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预习学案
【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汉武帝和宋太祖的集权措施;明代内阁制的形成和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难点: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自主探究】
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
(一)西汉时期的地方割据和集权措施
1、七国之乱:
(1)背景:
①汉初,刘邦在推行 、逐一剪除 和 的同时,又分封 驻守各地,以能巩固皇权,稳定天下。但 和 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②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 的建议,着手削夺 ,吴王刘濞借口“ ”,串通其他六国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 ”。
(2)过程
2、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A. 颁布 ,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B. 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削弱相权
C. 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3、评价:
A.积极作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弊端:但权利的过分集中也带来了弊端
(二)唐末五代时期的分裂割据和北宋时期的集权措施
1、唐末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唐末藩镇割据
①原因: 平定后,安史余部还保留相当大的势力,唐朝政府将其和带兵平叛的将领都封为 。
②表现——节度使的继任方式有 。名义上是 ,实际上是 。
(2)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①原因——唐末的 进一步发展。
②表现:A.北方: 、 、 、 、 五代相继。
B.南方与山西—— 先后存在 个割据政权。
2、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宋的建立(时间、地点、人物、方式)
(2)中央集权的加强
措施:
①集中军权
A.杯酒释兵权
B、收精兵: 、 、 三衙统领禁军; 掌握发兵权,实现 和 的分离。
②集中政权—削实权
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出发,宋初削弱或剥夺了 、 和 的权力。政府规定州郡直属 。在州郡长官之下置 ,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废除 的制度,派 出任州郡长官。
③集中财权—制钱谷
政府规定各州郡的 ,初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运往京师开封或指定地点,由 掌握。
评价:
A.积极作用:改变了 的分裂局面,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 ,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的安定,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消极作用——造成 “ ”、 “ ”、 “ ”的国家财政危机。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
1、明朝中央权力体系的演变
(1)丞相制度的废除
①背景:明初,沿袭元制,设 ,有左、右 ,位高权重。明太祖吸取元朝教训,对 和 权力都严格控制。
②丞相制度的废除
明洪武十三年,明太祖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丞相 ,下令裁撤 ,废除 , 由皇帝亲自掌管 。 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 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 达到新的高度。
(2)内阁的设立
①明太祖废除丞相后,由于事务繁多,设立 ,其品秩较低,仅备 ,并不参与决策。
②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 ,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其地位逐渐上升,有了专门的 和 , 的权力越来越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成为“ ”。但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 ”。
2、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清初, 负责处理日常事务,重要军国大事由 处理。
(2)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设立 ,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标志。
(3)特点
(4)影响
【疑难探究】
1、“七国之乱”、藩镇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其共同原因是什么?
2、比较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
3、明清时期宰相的地位和权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中央权力机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应如何评价的这一变化?
4、传统相权的衰落和废除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怎样的历史特点?
讲授学案
【重难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之兴,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疆裂土,立二等之爵……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至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1)材料一、二认为汉初分封诸侯的原因是什么?这一局面的出现使西汉政治体制与秦相比出现什么变化?后来为何又要解决王国问题?
材料二 (晁错)说上曰:“昔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少;不削,反迟,祸大。”
——《史记》
材料三 (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业。……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施德,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
——《汉书主父偃传》
(2)材料二、三所提出的解决王国问题的方案在实施的手段上和产生的结果上有什么不同?
