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4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4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07-23 14:2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4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内容标准: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知识结构】高考资源网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专制制度空前强化,走向极端(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21世纪教育网
1、.明太祖下令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A明朝 2.内阁制的建立(明成祖)
3、设立司礼监,宦官参政,牵制内阁
4、实行八股取士、特务统治;
1、设立军机处——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B、清朝 2、密折制度
3、大兴文字狱
C、清朝的边疆政策:(1)清朝统治者重视边疆问题,能够较好地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2)中央设立管、理藩院,管理西藏和少数民族地区事务。
(3)对于边疆地区的交通和军事防卫给予特殊重视。
(4)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改土归流”,乾隆时,大部分土司被废,改为流官。
(一)要点透视
1、明太祖下令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原因:是秦朝速亡的原因;各朝丞相多是专权乱政的根源。根本原因:加强专制统治(或为了强化皇权);特点:以分权方式集权于皇帝。评价:废丞相,权分六部,皇帝操权柄,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社会兴衰维系于皇帝个人素质;有助于君主独裁专制。
2.内阁制度的形成:(1)背景: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原因略),权归六部。(2)设立:明永乐帝时设立。(3)地位: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初官位较低,后地位提高。明中期内阁大臣协助皇帝草拟政令,表面上官位相当于宰相,实际上完全依照皇帝旨意行事。(4)影响:皇权进一步加强。司礼监太监牵制,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2.军机处:(1)时间:雍正年间。(2)目的: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为军机处。(3)职权:由单纯处理军事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4)地位: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5)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而无吏,办事效率高。政治决策封闭。(6)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雍正还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以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3.清朝的边疆政策:(1)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2)主管机构:理藩院,负责蒙古、新疆、西藏事务。(3)重视边疆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4)改土归流,强化中央政府的统治。(5)影响:国家疆域稳定、巩固,近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
(二)误区警示
误区1:明代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制,内阁权势和地位的提高,不还是相当于宰相吗?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皇帝高度集权。永乐初年,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明中叶以后,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尽管内阁权力日盛,但毕竟不同于宰相制。后者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权力与前代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误区2: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位高权重
  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但在军机处中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极致。21世纪教育网
误区3: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应予以彻底否定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导致中国社会的保守和停滞。但对此不能予以全盘否定,君主专制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加强,也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统治者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形成,近代中国的版图也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
【专题整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 概 念:专制主义就是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
专制主义:一种君臣关系,中央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其特点一是君主个人专断独裁;二是大小官僚作为君权代表对百姓实行专制统治。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一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二是中央为控制地方,重视对地方官员的任用和监督。
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
(2)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存在两对基本矛盾:
(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 相权削弱直至废除,皇权不断加强;
(2)地方与中央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有双重性。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封建社会的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具体表现在: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政治上 有利于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抵御外来侵略,防止分裂割据; 专制统治极易形成暴政;人民毫无政治权力和地位,民主政治无从发展,长期的人治传统,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局面。
经济上 有利于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 封建社会后期,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制了新生产关系的成长;
思想文化 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专制主义制度必然导致对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和封杀。
5.专制制度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其发展趋势有三:
①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参见第三节)
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严密管辖。
③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清朝:文字狱)
6、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
确立(战国:萌芽) 巩固 完善 加强 空前强化
时期 秦朝 两汉 隋唐 宋元 明清
原因条件 ①经济上:维护封经济②政治上:巩固统一③思想上:法家思想④实践上:商鞅变法⑤客观条件:统一.强盛 ①王国问题②儒学改造 (董仲舒) ①统一强盛②解决相权皇权矛盾③庶族地主势力发展 ①防止藩镇割据局面②元治理广阔国土 封建制度衰落
措施 ①皇帝制②三公九卿③郡县制④焚书坑儒、挟书律⑤统一文字⑥统一车轨、度量衡 ①汉武帝设内朝②推恩令、附益法,解决王国问题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刺史制度 1、三省六部制2、科举制3、道州县三级 北宋:①路州县三级②加强对禁军控制③设立参知政事元朝;①行省制度②宣政院③御使台 明朝:①废丞相②设立内阁③八股取士④设司礼监⑤厂卫特务机构清朝:①军机处②省道府县③文字狱
【典型例题】
1、《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汉、唐、北宋、明朝统治者为防范相权过重的威胁,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其方式和结果如何?
