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老山界》(课件+类文阅读)

文档属性

名称 6《老山界》(课件+类文阅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04 08:58:27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下陆定一 老 山 界新知导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两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终于胜利到达陕北。
你知道当年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什么山吗?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我们的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过去的呢?

今天,让我们走进课文《老山界》去重温那段记忆。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重点词语含义,赏析精彩语段。
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4.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豪情,学习红军战士勇于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江苏人,无产阶级革命家,1927年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为建设和发展我军的政治宣传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陆定一(1906 — 1996)走近作者背景链接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叶剑英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军委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检查预习字 音 字 形
惊惶( ) 呜咽( ) 咀嚼( )
矗立( ) 蜷缩( ) 点缀( ) 落下( ) 酣( )然入梦
惊惶( )  军阀( ) 
缴租( )  欺侮( ) huáng yè jué chù quán zhuì là hān huáng fá jiǎo wǔ 惊惶
呜咽
酣然入梦
矗立
苛捐杂税
景致
惊慌,害怕慌张。惶,恐慌。低声哭泣或形容凄切的水声或琴声。甜美、畅快入睡。酣然:喝酒畅快的样子。
高耸地立着。指反动统治下的繁重捐税。风景。词 语 释 义速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方法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红 军翻越老山界成功红军长征途中成功翻越老山界整体感知一、(1) 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
二、(2—33) 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三、(34) 说明翻越老山界的意义。
梳 理 文 章 层 次第一层:(2——10)山脚访瑶家。第二层:(11——32)红军翻越老山界。
主要内容有: 1.在“之”字拐的路上;2.山腰露宿;3.攀登雷公岩;4.继续登山,到达山顶;5.山顶所思。 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3、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4.按照时间变化、地点转移梳理人物活动,填写表格

瑶民家瑶家大嫂攀谈,宣传红军政策,使瑶民理解了红军。山脚下红军战士准备爬山半山腰红军战士夜行军山路上红军战士半夜露宿雷公岩红军战士、医务人员翻越雷公岩山顶红军战士任务完成,征服老山界研读课文问 题 探 究1.研读首段
(1)首段交代了些什么?
(2)交代高度起什么作用?
说明山难翻(暗示中心意思)
(3)文题为何用土名“老山界”?
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高度(三十里高)名称(土名叫老山界)
(1)一开始,——惊惶。
经过攀谈,——在红军战士面前诉苦和哭。
红军送给她三天粮食时——欢喜。
(2)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害怕“队伍”到被谈话所打动,再到因红军的关心而感到高兴的过程。
(3)这个过程,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
2.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不少笔墨写有关瑶民大嫂的事。哪些词语在文中反映了她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它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为什么还要写“山脚访瑶家”?表现红军纪律的严明和瑶民对红军的支持和帮助,为下文红军成功翻越老山界作铺垫。问 题 探 究 4.“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难走”到底“难”在哪里?从文中找到依据,谈谈你的看法。难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地势渐渐更加陡起来了。向下看,简直就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雷公岩,陡极了,几乎是90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只得裹一条毯子。半夜里,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因为确是饿了。
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在每条溪流旁边,有很多战士用脸盆、饭盆子、茶缸煮粥吃。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悬崖峭壁山高路险路窄石硬寒气逼人粮食奇缺肚子饥饿敌人追击枪声密集我们的红军战士又是如何面对这些“难”的呢?难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横着心躺下去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得得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好不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够吃三天的粮食,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米送给她。
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力气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前线上去显显身手呢?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勇敢前进大公无私毫不畏惧嘲笑敌机我们从中能够解读出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不怕困难、英勇顽强的乐观精神5.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景物描写部分并分析。 夜晚翻山的部分。(“满天都是星光”一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的上去”一段。) 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从“半夜里忽然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下山部分。(从“我们一口气跑下去”到“清得透底”。)问 题 探 究 6.怎样理解“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与星光连接起来,是一种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在句中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 7.研读“半夜露宿山上”一部分,回答:

(1)“见”主要写了那些景物?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
(3)“闻”突出了什么特点?
(4)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5)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修辞方法?
庄严、奇伟。寂静星星、山峰、山谷; 自上而下不矛盾。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远、近、大、细; 比喻、拟人、排比 8. 赏析:“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比喻、排比。形象生动的描绘出瑰丽的山色夜景。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
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9.这部分还运用了对比手法,找出来并说明运用对比的作用。把山路不适合睡觉和战士们的酣然入睡作对比。把战士们艰苦的行军、夜宿和壮丽的景色作对比。在对比之中突出了红军顽强的意志,乐观的情怀。 10. 在“半夜露宿”这一部分,作者交代说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这两者是否矛盾? 不矛盾,“横着心”说明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又说明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 。“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11.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景色明朗、清新。 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12.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只要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本文具体的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文章主旨 好处:一是材料按时间变化和地点的转移来安排十分顺当,文章脉络十分清晰。二是逐层写明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是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
写法探究2.语言朴实优美,凝练生动,细腻形象,字里行间蕴含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1.课文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 板书设计
决定翻山
走路难
翻山经过 睡觉难 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
吃饭难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处境难
翻山以后老


作业布置
1.摘抄生动优美的语句。
2.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一段。
3.课下阅读有关长征的书籍。
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老山界》类文阅读
丰碑
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一只冰坨了。狂风狼似的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号。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分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两天、三天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将军思索着……
前面的队伍突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
将军愣了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边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些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依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纸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飞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象要向战士借火……______________,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他身上,他的……他的御寒衣服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
将军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剧烈的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怒。
终于,有什么人对将军小声地说:“这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正要发火的手势突然停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眼睑上,融化为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至齐眉处向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地钻进了弥天的风雪之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在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军队,还会属于谁呢?”
问题:
1. 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
B. 他居然穿着这样单薄、破旧的衣服
C. 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
D. 看,他的衣服多么单薄、破旧
2.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这里连用了三个省略号,它的表达效果是( )
A. 表现警卫员的急促和不安
B. 暗示警卫员此时身体也很虚弱
C. 说明风大,话音断断续续
D. 表现警卫员面对将军异乎寻常的问话十分紧张
3.文中描写了老军需处长冻僵死在枯树下的情景,刻画人物的方法是( )和( )
A. 侧面描写 B. 外貌描写 C. 动作描写 D. 环境描写 E. 细节描写 F. 心理描写
4.对“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这个细节描写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表现了将军由暴怒到惊愕,以至于深深感动的复杂心理。
B. 这“怔”和前边的“怒”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将军爱护战士、疾恶如仇的性格特征。
C. 这“怔”是为了衬托前边的“怒”,并为下文的“敬”作铺垫。
D. 使读者体会到将军此刻内心的极度不平静。
5.文章首尾都有对于“风雪”的景物描写,作用是什么?
答:
6.小说的主人公是谁?题目“丰碑”的含义怎样理解?
答:?
?
答案:
1.C
2.A
3. E 和 B
4.B
5.答:反映环境恶劣,行军艰难,为老军需处长的牺牲渲染了悲壮气氛。
6.答:主人公是军需处长 “丰碑”象征了以军需处长为代表的红军指战员先人后己,勇于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