由贵族子弟世袭祖上官位的制度。
3、察举制: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①又称“乡举里选”。②产生于西汉(汉武帝时成为定制)。③是汉代选用官吏的主要途径。④评价:是当时比较完善的选官制度,但从考选对象、内容和考选方式和程序上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实质上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民意无从体现。⑷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是对察举制的一种发展。
4、科举制度:①产生于隋朝,历经损益延用至清代。②积极意义:通过科举考试开放仕途,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矛盾,扩大统治阶级的基础;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保证了专制政府人员的来源;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以考试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推动了文化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③明清时,八股取士。消极影响:束缚了士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
【巩固练习】 1、科举制度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始于(  )
A.秦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2.科举制度的进步作用不包括(  )
A.扩大了官吏来源      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21世纪教育网
C.有利于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D.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3、隋唐以来的历代统治者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其根本原因是科举制
A.有利于选拔人才 B.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  C.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D.得到了不断完善
4、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门第限制  B.削弱了皇权 C.有利于选拔人才  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五、行省制度的设置
1.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①秦汉:郡、县两级;②唐代:道、州、县三级;③宋代:路、州、县三级;④元朝:行省,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⑤明代: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行省),府、县三级;⑥清代:省、道、府、县四级。
2.元朝的行省制度:(1)行省的划分:①十个行中书省。②中书省直辖的“腹里”。③宣政院辖区。(2)行省的职权范围:①行政权力受中书省制约。②军政权力受中央枢密院制约。③定期述职制度。
(3)行省制度建立的意义:①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省制为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③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了中央集权。
【巩固练习】 1、元朝的行省(  )
A.是最高行政机关 B. 设置在除大都以外的所有地方
C.加强了对我国边疆地区的管辖 D.在明朝被改为三司,统管地方军、政治、财及司法大权
2.科举制的实行,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当时的社会发展,阶级关系变动 B.统治者注重选拔人才
C.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D.选拔人才标准日趋完善
3.下列关于西汉丞相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萧何、曹参曾是掌握汉朝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 B.汉武帝曾通过频繁任免丞相来抑制相权
C.汉武帝主要从贵族中选拔优秀人才入“内朝” 参议要政
D.“外朝”是指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构成的官僚机构
4.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完善中央集权  B.防止宰相权重难制 C.扩大民主权利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5.元朝设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  ) A.澎湖和琉球 B.河北、山东 C.西藏 D.岭北
6.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为(  )高考资源网
 A.路、州、县 B.省、路、府、州、县 C.道、州、县 D.州、郡、县
7.元朝时,不属于行中书省管辖的是 (  ) A.东北和蒙古 B.西藏 C.云南 D.江西
8.元朝的行省制度(  )
①是汉朝郡国制的继承和发展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③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 ④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9.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
A.废除了丞相,中央官制出现重大变革 B.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
C.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10.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征有
A.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 B.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各县和村
C.主要地方官职可世代沿袭 D.地方拥有较独立的行政体系
11、最高行政机构是我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汉至元时期我国最高行政机构的变化过程。分析元朝改革最高行政机构的主要历史背景。我国古代最高行政机构的变化有哪些主要特征?
.过程:西汉初期,宰相掌握最高行政大权;汉武帝时形成中朝和外朝,中央行政机构分为决策和执行两个机构;唐朝时期,最高行政机构分为决策、审议和执行三个部分,后设政事堂合议军国大事。北宋时期,中书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元朝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背景:元朝实现统一,统治疆域空前扩大;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封建王朝,能够综合蒙汉政治制度;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元朝最高统治者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特征:宰相的权力逐渐削弱;皇帝独揽大权的实力逐渐增强;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贯穿始终;权臣篡权的现象逐渐减少等。21世纪教育网
12.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是什么? 在三省六部制的机制中,皇帝是如何加强皇权的?比较秦朝与唐朝中央机构的变化,说明变化的趋势?
(1)既分工又合作,相互牵制与监督。(2)分相权为三,既削弱相权,又使其互相牵制,降低三省长官的品级。(3)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分工如下:丞相是百官之长,辅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掌握行政权;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掌管军权。丞相权力很大,此后,出现皇权与相权之争。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既分工又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 趋势:削分相权,加强皇权。
1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中国古代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它要解决哪些矛盾 皇权总体呈现的演变趋势怎样? ⑵以汉、唐和北宋为例说明该制度是如何解决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的?
www.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皇帝制度的确立
地位:天下独尊
集行政、司法、军权于一身
对臣民有生杀予夺的权力
皇帝称号的由来
君权和相权
西汉初: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
唐朝:实行多相制度(设三省等)
汉武帝:通过频繁任免和设立“内朝”抑制相权
宋代:设中书门下、参知政事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监察体制的变化
秦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西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汉武帝时实行剌史制度
选官制度的变化
察举制度
科举制度
九品中正制
世官制度
地方政治制
度的演变
秦汉:郡县两级演变为州郡县三级
唐:道州县三级
宋:路州县三级
元:行省制度
行省的划分
行省的职权范围
行省设置的意义
明:布政司、府、县
清:省、道、府、县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