(1)措施:①汉武帝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频繁任免丞相,严厉处置;实行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21世纪教育网
②唐朝实行三省制,通过三省分工和以品级较低的官员任三省长官的办法。推行多相制,分散相权。
③北宋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政权。
④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使其直接对皇帝负责。
(2)方式:分割和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3)结果:使相权与皇权合一,逐步消除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2、 试述唐、宋、元统治者为加强地方管理采取的措施及效果,并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发。(12分)
(1)秦汉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郡、县两级,后来在郡之上又设置了州;唐代为路、州、县三级;宋代设置为路、州、县;元朝以行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下设路、府、州、县;明清时期,沿用行省。
(2)启发:①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可以有效地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②但过分削弱地方权力,也会造成人浮于事,不利于对地方的有效治理。
【巩固练习 】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 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乘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二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
回答:(1)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和明太祖对丞相作用的看法有何不同 简要概括其主要做法。
(2)结合上述材料比较唐朝和明朝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异同。
参考答案:(1) 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避免君主独断,造成决策失误而亡国。做法:宰相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明太祖认为设置宰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权于皇帝一身。做法:废丞相,中央各部门分理政务,互不统属,皇帝总揽大权。(2)同:最高决策权都在皇帝手中,相权的存废都服从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需要,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异:唐太宗把皇权和相权协调起来,注意发挥宰相的参政辅政作用;明太祖把君主专制与宰相制相对立,从制度上取消相权,以保证皇权的绝对权威。
课堂测评: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明初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下列对这一制度的评论不正确的是( )
A.废除了秦汉以来的丞相制度 B.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
C.隋唐以来的三省六部制因此结束 D.皇帝专制得到极大强化
2.内阁制开始实行于(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康熙帝 D.雍正帝
3.下列对内阁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B.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C.内阁统领六部百司,阁臣相当于丞相 D.内阁制度的形成是皇权加强的表现
4.“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
A.适应军事需要 B.加强中央集权 C.剥夺朝中大将兵权 D.巩固皇权
5.对军机处这一机构职能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相当于唐代的三省合一机构 B.是替代宰相职能的工作班子
C.主要职能是监督各级大臣 D.是皇帝的机要秘书班子
6.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 )
 A.决定清朝的军国大事 B.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C.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D.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21世纪教育网
7、明太祖废除丞相,六部直属皇帝的目的是( )
A.健全地方职能   B.厉行思想控制 C.监视官吏百姓   D.强化君主专制
8.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标志是( )
A.废除丞相 B.设置内阁 C.南书房 D.军机处
9.明初废除了丞相制度,清代设置军机处,这种变化说明了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越来越加剧了 B.相权战胜了皇权,丞相的职权得到了恢复
C.皇权得到了空前强化 D.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的调和
10.我国辽阔的版图最终奠定是在(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后期 D.清朝前期
11.清朝政府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归流”是指
A.作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治 B.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纳入清朝版图
C.少数民族事务归属理藩院掌管 D.由中央政府派遣官员直接管治
12.明朝皇帝为防止内阁成为事实上的丞相,威胁皇权,所采取的措施是
A.减少内阁阁员 B.让宦官参政甚至控制内阁
C.皇帝自己多处理政事 D.不允许内阁统率六部百司
13、明清时期统治是是如何把君主专制一步步推向顶峰的?简析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4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一、选择题
1.B 要区分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指的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而君主专制是中央的决策方式。 2.B 3.C 4.A 5.D 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6.B 7.D 决策权在皇帝手中。 8.D 军机大臣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这时的内阁也名存实亡。 9.C 10.D 11.D 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辖,有利于其发展。 12.B 13.A 14.D 设资政院而不是参政院。 15.C 中华民国的建立,帝制的结束,为中国政治的历史性进步开辟了道路。
二、材料解析题
16.(1)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人。
(2)唐太宗:宰相等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明太祖:取消丞相,中央各部门分理政务,互不统属,皇帝直接管理。
(3)明中期内阁大臣协助皇帝草拟政令,表面上官位相当于宰相,实际上完全依照皇帝旨意行事。
(4)最高决策权都在皇帝手中。相权存废都服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唐太宗把君权与相权协调起来,皇帝注意发挥宰相参政辅佐作用;明太祖把君主专制与宰相制对立看待,从制度上取消特权,以保证君主在中央集权政治中的绝对权威。
17.(1)改制前,保留了宰相,由宰相统领六部,处理国事;改制后废除了宰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2)加强君主权力,削弱相权。(3)每日要阅读近209件奏章,处理424件事情。皇帝很难应付得了处理这么多事情。必然导致积压、失察、拖拉、草率等不良结果。最关键的是影响办事效率。(4)中央政制是全国政治的枢纽,宰相是君主最有力的助手;所以历代的治乱与宰相贤劣有密切关系。明代自废除宰相后。贤能之士再难发挥辅弼作用;加上宦官乱政,阁臣争权,使明中叶以后政治日益腐败。(说明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三、问答题
18.(1)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明永乐帝为加强专制设立内阁制。清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2)君主专制的强化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导致中国社会的保守和停滞。但也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www.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