材料四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3)根据材料四,朱熹所说的现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材料二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材料五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六 (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4)材料五、材料六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
(5)材料六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
(6)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体系构建】
七国之乱 汉武帝推恩令
(分权) (集权) 收精兵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五代十国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削实权
(分权) (集权)
制钱谷
废丞相
明朝 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
设内阁
清朝 设立军机处 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检测学案
【巩固应用】
1.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其目的是
A.确立“天下一家”的格局 B.巩固皇权,稳定天下
C.消灭异姓诸侯王和功臣 D.效法西周,广建诸侯
2.西汉的主父偃曾建议皇帝:“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施德,必稍自弱矣。”这表明他提出此建议的真实目的是
A.主张推行分封制 B.提高诸王的政治地位
C.剥夺诸侯王的直属领土 D.施德于诸侯,收买人心
3.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献酎金助祭,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这段材料说明了
A、汉武帝贪财暴虐 B、列侯献酎金的金子有问题
C、汉武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汉武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4.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诸侯而少其力。”“力小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
A、削夺王国的封地 B、夺去王侯的爵位
C、颁行推恩令 D、继承西周分封制
5.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王国制
A.都是中央集权制 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 D.都由于诸侯王国的乱上而瓦解
6.下列现象的出现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无关的是
A.“七国之乱” B.外戚、宦官专权 C. “安史之乱” D. “杯酒释兵权”
7.宋朝时期,相互牵制的中央机构是①宰相②枢密院③三衙 ④三司 ⑤知州 ⑥通判
A. ①② B. ③④ C. ⑤⑥ D. ②③
8.历代封建王朝在地方设官的指导思想是
A.辅佐中央管制地方 B.分割地方权力,使其相互制约
C.加强对地方的监控 D.便于中央各部对地方的管理
9、关于五代十国时期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五代是指中原一带先后经历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 ②这一时期政权更替频繁 ③是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A、①② B、③ C、①③ D、①②③
10.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影响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③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患 ④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
11.五代十国时期,皇帝要调动一个实力较大的地方将领,事先总是调兵遣将防备其反抗,如临大敌。这反映出
A.地方将领会发动兵变 B.皇权专制制度已趋没落
C.地方将领反对封建专制 D.皇权与割据势力矛盾尖锐
12.“时方镇阙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用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其实质是
A.剥夺朝中大将的兵权 B.防止分裂割据
C.防止“陈桥兵变”重演 D.加强中央集权
13.从总体上看,北宋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要解决的根本矛盾是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D.地主与农民的矛盾
14.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最准确的表述是
A.废除丞相避免了君权与相权矛盾 B.设内阁,参与国家决策
C.严加控制中书省和丞相权力 D.加强君权,空前强化君主专制
15.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康熙帝高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
A.说明明清饱学之士享有政治特权
B.明太祖和康熙帝处于权力危机境地
C.明清皇帝重视文人敷衍文雅
D.都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
16.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皇权,其表现是
①皇帝可以直接指挥中央各部门 ②皇帝可以直接指挥地方大臣 ③皇帝可以自行裁决军国大事 ④皇帝可以避免决策失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③
17、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实质上反映了
①封建专制的加强 ②皇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③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④君权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③④
参考答案
疑难探究:
(1)分别原因:①前者是为了了铲除异姓王,确保刘家天下,形成王国问题
②后者是安史之乱期间和平叛之后,各地节度史乘机扩大地盘和军队,形成了藩镇割据
相同原因:①中国封建经济的分散性;②地方割据势力的恶性膨胀
(2)相同之处:目的上,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专制;内容上,都曾采用分权的办法来削弱相权,都用较平和的方式解决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不同之处:汉武帝用“推恩令”和酎金夺爵的方式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同时用划分州郡和设置刺史的方法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与宋太祖相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小。宋太祖严格控制军权,解决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但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使宋朝官僚机构空前宠大,造成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
(3)略
(4)略
讲授学案:
(1)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 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 王国势力膨胀,严重威胁中央。
(2)前者采取强制削夺的办法,后者采取渐进的缓和办法;结果前者使矛盾迅速激化引发七国之乱;后者达到了削弱王国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3)是因为北宋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引起的。
措施:收精兵:设“三衙”、枢密院;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作者看法:作者认为宋初的各种措施虽然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改变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的目的,但是这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也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
(4)材料五反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材料六反映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5)职能: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作用:简化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6)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加强,专制皇权得到进一步强化。
检测学案:
1—5 B C C C C 6—10 C D B D C 11—15 D D B D D 16—17 B A
打击诸侯势力、削弱武将军权、分割地官权力,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遭到压制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